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佳話傳唱千年——《高山流水》精讀
【經典繪本導讀】系列-第496號
知音佳話傳唱千年——《高山流水》精讀
閱讀推廣人 石頭
一、內容簡介
春秋時期,晉國大夫俞伯牙很擅長彈琴,他到楚國漢陽江口偶遇鐘子期,兩人談論琴律很投機。伯牙看到高山流水就彈奏一曲,鐘子期高興地說泰山江河。兩人故而結為知己。第二年伯牙去拜會鐘子期,得知鐘子期病故,就在墳前傷心地毀琴。
二、繪本信息
書名:高山流水
文:[中]劉雪楓
圖:[德]昆特·國斯浩里茲 萬昱汐(夫妻)
適讀年齡:3-6歲 (僅供參考,并非絕對)
選題策劃:九神鹿繪本館
出版社: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3月
三、繪本導讀
【封面】
解析:
封面中一古代士人,端坐山崖之巔,身處高山流水之境,深情忘我彈奏《高山流水》琴曲。畫面大氣、唯美,文字也采用傳統(tǒng)豎排制式,一個以古頌今的傳奇佳話突兀出來。
《高山流水》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則“以琴會心,以心交友”的典故,展示了一幅演奏者與欣賞者的美麗畫卷。故事中的伯牙,追求精神的至高境界,熱愛音樂、癡迷音樂,是古人追求精神至高境界的代表。最早出自于《列子?湯問》,是個很久遠的故事,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除了琴曲本身生動美妙外,更重要的是琴曲背后所承載的知音難覓的人生缺憾。
聆聽一首古曲,追憶一段傳唱千年的知音佳話。
《高山流水》原本是一首樂曲,是漢族古琴曲,中國十大古曲之一。后人在經過一系列的努力將這一首曲子分解為《高山》和《流水》兩首獨立的樂曲?!陡呱搅魉吩谥袊臍v史文化長河中廣為流傳,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更是傳頌了千年!
繪本《高山流水》除了介紹大家熟知的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外,作者還著重講述了《高山流水》名曲創(chuàng)作的背景故事,另隨書配上樂曲導賞手冊,以期借助繪本故事和音樂賞析的形式讓小讀者全方位立體的認識中國名曲。
【環(huán)襯】
解析:
深綠色畫面,現高山峽谷之輪廓,悠遠而繚繞的空間,就像是幾筆淡墨。高山聳云間,朦朧籠罩似輕紗,蒼茫群山重重疊疊,飄渺云煙忽遠忽近。大山以渾厚坦蕩虛懷若谷,大地何其廣袤,而山其實更壯闊。
【扉頁】
解析:
高山,昂揚屹立,雄渾而厚重;流水,飛動飄逸,柔美瀟灑,二者一動一靜,恰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陰陽相輔相呈的最好體現。
《高山流水》是一首非常有名的中國樂曲,古琴、古錚都可以彈奏,古人的高明之處就在于選擇了高山、流水來進行創(chuàng)作。
“高山流水覓知音”這個故事最初出自于《列子·湯問》,而后這個百十來字的典故被演繹成了人物、地點、情節(jié)一一俱全的話本小說,也就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的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千百年來,伯牙與鐘子期的感人故事依然在流傳。這說明人類的情感也是相通的。貴在知音難求,貴在這生死契闊的拳拳之心。
《高山流水》原文(選自《列子·湯問》):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于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于何逃聲哉?”
高山流水翻譯
伯牙是一位有名的琴師,他的琴術很高明,鐘子期則善于欣賞音樂。伯牙彈琴的時候,想著在登高山。鐘子期高興說:“彈得真好?。∥曳路鹂匆娏艘蛔《氲拇笊?!”伯牙又想著流水,鐘子期又說:“彈得真好??!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鐘子期都能從琴聲中領會到伯牙所想。有一次,他們兩人一起去泰山的北面游玩,游興正濃的時候,突然天空下起了暴雨,于是他們來到一塊大巖石下面避雨,伯牙心里突然感到很悲傷,于是就拿出隨身攜帶的琴彈起來。開始彈綿綿細雨的聲音,后來又彈大山崩裂的聲音。每次彈的時候,鐘子期都能聽出琴聲中所表達的含義。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嘆地說:“好啊,好啊,你能想象出我彈琴時所想的意境,我的琴聲無論如何也逃不掉你的聽力!”
