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都口古道
《海北人講海北故事》欄目投稿郵箱:185028976@qq.com
在綿延起伏的祁連山中段,有一條長約30公里的山峽通道,攔腰切斷祁連山,貫通甘、青兩省,它就是被古人稱為“大斗拔谷”的險關(guān)要隘扁都口?!氨舛伎凇睘椴卣Z“扁麻多”之音變,意為金露梅。
扁都口古道以祁連縣峨堡鎮(zhèn)峨堡村扁都口南(227國道204公里處)為起點,沿山腳自然延伸,時而在溝東岸,時而在溝西岸,路道沿河岸而建,踏出的路面寬約2米,痕跡明顯,部分路段與民國時期的簡易公路及現(xiàn)在的國道227線重合,古道沿線有城址、烽火臺等遺跡,從峨堡村至扁都口北端出口處,全長約35公里。
古道北端為甘肅省民樂縣。古道在南北朝時期即為絲綢南路的重要通道之一,是溝通河南國、柔然、突厥以及北齊政權(quán)的交通線,長期沿用。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南路便由此從青海過河西,入西域。
扁都口海拔3500多米,地勢險要,山勢嵯峨,自漢唐以來,一直是羌、匈奴、突厥、回紇、吐谷渾、吐蕃等民族相互聯(lián)系和出入甘青之間的重要通道。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3年),驃騎將軍霍去病率精兵出隴西,過浩門河,經(jīng)大斗拔谷(扁都口),進入河西走廊,深入匈奴駐地千余里,大敗渾邪王、休屠王,河西從此歸入漢朝版圖。
東晉時期,僧人法顯由靖遠經(jīng)蘭州至西寧,穿越扁都口到張掖。隋大業(yè)五年(公元609年)三月,隋煬帝西征吐谷渾,六月,進入扁都口,天氣突變,大雪紛飛,在暴風雪襲擊下,“士卒凍死大半”,此事在《隋書?煬帝紀》中有記載。唐代前期屬河西節(jié)度使管轄,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設(shè)置大斗軍,著名的唐代戰(zhàn)將哥舒翰曾經(jīng)任大斗軍副使。《舊唐書·哥舒翰傳》記載:“(王)忠嗣以(哥舒翰)為大斗軍副使?!鼻宕?,在扁都口設(shè)察漢俄博營。
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在俄博營樹立界碑:“甘州府俄博營”??滴跞?公元1694年),增兵500名于大馬營,在這里扼守?!肚迨犯濉け尽酚涊d:“甘肅提督統(tǒng)轄提標五營,兼轄永固城守協(xié)、節(jié)制西寧四鎮(zhèn),提標左營、右營、前營、后營、永固城守協(xié)、甘州城守營、梨園營、洪水營、南古城營、山丹營、峽口營、大馬營、察漢俄博營?!?/p>
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法國人竇脫勒依深入這里,現(xiàn)場勘測,繪制地圖。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馬仲英部由這里出山,甘涼衛(wèi)戍司令部步兵連長任元奎力竭戰(zhàn)死;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馬步芳由這里出山,與張掖的馬仲英部激戰(zhàn)于三堡之南,馬仲英敗走新疆。1949年9月中旬,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zhàn)軍一部也是經(jīng)過扁都口,一夜疾馳,似神兵天降一般突然出現(xiàn)在民樂縣炒面莊的國民黨守軍面前,一舉解放了民樂后挺進張掖。
扁都口峽谷深長,兩側(cè)奇峰聳立,峭壁突兀,怪石森然,凝望時,令人遐想無窮:有的似山神俯首,有的似佛陀靜坐,有的似觀音臨世,有的似圣人沉思,有的的似蒼鷹嘯天,有的似猛獅怒吼……處處情態(tài)惟肖,富有天然神韻。
扁都口內(nèi)相關(guān)的遺址還有:洋尕峽石佛爺,在扁都口甘青公路235公里處石橋東側(cè),一塊光潔的石壁上清晰的雕刻著一組佛像,神態(tài)端莊安詳,下方有藏文標記。因修建公路,石壁的巖面脫落,但佛像依然保存完好,非常神奇。
如今,已經(jīng)有人化緣在此建起寺廟,供香客朝拜。黑風洞,在石佛崖旁側(cè)半山腰處,一個深不見底的洞穴。傳說當年霍去病率兵征討匈奴,經(jīng)過扁都口,黑風突起,峽谷昏暗,難以前行,霍去病登高一看,只見黑風從一個山洞滾滾而出,有妖魔作祟,霍將軍觀看四周,除了一山松林,再無任何東西可用來填洞,于是,下令兵士砍樹填洞,一天一夜之間,千萬棵松樹、柏樹填塞進山洞,堵住黑風,漢軍才得以順利出關(guān)。
從佛光度假村前行1公里,峽谷兩旁奇峰羅列、千姿百態(tài),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高聳山崖之上的一塊長方體山石,從山谷望上去,酷似石碑,當?shù)厝朔Q“諸葛碑”。其貌似諸葛孔明正襟危坐,臨峽撫琴,鎮(zhèn)定自若。與“諸葛碑”對面隔河相望的是石佛崖,是扁都口的的咽喉,有“一夫荷戈,千軍束手”之稱。隋煬帝西征吐谷渾時正值六月,進入扁都口,天氣突變,大雪紛飛,在暴風雪襲擊下,“士卒凍死大半”,傳說隋煬帝的姐姐“樂平公主”楊麗華隨行,突遇奇寒,身染重疾,病死峽谷中,葬于此地。
至今,峽谷2公里處,仍有一龐大的土墳,人稱“娘娘墳”。1995年,在“娘娘墳”被盜現(xiàn)場查看時,只有一具枯尸,別無任何葬器,因而無從考證,成為難解之謎。扁都口屬于軍事要地,古道邊還遺留有一處形狀獨特的古遺址——羊胸溝口古城址。地處扁都口羊胸溝口的西山坡上,城址依地勢建在山梁上,墻體夯土筑,已坍塌,看不出夯層厚度,墻體殘高約2米,基寬約5米。因地勢陡峭,城內(nèi)按階梯狀布局,東南開一門。古城東臺下建有烽火臺。
清代郝道遵的《大斗拔谷》盡現(xiàn)扁都口自然和人文風光“扁都隘口氣蕭蕭,魚貫行來溪嶂深。喑叱段公風烈烈,凄迷隋帝雨淋淋。巢車好上龍山望,毳莫休教鹿塢侵。艷說凱歌勞衛(wèi)國,皇華搖曳碧云岑。”
來源/《海北文物》
責編/張芳 賈麗娟
監(jiān)制/智華堅贊 總監(jiān)制/劉增奎
Hash:477589854886d15b714e9983fe3aec2d75bc163c
聲明:此文由 海北新媒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