AAA級旅游景區(qū)
大汶口文化風景名勝區(qū)
大汶口文化風景名勝區(qū)規(guī)劃設計面積為10平方公里,圍繞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汶口遺址,建設有大汶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以及整合開發(fā)了文姜城、云亭山、山西會館、明石橋、大汶口古鎮(zhèn)、古渡口等省市級重要歷史文化旅游資源。
河姆渡、仰韶、紅山、大汶口、良渚……一張表看明白
?史前文化,看看有沒你家鄉(xiāng)的?
時代
考古學文化
距今年代
典型遺址所在地
舊
石
器
時
代
早
期
西侯度文化
元謀人文化
藍田人文化
北京人文化
巫山人文化
匼河文化
湯山人文化
金牛山人文化
觀音洞文化
和縣人文化
大窰文化
繁昌人字洞文化
建始人文化
鄖縣人文化
廟后山人文化
長陽人文化
銀山人文化
靈峰洞文化
泥河灣文化
180萬年
170或60-50萬年
115-75萬年
70-23萬年
(早更新世200萬年)
(中更新世早期80萬年)
(中更新世40萬年左右)
(中更新世20萬年)
(中更新世20萬年)
(中更新世20萬年)
(中更新世50萬年)
200萬年
180—200萬年
約100萬年
40—50萬年
19.5萬年
20萬—16萬年
20萬年
200萬年
雲(yún)南元謀上那蚌村
陝西藍田公王嶺
山西芮城匼河
江蘇南京江寧湯山
遼寧營口金牛山
貴州黔西觀音洞
安徽和縣龍?zhí)抖?/p>
湖北十堰鄖縣青曲鎮(zhèn)
湖北長陽縣下鐘家灣村
舊石
器時代
中期
大荔人文化
丁村人文化
許家窰人文化
馬壩人文化
鴿子洞文化
晚更新世早期20萬年
晚更新世早期7-10萬年
10萬年
晚更新世早期13萬年
10萬年
陝西大荔甜水溝
山西襄汾丁村
山西陽高許家窰
廣東曲江馬壩獅子山
遼寧喀喇沁左翼水泉瓦房村鴿子洞
舊
石
器
時
代
晚
期
水洞溝文化
薩拉烏蘇文化
峙峪文化
下川文化
哈爾濱人文化
小南海文化
山頂洞文化
富林文化
左鎮(zhèn)人文化
長濱文化
雞公山文化
貓貓洞文化
柳江人文化
船帆洞文化
(晚更新世2萬-4萬年)
5.0-3.7萬年河套人
3.0-2.8萬年
2.3-1.6萬年
2.3萬年
2.2-1.0萬年
1.9萬年
(晚更新世2萬)
3.0-2.0萬年
1.5萬年
2.0-1.0萬年
1.5 萬年
(晚更新世7-3萬年)
3-2萬年
寧夏靈武水洞溝
內(nèi)蒙古烏審旗大溝灣村
山西朔縣峙峪村
山西沁水下川
黑龍江哈爾濱市閻家崗
北京房山周口店
四川漢源富林鎮(zhèn)
臺灣臺南左鎮(zhèn)菜寮溪
臺灣臺東八仙洞
湖北江陵郢北雞公
貴州興義貓貓山
廣西柳江通天巖
中石器
時代
靈井文化
沙苑文化
白蓮洞文化
1.0萬年以上
1.0萬年以上
1.0萬年以上(3萬--7500年)
河南許昌靈井
陝西大荔沙苑
廣西柳州白蓮洞
新
石
器
時
代
早
期
仙人洞文化
南莊頭文化
彭頭山文化
城背溪文化
后李文化
磁山文化
裴李崗文化
北辛文化
白家村
李家村文化
興隆洼文化
趙寶溝文化
新樂文化
上宅文化
上山文化
南莊頭文化
賈湖文化
甑皮巖文化
高廟文化
羅家角文化
涂家臺文化
約1.0萬年
約1.0萬年
約9000年
約7000年
約8500--7500年
10000-7500年
約7200年
11400—8400年
10500—9700年
9000—7700年
9000—7500年
7800—6000年
約7000年
7000年
江西萬年仙人洞
河北徐水南莊頭
湖南澧縣彭頭山
湖北枝城城背溪
山東淄博后李官莊
河北武安磁山
河南新鄭裴李崗
山東滕州北辛
陝西臨潼白家村
(甘肅秦安大地灣)
陝西西鄉(xiāng)李家村
內(nèi)蒙古敖漢旗興隆洼
內(nèi)蒙古敖漢旗趙寶溝
遼寧潘陽新樂
北京平谷上宅
河北徐水縣南莊頭村
湖南洪江安江鎮(zhèn)岔頭鄉(xiāng)
新
石
器
時
代
中
期
河姆渡文化
馬家濱文化
崧澤文化
北陰陽營文化
大溪文化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小珠山文化
紅山文化
新開流文化
大坌坑文化
湯家崗文化
三星村文化
