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吃就吃傳統(tǒng)工藝制作,口味更美,更細膩,正宗鄉(xiāng)村美味,給城市人帶來鄉(xiāng)情。
米豆腐源于湖南,是土家族、苗族地區(qū)一種傳統(tǒng)的風味小吃。以永順縣所產(chǎn)的最為聞名。將米洗凈,浸泡一天,和水磨成米漿。將米漿放入鍋內(nèi)燒熱,一邊加適量的食用堿(舊時用油桐果殼燒灰熬成的土堿),一邊用力攪拌,直至煮熟,再放于盆內(nèi),使之冷卻,即成。食用時,用細線將成因的米豆腐劃成1~2cm3的小顆粒,泡入清水中,再備上各種佐料(辣椒末、香蔥、姜末、西紅柿醬、味精、醬油等),用熱水溫燙,盛于碗中加佐料,即可。其味清香嫩滑,酸辣可口。農(nóng)歷夏日,十分盛行。舊時亦有用玉米制成的“包谷豆腐”,其制法和食用方法、味道均與米豆腐相似。
米豆腐色澤潤綠明亮,口感清香、軟滑細嫩。在0℃~25℃溫度下存放3天仍能保持新鮮不變質(zhì)。米豆腐既可冷食也可熟食,風味獨特,很受消費者的歡迎。
一、制作設備及工具
磨漿機(或石磨),煮鍋,篩子(鐵皮篩或竹篩),水缸,盆,勺等。
二、原料與配方
大米5公斤,生石灰100克。
三、工藝流程
原料→浸泡→磨漿→熬煮→過濾冷卻成型。
四、制作要點
1.備料 ①用普通秈米即可。要求米質(zhì)新鮮、無雜質(zhì)。不能用糯大米,因其黏性大,不易制作。②石灰。要用新鮮生石灰,用量據(jù)原料數(shù)量而定,不宜過多或過少。石灰過多堿性過重,制作出來的米豆腐澀口味重;石灰過少堿性過弱,制作出來的米豆腐味淡。
2.浸泡 將備好的米在水桶中浸泡10小時~12小時。
3.磨漿 把浸泡好的米用磨漿機(或磨子)磨成米漿。漿液濃度一般以漿水能從磨漿機上流下來為宜。
4.熬煮 將米漿倒入先燒燙的溫水鐵鍋內(nèi),再摻入已溶解好的石灰液。要注意4點①熬煮水量要適當,一次性不宜加水過多。要視漿糊熬煮的軟硬程度確定添加水量(溫水),否則漿糊過稀,米豆腐不易成顆粒狀。如果漿糊過硬,會造成米豆腐不夠鮮嫩。②水溫不宜過燙。過燙米漿易起團子,不易煮熟。③要勤攪拌,以免煮焦。④要煮熟。將米漿熬煮至全部熟透不黏口時即可出鍋,否則米豆腐易糊,不夠軟滑。
5.成型 米豆腐按其形狀可分為蝦子型和方塊型兩類。蝦子型米豆腐是將煮熟的漿糊趁熱用篩子過濾到有水的水缸里迅速冷卻成蝦狀米豆腐,再用冷水漂洗一二次即可。方塊型米豆腐是將煮熟的漿糊趁熱倒入盆里,讓其自然冷卻后凝固,再把米豆腐用刀劃成若干方型塊,這樣即可添加調(diào)料上市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