【第1畫面】
原文:大約在兩千三百年前的春秋時代,有一位楚國出生的音樂家在晉國做外交官,他就是被譽為“琴仙”的伯牙。有趣的是,他不喜歡彈琴給達官貴人聽,而喜歡與動物交流。
解析:
伯牙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傳聞俞伯牙奏琴極妙,可他卻一直苦于沒有知己能夠讀懂自己的琴聲。在伯牙看來,旁人只知他俞伯牙的琴聲悠揚,但那琴聲中的言語卻無人能懂。旁人只知夸贊他俞伯牙琴技了得,但那琴中蘊含的感情卻無人知曉。因此伯牙雖受人敬仰但是他卻不曾感受到過快樂二字,終日就只是無聊地彈著琴,碌碌度日。正是這樣,他不喜歡彈琴給達官貴人聽,而喜歡與動物交流。孔雀琴前立足聆聽、小鳥聞聲飛來、慕魚聚攏而至、鴛鴦聲聲入耳。
伯牙獨自鼓瑟為樂,旁人賞春聽曲,談論書畫;騷客與歌妓,畫舫之上消受時光,自在安然,一幅綠意盎然的畫卷,卻不為伯牙享用。
畫中詩意如煙花三月,樓臺閣榭、水中倒影、對角倚儷、水石相映、玲瓏多姿、淡雅相尚,亭榭廊檻、宛轉其間,端莊、含蓄、幽靜、雅致,各有千秋,空間的延伸與滲透,使得空間分隔用廊橋與園林的其他部分融為一體。水中荷葉、芭蕉與枝頭鳥鳴,“雨驚詩夢留蕉葉”,“風裁書聲出藕花”。 畫內遍植翠竹,每一片竹葉都是一個“個”字,既體現了竹本固、虛心、體直、節(jié)貞的君子之風。
【第2畫面】
原文:伯牙曾經給為國王駕車的馬匹彈琴,那六匹馬聽得如醉如癡,連草料都忘了吃。
解析:
伯牙是當時著名的琴師,善彈七弦琴,技藝高超。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荀子·勸學篇》中曾講“伯牙鼓琴而六馬仰斜”,可見他彈琴技術之高超。這里還原了此景。由此可見,俞伯牙的琴藝非常高超。
小溪岸邊、花叢之上,一個清瘦的背影盡享五指間,盡管我們聽不到音樂響起,但似乎就在耳鼓間。馬嘶而鳴,如癡如醉,聽之忘食。豈是‘對牛彈琴’,已經穿越空間一切事物。
九色鹿繪本館的這個版本勝在繪圖,畫面栩栩如生,尤其是中間一張張山水繪畫,磅礴、秀美、壯麗與大氣,溫婉的畫面向我們講述了那個我們耳熟能詳的高山流水的故事。油畫般的風格,讓人感覺生動且直觀,溫婉且壯美。
【第3畫面】
原文:伯牙曾經拜訪其他諸侯國家,隨身都要帶上傳說是上古時期伏羲氏制作的瑤琴。有一年,伯牙出使楚國,途徑漢陽江口,遇到風浪,只好避停在一座小山下。
解析:
以上用兩個跨頁展示伯牙的才情與孤傲,竟能讓鳥獸心動,卻不能與人為悅。
一次楚國之行,船只途徑漢陽江口,突然滂沱大雨,傾天而下,江面風烈,流急浪歡。船只不能前進,只好停泊在一處山崖之下,等待風浪的平息。圖中陰云密布、頓時翻滾、柳葉飛揚、雨打船帆、波濤洶涌、江水險惡、避風浪于小山之下。伯牙在侍從的陪護下,略顯狼狽。由此,拉開了一段知音的奇遇。
古琴,又稱瑤琴,古籍記載伏羲作琴。琴是中國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樂器,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風凌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tài),位列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文人視為高雅的代表,亦為文人吟唱時的伴奏樂器,自古以來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
