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国产成人精品视频app,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中文字幕不卡在线高清,精品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美女胸屁股无遮挡,久久久久久91香蕉国产,美女图片大黄

武威楊姓流源與涼州楊家將述略

武威楊姓流源與涼州楊家將述略

一、武威楊姓流源

楊姓,據(jù)說最早源于春秋時期的楊國(今山西洪洞縣),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西周王族姬姓,另有源自揚姓和改姓(包括賜姓、收養(yǎng)、避難和少數(shù)民族改姓等諸種情形)。得姓始祖為晉武公之子、晉獻公之弟楊伯僑。周襄王念其先人功勛,封伯僑于楊,為楊侯,承繼乃祖爵位。楊姓發(fā)源地始于山西境內(nèi),后世因得罪晉國貴族而遭迫害,春秋時楊國為晉所滅,子孫隱居華山避難,遂居華陰,以祖宗封地楊為姓,其后代開基各地,成為楊氏繁衍發(fā)展的主流,史稱楊氏正宗。

楊姓向西發(fā)展繁衍,其先遷入陜西,而后繁衍至河南。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楊氏族人遷入江漢地區(qū)(今湖北?。?。與此同時,又有楊氏族人自山西遷至江蘇安徽,散布于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秦漢時期,楊姓已廣泛分布于中國北方地區(qū)。之后,因西晉“永嘉之亂”、唐朝“安史之亂”和宋代的“靖康之亂”,中原社會動蕩,楊姓子孫大舉南遷,形成了浙蘇魯、贛閩、晉陜、川湘四大塊楊姓人口聚集地區(qū),重心由西部傳到了東南部。隨后,開始了大規(guī)模向海外遷移,移居的主要地區(qū)是東南亞一帶。

楊姓郡望主要有弘農(nóng)郡、天水郡、河內(nèi)郡等,堂號主要有四知堂、弘農(nóng)堂、關西堂等。弘農(nóng)古代為陜西弘農(nóng)縣,今為華陰縣,是楊姓先人杼(zhù)公興旺發(fā)祥之地,以望立堂。東漢關西人楊震,博覽群書,時人稱為“關西孔子”,官至太尉,為官清廉正直,不屈權(quán)貴,在拒賄時曾說過“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后世遂以關西、四知為堂號?!皸睢笔?a href='/taiyang/' target=_blank>太陽的意思,由“木”和“昜”組成。“木”指扶桑,也稱楊樹,生長在東方大海上的湯谷(在今連云港合山);“昜”古同“陽”,是“日升湯谷”的形象描寫。以此為圖騰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楊氏族,由此產(chǎn)生了楊姓族徽,最終形成了姓氏。

楊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6位,目前是中國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是楊姓第一大省。楊姓何時播遷武威,目前很難找到可考的史料。查閱武威地方文史資料,本籍人物中明代以前基本沒有楊姓人物入選。張澍《涼州府志備考·人物卷》所載西漢至明代涼州人物家族130多個,無一楊姓人物;楊嘉謨及其楊姓人物是以家譜收于《藝文卷》而顯名?!段渫貐^(qū)志·人物》中,明代之前近1500年間,本籍楊姓人物只載三國楊定1人。楊定是東漢末期人物,董卓部將,官至鎮(zhèn)南將軍、安西將軍,其后裔不詳。唐代詩人高適在武威河西節(jié)度使幕府任職期間,曾拜訪楊七山人,并作《武威同諸公過楊七山人》詩。楊七山人是一位隱居不仕的高士,具體不詳。到了明朝,就有楊大烈等楊姓人物10人。能夠足以反映地方人物顯達的《五涼全志·選舉》所記載的明代楊姓人物中,武威縣貢生4人,永昌縣貢生6人;鎮(zhèn)番縣文武舉人各1人、貢生(包括優(yōu)貢)22人,占到明朝鎮(zhèn)番貢生總數(shù)178名的12.4%。這說明,武威早在漢代就有楊姓播遷繁衍,但數(shù)量不是很多。而從明朝開始,較多的顯達人物見諸史料,這與明代人口遷徙和涼州楊家將于明代落籍并興起于武威是完全吻合的。發(fā)展到清代,武威有楊姓進士1人,文舉6名,武舉24名,貢生更多。這既說明楊姓人口繁衍、優(yōu)秀子弟大量涌現(xiàn)的事實,似乎又與楊氏家族以武功安身立家有一定的傳承關系。《古浪縣志》1991年統(tǒng)計的姓氏排名表中,楊姓在414個姓氏中排名第四。編纂于1981年的《武威縣地名資料匯編》,以“楊”姓命名的楊家莊分布于武威縣許多鄉(xiāng)鎮(zhèn),除“楊家莊”莊名外,還有楊家亂莊、新莊、舊莊、前莊、后莊、大莊、小莊、上莊、東莊、西莊、廟莊、塔莊、石莊、柳莊、松樹莊、榆樹莊、墳莊等莊名。這足以說明,明清以后,由于楊姓子孫繁衍增廣,一二個“楊家莊”已不能夠容納人口眾多的楊氏后裔,需要賦予“新”“舊”“前”“后”等莊名相別。楊姓播遷繁衍武威的流源支脈,目前雖然還不能理出一個清晰的頭緒,但明代楊嘉謨家族即涼州楊家將的落籍并興起,無疑是武威楊姓崛起并迅速繁衍壯大的一支重要生力軍。

