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井位于九江市靠近長江邊上的西園路浪井巷內(nèi),是九江市最早的歷史文物,曾以“浪井濤聲”成為古時九江十景之一。
浪井之上有一四角方亭相護,亭壁嵌有李白、蘇轍關(guān)于浪井的詩文,亭內(nèi)為浪井與碑記,浪井的井口直徑不足一米,井深約15米,井口圈沿上繩痕累累,井壁上青苔斑駁,但井底泉水依然清澈可鑒,其出名之處在于,據(jù)傳井底有泉眼與長江相通,有“江面起浪,井底揚波”之妙,堪稱一絕,惜此景今已不復。
據(jù)史書記載,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名將灌嬰筑九江城時,曾在庾樓側(cè),開鑿一井,因井水應(yīng)江浪而動,名為“浪井”,亦稱“灌嬰井”,一度井跡湮塞,不復見,后至東漢末年,孫權(quán)駐九江時,令人鑿井取水,恰好在浪井遺跡上發(fā)現(xiàn)了“漢六年潁陰侯開”的石函井銘,孫權(quán)大喜,命人重開,以為祥瑞,遂取名為“瑞井”。
九江市區(qū)西園路浪井巷內(nèi),有一座方亭護著一口古井,井圈上繩痕深嵌,井壁上青苔斑駁,井底下泉水清澈,平鑒宜人。這就是九江最早的歷史文物——浪井,又稱灌嬰井、瑞井。
據(jù)晉張鑒的《潯陽記》記載:此井是西漢名將灌嬰在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領(lǐng)兵屯扎九江時開鑿的,故稱灌嬰井。后年久湮塞。三國時,孫權(quán)曾駐九江,令人掘井。適得故處,并有石函井銘,文曰:“漢六年潁陰侯開?!毕略疲骸叭倌戤斎蟛粷M百年當為應(yīng)運者所開。”孫權(quán)大喜,以為瑞兆,遂名瑞井。
瑞井與市內(nèi)諸井不同之處在于,“每遇江濤洶涌,人聞井有浪聲”。李白頗信此說,他在《下潯陽城泛彭蠡寄黃判官》一詩中寫道:“浪動灌嬰井,潯陽江上風。”宋代詩人蘇轍不信此說:“胡為井中泉,浪涌時驚發(fā)?!薄袄司疂暋迸f時是九江十景之一。
李白的說法,認為是井近長江,地下有泉眼相通,因而江上有浪,井中有濤。蘇轍的說法是:井底下有泉眼,地下水上冒,井水才有濤聲。孰是孰非,千余年來無人深入考究。明代桑喬在《廬山紀事》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嘉靖年間,潯陽北門內(nèi)有人掘井挖到了泉眼,井水涌現(xiàn)波濤,洶洶有聲,且與江濤相應(yīng)。其勢泛溢不可止,此人懼而將井填塞。看來,如能挖到泉眼,就可以形成浪井,浪井之謎似乎找到了答案。
千載悠悠,古井長存,但不知從何時起,井底已聽不到濤聲了。據(jù)說是由于江岸筑堤,壘石護坡,地下通道被堵的緣故;也有的說是地下水位下降,泉水無力翻涌作浪,孰是孰非,又待識者考證。
地址:九江市西園路浪井巷內(nèi)
類型: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