饸饹,古書中謂之“河漏”。關(guān)于饸饹的做法,清代高潤生在《爾雅谷名考》中有十分詳細的記述:“系以水和面為團,用木機榨壓而成。其木機則牝牡各一,聯(lián)以活軸,可隨手起落,外施以床,用時置機釜上,實面團于牝機內(nèi),其牝機之底,則嵌以鐵片,密鑿細孔,面入牝機內(nèi),乃下牡機壓之,其滑美也,其木機俗呼河漏床。”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金屬工具替代了木制,但饸饹的做法基本未變。
饸饹隨篩孔粗細,可粗可細,粗若筷子,細如粉條,圓細韌長,連綿不斷,快火煮熟,挑入碗中,食之筋光,十分可口。通常的吃法有涼調(diào)、油潑、炒、燴、澆湯等,尤其是牛羊肉或豆腐等為主料的澆湯饸饹,輔以香菜、蔥花等佐料,食之味美、酣暢,令人回味。
旬邑民間的婚喪嫁娶、造屋建房及一些慶典活動,多以饸饹為主食。如今的饸饹,除傳統(tǒng)的蕎面饸饹外,多以麥粉制作。吃法多樣,葷素皆可。街面上的酒店、飯館,隨時都有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