營盤山文化
半坡文化
廟底溝一期
6000年
約6400年
7000—6000年
6500—5500年
6000—5500年
6800—5300年
6000—5300年
浙江餘姚河姆渡
浙江嘉興馬家濱
江蘇南京北陰陽營
四川巫山大溪
山東泰安大汶口
遼寧長海小珠山
內(nèi)蒙古赤峰紅山
黑龍江密山新開流
湖南常德安鄉(xiāng)縣安全鄉(xiāng)
西西安半坡村
新
石
器
時
代
晚
期
屈家?guī)X文化
薛家崗文化
良渚文化
石家河文化
石峽文化
山背文化
白羊村文化
卡若文化
曲貢文化
山東龍山文化
河南龍山文化
陶寺文化
客省莊文化
馬家窰文化
齊家文化
富河文化
曇石山文化
圓山文化
鳳鼻頭文化
卑南文化
凌家灘文化
湖熟文化
老虎山文化
寶墩文化
二里頭文化
夏家店文化
岳石文化
廟底溝二期
約4400年
約4800年
約4200年
約4000年
約5200年
5600—5300年
5000—4000年
4800—4300年
4500年
4000—3600年
4000—3500年
3950—3500年
5300—4600年
湖北京山屈家?guī)X
安徽潛山薛家崗
浙江餘杭良渚鎮(zhèn)
湖北天門石家河
廣東曲江石峽
江西修水山背
雲(yún)南賓川白羊村
西藏拉薩曲貢村
山東章丘龍山鎮(zhèn)
河南陝縣廟底溝
山西襄汾陶寺
陝西長安客省莊
甘肅臨洮馬家窰
甘肅廣河齊家坪
內(nèi)蒙古巴林左旗富河溝門
福建閩侯縣曇石山
臺灣臺北圓山
臺灣高雄鳳鼻頭
臺灣臺東卑南
安徽含山銅閘鎮(zhèn)
南京江寧區(qū)湖熟
河南偃師二里頭村
內(nèi)蒙古赤峰市
河南三門峽陜縣硤石鄉(xiāng)廟溝村廟底溝
巨野河畔話焦家|海岱地區(qū)大汶口文化考古新發(fā)現(xiàn)
焦家遺址地處泰沂山系北側(cè)的山前平原地帶、巨野河的北岸,東南距濟南章丘區(qū)約 20公里,南距城子崖遺址約 5 公里。該遺址存續(xù)時間較長,主要遺存的時代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下可延續(xù)至漢代。該遺址 1987 年首次被發(fā)現(xiàn),1992 年公布為第二批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16—2017年,山東大學考古與文博學系為配合學生的考古實習,對該遺址進行了系統(tǒng)發(fā)掘,豐富多樣的居址及墓葬材料讓其迅速進入學界及公眾的視野。
緣起與初衷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距今約 5500—4500 年)是海岱地區(qū)史前社會復雜化進程中的關鍵時期。在外部,大汶口文化的勢力開始向外強勢擴張 ;而內(nèi)部,社會分化的速度、程度加劇,中心性地位的聚落開始出現(xiàn),“早期權貴”階層逐漸形成。焦家遺址的年代正處于這個關鍵的時期。之前,在該遺址也零星開展過一些考古工作,也發(fā)生了有些墓葬遭到盜掘的問題。從出土遺物來看,也已經(jīng)顯示出該遺址是一處區(qū)域中心性聚落遺址的線索。
在聚落考古的工作思路下,以探討古代聚落結(jié)構和社會關系為目標,我們從 2016 年開始對該遺址持續(xù)開展了兩個年度的田野發(fā)掘,發(fā)掘面積約 2000 平方米。工作目標著眼于焦家及其周邊地區(qū)聚落與社會的整合性考察與研究,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初步了解遺址的文化內(nèi)涵及時空范圍 ;二是形成對大汶口文化時期焦家聚落分期及格局的初步認識 ;三是在田野工作階段,制定并實施詳盡的自然樣品取樣方案,為多學科合作研究奠定堅實基礎。
進程與收獲
焦家遺址的發(fā)掘工作啟動于 2016 年3 月,因為近現(xiàn)代和漢代的地層堆積較厚,我們在初始發(fā)掘時充滿了期待與焦灼。而隨著遺跡現(xiàn)象逐步揭露,大驚喜與小問題不斷,新成果與新挑戰(zhàn)并存,不斷促使考古實習的青年學子們對田野考古由單純的好奇轉(zhuǎn)為真誠的熱愛、執(zhí)著的堅守。
