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憶子粄是廣東省梅州市大浦縣的特產(chǎn)。憶子粄為大埔風味小吃之一,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明末以后,大埔制作的憶子粄已馳譽埔境。產(chǎn)地逐漸向全縣擴展。名點憶子粄都必被端給賓客品嘗,深得海內外華僑的贊譽。
近年來,經(jīng)營憶子粄名點食品的老板,除繼續(xù)在原產(chǎn)地經(jīng)營外,已向新縣城湖寮轉移?,F(xiàn)在,全縣經(jīng)營憶子粄生意者已有五六十家。如縣城虎山、東風、萬川等市場,憶子粄店每天門庭若市,銷量頗好。此外,還有廣州、深圳、港澳等地工作的人員,回家探親返回原單位時,都會買一些大埔的傳統(tǒng)小吃憶子粄作為禮品帶回家,親朋共享家鄉(xiāng)風味。
憶子粄由來
憶子粄是大埔有名的傳統(tǒng)小吃,相傳源于明代,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它的得名頗有趣味。傳說在明代,大埔某地有一戶人家為娘的叫松嬸,帶著兒子阿根,艱苦地過日子。阿根長到18歲時,從師練就了一身好武藝,后隨師投奔鄭成功麾下,飄洋過海到臺灣去驅除荷蘭侵略者。松嬸思念兒子,每逢中秋節(jié),就做了兒子最愛吃的粄,擺在月下,焚香禱告。秋去春來,不覺度過了整整30年,兒子還不見回來。那年中秋節(jié),正當松嬸在月下禱告時,兒子阿根突然回來了,母子相會,悲喜交集,阿根從白發(fā)蒼蒼的老娘手里接過憶子粄,歡慶團圓。此粄由此得名。
特色用料
憶子粄用糯米粉作粉皮,揉搓至軟韌粘結,分成小團,撒上適量的生粉,壓成粄皮;特色餡料,一般以靚肉片、魷魚絲、豆腐干、蒜白、香菇、蝦米等為原料,加上適量的食油和醬油,燜至熟透,然后把餡料包進粄皮里,扎成四方立體形,用干凈的葉子包好,涂上食油,放蒸籠里,用猛火蒸熟,再加上佐料,即可食用,其味別具一格。
制作方法
憶子粄的制作方法分兩步。一是用糯米作皮。把糯米磨成粉末(講究一點的先將糯米浸濕,拌和水及糯米磨成粉漿,裝入布代內,用石塊壓擠,至粉漿水分壓干為止,這種方法制成的粄皮特別柔軟),攪拌時,糯米粉中加進少許鹽水,并用沸熱水揉搓至軟韌粘結,再分別揉成小團,撒上適量生粉,用小木棒或酒瓶滾壓成規(guī)格的粄皮。二是制作里面的餡子。一般以靚肉片、豆腐干、魷魚絲、香菇、蝦米、蒜白、黑木耳等為原料,加上適量的豬油和醬油,在鍋里炆至熟透。然后把餡子包進粄皮里,扎成四方立體形,用蕉葉包裹后放進蒸籠里蒸30至40分鐘時間即熟,便可食用。其味香,口感滑,鮮美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