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的【破釜沉舟】到底是不是“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講實話,還真不是。
你的意思很明確,就是項羽破釜沉舟,然后他獲得成功,因此大家沒有關注到這個破釜沉舟的失敗率有多少,歷史上面破釜沉舟的失敗的為主,所以項羽這次獲勝是僥幸兒,給大家一種印象,就是項羽的破釜沉舟是一種必勝的樣子,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
但是說實話,你如果仔細去看一下項羽他在整個巨鹿之戰(zhàn)里面的表現,你就會明白項羽為什么贏!
實際上面關于巨鹿之戰(zhàn),整個經過就用了短短一行話來形容,所以大家對于這段話也并沒有太過于在意,我那曾經詳細的分析過了這場巨鹿之戰(zhàn),總體來講項羽做到了一個軍事將領能夠做到的一切。
巨鹿之戰(zhàn)本身就是存在著一定的隱患的,對于秦國軍隊來講,秦國軍隊雖然人數眾多,可是這支軍隊本身存在的裂隙就是以章邯和王離為首的兩大派系之間的不和。
證據呢?主要就是在項羽攻擊秦國軍隊的時候,秦國的長城兵團把所有的事情全部大包大攬的扛在自己身上,而當時章邯的軍隊一點事情都沒干,就在旁邊作壁上觀。而且在秦國軍隊全軍覆沒以后,就只有章邯20萬大軍整建制的被保留了下來。
軍隊的不和,導致原本總數上達到將近50萬大軍的秦國軍隊,(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fā)于悟空問答)實際上分成了兩派,項羽實際要面對的是蒙田當初駐扎在長城的30萬秦國軍隊。這種逐個擊破雖然不是能夠百分百確定西楚霸王項羽一定看得出來,但是對于項羽來講,它確實做到了一個能夠獲勝的基礎,不是說瞎貓撞見死耗子全靠運氣那種。
與此同時,整個巨鹿之戰(zhàn)里面,司馬遷在寫到這一段的時候,曾經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記載,就是秦國的主帥和將領幾乎全部都被項羽給殺了。你有30萬大軍啊,就是30萬頭豬輪著讓那5萬西楚士兵,耿直了脖子,讓對方砍砍個三天三夜也砍不死??!就這種情況之下,你的主帥竟然全部都戰(zhàn)敗或者被俘,這只能說明一種情況。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當時巨鹿之戰(zhàn)的時候,秦國的事并沒有放棄,對于距路程的進攻,與此同時還派軍隊去迎擊西楚霸王項羽的軍隊,在這種情況之下,西楚霸王項羽來了個猛虎,掏心把秦國的指揮體系徹底給打掉。秦國不戰(zhàn)自愧。
所以總體來講,巨鹿之戰(zhàn)看似是西楚霸王項羽,有勇無謀,決一死戰(zhàn),但事實上西楚霸王項羽戰(zhàn)場上面的冷靜著實讓人感覺敬佩,包括在這之后的彭城之戰(zhàn)。
所謂幸存者偏差,指的是人們常常只看到經過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舉一個例子,有一些人沒有讀過書,卻成就了大事業(yè),人們因此得出“讀書無用”的結論。這實際上是一種邏輯謬論,是存在一些沒讀過書的人成功了,但大部分沒讀過書的人成就都很一般。
那么項羽“破釜沉舟”是不是幸存者偏差呢?
我認為項羽“破釜沉舟”不屬于幸存者偏差,因為項羽能夠成功是有跡可循的。
在我們的印象中,項羽好像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其實不是這樣,項羽從小就跟著叔父項梁學習兵法,略知其義后,就不再學習了?!氨M信書不如無書”,項羽不肯繼續(xù)鉆? ??正說明他有自己的思考,明代人何孟春就稱贊他為“是真能學兵法者”。
在巨鹿之戰(zhàn)中,項羽先派遣當陽君、蒲將軍率領兩萬士卒渡過黃河,這為剩下士卒渡河提供了安全保障。也就是說項羽并不是一時頭腦發(fā)熱才渡河的,他心中有著清晰的規(guī)劃。
當陽君、蒲將軍順利渡河后,項羽才率領剩下的所有士卒渡過黃河。起義軍到達對岸后,背對的是滔滔河水,面前則是幾十萬秦兵,一些士卒肯定會產生逃避之心。
于是,項羽做出了“破釜沉舟”的舉動。按照《史記》的說法,應該是“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這說明項羽做的遠不是“破釜沉舟”這么簡單,他還限制了士兵的口糧。
我們常說“人的潛力是無限的”,只是平時很難激發(fā),只有在生死存亡之際,人類才會爆發(fā)出無限潛能。項羽“破釜沉舟”的做法斷絕了士卒們的后路,士卒們?yōu)榱嘶钕氯ブ荒芤煌鶡o前的進攻,在這種“不要命”的打法下,秦兵馬上潰敗。
Hash:366c299a599449a8d096d83e4539e2a147b6675e
聲明:此文由 Mike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