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羅禪寺位于蘇州市相城區(qū)陽澄湖鎮(zhèn)北段,埝浜村,北靠湘城,東鄰陽澄湖,并有官涇江流經寺后,寺院三面環(huán)水,寺內長廊水榭,風景秀美。
寺院始建于唐朝中葉時期,原名為積善庵,當時香火興旺,香客遍布于江南各地,南宋建炎元年(1107年),創(chuàng)自西域僧人德勝,時名為 “積善庵”。后元兵內侵,土地荒夷,僧眾散去,庵廢。明神宗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僧心光法師重修積善庵,心光法師圓寂后,醒泉法師重振積善庵為己任,力募修葺,并復置義田,四處講經,使四方信眾無不肅心瞻禮,此庵再度興盛。
清乾隆年間,此庵再度修復,改名“王路庵”,意思是此處有王官、貴族曾停留過,故至今還有官涇橋,官涇河之名。后相傳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尋父,曾在此留宿一夜,故改名“皇羅庵”,幾經興廢。至民國七年(1918年)村里人施北麟重修,并呈吳縣知事、吳其昌頒布告,告誡民眾:“須知此庵之屬古跡,自應保存,爾等不得任意糟蹋、侵損致害……,違者嚴懲不怠”全文見第四節(jié) “碑文”吳縣志。
民國20年(1931年),上海圓明法師帶二徒來此發(fā)心重建寺院,修建有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寮房等24間,庵外有田,占地面積一萬平米左右。到抗戰(zhàn)期間,庵內有常德和其徒兩位比丘尼,曾配合我黨地下抗戰(zhàn)工作,并積極參加抗日活動,把庵當做革命秘密交通聯絡點,直到抗日勝利。廣為流傳的《沙家浜》原故事就發(fā)生在此地。但不為人知的阿慶嫂原型沈菊英烈士和其子陸義烈士由于叛徒出賣,于1940年初月被漢奸在庵內抓捕,后就義犧牲。沈菊英烈士和其子陸義烈士被蘇州軍分區(qū)稱為“母子英烈”,常德師徒被抓入湘城警局,三年內相繼圓寂。(湘城鎮(zhèn)志)陸義烈士之妻石雪珍,在丈夫和婆婆遇害后,也參加黨的地下工作,為蘇州抗日工作做出巨大貢獻,被譽為當今的“阿慶嫂”。
在大躍進時期,大部分建筑被拆除,只剩下觀音殿,文革時連觀音殿也被破壞。后在當地居士的發(fā)心下,又建了三間小房,請了一尊釋尊佛像,保留至今。
1995年,在蘇州各屆人士及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由上隆下學法師(蘇州楓橋人)募捐陸續(xù)建成了天王殿,觀音殿,西方三圣殿,伽藍亭,妙法橋,及僧眾寮房,更名為“皇羅禪院”。1999年(農歷乙卯年)十二月十六日上隆下學法師圓寂,由上凈下慧法師(河南盧氏人)繼任住持。后又修石牌坊,石亭(佛香亭)修通寺內大道,2001年新建百人念佛堂及齋堂、往生堂、萬佛塔、和寮房60間(共約3660平方米)。放生池中供奉一尊4米高的漢白玉滴水觀音,周有四廊,建筑百間寮房,有僧眾30多人,寺內長期舉辦念佛法會,每月農歷初一舉行二十四小時念佛法會,信眾中踴躍參加,非常殊勝。四季進香瞻奉不斷,遍及省內外,寺內香煙繚繞,鐘鼓和鳴,念佛誦經者眾多,香客絡繹不絕。
2005年,寺院向西擴地三十畝,重建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新建僧寮和居士寮等(約二00七年完工)。二00五年農歷二月十九日舉行大雄寶殿奠基法會,同年農歷十二月初八日舉行大雄寶殿上梁法會。
寺院每日佛號不斷,已成為有影響力的專修念佛法門的凈土道場。至今全寺占地64畝(38400㎡),經過若干年的建設,千年古剎再現新貌。
主要特色:寺內橫梁、內頂雕花精美,彰顯皇家風范,是長三角地區(qū)唯一集北派建筑風格的寺廟。
交通指南
景區(qū)地址: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qū)陽澄湖鎮(zhèn)埝浜村
乘車線路:蘇州市內乘861、865、866等路公交在皇羅禪寺站下車 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