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慶的藏家美食文化
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迪慶,其藏語意為"吉祥如意的地方"。它地處“三江并流”的腹心地帶,云南省西北部,境內豐富的生態(tài)資源造就了許多神奇的自然景觀,有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哈巴雪山、碧塔海、納帕海3個省級自然保護區(qū),金沙江、瀾滄江并流奇觀,云南第一高峰梅里雪山,低緯度低海拔冰川“明永恰”等。
迪慶居民以藏族為主,因此,飲食多為藏族風味,在這里,你可以品嘗到原汁原味的酥油茶、青稞酒等。
糌粑,名字聽起來新鮮,實際上就是青棵炒面。它是青稞麥炒熟、磨細、不過篩的炒面,與我國北方的炒面有點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西藏的糌粑卻是先炒后磨,不除皮。吃糌粑時,碗里放上一些酥油,沖人茶水,添上炒面,用手攪拌。拌時,先用中指將炒面向碗底輕搗,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轉動著碗,并用手指緊貼碗邊把炒面壓人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勻,能用手捏成團,就可以進食了。
“寺不”是納西族的一道遠近聞名的風情名菜,納西語意為“吹肝”。是將豬肝充分使之膨脹,塞入精鹽、五香粉、姜絲、火硝、紹酒、腌漬后取出,再撒上花椒粉風干。食用時將“寺不”放入湯鍋,加辣椒果、姜、花椒,用文火慢煮,取出切成片。色澤鮮潤。麻辣芬芳,且耐貯存,可保持一年風味不變。
在香格里拉,藏族和傈僳族的食品中有一種獨特的食物,藏族音譯叫“遷拖”,傈僳族音譯叫“各耍惡來”,意為包谷稀飯。將包谷洗凈后舂成小塊放入鍋內,然后再將小麥、豆料(四季豆)、火腿洗凈切成片一起燉,直到稀爛為止。這種稀飯如今在中甸、德欽縣城均可吃到。
此菜專為藏族男子打獵歸來時食用,由妻子在家烹制,等待丈夫滿載而歸,以示幸福甜蜜。主料為羊肉,佐以黃雞蛋、白糖、酒、菜油、酥? ?。金黃嫩滑,味道鮮香酸甜。
鹵肝辣子在迪慶是一道傳統(tǒng)名菜,在維西及金沙江沿線盛為流行,每個家庭都愛食用。制作時將辣子果油炸,并將洗凈的豬肝、腸切塊放入辣子鍋內炒幾分鐘,然后放入水、鹽、煎豆腐塊、花椒、竹葉菜等,用火燉熟,其味獨特又辣又麻,其麻辣程度可自行調整,非常下飯。
藥膳佳肴
迪慶生產大量野生藥材,因而有許多強身療病的傳統(tǒng)藥膳菜肴。如蟲草雞、藥膳火鍋、天麻燉豬肝、當歸煮羊肉等等,形成迪慶食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尤其以藥膳火鍋為佳,那味道和藥效均非常獨特,不妨一嘗。
油炸果藏語稱“善納”,是藏式糕點的代表小吃。油炸果是用精面、酥油、糖等原料揉合成吉祥結狀放入滾油中炸成,有的似佛手,有的似龍爪,有的像月亮。其特點是酥而不膩,香脆可口,外殼金黃松脆,內餡鮮美綿軟,是待客和節(jié)慶日的最佳食品。街邊到處可見賣油炸果的小鋪。
迪慶藏族人認為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神靈,山神是最受崇拜的保護神。在迪慶藏區(qū),山神有總山神和各地的分山神,在每個自然村還有各村自己的山神。
德欽縣境內的梅里雪山卡瓦格博是包括西藏、四川、青海在內的所有藏民心中的“大山神”,雄居藏區(qū)八大神山之首,統(tǒng)領其它七大神山,每逢初一、十五,附近的藏民都要趕早祭祀,每逢藏歷羊年(卡瓦格博的本命年),全國藏區(qū)的信徒都要前往祭拜。
位于香格里拉尼西鄉(xiāng)的崩吃山是尼西(俗稱龍巴)一帶的藏民的“總山神”,每年的農歷四月十五和重要節(jié)日都要祭祀。
位于小中甸和平村小中甸社的崇古山是該自然村的山神,每天早上起床時,每家都要有人去燒香祭祀。如逢重要節(jié)日,全社男女老少都要參加對山神的隆重祭祀。
山神居住的地方就是神山,尼西鄉(xiāng)唐辛村村后的神山被村民視為村寨的保護神,這片樹林全村人都自覺保護,互相監(jiān)督。禁忌采伐采集神山上的花草樹木;禁忌在神山上打獵;禁忌在神 山上挖掘;禁忌將神山上的任何物種帶回家。他們認為只要保護好這片樹林,村寨就會安寧,就不會發(fā)生自然災害。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Hash:afa8779d12268ce7bc9e408d07dbe7375133c7ff
聲明:此文由 大羅言酒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