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黃后河景點 內黃黃河古跡在哪里
導讀:內黃后河景點 內黃黃河古跡在哪里 1. 內黃黃河古跡在哪里 2. 內黃縣歷史古跡 3. 黃河流域的文物古跡 4. 內黃縣的河流 5. 內黃黃河古道 6. 內黃縣的名勝古跡 7. 河南內黃縣旅游景點 8. 內黃衛(wèi)河的歷史 9. 內黃在河南的位置地圖 10. 內黃縣歷史傳說
1. 內黃黃河古跡在哪里
駕車路線:全程約52.3公里 起點:東明黃河公路大橋
1.從起點向正南方向出發(fā),沿東明黃河公路大橋行駛4.0公里,調頭進入京廣線
2.沿京廣線行駛37.0公里,朝北京方向,稍向右轉進入京廣線
3.沿京廣線行駛170米,直行進入東環(huán)路
4.沿東環(huán)路行駛5.6公里,過北李樓橋,左轉進入黃河東路
5.沿黃河東路行駛4.8公里,右轉進入長慶中路
6.沿長慶中路行駛470米,左轉進入任丘路
7.沿任丘路行駛50米,到達終點(在道路右側) 終點:內黃市
2. 內黃縣歷史古跡
路氏家族上溯淵遠,據碑文記載,路氏祖籍歷城,遠世莫尋。古跡路家寨和路長莊,現無法證實(待考證)。但路姓應在此落住最早。路家寨的村名名符其實。有譜志盡從宋朝開始。祥興二年(1279年),侁祖以上所立譜碑,上載十余世,此碑很多人都曾目睹,幾十年前才失覓。據他們續(xù)述,碑體已殘缺不整,上面的十幾十人的姓名及碑文,現已無人能辨清。推算此碑應立在九百年前的宋朝時期,年代久遠,無法詳述。
路氏組系從侁祖為一世祖、三世路淵、四世希尹,兩代知縣,蛟龍碑為淵祖所立,元至二年(1342)立在莊東北角。關于蛟龍碑,另有詳述。路氏祖墓都在此處,分四段墓地(另有詳表),十余世的墓碑在蛟龍被前側所立。我村既有宋朝的碑譜、元朝的蛟龍碑、村中的七圣堂和大殿、村西的白衣殿,莊東還有前人走過的官道。有這些古跡和寺廟,現在我們也可以稱為古跡路家寨。再者證明,六百年前山西大槐村移民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在此居住。
在族譜四世,有十五位先祖。到五世盡二位應估斷為外遷或無后,兩者占其一。因為希尹祖在外任官,族系應在河南內黃縣,其他祖系暫時無法考察。待考證后另述
3. 黃河流域的文物古跡
最有名氣的當屬古博浪沙,據說此乃張良刺秦處;其次是陳平祠(陳平曾在漢朝任宰相,幫助解了白登山之圍和消除了呂后之患;然后是張蒼墓和原武玲瓏塔,不過說實在話,以上這些地方沒一個值得去細看的。再說說現代的風景,主要就是黃河灘旅游風景,可以游船和吃野味,倒是可以一游。
4. 內黃縣的河流
渭河是黃河的第一大支流,發(fā)源于甘肅省渭源縣的鳥鼠山,由陜西省潼關匯入黃河。渭河全長818公里,流域包括甘肅、寧夏、陜西三省區(qū),總面積134766平方公里,其中陜西占50%,甘肅占44%。渭河南有東西走向的秦嶺橫亙,北有六盤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為東西二部:西為黃土丘陵溝壑區(qū),東為關中平原區(qū)。渭河干流,橫跨甘肅東部和陜西中部。主要流經今甘肅天水、陜西省關中平原的寶雞、咸陽、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關縣匯入黃河。
5. 內黃黃河古道
內黃縣位于河南省北部,隸屬河南省安陽市。
