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国产成人精品视频app,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中文字幕不卡在线高清,精品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美女胸屁股无遮挡,久久久久久91香蕉国产,美女图片大黄

山西聞喜古文化遺址調(diào)查簡報

山西聞喜文化遺址調(diào)查簡報

張國維

聞喜縣位于晉南中部,西臨峨嵋?guī)X,東靠中條山,凍水由北向南穿過縣境,同蒲鐵路從中部穿越而過,是個旁高中低、山水相繞、交通便利的帶狀盆地。為了解晉南的古文化面貌,特別是為探索夏文化,五十年代后期,中國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陸續(xù)在此做過古遺址的田野考查工作。1986年以來,地、縣文物工作者又對該縣進行了較詳細的田野普查?,F(xiàn)就1987年5至7月地區(qū)文物普査隊調(diào)査的幾處主要古文化遺址簡報如下(圖一)。

一、劉家莊遺址

遺址位于聞喜縣東北部的后宮鄉(xiāng)劉家莊村東側(cè),東、北兩面靠原,南距古河道大沙河100余米,處在原水之間,是古人類生息的理想場所。村南30余米的路邊斷崖上暴露有平底大灰坑,內(nèi)含斂口帶流紅陶罐,雙線黑彩紅陶盆等殘?zhí)掌?。村子以東,斷續(xù)發(fā)現(xiàn)有少量的灰坑與陶片。村東一千余米的青水嶺,于原凹處有一片茂密的楊樹林,林子北面的斷崖邊,暴露出寬30米,厚2.4米的灰土層,內(nèi)含大量的紅陶片與少量殘石器。距地表深2-3米的文化層中發(fā)現(xiàn)一塊自然礫石,稍經(jīng)加工,長30、寬25、厚12厘米,呈方形。周圍暴露有厚7厘米的草泥土燒結(jié)塊。由于長年累月的雨水侵蝕,田梗上,水渠邊,到處可揀到殘?zhí)掌?。遺址東西長約1000、南北寬100米。文化層較厚,包含物較單純,為仰韶文化堆積。

釆集標(biāo)本以陶器為主,共40余件。以泥質(zhì)紅陶、夾砂紅陶和紅褐陶為主,夾砂灰褐陶次之。彩陶發(fā)現(xiàn)甚少,主要繪于盆口部。器形有盆、罐、缽、尖底?瓶、紡輪之類。

彩陶盆1件(HL:35)0泥質(zhì)紅陶。斜折沿,弧腹。沿部飾紅陶衣,沿下飾黑彩雙線波浪紋(圖二,15)。

素面大口盆泥質(zhì)紅陶oHL:1,平折沿,唇下卷,斜直腹(圖二,1)°HL:2,口沿斜下折,圓唇,腹稍孤(圖二,7)。

素面直壁盆泥質(zhì)紅陶。HL:11,平折沿,錐形唇,腹微弧(圖二,8)。HL:12,平折沿,圓唇,沿下有數(shù)道凹弦紋(圖二,3)。

帶流罐1件(HL:36)。泥質(zhì)紅陶。斂口,沿外有流,小平底(圖二,14)。

斂口折沿弦紋罐HL:13,圓唇,腹弧較小,凹弦紋飾于領(lǐng)下(圖二,4)。HL:10,方唇,沿上起棱,通體飾弦紋,腹部最大徑靠上(圖二,13)。HL:20,體小,圓卷唇,腹壁較直,飾弦紋,最大徑靠下(圖二,17)。

折沿罐HL:7,圓唇,沿下有零星劃紋(圖二,6)。HL:6,方唇,唇上有小凹槽,腹飾零星劃紋(圖二,9)。

侈口罐1件(HL:8)。喇叭口,腹殘(圖二,5)。

直壁罐1件(HL:27)O夾砂褐陶。口沿內(nèi)折,沿下有一孔(圖二,12)。

缽1件(HL:3)。泥質(zhì)紅陶。殘。尖唇,斜腹微弧,素面(圖二,2)。

小口瓶2件。僅保留殘口沿。泥質(zhì)淺紅陶。HL:24,侈口方唇(圖二,10)oHL:25,圓唇內(nèi)折沿,斜腹內(nèi)收(圖二,11)。

尖底瓶1件(HL:19)o僅留底部。夾砂紅陶。有泥條盤筑痕跡,銳角尖底(圖二,16)。

紡輪1件(HL:28)。圓餅形。徑4.5、厚1.1厘米。

骨簪1件(HL:32)。長圓錐體。殘長8、徑0.5厘米。

劉家莊遺址釆集的陶器皆為紅陶,質(zhì)地純正,除少數(shù)彩陶和罐腹部飾弦紋與劃紋外,無紋飾者占多數(shù)。其中彩陶盆與廟底溝類型的弧線母體彩陶紋飾相近①,帶流罐與芮城西王村仰韶晚期帶流器有相似之處②,尖底瓶底部近直角,也與晚期同類器物接近,故此遺址應(yīng)定為仰韶晚期。

