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巍巍 信仰不朽:晉陜豫壇廟建筑的奧秘
壇廟建筑,
在中華民族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中
是非常特殊的,
是最早出現(xiàn)的中國古代建筑類型之一,
在古代中國社會的作用和地位無可替代。
壇廟建筑文化性極強,
蘊含了華夏文明的自然思想、社會思想、
教化思想、美學思想以及民俗精神。
但長期以來,
在全面、系統(tǒng)的古代建筑藝術和文化研究方面,
壇廟建筑遠沒有受到
像傳統(tǒng)宮殿、寺廟、民居那樣的關注。
2021年8月,
《黃河文明的記憶:晉陜豫壇廟建筑藝術》
正式出版。
本書的推出,
填補了這一缺欠。
▲《黃河文明的記憶:晉陜豫壇廟建筑藝術》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華夏傳統(tǒng)信仰與壇廟建筑
一、文明先聲:傳統(tǒng)崇拜和信仰的產(chǎn)生與演進
二、祭祀:崇拜與信仰的宣示方式
三、壇廟建筑:祭祀的空間與場所
四、禮制:壇廟祭祀建筑的規(guī)范與格局
五、晉陜豫黃河流域壇廟建筑的流變和遺存
第二章 晉陜豫壇廟建筑傳承發(fā)展的歷史文化背景
一、晉陜豫黃河流域:華夏壇廟建筑文化的主脈所在
二、晉陜豫壇廟建筑中的釋道兩教文化基因
第三章 晉陜豫壇廟建筑探訪
一、岳立天中:庭院深深與殿宇巍巍
二、少昊之都:重城大廟望太華
三、河汾之地有巍樓
四、司馬遷祠的質(zhì)樸與不朽
第四章 建筑遺存地域分布特征與概況
一、概述
二、五岳祠廟建筑遺存的地域分布與概況
三、濟瀆廟建筑遺存的地域分布與概況
四、后土祠廟建筑遺存的地域分布與概況
五、城隍廟建筑遺存的地域分布與概況
七、堯舜禹湯先賢祠廟建筑遺存的地域分布與概況
八、后稷祠廟建筑遺存的地域分布與概況
九、關帝廟建筑遺存的地域分布與概況
十、其他先賢祠廟建筑遺存的地域分布與概況
第五章 選址藝術特征
一、傳統(tǒng)風水理論和自然山水審美思想對建筑選址的指引作用
六、鄉(xiāng)村聚落中的祠廟建筑選址藝術
七、城邑祠廟建筑的選址藝術及其對構建當?shù)乜臻g格局的影響
第六章 禮制文化特征和建筑形制
一、“壇廟禮制建筑”概說
二、從兩座廟碑看宋代高等級自然神祠廟建筑形制
四、關帝廟建筑形制特征
五、城隍廟建筑形制特征
六、戲樓:晉陜豫祠廟建筑形制中最具特色的構成元素
第七章 立面構圖藝術特征
一、古代建筑立面形態(tài)構成概說
二、線條:古代建筑立面構圖的基本語言和要素
三、山門立面構圖藝術特征
四、正殿立面構圖藝術特征
五、戲樓立面構圖藝術特征
六、牌坊立面構圖藝術特征
第八章 外部空間藝術特征
一、晉陜豫壇廟建筑外部空間藝術概說
二、晉陜豫壇廟建筑外部空間構成元素
三、嵩山中岳廟外部空間藝術特征
四、華陰西岳廟外部空間藝術特征
五、蒲縣柏山寺外部空間藝術特征
六、太原晉祠外部空間藝術特征
七、盂縣藏山祠外部空間藝術特征
第九章 裝飾藝術特征
一、晉陜豫壇廟建筑裝飾藝術及其對黃河民俗文化精神的表達
二、屋頂裝飾藝術特征
三、木雕裝飾藝術特征
四、影壁裝飾藝術特征
第十章 楹聯(lián)匾額藝術
一、晉陜豫壇廟建筑楹聯(lián)匾額藝術概說
二、自然神祠廟楹聯(lián)匾額藝術
三、祖先祠廟楹聯(lián)匾額藝術
四、先賢祠廟楹聯(lián)匾額藝術
第十一章 象征藝術
一、象征:壇廟禮制建筑不可或缺的藝術語言
二、典型例證:唐宋明堂的象征藝術
結束語
▲向上滑動查看更多
特色
