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寨,野人寨為一小鎮(zhèn),依山傍水,古為驛道渡口。翠嶺連綿,溪谷環(huán)繞,碧塢煙霞,曲徑通幽,是天柱山麓風(fēng)景名勝薈萃之地。有漢武帝拜岳臺遺址和旌駕橋,有碧波蕩漾、輕舟競渡的潛水,還有三祖名剎、覺寂古塔,鐘鼓長鳴,香煙縹緲,山光潭影,小橋人家。
三祖寺,坐落在野人寨北面的谷口鳳形山上,這里是天柱山的南大門。公元505年梁都健康(今江蘇南京)道林寺高僧寶志在這里選地建寺,梁武帝蕭衍賜名山谷寺。公元509年中國佛教禪宗第三代祖師僧璨駐錫山谷寺,并在此傳衣四祖道信。公元745年為僧璨舍利塑像建塔,公元772年唐肅宗李亨賜塔名“覺寂”。
在三祖寺西邊山谷溪澗中有一巨石酷似牛的全身,頭、背、腹、腿,線條分明,跪臥溪畔,如飽飲清泉之后,昂首北向,諦聽古剎鐘鼓之聲。 前人在此牛背大書“天下奇觀”。 石牛北側(cè)山崖有一處突出如臺,相傳為宋代名家黃庭堅讀書臺。與此臺相對的南側(cè)山崖原亦有突出如檐的巖石,兩崖相接,植被填補了其間空隙,構(gòu)成了不是洞門的動門,因有石牛古洞之稱。這里不但景色優(yōu)美,更因摩崖石刻的繁密、古老、名家手跡多而遠(yuǎn)近馳名。
不遠(yuǎn)處還有一座應(yīng)夢井,傳說唐代天寶年間,明皇曾夢游于此,早上起來后叫人記下來,命中使王越賓依夢境四尋,果然在此處找著,唐明皇遂賜名“應(yīng)夢井”。此井雖位于高崗之上,卻不盈不涸,潛水清則井水清,潛水濁則井水也濁。當(dāng)年中使王越賓來井邊致祭時,曾為此事賦詩一首:“碧塢煙霞晝未開,游人到此盡徘徊。憑誰借問巖前叟,曾托吾皇一夢來?!?/p>
野人寨原名谷口,谷口改名野寨,緣自宋末劉源興兵抗元而得名。南宋末,江北地區(qū)大都淪入元蒙手中。據(jù)史書記載,劉源字叔清,別號野人,潛山梅城人。元至元十二年,元蒙軍隊進(jìn)攻安慶,知府范文虎投降,引起軍民極大憤恨。至元十四年(1277)智勇雙全的劉源在天柱山倡議起兵,扎營結(jié)寨,從谷口到西關(guān),五里一營,十里一堡,兵馬往來,不絕于道。他與宋安撫史張德興等聯(lián)絡(luò),屢敗元兵,保護(hù)了十多萬群眾免遭蹂躪。后因叛徒出賣,致使山寨被攻破,劉源血染沙場。明宣宗朱瞻基,為彰顯劉源衛(wèi)國有功,封他為護(hù)地大王,并把他當(dāng)年建寨起兵的地方叫做“野人寨”。另外在群眾的口碑上,傳說古時這里常有野人出沒,傷人害畜,縣令用烈酒誘野人入洞,同歸于盡,故稱這里為“野人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