二、馮家莊遺址

遺址位于縣城東北7公里的下陽鄉(xiāng)馮家莊西北,南近太風(fēng)公路,北枕峨嵋?guī)X。東西長200、南北寬100米。集中分布于村西北的燒瓦窯土塘四周。土塘分東西兩大部分。東塘北側(cè)斷崖上發(fā)現(xiàn)一片距地表深4、長3、厚0-04米的黑土層,內(nèi)涵皆為碳化谷物,粒形尚完整。堆積層含仰韶、龍山陶片,地面釆集到仰韶彩陶盆殘片及石斧1件。東側(cè)靠村口有一個底寬3、深3、口距地表深1.2米的大灰坑,堆積層包含物不多,僅發(fā)現(xiàn)一塊龍山陶罐殘片。西塘北側(cè)發(fā)現(xiàn)一個底寬3、距地表深4米的大灰坑,內(nèi)含單把殘鬲、殘石器等。南側(cè)土疙瘩邊有一座豎直殘窯,窯壁堅硬光平,紅燒土厚5厘米,上部被取土破壞,殘口距地表深2米,殘壁高1.3、底寬0.6米。另外,在第四居民小組麥場邊北墻基下發(fā)現(xiàn)兩個大灰坑,暴露部分厚1米,東坑寬4.2、西坑寬2.6米。

遺址文化層內(nèi)涵豐富。據(jù)群眾反映,過去在平田整地和瓦窯取土?xí)r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大量陶片和灰土。

釆集標(biāo)本22件,其中21件陶器,1件石器,分別為仰韶和龍山時期遺物。

仰韶文化陶器

彩陶缽XF:10,泥質(zhì)紅陶,黑彩,斂口,口沿外上下各飾一條寬帶,其間繪波浪紋(圖三,1)。

彩陶盆皆殘片。泥質(zhì)紅陶,黑彩。XF:11,紅衣,上部飾橫條帶,下部繪三道豎寬帶(圖三,5)。XF:20,白衣,繪三道橫條帶(圖三,6)。

罐2件。折沿。XF:3,夾砂褐陶,折沿處寬厚,呈銳角,圓唇(圖三,2)。XF:21,夾砂紅陶,折沿圓滑,腹弧較?。▓D三,7)。

尖底瓶1件(XF:6)。紅陶白衣,寬平折沿,直壁,外飾交錯劃紋,形狀與常見尖底瓶不同,也可能是一種小口瓶(圖三,3)。

龍山文化陶器

鬲7件。皆夾砂灰陶,袋足。XF:7,單把,疏繩紋,腹體較瘦(圖三,12)。XF:17,單把殘,密繩紋,足尖稍外撇(圖三,13)。XF:8,僅保留袋足,無實足心,足形圓鼓,與XF:17顯然有別(圖三,4)。另外,還采集到一件殘鬲腹片(XF:9),飾雞冠形鎏耳(圖三,11)。

罐2件。XF:I2,夾砂灰陶,侈口,束頸,沿下飾繩紋,間有橫向不規(guī)則劃紋(圖三,9)o XF:1,青灰有光澤,類似原始釉陶,折肩,腹內(nèi)收,飾多道弦紋與豎籃紋(圖三,8)。

器蓋1件(XF:5)。夾砂褐陶,上部有弓形鎏手,飾繩紋(圖三,10)。

該遺址仰韶文化的彩陶盆與芮城西王村仰韶早期及廟底溝同類器物紋飾相近,應(yīng)屬于廟底溝類型范疇。龍山文化的單把鬲與夏縣東下馮龍山晚期的II式單把鬲H240:13③及垣曲龍王崖H式鬲H01:3④器形相似。青灰光澤的罐殘片XF:1與東下馮報告描述的綠陶折沿罐“原始青瓷片”差別不大,雞冠形鑿耳鬲也能從東下馮遺址找到痕跡,故此龍山遺存應(yīng)和東下馮龍山晚期同屬一個文化類型。

三、南白石遺址

遺址位于縣城東26公里的白石鄉(xiāng)南白石村西部。西、北、南三面環(huán)溝,東靠坡。從東往西地勢由高向低傾斜,為階梯狀臺地。遺址主要分布在爬頭與廟嘴疙瘩兩個土嶺上,一條通向田間的小路把遺址東北、西南向連接起來。爬頭文化層位于上部的三級臺地上,暴露部分厚1.8至2.5米。廟嘴疙瘩位于上部二級臺地上,暴露部分厚3米。兩土嶺相距50余米。遺址東西長約1500、南北寬約800米。