北鄰河北省魏縣,東接濮陽、清豐,南接滑縣、鶴壁??h,西連安陽、湯陰。全縣總面積 1161平方千米。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內黃縣常住人口為682070人。
內黃地處黃河故道,因黃河而得名,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是春秋時期政治家商鞅、東晉十六國時期冉魏皇帝冉閔、唐代大詩人沈佺期的故里,楚霸王項羽奪軍救趙、“破釜沉舟”之地,民族英雄岳飛童年生活成長的地方。
境內的三楊莊遺址是2005年全國考古十大發(fā)現之一,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中國龐貝古城”,2010年并列入國家首批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2020年,內黃? ??完成生產總值184.2億元,增長2.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8億元,增長5.7%;固定資產投資增長0.6%;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增加值增長-6.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20元,增長4.5%。
6. 內黃縣的名勝古跡
黃歷史文化悠久,屬華夏文化發(fā)祥地。
4500年前,華夏始祖高陽氏顓頊、高辛氏帝嚳建都并安葬于此;距今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第十代王太戊、第十三代王河亶甲、第十四代王祖已均先后建都于內黃毫城,約百余年,稱相土或故殷城,早于安陽殷墟;是春秋時期偉大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商鞅,南北朝時期冉魏皇帝冉閔和唐代大詩人沈全期的故里;是公元前207年楚霸王項羽奪軍救趙“破釜沉舟”之地;是宋代民族英雄岳飛童年時代居住讀書的地方;是響譽國內外,桃李滿天下,被稱為"中國水彩畫之父"李劍晨的故鄉(xiāng)。
境內名勝古跡有顓頊、帝嚳二帝陵、商中宗陵、唐大興寺塔、唐代雙石塔、岳飛廟等。
內黃還是革命老區(qū),1927年就建立了黨組織,在抗戰(zhàn)時期為冀魯豫國邊區(qū)革命根據地,被譽為“紅色沙區(qū)”。
7. 河南內黃縣旅游景點
世界文化遺產-殷墟博物院、人工天河-紅旗渠風景區(qū)、中原第一大宅—馬氏莊園、袁林、岳飛廟、羑里城、二帝陵、太行大峽谷、林濾山國際滑翔基地、靈泉寺唐代雙塔、修定寺塔、文峰塔、明福寺塔、瓦崗寨遺址等。安陽“八大景”鯨背觀瀾鹿苑生輝門珠沼漳河晚渡韓陵片石龍山積雪善應松濤漫水長虹特色餐飲道口燒雞、老廟牛肉、安陽三熏、曹馬芝麻糖。地方小吃扁粉菜、粉漿飯、燴菜、皮渣、血糕、內黃灌腸、關家酥燒餅。安陽血糕為著名風味小吃,用蕎麥面、豬血佐以其它配料蒸制成糕,然后切片油炸,抹上蒜汁后食用。土特產內黃大棗、山楂、核桃、陽梨、板栗、大紅袍花椒等。
8. 內黃衛(wèi)河的歷史
硝河發(fā)源于內黃縣南部的梁莊鎮(zhèn)小后河村。
