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芋又稱蒟蒻,是天南星科魔芋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全世界大約有170種,主要分布在亞洲和非洲。我國魔芋資源豐富,有20多種。云南以其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及氣候條件,具有“植物王國”的美稱,共有魔芋品種17個,占全國魔芋屬種質資源的63%。而富源以花魔芋品種為主,品質好、色澤佳,被魔芋牌視為精品,曾創(chuàng)下畝產高達11噸的紀錄。
中華民族是研究和利用魔芋最早的民族。早在西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就首次確認魔芋是治病的藥物,后在元、明、清代均有魔芋入藥及荒年充饑的記載。《本草綱目》中還系統(tǒng)地介紹了魔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栽培方法,主治功能、服用方法和加工烹調技術。現(xiàn)代《中藥大辭典》也肯定了魔芋作為中藥具有解毒、抑菌、化痰、散結、行淤等功能。我國魔芋的傳統(tǒng)食用方式是手工將鮮魔芋或魔芋角加工成灰黑色的魔芋豆腐食用。這種土法加工的魔芋豆腐常常由于加堿較重而影響魔芋的保健功能。
魔芋的有效成份是球莖中所含的葡甘聚糖。從球莖的解剖結構中可以看出,球莖中含有大量的大型異細胞,異細胞中含葡甘露糖,通過去掉異細胞周圍的淀粉和其他成分,即可獲得魔芋葡甘露糖的粗制品--魔芋精粉,將魔芋精粉進一步的提純和細化,可加工成質量更高、使用更方便的魔芋微粉。
魔芋葡甘聚糖是一種高分子多糖,具有水溶、增稠、穩(wěn)定、懸浮、膠凝、成膜、粘結等多種理化特性。 因此,魔芋廣泛應用于醫(yī)藥、食品、鉆探、造紙、建材、印染、日化、環(huán)保等行業(yè)。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前,富源魔芋仍然屬零散種植。九十年代以后,隨著魔芋產品的大量開發(fā)利用,國內外市場需求增大,富源縣老廠、富村等鄉(xiāng)鎮(zhèn)開始大面積連片種植,黃泥河、十八連山、墨紅等鄉(xiāng)鎮(zhèn)也利用閑地適度規(guī)模種植,并取得較好經濟效益,1998年全縣種植花魔芋1134畝。
2001年.縣委九屆五次全會上把魔芋列為特色經濟之一,切實加強對魔芋生產工作的領導,加大技術指導力度和資金扶持力度,富源魔芋迎來了發(fā)展的春天。2001年全縣種植花魔芋1.1萬畝,總產鮮芋5277萬公斤,實現(xiàn)產值3818萬元;2002年種植1.58萬畝,產鮮芋7110萬公斤,實現(xiàn)產值4977萬元。2003年計劃種植魔芋2萬畝,到2007年全縣魔芋種植面積將達5萬畝,成為全省最大的魔芋生產、加工和銷售聚散地。魔芋產業(yè)將隨著人類物質生活和保健水平的提高,其前途將更加寬廣,并將成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yè)。
地域范圍
富源魔芋產地位于云南省曲靖市富源縣境內,涉及中安鎮(zhèn)、后所鎮(zhèn)、墨紅鎮(zhèn)、大河鎮(zhèn)、營上鎮(zhèn)、竹園鎮(zhèn)、富村鎮(zhèn)、黃泥河鎮(zhèn)、十八連山鎮(zhèn)、老廠鎮(zhèn)、古敢鄉(xiāng)11個鄉(xiāng)鎮(zhèn);地理坐標:東經103°58′至104°49′,北緯25°02′至25°58′之間,東西寬48.8公里,南北長91.5公里,種植面積10000公頃,年產量20萬噸,精粉1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