兩年的考古發(fā)掘顯示出發(fā)掘區(qū)域的文化堆積以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遺存最為豐富,漢代遺存次之,另有少量岳石及龍山文化時期的灰坑。遺跡類型包含房址、墓葬、灰坑、溝及道路等。其中大汶口文化房址 113 處、墓葬 215 座、窯址1 處、溝 7 條,大汶口、龍山、岳石文化及漢代灰坑共計 973 個。尤其是大汶口文化時期 20 多座大型墓葬、100 余處房址的發(fā)現(xiàn)在魯北地區(qū)尚屬首次。發(fā)掘區(qū)的大汶口文化遺存由早及晚可以分為居住期—埋葬期—居住期三個大的發(fā)展階段,每一階段的聚落布局各有特點。墓葬成排分列現(xiàn)象明顯,半地穴房址在空間上排列有序,地面式房址打破關系稍復雜,但共時存在的房址排列也相對有序。
大汶口文化的房址共發(fā)現(xiàn) 113 座,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半地穴式房址、單間地面式房址、多間地面式房址。半地穴式房址的面積在 5—15 平方米不等,功能有儲存、手工業(yè)作坊、居住之分。單間地面式房址分為基槽式、柱坑套柱洞式兩種類型,面積在 10—20 平方米。多間地面式房址分為雙間和三間兩種情況,多為東西向排房,單間面積多在 6—10 平方米。這為研究魯中北地區(qū)同時期古人的居住形態(tài)及社會組織補充了新材料。
大汶口文化的墓葬共發(fā)掘 215 座,全部為土坑豎穴墓,絕大多數(shù)為仰身直肢,少數(shù)為俯身直肢、側(cè)身直肢及側(cè)身屈肢等。從墓葬規(guī)模、葬具及隨葬品等情況來看,墓葬之間呈現(xiàn)明顯的社會分化。大型墓葬數(shù)量少,棺槨俱全,隨葬品數(shù)量最多的達 70 多件,有玉鉞、玉刀和白陶杯等高端器物 ;中型墓葬數(shù)量較多,葬具為一棺,隨葬品數(shù)量約10—30件,墓主多隨身佩戴小件的玉、石或蚌類的裝飾品 ;小型墓葬規(guī)模較小,多無葬具,無隨葬品或僅見少量陶、骨及蚌器等??傮w來看,焦家大汶口文化墓葬呈現(xiàn)出以下顯著特點 :木質(zhì)葬具使用比例較高 ;小件的玉、石、貝、蚌質(zhì)裝飾品特色鮮明,器形豐富多樣 ;大汶口晚期的大型墓葬有被毀現(xiàn)象 ;可見合葬墓、拔牙、手握獐牙等大汶口文化典型埋葬習俗。
本次我們對遺址發(fā)掘全區(qū)和重點遺跡用遙控飛行器進行了航拍,用 3D 掃描儀對重要遺跡進行了三維建模和區(qū)域性全景建模,用 RTK 對遺址進行了全面測繪,對全部編號遺跡進行了植物、動物、人骨、環(huán)境和地質(zhì)等各種科技采樣,并制定了詳盡的采樣方案,在取樣方法和標準上積極探索,基本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采集樣品規(guī)范。這為探索多學科深入合作、規(guī)范采樣方法及標準提供了新案例。這也有助于積極推動多學科合作的思路貫穿于田野發(fā)掘和學術研究的全部過程,全面匯集考古學、歷史學、生態(tài)學、生物學、材料學、古人類學、年代學、文物保護科技等諸多自然、人文學科的專業(yè)思想和技術人才,盡可能多地提取考古信息,為相關研究打下更為堅實的基礎。
得失寸心亦可知
放眼焦家遺址所處的泰沂山北側(cè)古文化區(qū),該區(qū)域?qū)冱S河南部沖積平原地區(qū),地勢平坦開闊、河流密集,適宜人類繁衍生息,文化發(fā)展底蘊極其深厚。遺址東南向距城子崖龍山文化中心城址僅 5 公里。考古發(fā)掘成果較為突出,加之相當數(shù)量的大汶口文化玉器及白陶等高端器物的出土,昭示了其與城子崖屬同文化區(qū)內(nèi)不同社會發(fā)展階段的中心性聚落遺址。
審視 2016—2017 年的田野發(fā)掘工作,在肯定收獲與突破的同時,也必須正視工作的不足與缺憾。梳理發(fā)掘工作的所得、彌補發(fā)掘工作的缺失則有賴于系統(tǒng)全面地對出土材料進行整合性研究。
對遺址周邊進行系統(tǒng)全面的調(diào)查及勘探