從縣城中部通過,自南向北流經梁莊鎮(zhèn)、后河鎮(zhèn)、六村鄉(xiāng)、亳城鎮(zhèn)、城關鎮(zhèn)、馬上鄉(xiāng)等7個鄉(xiāng)鎮(zhèn),至清豐縣蘇堤匯入衛(wèi)河,河道干流全長56.5公里,流域面積約為內黃縣總面積的40%。
2021年7月強降雨過后,硝河吉村閘上游連接段及下游消能防沖段部分損毀嚴重,給澇水的外排帶來一定的安全隱患。內黃縣硝河吉村閘水毀修復投資159.1萬元,主要建設內容為上游連接段水毀修復、海漫段水毀修復、堤頂防汛道路改造。
9. 內黃在河南的位置地圖
本數據來源于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最新數據為準。
駕車路線:全程約48.3公里
起點:內黃縣
1.內黃縣內駕車方案
1) 從起點向正西方向出發(fā),沿朝陽路行駛1.5公里,右轉進入帝嚳大道
2) 沿帝嚳大道行駛2.9公里,直行進入S215
3) 沿S215行駛5.3公里,左轉上匝道
2.沿匝道行駛650米,直行進入南林高速公路
3.沿南林高速公路行駛20.4公里,稍向右轉上匝道
4.沿匝道行駛1.5公里,直行進入大廣高速公路
5.南樂縣內駕車方案
1) 沿大廣高速公路行駛4.2公里,在南樂/S301出口,稍向右轉上匝道
2) 沿匝道行駛850米,右轉進入S301
3) 沿S301行駛2.5公里,左前方轉彎進入G106
4) 沿G106行駛6.6公里,直行進入民生路
5) 沿民生路行駛390米,右轉進入產業(yè)大道
6) 沿產業(yè)大道行駛330米,左轉進入富民路
7) 沿富民路行駛940米,到達終點(在道路左側)
終點:濮陽南樂
10. 內黃縣歷史傳說
1. 興城來歷:據查,明代初期,傅氏從山東濟南遷此立莊。明初曾在此修城,因地下流沙較多,城墻不斷倒塌,故取村名破城。1920年偽警局設于此,為取吉祥? ?意,改名為興城。1947年正式成立遷西縣,人民政府設于此。1958年秋又并入遷安縣,1961年恢復遷西縣制,人民政府仍設于此。摘自《遷西地名資料匯編
2. 漢兒莊:可是一個了不起的地方!相傳唐初大將張士貴曾在此鎮(zhèn)守,并修筑城池,當時名為漢馬營!據《遷安縣志》記載,金承安二年(公元1197年)曾在此置灤陽縣。女真族稱漢族為漢兒。當時此地多為漢人居住,故在此設立漢兒司和漢兒行宮都部署等辦事機構,這些辦事機構統(tǒng)稱為漢兒館。金朝滅亡之后,改名為漢兒莊。明代在此設車營,萬歷十年改設步兵,因此又叫漢兒莊營。清代滅亡,此地無兵駐守,又改為漢兒莊。 據碑文記載,明萬歷八年(公元1580年)重修城池。城高兩丈,周526丈。城堡奇特,北城臺有黑白洞,利用光學原理建筑而成。在古代,這是一組先進的城防工事,于1970年被毀!
3. 龍辛莊:位于遷西縣城偏北22.5公里處。據查:明永樂年間,孫.張.馬.趙.于等姓遷至位于現址東面一里半地的山溝占產立莊。因當時西面已有一個西莊戶。固取村名東莊戶。后因長城上守邊兵士見炊煙就來搶好飯吃,顧將村西遷到現址。因位于太平寨之北,遂改名為北新莊。民國年間,因該村為遷安縣第三區(qū)派出所籌辦員龍會川所轄,又改明龍新莊。為了簡便,現寫成龍辛莊。摘自《遷西縣地名資料匯編》
4. 才莊:位于南觀公社駐地西偏南4公里處。地勢較平坦,多為中壤·輕壤土質。據查:明代才氏遷此立莊,遂以姓氏取村名為才莊。摘自《遷西地名資料匯編》
5. 劉莊:據查:清代劉氏遷此立莊,以姓氏取村名立莊
6. 新集干柴峪村:據查,該村建于明末。因當時此溝內干柴很多,故取名為干柴峪。至于金廠峪的干柴峪書上沒寫確實不知!