【第4畫面】
原文:那天正直中秋,晚上風平浪靜,云開月出。伯牙琴興大發(fā),將瑤琴取出,彈奏起來。
解析:
那天恰逢八月三五之夜,天氣也有點蹊蹺,須臾云開霧散,暴雨驟停,云開月出,皓月當空,照得山林披銀,江流如練。遠山聳峙,江面流水緩緩,風平浪靜。俞伯牙目不暇收,望著頭上的明月,不住地喟嘆,不禁琴興大發(fā),便席地而坐,專心致志的彈起琴來。
中秋月圓,一輪明月,皓月當空,伯牙端坐岸邊突兀奇石之上,整個身體置身于明月之中,似有明亮之心態(tài),繁星之下琴興行之,孤獨寂寞之下,也仿佛置身于山水間。此番此景,讓伯牙彈出來自己的心境。
【第5畫面】
原文:伯牙觸景生情,心潮激蕩,一曲又一曲地彈下去。突然他受到了驚嚇,“啪”的一聲,一根琴弦斷了,他猛一抬頭,看到一個人站在岸邊。這位櫵夫裝扮的人趕緊大聲說:“對不起,驚擾了您。我只是一個砍柴的,回家路上聽到美妙的琴聲,不由得聽呆了。”
解析:
伯牙優(yōu)美的琴聲,剛好讓過路的鐘子期聽見了,鐘子期沉醉在俞伯牙的琴聲中難以自拔。伯牙的琴聲鐘子期感受至深,可以聽到琴聲背后所表達的意境,可以聽到伯牙的心中期待的愿景,并且知曉大自然是他的老師。
誰知一曲未終,突遭驚嚇,“咔”的一聲,琴弦斷了一根。俞伯牙大驚失色,在暗夜明月之下,一個農夫模樣之人,突兀地站在眼前,伯牙大驚失色。原來乃一樵夫,打柴回家,適逢暴雨,避于崖下,聞琴聲悠揚,稍住聽琴,聽呆不由失聲。
和俞伯牙相比,史書對鐘子期的簡介少之又少。只知鐘子期和俞伯牙一樣,是楚國人,今湖北漢陽人。相傳,鐘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國(今湖北漢陽)人。相傳鐘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沖擔、拿板斧的樵夫,以砍柴為生的人。俞伯牙與鐘子期能遇見,得益于俞伯牙出使楚國一事。
據說當年子期二十七歲,伯牙三十七歲,伯牙為兄,子期為弟,兄弟相稱。但不知故事中搖身一變?yōu)橐婚L須老者,不知何故。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漢陽知縣華某并立碑,“文化大革命”中被毀。1980年修復。墓碑上刻“楚隱賢鐘子期之墓”。1987年在墓前修建知音亭,墓與亭坐北朝南,背山面湖。山上青松蔥蘢,山下芳草碧翠,湖面綠波粼粼,湖畔流水潺潺,鳳鳴水聲,宛若琴音。
【第6畫面】
原文:伯牙心想:一個砍柴的櫵夫,怎么能聽懂我的琴聲呢?于是他問道:“那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么曲子?”櫵夫施禮之后笑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贊嘆弟子顏回的曲子,可惜您彈到了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伯牙不禁驚喜萬分,趕忙站起身來邀請他上船細談。
解析:
鐘子期懂得曲子的來源,這說明此人并非山野農夫,果然是隱居在此的一位讀書人。一個樵夫能聽懂自己的音樂而入迷,引起了伯牙的興趣,引領子期船上共敘,愛才之心與敬才之道,打破了當時壁壘森嚴的等級制度限制。
此刻,滿天星斗與起伏群山交織在一起,這里用天地的融合暗示他們彼此的靠近,船上明亮的船艙也預示著兩人炙熱心的交流。
【第7畫面】
原文:櫵夫名叫鐘子期,是一位歸隱的讀書人。他精通音律,棋藝高超,久仰伯牙“琴仙”的盛名,不曾想在這個月圓之夜萍水相逢。喝過幾杯酒之后,伯牙興致更高,開始彈起自己的得意之作。
解析:
兩人相識相知之時,色調溫暖明亮,即便是黑夜,亦是月明如晝,兩人直談到月淡星稀,才不舍拜別。到相逢子期,初遇知音。人物形體刻畫飽滿生動,形神具備。
擁有知音是世界上每一個藝術家夢寐以求的,能夠享受這無與倫比的音樂,雄渾遼闊的大自然和凄美純潔的故事,并讓畫作從它們中自然流淌,這是藝術家的幸福。
鐘子期偶然間聽到了俞伯牙的琴聲,只一下便聽出了伯牙賦予琴聲中的感情,聽出了他的歡樂與愁苦,兩人相見恨晚。畢竟千金易得,知己難求。兩人都認為尋得了終生知己,終日在一起共同交流琴技,俞伯牙彈琴那么鐘子期就和,兩人在一起好不快活。
【第8畫面】
原文:當伯牙想象自己登上高山大峰、胸襟鼓蕩時,他便奏出高亢雄奇的琴聲。鐘子期高聲贊道:“好壯麗!那巍峨而莊重的高山,好像就在我的眼前!”
解析:
登高山與臨流水之樂,是伯牙酒后興致之作。用蒞臨高山之巔的意境來體現伯牙琴意的高超,
子期聽完伯牙的演奏,大加欣賞,忍不住自言自語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你的音樂我仿佛看到了一座巍峨雄偉的泰山,伯牙大為吃驚,在此山中,還有人能欣賞到我音樂的意境。
作者還原出伯牙《高山》琴曲的意境,一對知音矗立山巔之上,伯牙撫琴,子期靜聽,眼前出現連綿起伏群山,云里霧去,天蒼蒼野茫茫,無人之境,響徹高亢雄奇的琴聲。
【第9畫面】
原文:伯牙內心奔淌著澎湃的波濤,腦中浮現隨流水常進不懈的志向。鐘子期連連點頭道:“秒?。∧菨L滾的流水,如無邊的江海一般寬廣浩蕩,滔滔不絕!”伯牙感動地放下琴,長嘆道:“你如此理解我彈琴時所想象的意境,我的琴聲無論如何也逃不過你的耳朵!人生遇到子期兄這樣的知音,還有什么不滿足的呢?”于是,他給鐘子期講述從前學琴的經歷和創(chuàng)作“高山”“流水”琴曲的故事。
解析:
伯牙又演奏了一首描寫河湖的樂曲《流水》,澎湃的流水就從高山流下,子期驚呼,“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彈流水,鐘子期一下就聽出了江河奔騰不息的感覺。
篇幅最大寬闊的是高山流水一幕,仿若展開一幅山水畫卷,三頁并作一頁,徐徐展開,水從天上來,四周碧綠滿眼,山河開闊,綿延起伏,美的驚心動魄。動靜結合,虛實相生,可謂精美絕倫。
仿若故事里的人躍然紙上,濃濃中國風的繪畫,讓人不經贊嘆不已,昂揚屹立的高山,流水,或蜿蜒柔美,或湍急澎湃,或盡顯“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壯闊。
折頁中的“高山”和“流水”比較有氣勢。高山和流水代表著動靜兩種狀態(tài),伯牙的琴聲充分的表現了這兩種狀態(tài)。
泰山經石峪有一座高山流水亭,傳說是伯牙撫琴的地方。此地風景恰切得詮釋了古琴曲《高山流水》的大神韻。概因此附會于伯牙與鐘子期知音的故事。