通過系統(tǒng)全面的調(diào)查及勘探,明確焦家遺址的范圍和面積是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開展相關研究的前提和基礎。遺址的總范圍和面積的界定、遺址內(nèi)部不同時代遺存的分布范圍及規(guī)模大小、各時代聚落內(nèi)部的總體布局和功能分區(qū)等問題的解決都有賴于調(diào)查及勘探工作的細致開展。
對疑似防御性設施區(qū)域進行重點勘探及解剖性發(fā)掘
2017 年度的發(fā)掘,在發(fā)掘區(qū)南部發(fā)現(xiàn)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墻及壕溝的線索。城墻寬 10—15 米,夯層較為明顯,部分區(qū)域可見版筑痕跡 ;壕溝寬 25—30 米,深 1.5—2 米。目前還在進行考古勘探工作,此外在勘探基礎上還需要對重點區(qū)域進行解剖性發(fā)掘。
對分期與年代框架進行系統(tǒng)梳理
田野工作中根據(jù)地層關系及遺跡間的疊壓打破關系將大汶口文化遺存分為了居住期—墓葬期—居住期三個階段,并根據(jù)陶器形態(tài)推斷其相對年代為大汶口中期偏晚至晚期階段。但詳細的分期結(jié)果、相對年代及絕對年代的厘定尚需扎實的類型學研究及可靠的測年數(shù)據(jù)的支持。
對采樣樣品進行合理有序的綜合性分析及研究
如前所述,焦家遺址發(fā)掘中充分考慮到多學科交叉合作的必要性,采集了種類多樣的樣品,與之相關的植硅體分析、淀粉粒分析、化學成分分析、土壤微形態(tài)分析、同位素分析等各類專題性研究將有序開展。同時,也要充分認識到多學科合作中既要注重技術種類的多樣,更要著眼于各技術方法與傳統(tǒng)方法的整合。
對遺址保護及利用工作給予充分重視
隨著文化遺產(chǎn)保護觀念的日益普及,開展公眾考古活動、切實保護考古遺址已經(jīng)成為考古從業(yè)者必須面對的現(xiàn)實問題。2017 年 6 月,考古隊與省、市、區(qū)文物部門積極探索建設了山東省首個“公眾考古基地”,并主辦了“章丘焦家遺址保護”現(xiàn)場論證會。知名學者齊聚焦家,就該遺址的考古發(fā)掘、價值定位以及今后的保護方案等問題提出了指導性建議并達成多項共識。展望今后的工作,我們將整合專家學者的建議及共識,與地方文物單位充分溝通合作,進一步加強遺址的保護和監(jiān)管。
總的來說,焦家遺址作為古濟水流域的一處大汶口文化中心聚落遺址,是近30年來海岱地區(qū)的一項重要考古發(fā)現(xiàn),它的發(fā)現(xiàn)對于揭示我國古代社會的文明化進程等重大問題具有積極的推動意義。目前的發(fā)掘與研究工作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對其出土遺存文化面貌及社會性質(zhì)等的綜合性解讀及研究,依然任重而道遠。
作者: 武昊,資料來源:《巨野河畔話焦家 海岱地區(qū)大汶口文化考古新發(fā)現(xiàn)》,載《大眾考古》2018年第2期
《大眾考古》訂閱方式:
1. 郵局匯款 收款人 /《大眾考古》編輯部 地址 / 南京市仙林大道 163 號南京大學歷史學院 151 室 郵 編 / 210023
2. 銀行匯款 戶名 / 江蘇華域文化遺產(chǎn)保護有限公司 賬號 / 4301 0174 0910 0086 296 開戶行 / 中國工商銀行南京龍園西路支行
3. 郵局訂閱 郵發(fā)代號28-448
4. 官方淘寶店:https://populararchaeology.taobao.com/
咨詢電話 :025-8968 7839
仰韶大汶口中原演化 誰個大股東
中國文明多元一體是共識。但多元不是大鍋飯,多元不是AA制。多元中有主元主源。這個主元主源,就是泰山腳下的大汶口文化。中國文明,花朵果實在中原,根在泰山。這是基本史實,同時泰山也擔得起這個榮譽。
本人已有十幾篇系列,論述這個泰山源頭。本文以時間軸為順序,捋一捋中原舞臺的文化演變。
探討文明起源,也不必太考慮遙遠。末次冰期之后,新石器開始的一萬余年,就可以了。因為之前的進程,很可能被冰川運動一筆清零了。考古實際發(fā)現(xiàn),也是這樣。文明進程確是從萬余年后開始的。
一 中原大地的最早主人,是賈湖裴李崗文化,約在八九千年之前。這時離文明還早呢......