遺跡分灰坑、居住面、甕棺葬三類。

灰坑4個。皆分布在爬頭臺地路邊由東向西的斷崖邊。圓形袋狀,平底。H1底距地表深1.8米,H2深1.3米,徑皆2米,兩坑相距4米。H3距H2為8米。H3徑5.5米,H4徑3米,距地表深皆2.5米,兩坑相距15米?;铱觾?nèi)含大量陶片。

居住面4處。其中爬頭1處,廟嘴疙瘩3處。F1位于爬頭上部二級臺地北側(cè),長2.3、距地表深2.5米,白灰面,厚0.5厘米。其下有3厘米厚的灰白色草泥土,草泥土下是經(jīng)過燒烤處理的紅色土。F2位于廟嘴疙瘩南側(cè),長1.8、距地表深2.5米,白灰面,灰面下未發(fā)現(xiàn)有處理痕跡。F3值于西側(cè)偏北處,長3.45、距地表深3米,白灰面,灰面下抹有一層2厘米厚的草泥土,白灰面兩端保留10厘米高的殘壁,應(yīng)為墻裙。F4在F3不遠的北面,為草泥紅燒土居住面,長1.2、距地表深3米。其做法是,先取好地平,然后于平面上抹一層0.6厘米厚的草泥土,再進行火烤加工,這樣,便顯現(xiàn)出10厘米厚的紅燒土層與燒結(jié)的灰色草泥土面,起到既防潮又堅固的雙重作用。

甕棺葬1處。發(fā)現(xiàn)于爬頭臺地東側(cè),為兩個夾砂褐陶直口橢圓形圜底罐相扣,罐為手制,飾粗繩紋,間有弦紋。罐內(nèi)尚存碎骨,應(yīng)為小孩葬。

共釆集遺物標(biāo)本61件,其中46件陶器,15件石器。分仰韶、龍山及東周諸時期。

仰韶文化陶器

尖底瓶1件(BN:35)。泥質(zhì)紅褐陶,二層臺口沿(圖四,6)。

盆2件。泥質(zhì)紅陶。BN:34,折沿,沿部飾黑帶,腹部亦有黑彩,殘片太小,紋形無法辨認。

甑1件(BN:41)O泥質(zhì)紅陶,算上有不規(guī)則方孔,甚殘。

龍山文化陶器

鬲2件。單把,僅保留口部。BN:4,夾砂褐陶,領(lǐng)高7、耳寬2.3厘米。BN:19,領(lǐng)高5.5、耳寬4.7厘米,淺灰繭。

斝 1件(BN:5)。殘口沿。夾砂灰陶。沿周飾泥條附加堆紋,腹飾斜格狀堆紋,通體繩紋(圖四,l)o

折沿罐夾砂灰陶。BN:12,斜折沿,沿下飾繩紋(圖四,2)。BN:11,平折沿,腹飾繩紋(圖四,ll)o

寬折沿罐BN:7,圓唇素面鼓肩(圖四,12)。BN:10,雙折沿,唇向里卷,飾淺劃紋(圖四,10)。

缸2件。直壁,口沿皆飾附加堆紋,夾砂黑褐陶。BN:32,斜唇,沿周飾附加堆紋,堆紋上飾上下二道繩紋。壁厚1.3厘米,僅保留殘沿。BN:16,方唇,周身飾繩紋,厚1.5厘米(圖四,5)。

灶1件(BN:25)。夾砂灰陶。僅保留火膛口殘片,瞠口周飾附加堆紋,壁飾繩紋。

東周陶器

鬲僅采集到殘足、襠等6件。夾砂灰陶,飾繩紋。BN:33,足根較尖,稍內(nèi)收(圖四,8)。BN:31,足根較粗,實足心略長(圖四,7)。

盆2件。泥質(zhì)灰陶。BN:18,寬平沿,圓唇,淺腹(圖四,4)°BN:8,寬沿稍斜,腹較深微曲(圖四,3)。

罐1件(BN:17)。泥質(zhì)灰陶。高領(lǐng)折沿,飾繩紋(圖四,9)o

豆4件。皆為殘豆盤或豆柄。形制略同。泥質(zhì)灰陶。一件為淺盤。一件為喇叭形豆柄。

南白石遺址面積寬廣,文化層堆積較厚,包含物極其豐富。仰韶期的尖底瓶與侯西鐵路古遺址調(diào)査釆集的小口重唇尖底瓶相同⑥,應(yīng)屬廟底溝類型。龍山期的白灰面房基、圓形袋狀灰坑皆與東下馮龍山晚期相同或完全一致。寬折沿罐、直壁缸也皆與東下馮同類器物相近③,故此也應(yīng)屬于同一類型。東周遺物也可從侯馬一帶春秋時期器物中找到線玄。

