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節(jié)大方縣斗姥閣仿古建筑的“大觀園”
“木構(gòu)雖然黃鶴樓,水光山翠四圍收。得名但見云千疊,對景常銜月一鉤。陳守文章知共賞,鄭仙姓字嘆空留。莫教風(fēng)景閑中負(fù),乘興登臨最上頭。”這是清代詩人饒家林吟詠畢節(jié)大方縣斗姥閣的詩句。讀罷此詩,斗姥閣滄桑的命運躍然紙上。
煥然一新的斗姥閣正殿
樓閣亭榭
斗姥閣(妙湛寺)是畢節(jié)大方縣城北邊的一處寺廟建筑群。其占地面積14700平方米,主體建筑面積約1800平方米。坐東向西,依山傍水,高低錯落,布局美觀,集儒、佛、道三家文化經(jīng)典為一體。
該建筑群包括老君殿、韋陀殿、慶云樓、斗姥閣、大雄寶殿、放生池、陽明祠、玉皇泉、斗姥泉、斜山長廊、祖師墳、百子崖、送子觀音殿、五觀堂、回龍閣、北斗泉等,集殿堂、廊、亭、樓、臺、閣、館、崖、池、泉等豐富的建筑形式為一體,體現(xiàn)人天合一,堪稱仿古建筑的“大觀園”。它是不可多得的建筑精品,是該縣旅游文化長廊的一處景觀。
斗姥閣有多座建筑,順著山勢逐漸升高。從右側(cè)的月亮門進(jìn)入廟中,先見到一大水池。一汪清水將眼前的山水樓閣亭榭倒映其中,美如圖畫。池的中央建一亭閣,其下方有幾個小石龍張著嘴,噴出碗口粗的水流,沖動龍嘴里的石珠,叮咚有聲,然后跌落到下方鏤空的圓石中,濺起陣陣水花,煞是好看。
這處建筑,在清末和民國初年時期,被世人譽稱為全黔之冠。清時女詩人周婉如,在游斗姥閣時,曾賦詩寫道:“石吐清泉繞萬流,松杉風(fēng)送韻啾啾。叮當(dāng)鐵馬敲僧夢,嘹亮金鐘動旅愁。斗姥閣高憑士賞,奢香墓古待誰修。低回二百年前事,把酒高歌且逗留”。
鐵打閣樓,滄桑變化。始建于明朝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的斗姥閣,其間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時均曾有過維修和擴(kuò)建,清宣統(tǒng)辛亥年,大定知府陳慶慈建慶云樓于其中。
慶云樓
慶云樓建筑,為三重檐每重六翹角的攢尖式亭樓,全為木料穿斗,六柱落腳,蓋小青瓦。頭重正面,進(jìn)門為四扇半窗門,其余五方均為木板窗砍以四扇窗欞組合,亭正南內(nèi)為玄梯斜上二重,二重窗欞同頭重。二重門北為玄梯通三重,三重窗欞與頭二重同。
慶云樓是一處雄偉的亭榭,四面環(huán)水,正處塘心,四周是寬長各10米的水面,水深約米余。從韋馱殿前一米五走道軸線上,是一座1.5米寬的石板平橋,直達(dá)慶云樓三米平方的墁石平臺上。在靠近樓基石臺正中,安置有高80公分,寬1米的龍盤石。
龍盤石的盤龍,雕刻精細(xì),造型生動,龍頭在中昂起,口吐清泉。龍口中特刻有一石寶,在清泉噴吐中隨之轉(zhuǎn)動,發(fā)出悅耳的呵呵之聲,游人覺奇,伸手去取石寶,但不管從何向,從何角度,都無法將石寶取出,深感神妙。
千佛崖,俗稱百子巖,是斗姥閣后山上的一處建筑。全高14.5米,雙檐八角攢尖;底層面為四方形,空間直徑為12米,空高為8米四翹角;二層對角線6.6米,四方翹角,園形花窗,上蓋小青瓦,石灰塑脊,頂塑葫蘆。底層以灰漿三合土(石灰、黃坭、糯米面)堆塑成高低凸凹不平的山崖狀,直達(dá)樓面,樓的吊鼎面下,凌空塑為“天體”臨邊四角,開有東、南、西、北四天洞,天洞與側(cè)面可從外透光。其下堆塑的山崖上,塑有大小不等的人像數(shù)百個,造型生動,姿態(tài)傳神。這些塑像的形像,總攬了人間生產(chǎn)、生活的各個方面,亦有貴賤區(qū)分,貴者為官為紳,“賤者”拾糞澆園,各行各業(yè),無不表現(xiàn),可稱為當(dāng)時社會萬像的總匯。
據(jù)說,斗姆閣曾遭遇過多次“劫難”。其中,斗姥閣曾被改成造紙車間和榨油房,后又變成酒廠的發(fā)酵釀造車間。
如今,斗姥閣重建,讓奢香故里繁榮昌盛,日新月異,讓遠(yuǎn)方游人心曠神怡,舒心愜意。
◎姜曉
Hash:19e0aec0df903e010c02a4fd9362b27961de15e3
聲明:此文由 瀘州新聞網(wǎng)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