二、涼州楊家將支脈述略

北宋楊業(yè)祖孫四代保家衛(wèi)國跨越千年的英雄傳奇,及明朝“涼州楊家將”的赫赫戰(zhàn)功,使我們能夠穿越歴史風云,零距離接觸綿延千年、婦孺皆知的楊家將后裔。但一個家族的千年信史,若沒有完整的家譜等資料是難以信服的。楊嘉謨在《楊氏家譜序》中說得很明白:“吾楊氏所遺家譜多殘缺,今略述行輩,其遠年莫考,無從補綴?!?a href='/jingdian/2620' target=_blank>武威文廟保存的刻于明崇禎十六年(1643)的《楊嘉謨墓志銘》和兩件分別為明天啟六年、崇禎五年頒發(fā)的嘉獎楊嘉謨的誥命詔書(圣旨),河北遷西縣保存的《三屯總府題名碑記》和北京密云與河北興隆交界之處的《興隆霧靈山清涼界碑》,確鑿地記載了楊嘉謨的軍旅生涯和功勛,加上《涼州府志備考·楊氏家譜》、明史相關人物傳記、演義小說中散見的事略和楊氏后裔提供的許多資料,基本上為我們揭開了涼州楊家將撲朔迷離的英雄傳奇和武威楊氏播遷的基本情況,為研究地方歴史、撰寫人物評傳、續(xù)寫楊氏宗譜提供了翔實的資料。

楊嘉謨一生戎馬生涯四十年,是明末功德昭著的名將,也是北宋名將、世稱“金刀令公”“楊無敵”楊業(yè)的后裔。終明一朝,楊嘉謨及其祖宗八代祖先世居涼州,鎮(zhèn)邊守土,保衛(wèi)大明江山270余年,立下赫赫戰(zhàn)功。據(jù)《涼州府志備考·楊氏家譜》記載,楊嘉謨祖籍為重慶府長壽縣,那么,他的祖先又是如何從遙遠的重慶府來到西北大邑武威的呢?

北宋滅亡之后,楊業(yè)的部分后裔從山西太原府走出,散播于四川、云貴、遼東、江淮等地,其中一支落籍四川重慶府長壽縣。此后,部分后裔又輾轉(zhuǎn)于多地,其中一支落籍于江淮一帶,使江淮地區(qū)成為明代楊家將的重要源頭,涌現(xiàn)出一大批杰出將領,后分布于全國各地。據(jù)現(xiàn)有資料推測,涼州楊家將即為江淮楊家將后裔。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江淮楊氏后裔中的楊政率領三子二侄(楊璟、楊煥、楊柱、楊鶴、楊芳),從朱元璋起義,拉開了明朝楊家將的序幕。由于其作戰(zhàn)勇敢,被譽為“一杰五虎”。明朝立國后,“一杰五虎”中的楊柱,生子楊文,楊文又生四個兒子,其中楊稅、楊勝均從軍燕山護衛(wèi),隸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

