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龍鹽馬古道守護人楊興源:古代云龍的道路交通路線(1)
人們常常問到,寶豐為什么叫雒馬。我們讀到云龍州志康熙志中描述,在州暑東北巖礕上有張果驢蹄八跡,莓鮮不侵,雒馬由此得名。(寶豐古鎮(zhèn)在1629年至1929年是云龍州署所在地),寶豐東北乃大雒馬郵亭茶亭寺,有關(guān)羽廟,觀音寺,大路經(jīng)寺廟有前門后門,晝啟夜閉,白天開門夜晚關(guān)門,起到防盜等作用,有專人看守。擁有人們捐助田產(chǎn)的地租為費用開支。又記載張果玄宗,在唐朝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離現(xiàn)今1287年,以肅濟焉拜銀青光綠大夫,并賜號通元先生,江泮驢蹄八跡,世傳張果老之遺事也。又稱為雒馬仙蹤。我們先后幾次到實地考查都末找到,又在民間查訪到實地確定所在的位置和遺址。故雒馬井的來歷由此得名。
早在漢朝時期寶豐是比蘇縣址就有鹽井,現(xiàn)在能看到雒馬有五口鹽井,分別是雒馬鹽井,金泉鹽井,民居鹽井,石縫鹽井,河邊鹽井,現(xiàn)已恢復(fù)雒馬鹽井并有咸咸的鹽水採出。大雒馬古道是云龍八大鹽井運鹽交通的必經(jīng)之路。往北有瓦公河橋,木瓜籠橋,到石門在清朝光緒年間陜西巡府都察院右御史楊名飏所建的青云橋,并提了碧嶂迴瀾。往東過大井,天井,山井,關(guān)坪,實竹坡,至漾濞的云龍橋,到大理昆明一線在明朝成化年間董邦憲始建(1485年)距今536年。連通順濞河東西兩岸橋門朝東開。有徐霞克,楊慎所留的文字對聯(lián)。董邦憲又卜吉壤建寶豐太和寺廟是寶董氏專門香剎,又建永平玉皇閣,置報安小村人們稱為董邦憲公。
云龍古代一大橋,砥柱橋。在明嘉靖年間建為風雨橋有瓦頂。之前為普通木橋,更遠古年代為騰橋。稱為砥柱騰橋越千年的說法。明朝萬歷間,周憲章修建過后歷代都在修復(fù),據(jù)載州治有砥柱橋,距暑幾百步,往來行役,入境即見,為鎖水之一大景觀也,象嶺隆山,交相環(huán)抱,乃沘水夾泄急湍怒號,水底立石,洶浪莫摧,昔人穿巖砌岸,織鐵鏈,架木板,蓋瓦頂,以蔽風雨,此訴柱橋之所得名。前明以前有無數(shù)修茸者。自我朝風化遠迄,商賈車馬之跡愈重,歷久而橋漸傾。凡守土者,未當不觸目僅念,備齊費用浩旦投勞工修復(fù)。丁潤生作對聯(lián),"誰人敢住砥柱橋橫怇兩山擔擋千夫萬馬,我心愿效沘江水匯流七里聯(lián)絡(luò)一城五鄉(xiāng)"。明萬歷間,清康熙,雍正,乾隆,光緒,宣統(tǒng)多次重修,為瓦頂鐵索,寬一丈五,長十六間為木索結(jié)合,兩進連跨式木撐架橋。1965年,在原址上修成一跨往44.5米,全長61.5米的人馬鋼索吊橋,名寶豐橋,于1995年毀了江心橋墩在原址上建成單孔拱橋名為寶豐橋。前身是砥柱橋。
再往一南幾百米處在小雒馬山有原來的雒馬橋更為久遠的古老橋梁,西岸還有橋墩遺跡。是鐵索橋,東聯(lián)小雒馬山西至施家園箐南嶺是更原始的古橋梁,叫雒馬橋。往南行到惠民橋,史書記載在清朝一個叫胡程章的知縣復(fù)修過,現(xiàn)在還保存完好屬國級文物保護單位。順沘江下交到原冶煉場連接滇緬公路下1公里多是滇緬公路小鐵的遺址,再順原滇緬公路走900多米到新公果橋,再下1公里是原來的老公果橋是董坊倡捐修建的在民國元的年1912年建造竣工。是16條漕澗鐵場生產(chǎn)的鐵鏈當時為一大功程,有對聯(lián)寫到,功果供萬戶,果滿利一家?,F(xiàn)在浪滄江西岸舊州公路上方有原公果橋頭屬縣級文保單位。董坊當時是保山縣長時倡導(dǎo)修復(fù)。
繼續(xù)往南行至永平杉陽霽虹橋至保山,在華陽國志中寫漢德廣,開不賓,渡瀾滄,為他人也。講漢武帝劉邦,不言漢武通博南山,渡瀾滄水置嶲唐不韋二縣。到保山再過雙虹橋到騰沖。霽虹橋在公元前109年漢朝劉邦爭戰(zhàn)西南就過此橋,占博南渡蘭津,攻永昌。當時瀾滄江上沒有其他的橋梁。我們來到永平彬陽霽虹橋旁江頂寺門口,看到寫有《覺路遙遠,雄關(guān)聳峙》的圓門門頂提字,是遠古永昌大道的遺址,有山兩旁踩為4米多深的石板道路。道路西面為頂寺。
往前西南走漸漸到了霽虹橋遺址,現(xiàn)建為鋼繩吊橋通往保山,往上看并有永保高鐵橋,橋面離江面距離有一千多米。是拱形鋼砼橋。在西面遂道中打出滾滾水泉。預(yù)計在今年12月大保高鐵將要通車運行。
在《云龍州志光緒志》上記載在清朝同治癸亥年(1863年)1866年建成浪穹縣生員李玉樹倡捐州人同建飛龍橋,橫跨滄江長二十八丈,底鋪鐵索十二根,鋪雜木板,寬二丈,直豎木欄桿,高丈余,東西橋門雙起,以城門硐兩旁砌石,岸高二十余丈,西建望江樓直入云表,氣象萬千,洵州治西一大景觀也,在舊州橋街建了飛龍橋,大大方便了交通,當時人民稱之為州屬造福大利,稱李玉樹為一代英雄。前寶豐到舊州的道路是過小河箐利濟橋(又稱旁灰橋現(xiàn)改為能通車的橋梁),至莊坪箐門口至接官臺據(jù)說在萬歷年間把州尹周憲章從舊州接到寶豐途中休息的地方,過十八寨,在已前十八寨有原始森林還有綠林好漢常常出沒的地方,當時有官糧錢稅要交政府為了押運送達安全,人民過往方便當時朝庭并設(shè)了哨所,上哨,下哨,過香樟樹橋到蘇溪渡口,用船渡瀾滄江。到舊州三七。再往西行翻過漕澗梁子。就能看到漕澗壩子。再往西行到怒江邊。
文:楊興源,寶豐鄉(xiāng)文化旅游體育廣播電視服務(wù)中心主任
古道網(wǎng)收集整理,中國公路學會交通史志與文化工作委員會指導(dǎo)
Hash:28110fcdf2d3ebe790c47d16068e0821d8339d31
聲明:此文由 體育+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