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梁龍燈始于明,盛于清,繁榮于當代。其發(fā)展經過了火龍、正龍、
肉龍三個階段。早期的火龍用繩索、竹簍連接頭尾,舞龍時龍身施放煙火,氣氛熱烈,場面活躍。但火龍有軀無肉,龍形象欠佳。中期的正龍頭大頸長,以簍作節(jié),節(jié)內點燈以代煙火,舞玩時龍首高昂,燈火蜿蜒,景象十分壯觀。但龍體態(tài)不全,身軀仍少真實感。最后形成的肉龍,以彩繪紙粘糊龍身,龍體完整,有骨有“肉”。舞玩時頭尾擺動靈活,軀體伸縮自如,內部盞盞燈火映照出金甲赤脊的龍身,熠熠生輝,美觀動人。由于肉龍體態(tài)長大,舞玩時形如蠕動,故又稱“蠕龍”。近幾十年來,銅梁龍又在傳統(tǒng)肉龍基礎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設計,集獅頭、鹿角、蝦腿、鱷魚嘴、烏龜頸、蛇身、魚鱗、蜃腹、魚脊、虎掌、鷹爪、金魚尾于龍一身,且將傳統(tǒng)閉口龍改制為張口龍,龍口內加做龍舌與口寶。新創(chuàng)的銅梁龍英姿勃發(fā),神威賁張,大有吞云吐霧、氣奪天地之概。
銅梁龍的特征可歸納為大、長、活三個字。“大”不僅指體形,且指造型夸張,美工上集國畫、素描、剪紙、刺繡等技巧為一體,并參考戲劇臉譜的描繪手法,彩筆走脊、描箸,著重突出龍的氣質,使其神采豐腴、氣勢磅礴。龍身長一般在24節(jié)左右,比例適中,舞動靈活?!盎睢笔钦f舞龍操作中引入機械原理,研制出手搖、發(fā)條、電動等各種方式,使龍騰躍翻卷更加靈動瀟灑,活靈活現。近年銅梁又開發(fā)出千姿百態(tài)的玩具型、裝飾型小蠕龍,銅梁龍正進入人們更廣闊的生活領域。建國35周年慶祝時,九條銅梁龍盤旋翻飛于天安門廣場,曾引起國內外觀者的嘖嘖驚嘆。1988年中國北京首屆國際旅游年龍舞大賽中,銅梁龍一舉奪得金杯?,F在銅梁龍已超越國界,飛向日本、東南亞及歐美許多國家和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