洪武三十一年(1398),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番措施,準備削除燕王。朱棣深感不安,于1399年起兵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戰(zhàn)爭歴時四年(1399-1402),戰(zhàn)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即位為明成祖。其間,楊稅、楊勝一直跟隨朱棣征戰(zhàn)。1402年,在小河戰(zhàn)役中,楊稅陣亡,其子楊忠于永樂二年(1404)世襲彭城衛(wèi)右所千戶(正五品武官),十五年調(diào)防涼州衛(wèi)任千戶,世襲武德將軍(正五品武散官)。從此,楊稅這一支在明代世代鎮(zhèn)守涼州。楊勝繼續(xù)隨朱棣作戰(zhàn),封懷遠將軍(從三品武散官)。其子楊斌于永樂二十年(1422)承襲父職,又于宣德六年隨鎮(zhèn)守太監(jiān)王安巡視甘肅鎮(zhèn),并要求內(nèi)調(diào)涼州衛(wèi)。宣德年間(1426-1435),已為金吾左衛(wèi)指揮、懷遠大將軍的楊勝隨長子楊斌移防涼州。從時間上看,楊稅與楊勝的后裔到?jīng)鲋萱?zhèn)守,前后相隔約14年。從此,楊氏后裔分別以楊稅、楊勝為始祖,世居武威,世代為將,鎮(zhèn)守西北邊陲二百多年,涌現(xiàn)出了幾十位將軍級的人物,見證了大明王朝的輝煌歴程,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涼州楊家將故事。同時,開啟了有明一代“涼州楊家將”父子并肩、兄弟聯(lián)手、兒孫相承的保家衛(wèi)國光榮傳統(tǒng)。而散居其他地區(qū)的楊氏后裔和楊稅、楊勝開枝散葉的另支另脈中,同樣產(chǎn)生了許多杰出人物,由于史料闕遺,其流源和支脈難以述明。明朝末年,作為明朝總兵的楊嘉謨及其子弟,曾經(jīng)在遼東前線抵御滿清;而楊道顯作為明代涼州衛(wèi)世襲指揮、分守西寧道參將(正三品),于崇禎十七年(1644)在與滿清軍隊作戰(zhàn)時“死盡節(jié)”。

據(jù)《涼州府志備考·藝文·楊氏家譜》和民間涼州楊氏家譜等相關資料,現(xiàn)將武威三支楊氏傳承世襲情況整理如下。

第一支楊勝系。

一世楊勝(1359-1437),祖籍四川重慶府長壽縣。因兄楊雄于洪武五年(1372)在征討元軍的戰(zhàn)斗中陣亡,將楊勝補充到燕山護衛(wèi)中所右軍從軍,歴百戶、副千戶、千戶、金吾左衛(wèi)指揮同知、涼州衛(wèi)指揮使(正三品)。曾隨朱棣親征漠北五次,戰(zhàn)功卓著。宣德七年(1432),楊勝以73歲高齡隨子楊斌移防涼州。卒后葬于城東13里堡北唐洪寨,現(xiàn)涼州區(qū)高壩鎮(zhèn)蜻蜓村楊家墳莊子。因楊勝軍功,祖父楊覺英,贈懷遠將軍,同知指揮使司事;父楊廷杰,贈懷遠將軍,同知指揮使司事;祖母、母、妻皆獲封贈。涼州楊氏,從楊勝開始拉開了明朝楊家將鎮(zhèn)守河西的序幕。

二世楊斌(1389-1448),承授父職,隨太監(jiān)王安巡察河西,后奉調(diào)涼州衛(wèi)掌印,官至甘州后衛(wèi)指揮使司指揮僉事(正四品)。

三世楊威(1423-1472),襲授祖職掌事,官至涼州衛(wèi)指揮使?! ?/p>

四世楊和,襲授父職涼州衛(wèi)指揮使。

五世楊佑(1483-1542),襲授祖職,歴參將、都指揮僉事、都指揮同知,甘肅左副總兵。卒后入鄉(xiāng)賢祠。

六世楊鰲(1538-1615)襲授父職,歴守備、都指揮僉事、游擊將軍、參將?! ∑呤罈羁?,襲授祖職,21歲卒。

八世楊嘉謨(1576-1642),襲授祖職,歴守備、游擊將軍、參將、副總兵,后軍都督府都督僉事等,官至甘肅總兵掛平羌將軍印、薊鎮(zhèn)總兵,敕授上柱國、光祿大夫。祖弟嘉臣,隨伯兄勤王有功,升守備。