本書開拓了新的研究視角和研究領域,以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晉陜豫壇廟建筑為研究對象,以壇廟建筑與黃河文明的關聯(lián)性為切入點,在分析晉陜豫壇廟建筑傳承發(fā)展的歷史地理背景的基礎上,系統(tǒng)全面地解析壇廟建筑遺存的地域分布、建筑選址、禮制文化、總平面構成、立面構圖、空間環(huán)境、建筑裝飾、楹聯(lián)匾額、符號象征等方面的藝術特征,并揭示出這些藝術特征所蘊含的黃河文化思想理念。此外,本書還對一些關于中國古代建筑的基本問題,如大屋頂?shù)挠蓙?、線條美學特色、自然山水審美理念的運用等,做出了合理闡釋。
▲閱讀視頻
內(nèi)容節(jié)選
01
在古老華夏的版圖上,沒有哪一個地區(qū),像山西省這樣,由于其獨特的環(huán)境條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源遠流長的文化傳承,而在華夏文明的演進和華夏歷史的發(fā)展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也沒有哪個地區(qū)像山西省這樣,從遠古到明清,在長達四五千年的歷史長河里,由于一直處在華夏傳統(tǒng)文明的核心地域,而有著最為精彩輝煌的壇廟建筑發(fā)展歷程,留下最為豐富多樣的壇廟建筑遺構。
山西由于在春秋時期為晉國主要領地和國都所在地而簡稱晉。山西為黃土覆蓋的山地高原,域內(nèi)山地、丘陵面積占地域總面積的80.1%,東西兩側(cè)以太行山脈和呂梁山脈縱向布列,中間由恒山、太岳山、中條山等分隔,形成由北向南的雁北、太原、長治、晉城、臨汾、運城等多個盆地。山西東南部為長治、晉城盆地,古為上黨郡?!夺屆吩唬骸包h,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黨也”。此地居高臨下,俯瞰河南平原,為咽喉鎖鑰之地,古有“得上黨而望中原”之說。戰(zhàn)國時期秦趙兩國之所以舉全國之力決戰(zhàn)于上黨,并不只為韓國屬地上黨十七座城池的歸屬問題,更是為了奪取這一戰(zhàn)略要沖。
上黨地區(qū)還是華夏文明中遠古神話的淵藪,華夏民族最為著名的神話傳說,如見于《淮南子》《太平御覽》的女媧補天、摶土造人、羿射九日,見于《山海經(jīng)》的炎帝嘗百草、精衛(wèi)填海,見于《列子·湯問》的愚公移山,見于《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的大禹治水等,均發(fā)生于上黨。這些神話至今仍在上黨地區(qū)的長治縣、黎城縣、長子縣、壺關縣、屯留縣、平順縣一帶流傳。而上黨地區(qū)為數(shù)極多的壇廟建筑遺存,如以關村炎帝廟、高平古中廟、北和村炎帝廟為代表的炎帝廟;以高平三王村三嵕廟、下霍護國靈貺王廟、壺關三嵕廟為代表的嵕王廟;以北社村大禹廟、西青北村大禹廟、侯壁村夏禹神祠為代表的禹王廟;以陽城下交湯帝廟、大陽鎮(zhèn)湯帝廟、陽城郭峪村湯帝廟、神后村湯帝廟為代表的湯帝廟,從實物例證的角度反映了上黨傳統(tǒng)文化與華夏古代文明之間極大的關聯(lián)性,印證了神話傳說對華夏文脈傳承的重要價值。
山西的臨汾、運城盆地,古稱河東,西漢時為河東郡。顧炎武《日知錄·第三十一卷》有云:“河東,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師在關中,而其東則河,故謂之河東。”河東一地,南隔黃河與河南省相鄰,西隔黃河與陜西省相望。《史記·貨殖列傳》曰:“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nèi),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國各數(shù)百千歲?!?a href='/henei/' target=_blank>河內(nèi)、河南均地屬河南省,河東與之共為華夏文明的主要發(fā)祥之地。