湖北省石首市的調弦亭,位于調關鎮(zhèn)之西的荊江南大堤與八一大堤交匯處。民間傳說此地就是俞伯牙撫琴調弦遇知音之地,遂命名為“調弦口”,鐘子期死后,俞伯牙在他墳前將琴摔碎,斷裂的琴弦就成了調弦河。早在宋朝年間,人們就在這里修建了“調弦亭”,由于年久失修而毀于民國。1999年,調關鎮(zhèn)人民政府在調弦口閘旁豎立了一座引人注目的“高山流水遇知音”雕像。2006年因加高荊江大堤而拆去。
【第10畫面】
原文:伯牙的琴藝老師是成連先生。三年不到的伯牙就學會各種操琴技巧,但他對音樂的理解總是流于表面,少了高貴的氣質和雅致的神韻,也不能引起聽者共鳴。有一天,成連先生對伯牙說:“我有一位老師住在蓬萊東海,他有一種‘激發(fā)情感’的方法,可以改變你的琴藝進境?!睅熗蕉顺舜脚钊R后,卻不見人的蹤跡。成連先生說:“你先在這里練琴,我去找老師?!?/p>
解析:
這個繪本揉合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和《伯牙學琴》兩個故事。
伯牙學琴三年,琴技達到水平,但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前來想成連的老師取經。成連以尋師為名,置伯牙于東海練琴。
東海之上,唯有師徒二人,小船之上,諄諄告誡,綠水波濤,情之所至。岸邊蓬萊小島,幽雅寂靜,樹影婆娑,云遮霧繞,一片仙境。
【第11畫面】
原文:在成連先生離開的十幾天里,伯牙練琴之余,舉目四望。面對浩瀚大海,傾聽濤聲澎湃?;赝麔u上山林,郁郁蔥蔥,深遠莫測,耳邊不時傳來群鳥啁啾翱翔的聲響。日復一日,伯牙在島上的所見所聞,匯成各種奇特不一的聲音,它們形成音樂的激流,讓他感到心曠神怡,浮想聯翩。他有巨大的沖動要把自己的心靈感悟用琴聲表現出來。他在琴上彈奏得渾然忘我,竟不覺時光流逝,日夜更替。
解析:
老師遠去尋師,獨自一人漂泊海面,四周一片寂靜,只聽到海浪洶涌澎湃地拍打著巖石,發(fā)出崖崩谷裂的濤聲;天空群鳥悲鳴,久久回蕩。見此情景,伯牙不禁觸動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彈唱起來。他終于明白成連先生正是要他體會這種天人交融的意境,來轉移他的性情。 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從此成為當時著名的琴師,被人尊為“琴仙”。他的琴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但卻始終沒能找到一個知音,直到遇到了子期。
古琴的韻味是虛靜高雅的,要達到這樣的意境,則要求彈琴者必須將外在環(huán)境與平和閑適的內在心境合而為一,才能達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藝術境界。在這一方面,伯牙的經歷可稱為后世的典范。
事實上,成連老師讓俞伯牙到蓬萊山,身處孤島,整日與山為朋,與海為伴。是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會了?!?/p>
畫面采用了聯動畫面,體現出音樂的動感,浮現的文字是其內心的感受,使身心合體,與美妙的大自然渾然天成。