九世楊光烈,應襲指揮使管道標中軍守備,任游擊將軍。弟楊光國,隨父征賊有功,升三岔堡守備,楊光裕,隨父出征有功亦升守備。

第二支楊仲玉系。

一世祖楊仲玉,祖籍直隸州宜興(今江蘇宜興市)。早年參加元末農(nóng)民起義,洪武十三年授陜西西安前衛(wèi)左所百戶(世襲軍職,正六品),后駐守涼州,世襲流官誥命一道。

二世楊達,世襲父職誥命一道,實授涼州衛(wèi)前所百戶。

三世楊能,授涼州衛(wèi)后所,實授百戶。因陣亡有功,例升副千戶。

四世楊鑒,授涼州衛(wèi)所世襲副千戶(從五品)。

五世楊春,授涼州衛(wèi)所世襲副千戶。

六世楊縉,授父職。乏嗣,去世后由其弟楊經(jīng)世襲兄職副千戶。

七世楊淮,未襲職即病故。

八世楊添爵,楊淮嫡子,授涼州衛(wèi)所世襲副千戶。

九世楊愈茂,楊添爵嫡子,襲祖職副千戶,萬歷三十年(1602)著升右軍都督(正一品)。其兄弟愈盛、愈光、愈彩、愈耀、愈華、愈旺,此后歸農(nóng)。

第三支楊稅系。

一世楊稅,祖籍直隸州徐州。1366年從軍于徐達義軍,洪武四年(1371)撥彭城衛(wèi)右所馬軍,后從宋晟(明朝開國功臣,曾四鎮(zhèn)涼州,前后二十多年)克戰(zhàn)有功,于1401年授百戶,次年在小河大戰(zhàn)中陣亡,贈宣武將軍(從四品武散官)、世襲千戶(正五品)。

二世楊忠,于永樂二年(1404)襲父職為彭城衛(wèi)右所千戶,授武德將軍(正五品武散官),永樂十五年調(diào)陜西行都司涼州衛(wèi)右所,任千戶。

三世楊英,景泰五年(1454)襲授涼州衛(wèi)右千戶所千戶。

四世楊繼隆,襲授千戶;繼隆乏嗣,其弟楊銘襲職千戶,后以功升指揮僉事。

五世楊潔,楊銘嫡子,襲職千戶。

六世不詳。

七世楊道顯,世襲涼州指揮,崇禎十七年(1644)“死盡節(jié)”。

1644年,赤膽忠心捍衛(wèi)有明一朝的涼州楊家將,隨著明朝的滅亡,也褪去了耀眼的光環(huán)。當年戰(zhàn)場上的對手滿清,如今入主中原而為當朝天子。涼州楊家將后裔為保全子孫,保全家族,只能低調(diào)處世,隱忍不發(fā),甚至不惜毀史滅跡,隱姓埋名,遠走他鄉(xiāng),遁跡市井,待時而動,以家族中蘊藏豐富的功名價值將迎來涼州楊家將的逆襲。

據(jù)有關楊氏宗譜記載,明末清初,楊勝一支,其八世祖楊嘉謨于崇禎十五年(1642)去世后,其子楊光烈應襲指揮,任中軍守備,楊光國任三岔堡守備,楊光裕亦任守備,其弟楊嘉臣加升守備。楊仲玉系,傳至九世楊愈茂,襲祖職副千戶,官至右軍都督(正一品)。以上兩支,明亡后,后裔不知流落何處。楊稅一支,傳至七世,其中楊道顯于崇禎元年(1628)世襲涼州指揮,崇禎十七年“死盡節(jié)”,其子孫或隱姓埋名,或遠走他鄉(xiāng);而楊道煥、楊道興、楊道昌及其后裔在今大柳鎮(zhèn)王城堡務農(nóng),數(shù)代以后,一直團結(jié)和睦,在楊氏大家庭中生活,沒有分門立戶。明朝實行衛(wèi)所和軍戶世襲制度,其家族傳承世襲與歴朝不同。以上三支楊氏,相互間的血緣傳承及輩分還不太清楚,所列各世代表性人物只是按照朝廷規(guī)定襲職的軍方人物,而眾多不能襲職的后裔,只能是“歸農(nóng)”的結(jié)局,即其他沒有襲職的余丁,或隨軍或留在原地從事其他經(jīng)營,與民戶無異,這實際上也是所有門閥家族共同的結(jié)局和命運。