周成王桐葉封弟,叔虞建號唐國,為周王朝血緣最近的諸侯。叔虞子燮父改唐為晉,定都河東,后世獻公大加征伐,晉遂成大國。晉國傳承了蕃息于此地的華夏先祖的遺風,其“尚武、尚賢、尚法、尚功”的思想,深遠地影響了后世的政治文化,晉國也由此而先賢輩出。崇德尚法、“退避三舍”的晉文公,事君不二、身死不渝的狐突,忠君之托、死而后已的荀息,功不言祿的介子推,智謀深遠、以死謝君的先軫,舍身救主、取義成仁的程嬰、公孫杵臼,開渠引水、濟世利民的竇犨均成為華夏民族道德教化的楷模。祠祀這些先賢的壇廟建筑,如建于唐宋年間的晉陽唐明鎮(zhèn)晉文公廟、建于北宋建隆三年(962年)的山西鄉(xiāng)寧縣樊家坪村荀息祠、建于山西靈石的介子推祠、建于山西左權縣莊子村的先軫祠、建于金代以前的山西盂縣藏山祠、建于唐代以前的山西太原竇大夫祠,表達了對先賢精神氣質(zhì)和思想品格的景仰和傳承。
▲竇大夫祠
隋末,由于地近陜西關中,河東成為唐高祖晉陽起兵西取隋都的跳板。隨著大唐的建立和盛世的到來,河東厚重的文化積淀猛然爆發(fā),王勃、王維、盧綸、柳宗元等,或出生于河東,或祖籍河東,其文化成就在華夏文明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時至今日,河東人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仍有著不懈的執(zhí)著和熱情。
在古代歷史上,山西對于華夏文明的延續(xù)和發(fā)展起到過不可替代的作用。山西北部地區(qū),包括忻州盆地、朔州、大同,直接面對著世代游牧于蒙古高原的草原民族。在從春秋到明代長達兩千多年的時空跨度里,除元朝以外,草原民族的入侵和對華夏文明的傷毀,始終是華夏民族面臨的巨大威脅。在戰(zhàn)國、秦、漢三個歷史時期,晉北是抗擊匈奴的橋頭堡和集結地。在魏晉時期,北方草原上涌現(xiàn)出逐漸強大的鮮卑民族,在擺脫并擊敗匈奴之后,幾經(jīng)壯大,建立魏國,后又突破晉北防御,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
隋唐兩代,晉北又成為中原王朝防御北方突厥強勁鐵騎的前沿。隋云州道行軍元帥楊素曾率軍出擊,大敗突厥。隋煬帝曾避突厥大軍于雁門郡城。趙宋王朝前期,雄起于北方草原的契丹國憑借從后晉石敬塘手中攫取的幽云十六州,多次南下中原,甚至于遼會同九年(947年)十二月攻陷汴京,滅亡后晉。明朝建立后,為防御北方草原的北元、瓦剌、韃靼等部,沿長城設立九邊重鎮(zhèn),其中晉北設大同鎮(zhèn)和太原鎮(zhèn),從側(cè)翼拱衛(wèi)都城北京的安全。
漫長的邊塞歷史,使抗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晉北長城關隘,如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殺虎口關等,成為華夏邊塞文化的符號和象征。曾經(jīng)鏖戰(zhàn)于晉北的歷代邊塞名將,如戰(zhàn)國時的趙將李牧、西漢景帝時的飛將軍李廣、北宋初年的忠烈楊家將,也成為華夏民族崇拜和景仰的英雄烈士。坐落于雁門關下、始建于明代以前的李牧祠,坐落于山西代縣城東北的鹿蹄澗村、始建于元天歷二年(1329年)的楊忠武祠,都是以他們?yōu)榧漓雽ο蟮暮?nèi)知名的祠廟建筑。
▲楊忠武祠 圖源:忻州記憶
山西中部為太原晉中盆地。晉平公(春秋時期晉國國君)十七年(公元前541年),晉國大夫荀吳北征,擊破占據(jù)今太原一帶的赤狄部落,太原與晉中地區(qū)并入晉國版圖。太原晉中盆地北接晉北要隘,南臨河東沃野,東依太行山,扼守著草原游牧民族入侵華夏、西犯長安、南指中原的咽喉之地,故此在歷史上對捍衛(wèi)華夏文明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清代軍事地理學者顧祖禹所著的《讀史方輿紀要》曰:“天下大勢,必有取于山西”,而山西之勢,決勝于太原。