與賈湖裴李崗同時,西北有秦安大地灣文化,河北內(nèi)蒙有磁山興隆洼,江浙上山河姆渡,湖湘彭頭山,泰沂山周邊后李文化。天府之國四川還是空白,三星堆還早著呢,那得到商周時期。漢水以東地區(qū),也是空白。
這些文化,交流融合同化淘汰,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趨勢。但滄海橫流也畢竟有主流。
這時的原始文化,大地灣實力最強,賈湖裴李崗最先進,其骨笛釀酒刻畫符,傲視群雄。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大地灣人東進,融合中原土著裴李崗,形成仰韶文化。 中原有了新主人。
同時裴李崗人也東征西進南下北上,形成多種文化類型。東進的一支,到達淮河流域的皖北,再北上,融合泰沂山土著后李文化形成北辛文化,北辛文化再融合湖湘等南方的文化因素,形成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無法東進了,向東是大海。向南向北也比較難,因為中國的河流多為東西走向,上古條件下,多為沿河遷徙。大汶口人西進中原成為主要方向。
中國文明的主角登上中原舞臺。
二 仰韶文化早中期。距今7000至4800年,在中原持續(xù)約2000余年。
繼賈湖裴李崗之后,中原文化的新主人是仰韶文化。
代表性的就是仰韶文化中期,廟底溝類型一期。中原的仰韶文化而言,核心區(qū)域是豫西的陜縣廟底溝,以豫、陜、晉三省為中心,分布地域東至泰岱,西至湟水,北至河套,南至淮漢,是仰韶文化實力最強的一種類型,覆蓋廣大的區(qū)域。幾乎就是最早中國的雛形。廟底溝一期的典型特征,是彩陶和小口尖底瓶。沒有鼎沒有玉器,從墓葬看,還是母系社會等。這時時間下線約在距今4800年。
打個形象的比方,要是有個中原文明股份有限公司的話,這時的仰韶早中期,仰韶文化絕對的大股東,并且是一股獨大,占比95個點,應是沒問題。之所以沒說百分之百,是給別的文化留下點空間,哪怕是哲理上的空間。
三 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約5500至5000年。
進入衰退期,大汶口文化西進,中原的文化面貌發(fā)生大的變化。并且隨著地域的不同,文化面貌有規(guī)律性的變化,越往東,大汶口文化的權重,就越大。
以仰韶晚期的幾種類型來說明。廟底溝一期東部,豫中的鄭州秦王寨類型,有鼎。洛陽的王灣類型,有鼎。豫北的后崗一期,也有鼎。同為仰韶文化,和豫西的廟底溝一期,有大的不同。張忠培先生明確說,后岡遺址下層遺存表現(xiàn)在陶器方面的基本特征是:以素面陶為主,含有部分彩陶,以鼎、壺、缽為基本組合。顯然與同時代相近的半坡廟底溝文化的流行裝飾陶,彩陶占相當比例,以夾砂罐和瓶、缽為基本組合的基本特征相去甚遠。 張忠培先生的話,也可 移狀同為仰韶晚期的秦王寨王灣類型。鼎,是大汶口文化的典型器物。這應是大汶口文化的影響所致。
這時的大汶口人,已大舉進中原。 在雙方的文化交流格局中也占據(jù)了主導地位,已經(jīng)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文化傳播和交流,而是整體的族群遷徙。欒豐實先生說,拉開了“大汶口人大舉向西遷移的序幕”。李新偉先生說,大汶口人開始了夸父逐日般的西進。 仰韶晚期,大汶口文化在中原已有相當多的聚落。計有鄭州大河村、林山寨,滎陽點軍臺,偃師二里頭,禹縣谷水河,周口煙草倉庫等。
仰韶晚期,這時的中原大地的文化面貌表現(xiàn)為仰韶文化和大汶口移民文化雜居。 距今五千二、三百年至四千二千六、七百年之間。
這時的中原文明股份有限公司,從前面的仰韶一股獨大,到仰韶大汶口平分秋色。仰韶晚期,本身就已經(jīng)融合接受了大汶口因素,如鼎等。還有與之雜居的純粹的大汶口文化。 股份權重對半,各站百分之五十,似乎大汶口有點吃虧。這主要是從后世的影響看,鼎文化的分量太重了。
四 廟底溝二期時期。距今大約4900年至4400年,延續(xù)500年左右
距今五千左右,仰韶文化結(jié)束,退出中原舞臺,開啟龍山文化。龍山文化覆蓋中國當今的主要區(qū)域,龍山時代應是最早中國的雛形,分子人類學基因檢測,當今漢族就是龍山文化的后裔。 龍山文化太過于廣大,嚴文明先生稱為龍山時代。龍山之后就是夏商周。夏之前,就是中原龍山或者河南龍山。龍山之后,中原大地,王朝有更替,文化文明沒間斷,遺址延續(xù)至今。沒有出現(xiàn)就像樣仰韶彩陶那樣的斷層。