三、有關涼州楊家將文物文化遺產(chǎn)述略

1.蜻蜓村涼州楊家將墓葬及楊氏碑刻。1958年,全國各地進行平墳開荒整地運動,武威六壩鄉(xiāng)蜻蜓村(今屬高壩鎮(zhèn))同樣如火如荼地開展此項運動。蜻蜓村,原名北唐洪寨,古稱楊家墳莊子,從明代至清,一直是涼州楊嘉謨家族的佳城(祖塋)之地,規(guī)模較大。在那次平墳運動中,蜻蜓村楊家墳被無情開掘。村民們掘開了一座古墓,挖出了許多的金、銀、玉器和珠寶等陪葬品(文物),其中最為珍貴的是刻于崇禎十六年的《楊嘉謨墓志銘》。墓葬雖未進行考古發(fā)掘和有效保護,但隨著墓葬的有效保護或?qū)砜赡艿陌l(fā)掘,出土或發(fā)現(xiàn)大量文物是遲早的事?!稐罴沃兡怪俱憽泛椭髲臈钍铣蓡T中征集到的圣旨,它向世人揭開了一代名將楊嘉謨隱藏了數(shù)百年的未解之謎(詳見《楊嘉謨墓志銘與武威楊府巷》一文)。另外武威還有幾通楊氏碑刻。

《唐武安府校尉楊君碑》,據(jù)《涼州府志備考》《五涼全志》古跡載:(楊君)名文才,字德茂,宏(弘)農(nóng)華陰人,漢太尉震之裔。墓在永豐鄉(xiāng),碑記甚悉。碑佚,碑文無存,志主生平不詳。

《明楊佑三官神祠碑》,于明萬歷九年(1581)立于楊府街三官祠,通判胡松年撰文,碑佚,碑文無存。楊佑為楊嘉模曾祖父,官至甘肅副總兵、都指揮同知,去世后入鄉(xiāng)賢祠。

《烈婦楊氏墓碑》《高節(jié)婦墓志銘》(楊氏嫁與高氏為妻,故稱之),二碑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已佚,碑文載《五涼全志》,內(nèi)容基本相同。簡述出身貧寒的烈(節(jié))婦楊氏在外打工受辱及被害的過程,贊揚其“行芳志烈……寧死不屈”的貞烈品行。前者為鎮(zhèn)番知縣江鯤撰寫,后者為涼州知府何德新撰寫,在當時具有典型教化的社會意義。

2.王城堡楊氏木制屏風與祝壽頌詞。大柳鎮(zhèn)王城堡楊家榆樹莊子村民楊某家藏的一組乾隆三年(1738)制作的18扇木制屏風,進一步揭開了生活于清代前期的涼州楊家將后裔的社會關系。屏風上面藍底金字,周遭刻有花卉人文圖案,內(nèi)容為楊家二位老人六十大壽的祝壽頌詞,題目是《大郡佐即伯牧升、安翁昆玉六泰榮壽雙慶序》。屏風距今已愈280多年,雖有部分破損,但除了祝壽者人名有些字跡模糊不清外,大部分內(nèi)容清晰完整,足可辨其全貌。二人生日僅相差一月,說明是堂兄弟無疑。大意是楊氏升、安二公德高望重,樂善好施,仁德孝友,親友在他倆六十壽辰之際雙陳獻壽。文中除祝壽之詞外,還提到了楊氏家族的歴史淵源和敦厚和睦的家風族范。