7. 米城莊:建于明代,傳說燕王掃北時這里是軍糧庫,故去村名為米城莊。
8. 太平寨:據查,明代初期,于,張,王,李,劉等姓從山東遷此居住。相傳,南太平山有馬四雨為山寨王,北太平山有楊必臣為山寨王。該村位于山寨之間,遂取名為太平寨。明代曾有參將·游擊在此駐守,并筑有城堡,明萬歷七年春重修(據城碑上刻字)。石城高二丈六尺,周五百零六丈六尺。據石碑記載:明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改名太平營。后又改太平寨。
9. 新莊子:位于遷西縣城南偏西9.5公里處。來歷:據查,明代,邱氏,王氏由巖口遷此立莊,因為當時是新建的村莊,故取名為新莊。后叫成了新莊子。
10. 臨河:臨河位于新莊子公社駐地東北偏南1.2公里處。該村建于明代。因靠還鄉(xiāng)河,故去村名臨河。
11. 沙澗:明代初期,崔氏遷此定居,以姓氏取名為崔家莊。清康熙打獵時曾與此晾甲擦劍,遂該村名為擦劍莊。清又因村邊有一個山坡上留下的沙河溝,于清代咸豐年間,改名為沙澗。
12. 羅家屯:明初燕王掃北時,宴氏由河南遷此定居。相傳唐王(太宗)征東時曾在此落甲住屯。明初建村時遂借此取村名落甲屯。后寫成羅家屯。
13. 灤陽:相傳唐初大將賀宗顯曾鎮(zhèn)守灤陽。明初楊氏遷此立莊、名延派參將在這里鎮(zhèn)守,萬歷十一年(1583年)在此設車營,并重修灤陽城。改名為灤陽營(據大門石匾記載)因該地位與灤河止陽,故取名灤陽。 據《遷安縣志》記載,該地的土城墻高1丈,周600丈。遼時曾在此置灤河縣。
14. 陡嶺子:據查;原有趙氏,孟氏在此居住,均已失傳。清初,曹氏,姜氏從外地遷此居住。因村南的南嶺上有一條山路,坡陡難行,依此取村名為陡嶺子。
15. 彭莊:唐代初期,彭氏隋唐王征東從河南(現? ??南省)遷此立莊、以姓氏取名為彭莊。
16. 臺頭 :建村于明代。相傳唐太宗征東在此休息時,猛抬頭看見追兵已到了照燕州,便乘馬逃走。因該村位于救駕嶺西側,遂以此典故取村名為抬頭。后簡寫成臺頭。
17. 馬蹄峪:據查,明代馬氏遷此立莊。因村邊路旁的石頭上有自然形成的馬蹄形印跡,借此取名為馬蹄峪。
18. 黃槐峪:明初燕王掃北時,劉氏遷此定居。因當時村邊有很多黃槐樹,遂借此取村名為黃槐峪。清代該村有人遷到村北1公里處居住,取村名為后黃槐峪。該村居南,故改名為前黃槐峪。
19. 孫家溝:明朝初期,此溝內的土地均為南團汀的一個財主所有。道馬寨的孫氏遷此為他種地看莊子,后在此定居,以姓氏取名為孫家溝。孫家溝為長河峪大隊駐地。
20. 上梨樹峪:該村建于明代。因該地梨樹較多,又在下梨樹峪的北面,地勢較高,固取名為上梨樹峪。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上梨樹峪是革命根據地。冀熱邊特委書記冀東抗日聯(lián)軍第一游擊隊司令王平路同志,于1930年出生在這里。
21. 好菠蘿峪:清代初期,齊氏從龍辛莊遷至此溝,搭起窩鋪居住,因為峪龍辛莊北面,遂取名為北溝窩鋪。據傳,請道光皇帝曾私訪到此村,疲餓交加,遂向一農建討飯吃。一婦女在自家吃剩下的半碗紅高粱粥里,又盛上半碗黃色的小米粥,形成外紅內黃。道光深居宮殿,從未見過此飯,更不知道怎麼做的。謂此女人“真是巧老婆”。自此后,該村改名為巧老婆峪。后因該地菠蘿樹較多,又改名好菠蘿峪。當時此村隸屬龍辛莊公社。