古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面圓底扁,象征天地;琴身與鳳身相應,有頭、頸、肩、腰、尾、足。
【第12畫面】
原文:聽罷伯牙講述的故事,鐘子期不由感嘆道:“怪不得伯牙兄能夠成為當今世上最出色的琴師,因為自然的景色和聲音才是你最好的老師?!眱晌弧爸簟毕嘁姾尥恚s定來年中月圓之時再到這里相會。
解析:
作者把伯牙蓬萊學琴的故事融進了與子期的交談中,讓子期不禁感嘆,自然的景色和聲音才是你最好的老師。酒逢知己千杯少,不知不覺,談到玉兔西墜,金烏東升。伯牙要繼續(xù)趕路。兄弟二人互致酒食,灑淚相別。兩人約好,第二年八月中秋,俞伯牙仍到這里與鐘子期相會。
人與人之間的相遇總是那么奇妙,有人對面相逢卻不識,有人無緣相逢卻相知,伯牙與子期原是不同世界里的兩個人,卻因一夜聽琴產生交集,從而結下不解之緣。
現實中你以為普通之人,或看上去有些許狼藉的人,不一定就不值得尊重,他們之所以普通的要命,是因為你不知道他們背后的故事,那些由遠及近向我們走來的人們,滿載著他們的故事,等待我們發(fā)現。
或許,我們可以把每一個相遇的人當做一份禮物,輕輕的微笑,說聲:“你好”,說不定你就能發(fā)現其中就有那個懂你的人。
【第13畫面】
原文:終于等到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約來到漢陽江口。月兒初升之時,伯牙開始彈“高山”“流水”??墒窃聝阂呀浬煤芨吡?,仍不見人來。伯牙向一位路人打聽鐘子期的下落,路人告訴他,鐘子期幾天前不幸染病去世。他臨終留下遺言,要把自己的墳墓修在江邊,只為等八月十五月圓之時,聽伯牙再為他彈琴。
解析:
伯牙身為樂官自帶的傲氣,鐘子期身為樵夫卻亦不卑不亢,且好好解釋了為何身為樵夫,鐘子期有如此眼界見地。
俞伯牙按照約定來到了漢陽江口。俞伯牙等了很久,依然沒有見到鐘子期的影子。于是,俞伯牙席地而坐,希望通過自己的琴聲能召喚來這位知音。俞伯牙彈了很久,依然不見人來。只因鐘子期在不久之前因身染重病而去世了。
鐘子期臨終前留下遺言,讓后人把墳墓修在江邊,等到每年八月十五相會時,都可以聽到俞伯牙的琴聲了??梢娮悠趯χ舻钠谠S與期待。
讀后,心中難言的感傷,人生得一知己何其難,再相逢卻已是天人兩隔。
我們可以設想,一個信守諾言,舉止有度,不卑不亢,學識豐富,精通琴理,才智異人,思維縝密的鐘子期,怎么能讓俞伯牙不滿意呢?
伯牙聽到子期的噩耗,彈琴的手指和驚詫的表情就像凝固了一般,而挑擔的農夫,堅實渾圓,腰桿挺直,也是不卑不亢,可以看出并非因不曾的階層而自慚形穢。我們更可以理解鐘子期的做人風骨。伯牙眼中的過路人,形象高大,有如子期。
【第14畫面】
原文:伯牙如雷擊項。他坐在鐘子期墓前,萬分凄楚地為知音彈起“高山”“流水”一曲彈罷,他挑斷全部琴弦,長嘯一聲,把心愛的瑤琴摔個粉碎。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這琴還能彈給誰聽呢?
解析:
這是故事的高潮,按照老人的指引,俞伯牙來到了鐘子期的墳前。俞伯牙席地而坐,用凄楚的琴聲演繹了一曲《高山流水》。彈完,俞伯牙挑斷了琴弦,并長嘆一聲,把自己心愛的瑤琴摔在了青石上,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經不在人世了,那么我彈琴還能給誰聽呢?”