祝壽頌詞撰者為康熙四十四年(1705)舉人,曾任福建莆田、甌寧知縣王化行;書者為康熙五十三年(1714)舉人、曾任江西安義縣知縣、浙江安吉州知州高崇徽。祝壽者有雍正制科舉孝廉方正的涼州三征士張玿美(曾任廣東廉州府知府、雷瓊道,《五涼全志》總修)、張綸(曾任山東濟寧州知州)、張爾戩(曾任兵部主事、陜西同官縣知縣)和雍正八年進士、曾任山西文水縣知縣蘇暻等地方名士及涼州鎮(zhèn)標右營游擊朱國杰、淮安府中協(xié)中軍都司高崇韜、涼州鎮(zhèn)蔡旗堡守備楊春澤、蔡旗堡千總周大學等地方官員;還有武威文舉人王道久、王化南(乾隆四年進士,山東知州),武舉朱承愷、劉允龍(?。⒗詈腴嘁约皼鲋莞?a href='/jingdian/77466' target=_blank>縣儒學訓導、監(jiān)生、庠生及鄉(xiāng)耆親誼等數(shù)百人。

頌詞中雖然指出楊氏兄弟二人九世先祖為楊稅,十世先祖為楊忠,并未明確說明所擔任的官職。但從眾多官員、名士為其祝壽來看,足見其身份、資望之崇。頌詞中有“黼黻皇猷,馳聲仕路”“共垂勛名”等語,當為兄弟二人曾經(jīng)為官的明證。頌詞中又有楊氏家族數(shù)世“同堂而居,共灶而食”之說,至少說明楊氏數(shù)代在乾隆隆三年還沒有分門立戶。從“兄及弟兮,如賓如友”等表述說明兄弟二人關系極好,不分彼此。值得一提的是,武威楊氏十世族人楊士藻在嘉慶十九年(1814)所寫的《楊氏家譜序》中指出,楊氏“居數(shù)十年,兄友弟恭,雍睦成風,耕讀世繼,宜乎與張公藝仿一二焉。”隋唐之時的張公藝,九輩同居,和睦相處,傳為美談。楊氏效仿張公藝,可見合族共居之盛況。

清代武威楊氏數(shù)世同堂,家風和睦,文德世繼,在修身齊家、道德文章、耕讀相繼方面,皆有傳承,且人才輩出,蔚然成風。乾隆十四年《武威縣志·人物志·節(jié)義》記載,時耆壽“楊國正,住西街。事母孝謹,持身端正。壽九十一。申報,贈‘五世同堂’額?!边@是住在城里的一支楊氏的情況,與上述王城堡楊氏“同堂而居”互為映襯,相得益彰。干隆中后期,因為人口增加,楊氏一族開始從王城堡陸續(xù)分家遷居各地,其中一部分遷往民勤、古浪新疆。楊氏在武威的散居地除王城堡外,分布于四鄉(xiāng)六渠。武威楊氏同堂而居和散居及播遷繁衍,歴經(jīng)幾百年,也從側(cè)面反映了清代武威人口增長與經(jīng)濟發(fā)展的總趨勢。

3.與武威楊氏相關的文物及文化遺產(chǎn)。明代天啟六年(1626)皇帝授贈楊嘉謨圣旨,從楊氏成員中征集,現(xiàn)收藏于武威文廟。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涼州攻鼓子、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武威水陸畫以及涼州楊家將武術、永昌石碑滾燈、王城堡社火、白塔溝舞龍等市縣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等,這些文化遺產(chǎn),其原創(chuàng)或傳承,或為武威楊氏獨創(chuàng),或與武威楊氏關系密切,都是涼州寶貴的財富,對于研究明清武威民風民俗、家譜傳承、詩文書法,具有極高的歴史價值。

4.其他分布于武威城鄉(xiāng)的楊府巷(街)、楊府、楊家祠堂、四知堂、楊業(yè)廟、楊殿廟、白衣寺(相傳楊嘉謨女因所許配的軍人陣亡,終身未嫁,為其建寺)、清涼寺、楊家壩河、楊府花園、楊家牌樓、楊家臺(堡、寨、場、墩、山、屲、灣、溝)、楊家燒坊(磨坊、油坊、紙坊)以及眾多的楊家莊等,無不潛藏著涼州楊家將的信息。