22. 西莊:明初,徐,賈,魏,劉四姓隨龍遷此立莊。因位于南觀之西,故取名西莊??谷諔?zhàn)爭時期,西裝是革命根據地。冀東抗日聯(lián)軍顧問魏春波同志就是在這里出生的。(這個名字到底怎么寫,不清楚)
23. 韓莊:韓氏三兄弟于明代從小集(今豐南縣)遷來,一人去廟嶺頭居住,二人在此分南北居住。以姓氏定村名。在北為后韓莊,在南為前韓莊。
24. 龍灣:明永樂年間建村。村西北有一山,狀似龍形,長河水曲流而過,借此去村名龍灣。
25. 前黃槐峪:明初燕王掃北時,劉氏遷此定居。因當時村邊有很多黃槐樹,遂借此取村名為黃槐峪。清代該村有人遷到村北1公里處居住,取村名為后黃槐峪。該村居南,故改名為前黃槐峪。
26. 上梨樹峪:該村建于明代。因該地梨樹較多,又在下梨樹峪的北面,地勢較高,固取名為上梨樹峪。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上梨樹峪是革命根據地。冀熱邊特委書記冀東抗日聯(lián)軍第一游擊隊司令王平路同志,于1930年出生在這里。
27. 石門子:據查,建村于清初。此山溝口兩邊各有一塊大石板,像兩扇大門,故借此取村名為石門子。
28. 催家堡子:明朝,崔氏來此定居。因當時這里有個破土城堡,遂借此取名為催家堡子。
29. 東營:明永樂年間,皇帝派大臣在此筑成,因連年發(fā)水,三年也未筑成。后筑城的家屬在此定居。因與灤河之西的小西營相對,故去村名為東營。
30. 孟莊:明代初期,孟氏遷此立莊。以姓氏取村名為孟莊。
31. 釣水院:明初,孟氏從山東遷來,始居還鄉(xiāng)河南岸,以姓氏取名孟莊。后李氏也從山東遷此居住。因每年還鄉(xiāng)河發(fā)水向南沖撞,居民常受損失。故遷居還鄉(xiāng)河北面(現址),結果還鄉(xiāng)河又向北沖撞。人們說是此莊釣著還鄉(xiāng)河走。遂改名釣水院;另一說:因村東有一廟,和尚在廟前修一平臺,用水時即在臺上吊水。故有“平臺吊水”之說。借此取村名吊水院,后寫成釣水院。
32. 西城峪:清初建村。明代曾在該地東西兩? ??小城,該村位于西邊小城里,故取名西城峪。據《遷安縣志》記載,石城高1.6丈,周92.9丈。
33. 張家莊:話說唐代初期,張氏隨唐王東征遷此立莊。以姓氏命名為張家莊。
34. 北觀:該村建于明代,村邊有一個三官廟(道教敬奉的神),一位于南觀之北,故取名北觀。(道教的廟宇為觀)遂以此為名。
35. 楊莊:上世紀八十年代隸屬夾河公社有一個楊莊,到沒說南北具體是不是你要問的先看看吧:楊莊位于夾河公社駐地西南偏北1.5公里處。北瀕還鄉(xiāng)河。地勢較平坦。多為中壤土質,當時有人口664人,均為漢族。耕地986畝。位楊莊大隊駐地。 明初燕王掃北是,楊氏遷此立莊,以姓氏取名楊莊。
36. 照燕州:明洪武年間,朱元璋之子朱棣(燕王)在這一帶打仗屢建奇功,朱元璋便派人慰問和照顧燕王。因燕王在北方打仗,被派來的人曾在此等候。到了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靳氏·劉氏·王氏由山東遷此立莊。劉占坡·靳占窩(沙窩)王家占港。當時該地周圍多水,又借洪武年間派人來照顧燕王之事,故取名為照燕州。
37.救駕嶺:相傳唐太宗在此(村西的山嶺)遇難,尉遲敬德救了駕。山嶺因此賜的名救駕嶺(螻蛄救駕的傳說不可?。?。明末,李氏從洪門店遷此居住,取名為瓦房莊。因西靠救駕嶺,后該村名為救駕嶺。救駕嶺現在還走那個山洞嗎?
