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魚是淡水魚,長約七至十厘米,體長略圓,細嫩透明,色澤如銀,因而得名。產(chǎn)于長江口的體形略長,俗稱“面丈魚”、“面條魚”。太湖銀魚,歷史悠久,據(jù)《太湖備考》記載,吳越春秋時期,太湖盛世產(chǎn)銀魚。宋人有“春后銀魚霜下鱸”的名句,將銀魚與鱸魚并列為魚中珍品。清康熙年間,銀魚被列為貢品,與白蝦、梅鱭并稱為“太湖三寶”。太湖銀魚有四個品種:太湖短吻銀魚、寡齒短吻銀魚、大銀魚和雷氏銀魚。產(chǎn)量以大銀魚和太湖短吻銀魚為高。太湖銀魚春季在太湖邊蘆葦和水草莖上產(chǎn)卵,產(chǎn)期主要集中于每年五月中旬至六月中下旬,此時也是捕撈銀魚的汛期。東山有“王月枇杷黃,太湖銀魚肥”之說。銀魚營養(yǎng)豐富,肉質(zhì)細膩,潔白鮮嫩,無鱗無刺,無骨無腸,無腥,含多種營養(yǎng)成分。冰鮮銀魚大部分出口,遠銷海外,人稱“魚參”。經(jīng)過曝曬制成的銀魚干,色、香、味、形經(jīng)久不變。
太湖白蝦,又名秀麗長臂蝦,俗稱“水晶蝦”,生長在太湖開闊折水域中。據(jù)《太湖備考》記載“太湖白蝦甲天下,熟時色仍潔白,大抵江湖出者大而白,溪河出者小而色青……?!卑孜r通體透明,晶瑩如玉,略顯綜色斑紋,頭有須,胸有爪,兩眼突出,尾成叉形,大多生長在水草繁茂、風平浪靜的開闊淺灘。蝦以植物碎片、有機殘渣和弱小無脊椎浮游生物為主要食餌,生長期一般為一年左右。白蝦沒有專門汛期,五到七月是白蝦的產(chǎn)卵期,也是捕撈旺季,此時的蝦腹中蝦籽飽滿,漁民稱“蠶子蝦”。這個時候的蝦肉特別鮮美,蝦籽充足,蝦腦充實。太湖白蝦營養(yǎng)價值極其豐富,肉嫩味美,殼薄新鮮,做成的菜肴,色、香、味、形俱佳。太湖白蝦加鹽煮熟曬干,可制成蝦干,去皮即成蝦米,大的稱“湖開”,小的稱“湖米”。
太湖的梅鱭,又稱鱭魚。東山常見為梅鱭和刀鱭,頭大,尾入而尖,體形側(cè)扁似竹刀,骨嫩鱗細,銀光閃閃,肉質(zhì)肥嫩,一般長六至十二厘米,隔年的刀鱭可長達三十厘米左右。《萬歷野獲編記載》:“從明朝洪武年起,太祖命每年歲貢梅鱭萬斤。”故又稱“貢魚”。梅鱭生長在浮游生物豐富的開闊水域。每年春季,梅鱭魚開始產(chǎn)卵,夏季見子魚,初秋可長到六厘米左右,形狀似鳳尾魚。每年太湖梅鱭生長其間,太湖“封湖”禁捕,到八月中旬開湖,全湖捕船云集,統(tǒng)一起捕,蔚為壯觀。八月到十月的三個月是圍捕梅鱭旺季。梅鱭魚體形雖小,力道很足,游速很快,漁民要用七道篷的大船拖網(wǎng)追捕。故漁民有“梅鱭頭上七道篷”之說。如果再追不及,篷與篷間再加風袋,增加船速,超過魚速,達到追捕目的。一對漁船,晝夜捕捉,多時能捕魚一至二噸,收入可觀。梅鱭魚不僅細嫩鮮美,而且營養(yǎng)豐富,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各種元素,被視為席上珍品。梅鱭大部分曬成梅鱭干或制成罐頭食品公司,遠銷海內(nèi)外。太湖蟹是我國有名的淡水蟹之一。肉質(zhì)鮮嫩,味美,黃多脂肥,歷來被譽為蟹中之珍品。“九月團臍十月尖”就是說,九月要吃雌蟹(寒露以后),十月要選雄蟹(立冬左右),這時,他們的營養(yǎng)價值成分極為豐富。
太湖蟹有生殖回游的特性,在江海交界處繁殖,淡水中生長育肥,太湖蟹體形大,青背白肚,黃毛金鉤,完全可與陽澄湖大閘蟹媲美?!√芬话銉糁?00-250克左右,肉質(zhì)細膩,營養(yǎng)豐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脂肪、鈣、磷、鐵、維生素A、核黃素、硫胺素等?!∷幱脙r值甚高,能散淤血,舒筋接骨,解毒,蟹爪還有催產(chǎn)下胎之功能。( 長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