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交,即今城關鎮(zhèn)(城關鎮(zhèn)政府),又名老合水、合水老城、合水鎮(zhèn)。在今合水縣城東北、合水川(縣川)中段的北山麓。距縣治三十五公里。
古城始建于唐初戍寅之歲(公元六一八年),以城在大小樂蟠二水(即今縣東川及縣北川)交匯處得名.此后直到一九四九年九月縣治遷西華池止,共有一千二百余年的縣級建治歷史。
蟠交古城,又名“葫蘆城”。據府、縣史志記載描述,城建于大川之北,建水(今縣川河)之陽,北負尖嶺、面向平崗。北垣依山,高五丈,南在平陸,東西順山勢而壁立,高三丈,厚丈五;東西最長一百一十五丈,南北(平地)最寬九十五丈,周長三華里零九丈,登高北望儼若葫蘆.當地群眾對此城曾有生動的比喻:其根扎于城西北清水溝湫之中;其蔓由山后察家灣、萬家灣順山梁婉蜒而上;其把在城首北山之巔大有方丈之地;東西二垣起于葫蘆把,順坡而下層,中有細頸形呈葫蘆腰;南垣傍河而長,收作葫蘆底;東西二關之外,地勢開闊平坦,似兩片葫蘆葉。整個葫蘆扎于北山之顛,座于河川之臺。
古城東通富、延,西經慶、環(huán),南達寧縣;左挈子午山,右抱珊瑚水,群山環(huán)抱,水帶縈繞,橫斷山道,景色瑰麗,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古今通商之要道,亦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昔建有堀門二,皆有捐額,東曰“綏安”,西曰“慶寧”,近年拆除。宜蘭公路從中穿過。
古城在歷史上經過多次戰(zhàn)爭破壞,歷代都曾加以重修。據現存資料記載,自唐初建城以后,于宋熙寧中再建,明洪武初重修。崇禎年間遭兵,城垣殘破,公署民房焚毀,清順治間重修。雍正九年(公元一七三一年)建城樓,乾隆間重建縣署,光緒五年(公元八七九年)以亂,多傾圮,復筑之。
建國后,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下,迅爭創(chuàng)座古城,城鄉(xiāng)機關、民房櫛樺相連,建筑林立,蟠交古城已經在成為合水重要的經濟重鎮(zhè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