知曉子期亡訊之時,則色彩灰暗,神情悲痛欲絕,單看圖畫,便感受到畫中人此刻難掩的悲痛。
伯牙痛失知音,凄愴之余,作琴曲《吊子期》以祭知音。從此后,伯牙絕弦,再不復彈。
俞伯牙有詩《高山流水覓知音》:高山流水覓知音,知音不在誰堪聽?焦尾聲斷斜陽里,尋遍人間已無琴。
釋義:奏一曲高山流水尋覓知音,知音不在誰人可以聽懂自己樂曲里所表達的情感呢?斜陽余暉下,焦尾琴弦斷音絕,尋遍人間再也不復見。
明代朱權的《神奇秘譜》對《高山流水》以及伯牙鐘子期的千年佳話,做了精當的詮釋:“《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比收邩飞剑钦邩匪?,《高山流水》蘊涵天地之浩遠、山水之靈韻,誠可謂中國古樂主題表現的最高境界。然而,伯牙的《高山流水》琴曲并沒有流傳于世,后人無從領略伯牙所彈之曲的絕妙之處。所以,后人雖不斷傳頌《高山流水》的故事,完全是“心向往之”,對音樂并無切身體會。
因而這個佳話得以流傳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伯牙與鐘子期之間那種相知相交的知音之情。岳飛在《小重山》一詞中 “知音少,弦斷有誰聽”,正是伯牙當時心境的準確反映。伯牙的絕琴明志,一者做為對亡友的紀念,再者為自己的絕學在當世再也無人能洞悉領會而表現出深深的苦悶和無奈。想那伯牙也必是恃才傲物、卓爾不群之人,他的琴曲曲高和寡,凡夫俗子自然難以領會其樂曲的精妙。所以伯牙才會感到孤獨,才會發(fā)出知音難覓的感慨。
【第15畫面】
原文:伯牙和鐘子期的“知音”故事相傳千年,感動世間。不知從哪個朝代開始,在伯牙和鐘子期相遇的漢陽龜山尾、月湖畔,筑起一座古琴臺,供世人絡繹憑吊。人們也開始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相識、相知、相濡以沫的高貴情誼。
解析:
千年古琴臺被勁松環(huán)抱、白雪覆蓋,凸顯一絲靜穆。兩只小鳥吐露與聆聽,形同伯牙與子期的奇遇,還是溫暖可愛的。
世上如伯牙與鐘子期的知音實在是太少了。孟浩然曾嘆曰“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岳飛無眠之夜也道“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蘇軾自比孤鴻,寫下了“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州冷”句子。賈島卻是“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丘?!钡男了帷6窃プ尅笆繛橹赫咚?,女為悅己者容?!钡目犊狼橛衷鯓拥碾y得呢。知音難覓,知已難尋,無論紅顏還是藍顏“人生得一知已已足矣!”成了人們永遠的思求。
古琴臺,又名俞伯牙臺,始建于北宋時期,位于武漢市漢陽區(qū)龜山西麓,月湖東畔,龜山湖景相映,景色秀麗,幽靜宜人,文化內涵豐富,構成一個廣闊深遠的藝術境界。相傳春秋時期楚國琴師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懷,山上的樵夫鐘子期能識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視子期為知己。幾年以后,伯牙又路過龜山,得知子期已經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后人感其情誼深厚,特在此筑臺以紀念。琴臺碑古琴臺園中有聯云: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客荷樵,一客撫琴。琴臺被視為友誼的象征。
【后環(huán)】
《高山流水》古曲賞析(張輝)
《流水》充分運用“泛音、滾、拂、綽、注、上、下”等指法,描繪了流水的各種動態(tài),抒發(fā)了志在流水,智者樂水之意。
流水:古琴曲,樂曲充分運用“泛音、滾、拂、綽、注、上、下”等指法,描繪了流水的各種動態(tài)。
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寬廣音域內不斷跳躍和變換音區(qū),虛微的移指換音與實音相間,旋律時隱時現。猶見高山之巔,云霧繚繞,飄忽無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潑的節(jié)奏,猶如“淙淙錚錚,幽間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細流?!毕⑿撵o聽,愉悅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復,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韻揚揚悠悠,儼若行云流水?!?/p>
