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貢米,湖北省竹溪縣特產,唐代始封“貢米”,米質白如玉,形狀似梭,粒大個長,色澤光亮,晶瑩飽滿,漿汁如乳,香柔可口,富含人體所需鈣、鐵、鋅、硒等微量元素。2008年獲得第五屆中國武漢農業(yè)博覽會農產品金獎。
竹溪貢米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為湖北省竹溪縣中峰鎮(zhèn)、蔣家堰鎮(zhèn)、龍壩鄉(xiāng)、城關鎮(zhèn)、水坪鎮(zhèn)、縣河鎮(zhèn)、新洲鄉(xiāng)、兵營鄉(xiāng)、匯灣鄉(xiāng)等9個鄉(xiāng)鎮(zhèn)現(xiàn)轄行政區(qū)域。
“貢米之鄉(xiāng)”——湖北省竹溪縣,林茂水清,環(huán)境潔凈,生態(tài)優(yōu)良,土質肥沃,素有糧倉之稱。因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蘊育出“譽蓋五谷”的宮廷“貢米”,竹溪貢米主產區(qū)位于中峰鎮(zhèn)地處鄂西北,產地群山環(huán)繞,溝壑幽深,獨特的溫差和泉水灌溉,使稻谷生長周期長,內含維生素B1、B2、B5,米質香若幽竹,營養(yǎng)豐富,味道可口。貢米種植過程中,不施化肥,不用除草劑,不打農藥,不含農藥殘留,完全使用有機肥和生物措施除蟲防病,是天然的綠色食品、有機食品。
除了貢茶、貢木,竹溪縣還有一貢就是“貢米”。這其中也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中峰鎮(zhèn)彭峪溝西南岸的周家磅,磅上有六十一塊“天水田”,加在一起總共有一畝四分,栽種的稻谷格外茂盛,成熟期比一般田里早六至八天,碾出來的米潔白如玉,炊出來的飯香氣四溢、美味可口、不粘不糯。
明朝萬歷年間,王璋任竹溪知縣,下屬為了巴結他,將此米送進縣衙孝敬他,王璋見送的是米并不稀罕,初不以為意。后來廚師用這米做了一餐飯,王璋吃了才知道此米非同尋常,乃米中之珍品,以致一日三餐非此米不食。日久,便傳進帝都皇宮,明神宗詔諭知縣王璋速送此米到金陵。神宗皇帝吃了此米,喜不自禁,擊碗稱絕:“人間珍品!人間珍品!”。便下詔定為“貢米”,年年納貢,歲歲不卯。
從此,當?shù)乩习傩漳昴攴N植稻谷,自己卻不能吃,還得賠上青壯年勞力,千里迢迢挑米上京進貢。途中或遇猛獸,或遭劫匪,還有的累死餓死在路途,百姓苦不堪言。由此又牽連到竹溪一歷史名人——徐成楚。徐成楚,竹溪西鄉(xiāng)人(現(xiàn)蔣家堰鎮(zhèn)爛板溝村),當時任朝廷禮部、兵部給事中等職,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監(jiān)察六部、進諫奏疏,并參與朝廷的“廷議”,官不大,權力很大。此人為官剛正不阿,1不辟權貴,敢于直諫皇上。徐成楚聽說了家鄉(xiāng)人的苦難后,就給當時的竹溪知縣出主意:讓他挑選背上長砣、頸上長包的丑陋之人挑米進京。徐成楚則暗中讓同僚好友,奏請皇上召見那些千里迢迢一路辛苦來京敬貢的挑夫,皇上見納貢的挑夫們個個面黃肌瘦、丑陋異常,就問為什么會這樣?挑夫們就按照徐成楚事先囑咐的答到:“啟奏陛下,我們也不知道是什么緣故,自從前年干旱以后,我們吃了地里長出來的糧食,就人人背上長砣、頸上長包,只能躬著身子走路、吊著頸包出氣”。從此以后,皇上再也不敢吃他們送來的米了。竹溪彭峪溝的“貢米”,也就這樣不了了之。
竹溪貢米質白如玉、形狀似梭、粒大個長、色澤光亮、晶瑩飽滿、漿汁如乳、香柔可口,富含人體所需的鈣、鐵、鋅、硒等微量元素。
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2009年11月23日,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決定對“竹溪貢米”實施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保護范圍
竹溪貢米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為湖北省竹溪縣中峰鎮(zhèn)、蔣家堰鎮(zhèn)、龍壩鄉(xiāng)、城關鎮(zhèn)、水坪鎮(zhèn)、縣河鎮(zhèn)、新洲鄉(xiāng)、兵營鄉(xiāng)、匯灣鄉(xiāng)等9個鄉(xiāng)鎮(zhèn)所轄行政區(qū)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