龍山文化第一站, 廟底溝二期。豫西的河南陜縣廟底溝遺址,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廟底溝一期的同一地點。
一般認為, 廟底溝二期是從仰韶到龍山的過渡類型。 主要有兩類遺存。
A類基本還是仰韶廟底溝類型,陶器組合基本相同,小口尖底瓶,彩陶仍在。B類是廟底溝二期文化實質(zhì)所在。以灰陶黑陶為主,彩陶極少。鼎、斝、釜、豆小口平底瓶等構成陶器基本組合。顯然,這些組合,基本都是大汶口的典型器物。大汶口的權重加大了。卜工先生直接說,A類遺存就是原仰韶文化,不應列入廟底溝二期。
除陶器外,廟底溝二期玉(石)器,如璧、環(huán)、刀、鉞及少量玉琮、斧、虎頭狀飾品等。中原地區(qū)在仰韶時很少發(fā)現(xiàn)玉(石)器,而這些器物中鉞、牙璧等與大汶口文化晚期及山東龍山文化。這些玉器多見于山西的廟底溝二期遺址,中原仍然少見。陶器本位,反映了全社會整體居民的狀況,玉器是禮器,進入精神文化層面,部落上層身份的器物。
后世看,玉文化的權重也很高。需要說明的是,玉文化不是大汶口起源,玉的起源在黑龍江的小南河,眼看就出國了。大汶口只是玉文化的一個中轉(zhuǎn),但在大汶口階段,玉文化得到升華。從飾玉禮玉神玉到王玉,部落首領身份地位的象征,權杖般意義,是在大汶口定格的。
河南文物考古院魏興濤認為,在整個廟底溝二期階段,大汶口文化的影響是持續(xù)加強的。
顯然,仰韶文化方向上持續(xù)弱化,大汶口方向上持續(xù)強化。
這時的中原文化格局,仍是中原土著與大汶口文化雜居。中原土著就是廟底溝二期。這時的大汶口遺址主要有,鄭州大河村,偃師滑城、二里頭,禹縣瓦店、谷水河,鄲城段寨、淮陽平糧臺、鹿邑欒臺,周口水灌臺,新鄭唐戶及澠池仰韶等。這些大汶口遺址從過渡期一直持續(xù)到龍山早期。距今四千八、九百年至四千六、七百年左右。
再來量化個股份權重的話,廟底溝二期,仰韶文化2成,大汶口7成,怎樣?因為屬于仰韶的彩陶小口尖底瓶等因素,在本期的晚段,已很難見到了。
杜金鵬先生對河南境內(nèi)的大汶口文化研究全面。他把河南境內(nèi)的大汶口文化,統(tǒng)稱為穎水類型。并且族屬為太昊氏。我們認為,此處可商榷。穎水流域的穎水類型也就是尉遲寺類型,是太昊氏族。是準確的。但其他的大汶口文化。應是黃帝氏族。
黃帝氏族,是汶泗河流域的大汶口土著,沿大汶河西進,再沿黃河一路上行。因此,黃帝族活動范圍在沿黃河左右。鄭州開封洛陽西安......,也包括黃河以北的鶴壁新鄉(xiāng)及晉東南等。主要理由太昊氏族的尉遲寺遺址是大汶口晚期遺址,時間太晚了些。事實上,北辛時期,大汶口人就沿黃河西進,如后崗一期的鼎,這時,連大汶口文化還沒開始呢......
鄭州西山古城,是中原第一城。是中心性聚落。黃帝都有熊,除此之外,還真找不出別的。
鄭州西山古城,學術理論而言,挖掘的不夠。除了中原第一城之外,還有他的中心地位。位于仰韶文化秦王寨類型聚落群的中部,東距大河村遺址約17公里,西距青臺遺址約12公里,點軍臺遺址約9公里,秦王寨遺址約17公里,南距后莊王遺址約6公里,陳莊遺址約15公里。...........不知為什么名稱上叫做秦王寨類型,而不叫西山類型。也不知杜金鵬摩等諸位學者,在探討河南境內(nèi)的大汶口文化時,都把西山古城給漏了。確是西山古城文化面貌是仰韶文化彩陶,但鼎的存在,尤其是拔牙枕骨變形的存在,是典型的大汶口人。 時間上比尉遲寺遺址早的多。何況從皖北的尉遲寺到豫東鄭州,也不是短時間能夠到達的。
在黃帝相關的記載中,黃帝以玉為兵,玉文化。采壽山之銅鑄鼎,鼎文化。銅,龍山時代文化。玉和鼎,都不是仰韶文化的特征,而屬于大汶口文化。鑄鼎的鑄鼎塬和中原的玉,都在河南靈寶。
五 中原龍山文化時期,約 2600~前2000年,
這時期,中原土著和大汶口文化,不再雜居,而是合二為一。他們在保持接觸與交流同化競爭淘汰中雜處、相持了數(shù)百的時間。最終,兩大文化融溶在河南龍山文化之中。
河南龍山文化,一般還分為王灣三期、后岡二期和造律臺3個類型。以王灣三期為例,看文化的演化,因為文化趨同,并且王灣三期就是二里頭夏文化前身,最具代表性。
河南學者魏繼濤先生,從陶器本位的角度,全面分析了王灣三期陶器,認為王灣三期文化是以大汶口文化尉遲寺類型為主體,吸收少量廟底溝二期文化谷水河類型、屈家?guī)X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以及早期山東龍山文化等因素形成的融合性文化。