四、余思斷想

明朝時期,武威及西北邊境,多次遭到北元勢力的進犯騷擾,給百姓的生產(chǎn)生活和生命財產(chǎn)帶來了極大的危害和破壞。所以,百姓更加追思那些血戰(zhàn)報國的英雄。于是,蘇武、狄青和楊家將等英雄的傳說得以廣泛流傳。涼州區(qū)頌揚狄青的詩詞不絕于書,而且有狄青臺遺址;民勤保存著蘇武的碑刻、祠廟等相關遺址及傳說、詩文、楹聯(lián)等;古浪則有楊家將十二寡婦征西及其“滴淚崖”的悲壯傳說。依史書,狄青的主要戰(zhàn)場在陜甘寧一帶,楊家將故事發(fā)生在山西雁門關大同一帶,狄青與楊家將對陣交手的主要對手分別是西夏和遼國;蘇武牧羊的故事則離我們更為遙遠。這些故事大量出現(xiàn)于明代以后,與“有明以來,邊鋒屢警”的歴史事實是一致的,可以看作是地處游牧民族與漢民族爭奪前沿的武威人民崇文尚武、尊崇英雄、追思血戰(zhàn)保國先烈的一種情愫,創(chuàng)作者并不是無知,而是借古喻今,或表達一種對英雄的傾慕之情,或在國家危亡時期表達一種期望、一種預期。

向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明版《楊家將演義》和《楊家府演義》等英雄傳奇小說,同樣產(chǎn)生于這樣一種宏大的背景之下,它所塑造的北宋著名軍事世家楊家將主要人物楊業(yè)、楊延昭、楊文廣一門三代前赴后繼、忠勇衛(wèi)國的事跡及其英雄群體,表達了人民群眾抵御外侮,保國安民,表彰忠烈的理想和愿望。早在北宋時期,楊家將英雄群體就已經(jīng)聞名天下,并廣泛傳頌。歐陽修在《供備庫副使楊君墓志銘》中寫到:“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兒野豎,皆能道之?!薄稐罴覍⒀萘x》作者熊大木,號鐘谷,福建省建陽人,明代歴史演義小說的編著者與刊行者;《楊家府演義》作者紀振倫,號秦淮墨客,江蘇南京人,明代著名作家。江淮地區(qū)作為明代楊家將的重要源頭,可以推測,他倆生活于明代中后期,與江淮許多楊氏將領及其后代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在小說創(chuàng)造中,既汲取了北宋楊家將的許多史料和傳說,更融入了明代楊家將的歴史事實。蘇武、狄青和楊家將在武威的被尊崇及其英雄故事的流傳,反映出武威人民對英雄的敬仰和熱愛,凝聚著中華民族前赴后繼、忠心報國的偉大精神,寄托著追求和平美好生活的熱切希望。這些人物和故事,歴史背景相同,相互輝映,充滿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閃耀著理想主義的光芒。相比而言,涼州楊家將的人物與歴史是實實在在的,是楊家將演義等英雄傳奇小說的涼州版本,這與古浪民間傳說的楊家將傳奇故事應區(qū)別開來。

“楊氏初微自河西,彎弓馳馬耀邊疆”(歐陽修)。有明一朝270多年,涼州楊家將從江淮地區(qū)輾轉(zhuǎn)于西北邊疆,浩氣枕戈,忠勇愛國,喋血沙場,戍邊屯墾,涌現(xiàn)出無數(shù)可歌可泣的歴史人物,譜寫了一部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英雄壯歌,是楊家將演義的涼州版本,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英雄家族史詩。

山川不老英雄逝,環(huán)繞祁連幾戰(zhàn)場”(于右任)。蘇武、狄青、楊家將等英雄人物,他們?yōu)橹腥A民族的大融合、大團結(jié)、大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永遠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今天,我們要在充分尊重歴史的基礎上,而又不必拘泥于歴史,大力挖掘其閃光的精神價值,塑造出具有時代意義的英雄豪杰。

作者簡介:王其英 涼州文化學者。畢業(yè)于西北師范大學,長期從事教育和黨政工作,曾兼任《武威市志》總編。編著出版《武威金石錄》《西部明珠涼州》《可愛的涼州》《涼州歷史文化散論》《歷代詠涼詩選析》《武威特色文化述要》《武威少數(shù)民族述要》(合著)等多部著作;編輯、修訂、通稿地方志和地方文獻資料20多部。榮獲甘肅省地方史志先進工作者。

【本文由武威楊云鴻先生提供,特別致謝!】

Hash:f92ed2470ad539ef2c6fb1fa039a54747ee5f004

聲明:此文由 神木縣楊家將文化研究會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