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是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位于東城區(qū)五四大街29號,是建立在原北京大學紅樓舊址上的紀念館,2001年7月成立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籌備處,2002年4月正式開館。
1916年9月,北京大學在漢花園(今沙灘)興建四層高、有三百余間房的宿舍樓。1918年紅樓建成,改作北京大學校部、圖書館和文科教室,組成了文學院。當時紅樓的布局為:一層幾乎全部是圖書館;二層是校內(nèi)行政部門和大教室;三、四層均為教室;地下一層為出版部。因這座四層的“工”字型磚木結構樓房的建筑主體用紅磚建成,故人們稱之為“紅樓”。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diào)整,北京大學舉校遷往西郊燕園。隨后,紅樓成為國家文物局辦公樓。1961年3月,沙灘紅樓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7月,開始籌建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并于2002年4月28日正式對外開放,譜寫了紅樓歷史的新篇章。
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以紅樓為依托,通過新文化運動陳列,《蔡元培與北大紅樓》、《新文化運動主將――陳獨秀》專題陳列,李大釗任北大圖書館主任時的辦公室、毛澤東工作過的閱覽室、北大學生上課的大教室等舊址復原,、放映《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名人舊居》錄像片,全方位的介紹新文化運動的內(nèi)容和歷史。
作為歷史的見證,紅樓理所當然承載了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重任。
民國年間,北京大學有三院,其中之一的文學院即是有名的紅樓。民國初年建造的紅樓,本想用作宿舍,但建成之后即改為文科教室,終于,紅樓就與許多與文有關的知名人士比如蔡元培,比如陳獨秀、毛澤東,比如胡適等結下了不解之緣。
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濫觴之地,紅樓的重要性數(shù)也數(shù)不清:民主與科學誕生在此,《新青年》北遷落刊在此,“外抗強權,內(nèi)懲-”、“廢除21條”等口號由此及彼,遍及中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由此點燃,燎遍了中華大地……
紀念館正是以紅樓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為依托,常年辟有專題陳列:蔡元培與北大紅樓、新文化運動主將——陳獨秀、新文化運動陳列等。
“逝者如斯”,“物是人非”,揮之不去的“紅樓”,藏匿著太多的這座古城的一些叫人魂系夢縈的東西,一些讓人不斷回首的細節(jié)。
雖然這個城市日新月異,但不了解紅樓,北京對你將始終是“霧里看花”。所以無論何時,你都可以到這兒來。歷史在這里駐足等候你——聽聽它的聲音,看看它的足?。?/p>
參觀指南: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qū)五四大街29號。
乘車路線:乘101、103、109、111、810、812、814、819、846等公交車于沙灘路站下車。
開放時間:8:30——16:30(周一休息)。
周邊景觀:東臨中國美術館,西接景山公園和故宮博物院,南行不遠是王府井、東安市場,北行幾步就是地安門、鼓樓。
票價:成人5元;團體(10人以上)4元;學生3元;老年人、殘疾人、現(xiàn)役軍人及中、小學生集體參觀提前預約登記者均免票。
咨詢電話:010-6402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