38. 長嶺峰:該村建于明初。因位于長嶺的盡頭,峰高風大,顧以此取名為長嶺風,后改為長嶺峰。
39. 新店: 新店位于羅家屯鎮(zhèn)西偏南3.7公里處。明初燕王掃北時,許氏遷此定居,取名為許家汕頭莊。崇禎年間因遭水淹,將村子遷至北面新墊的土地上(現住址),遂改名為新墊。后寫成新店。
40. 東荒峪:明代曾有田氏,趙氏在此居住,早已絕嗣。清初,李氏從東崗遷此居住。當時此地非?;氖?,故取名為荒溝峪。因此溝之西尚有一荒溝峪(今西荒峪),遂改名為東荒溝峪,后簡寫為東荒峪。
41. 楊家溝:清代建村。因該地溝岔很多,遂取名八岔溝。后因楊氏在此居住,故改名為楊家溝。
42. 西崗:明初燕王(朱棣)掃北時,有三個軍人在此落居建村。村周圍有四個落土崗,如四個龍頭向四外張望。該村坐落在四個“龍頭”中間的土崗上,如四條龍的龍身在此盤臥。借此取名為盤龍崗。后改為團頭崗。后來人多村大,逐漸分成東西兩片居住。位于東面的村子為東團頭崗,此村居西,為西團頭崗?,F簡稱為西崗。
43. 高臺子:明初燕王掃北時,高氏遷此居住。因該村坐落在一個大土臺子上,以姓氏取村名為高臺子。
44. 紅石峪:此村建于明代。因此地紅石較多,取村名為紅石峪。
45. 東河南寨:明代永樂年間,鄧氏、劉氏由山東遷此立莊。因位于灤河南岸,又與西河南寨相對,故取村名為東河南寨。
46. 大寨:明初建村。張氏、蘇氏從外地遷此立莊。一說因此村較大,遂取名大寨;還有一說村里有武會,因武打藝術很高,故稱“打寨”,后為大寨。
47. 郭溝:清代初期,郭氏從遷安縣徐家崖遷此立莊,以打漁為生。以姓氏取村名郭溝。
48. 南趙莊:此村建于明代。當時村邊有一個三清觀(道教傳說中的人物,道教廟宇成為觀)因位于北觀之南,故名為南觀。
49. 田家峪:明代,田氏遷此溝定居。以姓氏取村名為田家峪。至于村里岳姓,在這沒有提到。還是去問問村里上歲數的老人吧,呵呵,問出來別忘了在吧里說出來討論討論。
50. 東賈莊子:明永樂年間建村。因賈氏始居于此,以姓氏取村名為賈莊子。1982年4月地名標準化處理時改? ??為東賈莊子。
51. 小尹莊:清代,尹氏遷此定居。因該村較小,故以姓氏命名為小尹莊。
52. 東崗:明初燕王(朱棣)掃北時,有三個軍人在此落居建村。村周圍有四個落土崗,如四個龍頭向四外張望。該村坐落在四個“龍頭”中間的土崗上,如四條龍的龍身在此盤臥。借此取名為盤龍崗。后改為團頭崗。后來人多村大,逐漸分成東西兩片居住。位于西面的村子為西團頭崗,此村居東,為東團頭崗。現簡稱為東崗。
53. 沙嶺子:該村建于明初。當時該地低洼處全是洪水,只能將村子建在沙嶺子上,故借此取村名沙嶺子。
54. 劉存寨:明代,劉氏遷此定居,把他姓趕走,遂以姓氏取村名劉存寨。
55. 至山莊:據傳,周、王兩姓隋唐王東征遷此占產立莊。王家占山,周家占地。當時村邊有一荷包坑,故借此去村名為荷包莊。建國改為至山莊,應緊靠景鐘山而得名。
56. 忍字口:明初燕王掃北時,王氏、李氏遷此立莊,王家占山,李家占灘。過去,村北曾是灤河渡口,因水流平穩(wěn),遂借此取村名為穩(wěn)子口。后來,在此發(fā)生行兇殺人的事較多,官府改村名為忍字口,取兵刃戳心之意。
Hash:a9e40fc5d4f743c56fa4712d6014480e72e20337
聲明:此文由 謝絕崇拜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