由于晉北多受草原文明的影響,晉南為華夏文明發(fā)祥與昌盛之地,再加上位于太原西南的古晉陽城,曾為鮮卑化的北齊政權的別都和唐末沙陀族首領李克用的根據(jù)地;因此,居于晉南、晉北兩者中間的太原晉中地區(qū),在傳統(tǒng)文化形態(tài)上表現(xiàn)為多元融合發(fā)展,并以華夏文化為主導。以晉祠為代表的壇廟建筑的長盛不衰就說明了這一點。
兩周初年,周成王封胞弟叔虞于唐,稱唐叔虞。后叔虞宗族的一支遷至晉陽,于懸甕山麓晉水發(fā)源地建祠祀祖,是為唐叔虞祠,后稱晉祠。東漢漢安三年(144年),太原地震,波及晉祠。北齊天保年間,文宣帝高洋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筑池塘”。隋開皇六年(586年),在祠區(qū)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貞觀二十年(646年),太宗駕臨晉祠,親撰《晉祠之銘并序》,并再行擴建。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太宗趙光義在晉祠大興土木,并刻碑以紀其事。天圣年間,宋仁宗封叔虞為汾東王,并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壯美的圣母殿。宋徽宗崇寧年間重修圣母殿,賜號“慈廟”。金大定八年(1168年),增修獻殿,以為圣母貢獻祭品。蒙元建國后,于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唐叔虞祠內(nèi)建筑,至正元年(1341年)整修晉祠。明洪武二年(1369年),加封圣母為“廣惠顯靈昭濟圣母”,嗣后屢有修葺。晉祠悠久的歷史、宏大的規(guī)模、完整的建筑與景觀遺存,使其成為黃河流域壇廟建筑文化中祠祀祖先、先賢的一脈所在。
▲航拍晉祠 馬立明 攝
▲晉祠圣母殿
02
(一)
中國古代的名樓不少,黃河流域最有名的當屬河東鸛雀樓了。王之渙傳頌千載的詩詞自然不必引述,但無法否認的是,鸛雀樓之成名(也包括黃鶴樓、岳陽樓等)離不開古代文人的名篇佳作。超凡的辭藻與描寫、高遠的文化意境,使得樓閣給人帶來了思想,也帶來了惆悵。這些樓又大多是臨水的,黃鶴樓在“煙波江上使人愁”的長江南岸蛇山,岳陽樓“在洞庭一湖”,鸛雀樓則在蒲州古城的黃河東岸。其實,河東還有一座古樓,也是臨水而建,也有知名的古辭賦相伴,而且,還保持了一百五十年前重修后的古風貌,這便是秋風樓了。
不同于黃鶴樓、岳陽樓,鸛雀樓的修建是為了增添江山一景,供文墨之士、遷客騷人覽物抒懷;秋風樓的建造源于祭祀,這大概是中國古代少有的建在祠廟建筑里的高樓,說不定也是少有的、因一篇辭賦——《秋風辭》而得名的高樓了。該辭的作者是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本人崇尚祭祀,元鼎四年,他在雍(今陜西鳳翔縣南)祭天時,提出也應祀奉后土,其后便“立后土祠于汾陰脽上”,武帝“親拜望,如上帝禮”(見于《史記·孝武本紀》)。汾陰脽在今山西晉南萬榮縣境內(nèi),此地北臨汾水,西傍黃河,與陜西韓城司馬遷祠相望。武帝來時已值深秋,朔風蕭瑟,鴻雁南歸,泛舟汾河的武帝飲宴中流,觸景生情,遂有此“悲秋”佳作。事實上,悲秋更可以看作是悲己。和秦始皇一樣,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一生追求長生不老,這時的他已經(jīng)取得漢匈戰(zhàn)爭的決定性勝利,經(jīng)濟政策也卓有成效,西漢王朝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各方面都達到了高峰。此次出巡,又在途中收到南征的捷報,唯一讓他縈懷的,是他同常人一樣無法抗拒年華的逝去,于是不禁感嘆道:“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秋風樓 圖源:網(wǎng)絡