第六段:先是跌宕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著連續(xù)的“猛滾、慢拂”作流水聲,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個遞升遞降的音調,兩者巧妙的結合,真似“極騰沸澎湃之觀,具蛟龍怒吼之象。息心靜聽,宛然坐危舟過巫峽,目眩神移,驚心動魄,幾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萬壑爭流之際矣?!保ㄒ娗蹇尽肚賹W叢書·流水》之后記,1910年)
第七段:在高音區(qū)連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后升,音勢大減,恰如“輕舟已過,勢就倘佯,時而余波激石,時而旋洑微漚。”(《琴學叢交·流水》后記)
第八段:變化再現了前面如歌的旋律,并加入了新音樂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聲,音樂充滿著熱情。段末流水之聲復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頌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發(fā),富于激情。段末再次出現第四段中的種子材料,最后結束在宮音上。八、九兩段屬古琴曲結構中的“復起”部分。
尾聲情越的泛音,使人們沉浸于“洋洋乎,誠古調之希聲者乎”之思緒中。
當然通過附送的《高山流水》古典賞析,在三種藝術中融合、交替,感受到一種至美至靜的審美愉悅。更是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以琴會心,以心交友”的這一經典。
【封&底】
解析:
伯牙子期的故事能讓孩子們對“朋友”的定義有一個新的認識。好朋友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大概就是互相懂得。好的親子關系最高境界是什么?大概也是互相懂得。
希望通過這個繪本,希望孩子們能體會到高山流水般的情誼。也希望孩子們在未來能找到真正的知音。
《高山流水》中的文字不多,簡單表訴了故事的脈絡,如配合《俞伯牙摔琴謝知音》這個話本小說來閱讀這個繪本會更加有趣,繪本由于體裁限制,對于主角外的人物刻畫不周到,但小說則不同,不單單是伯牙子期兩人,伯牙的手下人以及伯牙自身的態(tài)度轉變都刻畫得相當有意思。
《高山流水覓知音》作者:伯牙
勢利交懷勢利心,斯文誰復念知音。伯牙不作鐘期逝,千古令人說破琴。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這首詩伯牙在子期死后寫的詩。
推薦幾首關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詩詞:
1.《知音吟》(宋)邵雍
仲尼始可言無意,孟子方能不動心。莫向山中尋白玉,但於身上覔黃金。山中白玉有時得,身上黃金無處尋。我輩何人敢稱會,安知世上無知音。
2.《閑步吟》(宋)邵雍
何者謂知音,知音難漫尋。既無師曠耳,安有伯牙琴。難逼桑榆景,寧忘松桂心。獨行月堤上,一步一高吟。
3.《秋懷 十二》(元)王冕
酌彼澗下水,彈此石上琴。希聲應弦起,幽幽孤鳳吟。曲中萬里意,三嘆無知音。豈但無知音?終恐無知心。
5.《贈寫梅者》(宋)宋伯仁
學畫梅花又學詩,不須頻說見錢遲。知音自有和羹手,祗恐知音未得知。
四、作者信息
劉雪楓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yè),知名音樂評論人。曾先后擔任《愛樂》雜志主編,《人民音樂·留聲機》執(zhí)行主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編輯。自1996年起,先后在《萬科周刊》《中國文化報》《書城》《時尚旅游》《新旅行》《中國演出秀》等報刊開辟古典音樂專欄。出版了《貼近浪漫時代》《音樂手冊》《西方音樂史話》等著作。
昆特·國斯浩里茲,德國動畫大師。德國巴登符騰堡州州立電影學院教授,德國斯圖加特傳媒大學教授。曾任德國斯圖加特國際動畫電影節(jié)評委,德國WANDMUTO藝術工作室藝術總監(jiān)。作品曾在美國、德國、意大利、荷蘭等國榮獲三十余項國際大獎。
旅德動畫藝術家萬昱汐是動畫導演、繪本策劃制作、畫家。昆特·國斯浩里茲與萬昱汐因動畫藝術結緣,近年來開始涉足兒童繪本創(chuàng)作,是定居德國的繪本創(chuàng)作夫妻檔組合。
他們已出版的主要作品有《萬達姐姐有辦法》《機器動物》系列繪本等。
說明:本文屬原創(chuàng),未經作者同意,不可轉載和移作它用。
Hash:9bf0c1df570e0c6fbc0795a4e06c0789fe740667
聲明:此文由 經典繪本導讀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