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到榕江的人,如若不吃上一碗“榕江米粉”,可說是虛此一行。
榕江米粉產(chǎn)生的年代較長,至今約有250年歷史。它的制作方法是:先將黏米浸泡透水,磨成米漿,再舀取適量米漿,用開水兌熱,調(diào)成米湯狀(俗稱“熟欠”)。兌欠是制粉的關(guān)鍵,欠不熟,粉無精絲(即不韌),因此,一定要將“熟欠”與米漿拌勻(各一半),邊兌邊舀。制粉時(shí),先燒開一大鍋水,再將已兌好的米漿用小瓢舀進(jìn)“釀粉盤”(用薄錫皮制成,直徑約30厘米,邊高約3厘米),晃動(dòng)粉盤把米漿鋪勻在盤底,迅疾地將粉盤放在滾開的水鍋內(nèi)蓋嚴(yán),幾分鐘后開蓋,滲一瓢冷水,取出粉盤,以盤中粉起大氣泡為好。鍋蓋一揭,氣泡隨之下塌,趁熱用筷子沿粉盤邊沿劃上一圈,用手輕輕地拉開盤內(nèi)粉片一角,待其粉片離盤約三分之一后,搭在一根洗凈擦干的竹竿上晾干水氣,折疊好,便成了米粉。
曾有人欲將榕江米粉打入凱里市場,結(jié)果敗興而歸。究其原因,與那里的水質(zhì)有關(guān),這就更顯得榕江米粉的獨(dú)特了。
榕江米粉有多種吃法,較為常見的四種:一是湯粉,二是炒粉,三是卷粉,四是涼拌粉。每種吃法都以個(gè)人喜愛和按季節(jié)而擇選。湯粉是四季皆宜的。冬春季節(jié)較冷,人們多愛吃炒粉;而夏秋天氣炎熱,人們則喜吃卷粉和涼拌粉。
卷粉的制作方法并不復(fù)雜,但配料十分講究:如將瘦肉、窩筍、竹筍、干豆腐等分別切為小四方塊,炒熟備用。先從粉盤上剝下來的圓盤粉,平鋪于桌上,根據(jù)需要,從中劃破成若干小塊“三角”形,然后用湯勺把配料舀放到粉片內(nèi),包裹起來,成一小長形圓筒狀,便成了卷粉。吃卷粉也有兩種:一種是吃熱卷粉,即把包好的卷粉置于小蒸籠內(nèi)蒸熱,這種吃法,一般在冷天。它的特點(diǎn)是通過蒸熱,包在粉內(nèi)的各種配料的香味能滲透于粉皮里,加上蒸后的粉片韌性更佳,吃起來更感到可口、舒服;另一種吃法是冷吃,這多在熱天。熱天吃上涼卷粉,心里有股涼悠悠的感覺,起著解熱消暑的作用。這兩種吃法都有個(gè)共同點(diǎn),即卷粉放于碗里后,用剪刀將其剪成小節(jié)的卷粉,然后,淋上醬油、豆腐鹵水、酸醋、撒上蔥花、姜米、辣椒面,邊拌邊吃。
涼拌粉屬夏季消暑飲食,制作更為簡便。將粉切成粉絲后,置于碗中,放上鹽巴、辣椒及配料(炒熟的肉絲、肉末、肉片和開水燙過的綠豆芽、豌豆尖,以及蔥花、生姜、胡椒面、酸醋、味精、鹽巴等,拌勻即可食用。尤其是盛夏,驕陽似火,烈日炎炎。當(dāng)人們不思吃飯時(shí),常以涼拌粉來取代正餐,是最舒服不過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