(二)
古人以山之南為陽,之北為陰;水之南為陰,之北為陽。凡建造城郭,多取陽位,所以產(chǎn)生了太多帶陽字的城名,如洛陽、襄陽、安陽、南陽、岳陽、貴陽、咸陽、汾陽等,細查一下,大多與城市周圍的山水形勢相關。后土屬陰,所以后土祠建在汾陰,這里的地形是一片高丘長阜,好似孕育生命的女性身體部位,也最符合祭祀“承載萬物”的后土神靈的象征需要。
據(jù)司馬光《資治通鑒·漢紀七》記載,汾陰建廟祀后土始于漢文帝時期,聯(lián)系到史記中的說法,猜想有兩種可能,一是文帝初建廟于汾陰,武帝元鼎四年改廟為祠,并同中岳嵩山太室祠一樣,增其舊制;二是文帝曾謀議建后土廟于汾陰未果,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始立后土祠。不管怎樣,汾陰后土祠為后土祠廟建筑之祖,其設立完善了華夏民族古代祭祀天地的制度,隨后的一千多年里,漢宣帝、漢元帝、漢成帝、漢光武帝、唐玄宗均多次親詣汾陰。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正月對汾陰后土祠的親祀盛大無比,并提前對后土祠進行了修整和擴建,“東西飾御碑之樓,四角葺城隅之缺,金字榜碑,繪彩煥爛,前殿后寢,革古翻新”(見于臺灣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版《榮河縣志》)。
▲秋風樓 圖源:網(wǎng)絡
汾陰后土祭祀的歷史,或許比西漢要早得多。據(jù)后土祠內(nèi)保存的《歷朝立廟致祠實跡》所述:“軒轅氏祀地祇,掃地為壇于脽上”。另有明代碑碣上刻:“軒轅掃地之處”。河東是黃帝治下的核心地域,祭祀又是遠古時代就有的重大社會活動,因此軒轅氏于汾陰掃地以祭的事并非沒有可能。聯(lián)想到漢武帝提出祭祀后土后,諳悉史事、典故的太史令司馬談即建議在汾陰致祭,說明這里可能早已存在后土祭祀文化的歷史淵源。
緬懷歷史讓我們感慨,2017年9月的一個早晨,我和三個學生驅(qū)車出發(fā),前往晉南萬榮。
(三)
空中飄著細細的雨絲,我們默默地徜徉在后土祠的庭院之間,或許是天氣不佳,只有零星的幾位游客到訪,寂靜的環(huán)境,正可以讓我安下心來,想象一百多年前這里曾經(jīng)發(fā)生的故事。
現(xiàn)在的后土祠是清代晚期遷建的結果。明萬歷年間,在咆哮的黃河水的強力沖刷下,脽丘逐漸塌落,矗立一千多年的后土祠瀕于危險境地。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黃河泛濫,后土祠樓臺殿閣淹沒于波濤之中,只留下秋風樓和一座門殿??滴踉辏?662年),黃河再度決口,剩余建筑也蕩然無存,后土祠只得易地重建。同治元年(1862年),重建后的后土祠再度被淹,同治九年(1870年),榮河知縣戴儒珍遷祠于廟前村村北的高崖之上,留傳至今。
▲后土祠 圖源:網(wǎng)絡
后土祠建筑樸素得讓人驚訝。大概是因為明代以后這里的后土祭祀改由地方主持的緣故,從山門、戲臺到獻殿、正殿,所有的墻垣均不加粉飾,建筑的屋頂形式也很低調(diào),獻殿是硬山頂,正殿僅是懸山頂。在看過嵩山中岳廟和華陰西岳廟以后,曾經(jīng)同樣輝煌的后土祠的反差太大了。但我們似乎更喜歡這樣的樸素。沒有了檐牙高啄,沒有了廊腰縵回,也沒有了絢麗的色彩,簡單的幾座建筑與大自然的融合是那么的貼切。灰色是這里的主色調(diào),建筑屋頂?shù)耐邏攀腔疑模鸿蕵嫾苁腔疑?,墻體和臺基是灰色的,用地方黏土燒磚砌成,“鄉(xiāng)土”味道體現(xiàn)得十分充分。試想,用這樣的“味道”來營造祀奉后土神靈的建筑,豈不是恰如其分嗎?