器形方面,王灣三期文化早期陶器中約32種器形來源比較明確,其中18種來自大汶口文化尉遲寺類型,約占總數(shù)的56%;7種來自廟底溝二期文化谷水河類型,約占總數(shù)的22%;3種來自早期山東龍山文化,約占總數(shù)的9%;4種來自屈家?guī)X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約占總數(shù)的13%。王灣三期文化典型陶器中最多的高足罐形鼎、小口高領罐、豆以及大量的酒器都來源于大汶口文化尉遲寺類型。同時,王灣三期文化早期遺存陶器中受廟底溝二期文化影響的部分,主要見于位置偏西、毗鄰廟底溝二期文化分布區(qū)的遺址。因此,大汶口文化尉遲寺類型應該是王灣三期文化的最主要源頭。
關于上述來源,從另個角度看的話,更有意思。屈家?guī)X石家河的前身,也是東方海岱的鼎文化黑陶文化,后崗一期的西遷,歷經(jīng)幾千年,鼎和黑陶的特點景如此一致,是否還和東方文化保持著關聯(lián),無法知道也不瞎猜。但祖源,軌道大汶口方向上,也是正確的。山東龍山,也是大汶口的直接繼承者。 若此,屬于本地文化的只有廟底溝二期谷水河的22%了。 前面說過,廟底溝二期,大汶口的東方因素也相當可觀了。
再考慮玉器, 墓葬,東方禮制,文字等因素。 大汶口又幾乎是一股獨大了。
關于文字,一般認為,大汶口的原始文字,是甲骨文的前身。仰韶的刻畫符確是離漢字很遠。莒縣陵陽河和蒙城尉遲寺的日云山陶文,及幾十個字符,是離漢字最近的祖型。只是時間稍遠,中間有缺環(huán)。
再來量化個股份權重的話,河南龍山文化,大汶口95個點,怎樣?因為屬于仰韶的諸因素,在本期已很難見到了。即使偶爾見到,分量也太輕了些。無法和鼎玉器相提并論。
六 夏商周春秋
到夏商周,鼎作為國之重器國家象征神器祭器成為共識,鼎文化強化到極致。玉文化更是持續(xù)不衰直至現(xiàn)在。大禹治水成功后后的玄圭獎賞,成為夏王朝的核心禮器,國璽般待遇。秦始皇和氏璧,更是后世皇朝地位正統(tǒng)的象征,玉文化也發(fā)揚到極致。夏商周的禮樂禮制,也是源于大汶口的東方禮制,這幾乎就是古代社會的上層建筑意識形態(tài)了。再到春秋戰(zhàn)國,孔孟儒學誕生,大汶口文化的股份權重幾乎就是一股獨大大到無以復加了。無法用語言表述了。贏家通吃?太俗了些。幾乎就是泰山的地位,五岳獨尊一覽眾山小了。 只不過離開大汶口太久,幾千年了,不記得回家的路了,連大汶口的名字,估計都記不得了.......這部分大家都熟悉,就不展開了。
國家博物院展館展板的通欄標題,就很有意思?!按筱肟谖幕M入到中原仰韶文化的核心地帶”“大汶口文化主宰了中原”“仰韶文化衰落消失,中國誕生”
七 展開討論幾點
1.首先為避免誤解,特別需要說明的是,仰韶文化消失,仰韶人群沒有消失,依然是中原主人,和大汶口人雜處幾百年。和大汶口人融合,成為最早的華夏族。其中的華族,應就是仰韶居民。
蘇秉琦老先生認為,六千多年前,中原仰韶文化彩陶上的花紋圖案,就是玫瑰花?!爸腥A”的“華”的本義就是“花”,而玫瑰花就是“花”的代表。代表性遺址,也在華山周邊。仰韶居民是華族,多屬炎帝族。大汶口龍山居民是夏族。因為夏的來源,就是龍山文化。最早應是黃帝族。
仰韶大汶口的幾百年融合,是和平發(fā)展自然演替,沒有大的殺戮,更沒有種族滅絕。自然發(fā)展下的優(yōu)勝劣汰自然選擇。趙永生先生《從人骨材料談大汶口文化居民西遷》通過詳實的材料說,未發(fā)現(xiàn)大規(guī)模的創(chuàng)傷現(xiàn)象,大汶口居民的西遷,應為和平流動。 分子人類學的古今人類的基因親子鑒定,也證明這點。仰韶先民是現(xiàn)代漢族的遠古祖先之一。
應當加強的研究是,確實有仰韶居民西去了。從彩陶的證據(jù)看,兩河流域及歐洲,都大量存在??梢钥隙ǖ卣f,這些地區(qū)的文化源頭,就是仰韶。期待翔實的證據(jù)。
仰韶大汶口先民都是偉大先民,偉大先民的偉大融合,誕生了偉大的華夏族,就是漢代到今天的漢族。
2. 北大趙輝先生在《以中原為中心的歷史趨勢的形成》說,
中原地區(qū)吸收周邊文化因素在此之前就已開始,這個趨勢到公元前2500年以后變得愈發(fā)明顯。從考古資料可以看出,中原地區(qū)的文化面貌一反單純的樣態(tài),混合進來大量外來文化因素,變得復雜而豐富起來。這些外來文化因素如下:
第一,中原文化新出現(xiàn)的陶器種類不下十幾種之多,如鼎、豆、單把杯、高柄杯、觚、鬲、甗、盉、鬶、斝和彩繪陶器等。其中有的與屈家?guī)X—石家河文化有關,有的是受大汶口文化影響,還有的可以追溯到長城地帶的北方。另如前述,快輪制陶和閉窯燒制陶器技術的發(fā)明也顯然在用鼎文化區(qū)中先行了一步。
第二,石器......此外尚不清楚玉器是怎么傳入中原的,但良渚文化中的琮、璧、璜之類既然見于西北邊陲的陜西神木遺存和齊家文化中,我們便有理由認為,當時的中原也會有這類東西,何況堯伐三苗的一個主要口實就是“苗民弗用靈”。(玉器本文前面有論......本文作者注)
第三,中原地區(qū)出現(xiàn)連間區(qū)建筑是在仰韶文化晚期,首見于大河村遺址,但鄂北豫南在仰韶文化廟底溝期便已流行這種建筑了。我還推測,這種建筑樣式可能與長江流域的干欄式建筑有關。(連間建筑尉遲寺焦家遺址都有.....本文作者注)
第四,在中原地區(qū),目前僅在山西陶寺龍山文化遺址見到厚葬的習俗,以及用隨葬品和葬具、墓葬規(guī)模、墓葬在墓地中的位置等來表現(xiàn)被葬者的身份、地位。而在屈家?guī)X文化、崧澤晚期至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花廳期和紅山文化這一連串的周邊文化里,它們已經(jīng)很明確地存在著了。其中,對中原文化影響最大的當首推大汶口文化。
第五,在周緣文化中發(fā)現(xiàn)的刻劃字符,極有可能對日后中原文字系統(tǒng)的形成起過重大作用。龍和其他動物造型,以及琮、璧之類玉器所體現(xiàn)的精神信仰,也直接或間接地為中原文化及其后續(xù)者所繼承。
趙輝先生總結(jié)全面重點,有一定道理??梢钥吹?,除了這些吸收的外來文化,原有文化中,有價值的還有多少,五大因素中,大汶口的分量,是獨具的。
遺憾的是,趙輝先生通篇還是AA制吃大鍋飯,論點論據(jù)論證都完備了,結(jié)論卻有點偏,沒突出重點。
3. 北大張弛先生在分析了龍山時代各地文化面貌趨同的現(xiàn)象后說,與其說是龍山化,倒不如說是"大汶口化”,龍山化是結(jié)果,“大汶口化” 是原因。(《龍山化,龍山時期與龍山時代--重讀《龍山文化和龍山時代》)張弛先生眼光獨到。
除了龍山化大汶口化之外,還有一個,就是去仰韶化。 如果在一個空白文化的前提下,發(fā)生這一切,可以叫做單純龍山化大汶口化。從零經(jīng)大汶口化到龍山化。但在仰韶文化持續(xù)2000多年的前提下,文化面貌趨同龍山化,就不得不考慮這個去仰韶化的提法了。今人至今也無法理解當時到底發(fā)生了什么。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黑不溜秋幾乎還傻大黑粗的灰陶黑陶,對比前面的玫瑰花彩陶,怎么想都是彩陶更高級美麗艷麗,更先進??墒聦嵤呛谔瘴幕_實取代了彩陶文化。接受了玉器美的先民,就不能接受彩陶之美?即使不成為主流,成為附屬總該也可以吧。諸多器物,也不多這一件。可彩陶偏偏就是消失在歷史長河了。
黑陶制作是還原性窯爐,技術上是先進的。作為黑陶最高水平的代表,蛋殼黑陶杯,“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被世界各國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現(xiàn)代技術條件下,也很難復制。但蛋殼黑陶杯多見于典型龍山文化的山東,中原少見。也就是說,蛋殼黑陶杯在中原黑陶彩陶的兩大對決中,沒起到一杯封喉的作用。無法理解當時發(fā)生了什么。
去仰韶化,應也是自然發(fā)展下的優(yōu)勝劣汰自然選擇,估計,不像今天的去某某化,是由某個團體來主導一樣。
上萬年的文化演變,無法做到精確。更無法像公式定理一樣精準。在模糊中逐步求精確,應是方向。中國文明的主元主源主根主脈,應是泰山腳下的大汶口文化。文明的花果在中原,根在泰山。這個結(jié)論,應是正確的,經(jīng)得住考驗的。
人類文明的源頭,就是時間歷史長河的原點初心,找到源頭,連接現(xiàn)在,延長就是未來......奔向大同社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共同作者 山東貿(mào)促會高偉先生 特此說明 )
(參考文獻。本文除了文中提到的大家外,還參考以下文獻。便于行文及閱讀,未在文章中體現(xiàn),附在篇末,一并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