四、店頭堡遺址

遺址位于裴社鄉(xiāng)店頭堡村,整個村莊坐落在遺址上。南至與東吳村交界的壕溝,其余三面皆至村邊。基本呈方形,長寬均約500米。村內(nèi)到處可見到文化層與大型灰坑。陶片幾乎俯身可得。第三居民小組巷口斷土層邊有四孔現(xiàn)代土窯,窯頂全是文化層堆積,長約15米,其東側(cè)一段可清晰分出層次,共七層,分黃土、灰土、黃土、灰黃土、灰雜土、黃雜土、灰黃土,每層厚20至30厘米不等,包含大量的仰韶與龍山文化遺物。

仰韶文化陶器發(fā)現(xiàn)尖底瓶1件(PD:12)o泥質(zhì)紅陶。二層臺口沿,頸部飾交錯劃紋,外口徑10.5厘米(圖五,l)。

龍山文化陶器

豆1件(PD:3)。夾砂灰陶。殘存喇叭形柄,柄上下排列三孔,殘高14.5、底徑16.5厘米(圖五,6)。

折沿罐2件。夾砂灰陶。沿下有一周附加堆紋。其中PD:4堆紋上有壓指紋。

高領(lǐng)罐2件。夾砂灰陶。PD:2,高直領(lǐng)斜折沿。PD:5,喇叭形口沿(圖五,8)。

碗1件(PD:8)。夾砂灰陶。喇叭口,小平底??趶?2、底徑3.2、高5厘米(圖五,4)。

鼎僅鼎足1件(PD:10)o夾砂褐陶。扁平,上寬下窄有收分,中部加扉棱(圖五,3)。

該遺批釆集的尖底瓶口沿與廟底溝仰韶文化同類器物較相似⑦;平底碗、高領(lǐng)罐則有三里橋龍山文化泥質(zhì)灰陶同類器物的成分;而鼎足又與廟底溝第二期文化同類器物近似。因此,要準(zhǔn)確判斷該遺址的文化屬性,還需進一步做工作。

五、郭家莊遺址

遺址位于縣城西南7公里的郭家莊鄉(xiāng)郭家莊村北。南北長約100、東西寬70余米。遺址南至第三居民小組占居的明代城墻。于北墻的東北角墻基下壓著一個長6米,暴露部分深0.55米的大灰坑,內(nèi)含實心鬲足與陶罐等殘片?;铱右员奔s50米處的燒瓦窯土塘斷層上,亦發(fā)現(xiàn)有距地表深0.8、厚0.7米的文化層,內(nèi)含陶罐、陶盆之類殘片,據(jù)采集標(biāo)本觀察,此遺址屬一處商代遺存。

遺物包含不豐富。釆集標(biāo)本11件,其中10件陶器,1件石器。

陶罐3件。皆為殘片。夾砂灰陶,形制不明。其中GG:1肩部飾雷紋。

陶盆4件。皆殘,夾砂灰陶°GG:8喇叭形大口,飾繩紋(圖五,7)。

陶鬲3件。夾砂灰陶。GG:2,寬折沿稍曲,腹飾繩紋(圖五,2)。GG:4,曲折沿,沿外有二道凹槽,飾繩紋,腹部有凹弦紋(圖五,5)。另外,GG:5為一鬲足,錐狀實心,殘長5.3厘米。

郭家莊遺址釆集標(biāo)本不多,但器形比較典型。鬲及實心鬲足皆與東下馮商代前期⑧、鄭州南關(guān)外商代遺址中層出土的同類器物相同⑥;大口盆與南關(guān)外中層出土的I式盆口沿相近,故此應(yīng)屬于商代前期遺址。

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在晉西南地區(qū)分布很廣,且密集,過去雖做過一些集中性的發(fā)掘工作,但要全面認識這兩種文化面貌似乎還有一定距離。各地的同期文化除有機聯(lián)系的相同處外,還某種程度上表現(xiàn)出地域性差異。從此次調(diào)査的十來處遺址觀察,它既受到豫西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與河南龍山文化的影響,又同時受到陜西同類文化的影響。這就為全面認識晉西南地區(qū)的古文化面貌以及與河南、陜西二省的文化關(guān)系,更重要的是為探索夏文化的源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參加調(diào)查的有席九龍、李林泉、張英俊、支應(yīng)才、張國維等同志。繪圖,武俊玲。拓片,李林泉。

Hash:e0d358c381ecc1d964d9b73d64e5b18544466585

聲明:此文由 考古快遞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