在后土祠,最多的是建筑雕刻。從山門開始,精美的木雕就不斷地呈現(xiàn)在眼前,有花草圖案的,有動物圖形的。獻殿和正殿的木雕最為豐富,它們巧妙地與建筑的枋額、梁架的接頭融合在一起。有的既是建筑結構構件,又是雕刻藝術品;有的雖然只是純粹的裝飾物,但也與結構構件自然地結合在一起,絲毫沒有生硬、牽強之感。
獻殿和正殿里,石質(zhì)柱礎圖案之豐富、雕刻之精美令人贊嘆,同木雕藝術一樣,表達了古代當?shù)孛癖妼笸辽耢`的崇拜和愛戴之情。
在獻殿西側(cè),我們看到了始刻于金天會十五年(1137年),復刻于明嘉靖年間的《蒲州榮河縣創(chuàng)立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廟像圖》碑,這是最直觀、最真實地反映宋金時期萬榮后土祠盛況的珍貴史料。在圖碑上,看到了體現(xiàn)后土祠祭祀文化特征的前方后圓的空間布局形式,看到了外城內(nèi)庭、重門之制的禮制特征,看到了和宋金中岳廟相同的高臺角樓,以及相同的正殿斜廊,但是,沒有秋風樓。
細查文獻,原來,元代曾于后土祠前建秋風亭,放置元刻漢武帝《秋風辭》碑,明隆慶年間,秋風亭沒于水,這才續(xù)建起巍然聳峙的秋風樓。位于后土祠最北側(cè)的秋風樓離開主體建筑群有一段距離,像一個孤傲但忠誠的守護者,默默地巍然矗立在那里。它形象俊朗,優(yōu)美的十字歇山屋頂像是它的桂冠,高大、厚重的磚砌臺座是它堅實的根基,他在想什么?看看它東西兩側(cè)墻上的橫匾,一曰“瞻魯”,一曰“望秦”。原來,他的眼光并不在河東一地,也不在山西一省,而是在黃河,在黃河文明發(fā)祥和興盛的廣大流域。他在追憶歷史。向西,他看到晉獻公的女兒伯姬,西向入秦,嫁予秦穆公,開拓秦晉之好;看到秦昭王命駕河內(nèi),傾盡全力,贏得對趙國長平之戰(zhàn)的勝利,為曾孫秦王嬴政一統(tǒng)天下奠定基礎;看到北周武帝跨黃河,圍平陽,下晉陽,攻滅北齊,統(tǒng)一中國北方;看到隋太原留守李淵龍興晉陽,由晉入秦,據(jù)長安,建立大唐。向東,他看到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學由他的弟子子夏傳入晉地,將本已較為發(fā)達的河東文化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它再低頭看看自己,依靠三晉這塊神奇土地的養(yǎng)育,關羽、衛(wèi)青、王勃、王維、王昌齡、王之渙、柳宗元、狄仁杰、司馬光、元好問、羅貫中,這些璀璨的名字,閃耀在黃河文明史的星空。
在后土祠,從恢宏的宋金廟貌到樸素的明清再造,從《秋風辭》的吟誦到秋風樓的揚名,讓人感受到文化的傳承,這個傳承的責任和使命也落在我輩的肩上。
作者劉勇簡介
劉勇,1966年10月出生,祖籍河南安陽,1987年本科畢業(yè)于天津大學建筑系建筑學專業(yè),1990年研究生畢業(yè)于同校同專業(yè),工學碩士,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F(xiàn)任執(zhí)教于山西大學美術學院。山西省土木建筑學會建筑師分會理事、山西省勘察設計協(xié)會傳統(tǒng)建筑分會副會長,研究方向為傳統(tǒng)建筑藝術與文化。多篇學術論文發(fā)表于CSSCI收錄期刊及中文核心期刊,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晉陜豫壇廟建筑形態(tài)藝術特征研究》。
▲萬榮后土祠 圖源:網(wǎng)絡
文|劉勇
圖|山西晚報 牛力 網(wǎng)絡
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
輯|山西晚報全媒體編輯 南麗江
審核|方天戟
點擊往期原創(chuàng)
▼
徐顯秀藍寶金戒 . 赫拉克勒斯|大康通寶. 皇后悲劇
羊舌上的晉國|發(fā)現(xiàn)倗國|芮國虎媽|韓國勁弩之哀
63號墓秘密|三孔布和刺客高漸離|虞國:昏君黃昏
廢黜皇帝.?;韬?/a>黃昏|土司王朝:太原青年雄心
刖人守囿:燕子奴隸|寂靜鳴條崗:馴龍者宿命
唐晉|徐青藤|箭響馬到陸渾戎|鳳凰隕落顧炎武
錯金鳥篆銅戈. 妖姬傳奇|嵌玉琉璃帶鉤.魏文侯之嘆
粟特人.葡萄酒|錦囊 . 波斯銀幣|大月氏人 . 造玻璃術
少林 . 資壽羅漢|契丹秘藏 . 應縣木塔|巨碑沉陷 . 武則天
山西青銅名劍之一:干將今安在,少虡何煌煌
山西青銅名劍之二:晉吳鑄銅兵,火焰生冷霜
山西青銅名劍之三:季子掛劍處,王侯盡北望
最后的戎狄:太行鐵血孤狼中山國的征服與被征服
最后的戎狄:一腳踏出的大墓寶庫和中山國的滅亡
請按下面指紋關注
Hash:0ede53caefb64efa52fb8f31534736eb07ece036
聲明:此文由 說史一千零一夜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