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国产成人精品视频app,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中文字幕不卡在线高清,精品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美女胸屁股无遮挡,久久久久久91香蕉国产,美女图片大黄

皇帝稱他“文武持衡”,此人任職襄城時完成三件大事 ‖竇永革

皇帝稱他“文武持衡”,此人任職襄城時完成三件大事 ‖老家許昌

文‖竇永革

譚性教(1578—1635),字生伯,號笠石,明代山東萊蕪縣譚家樓(今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qū)高莊街道辦事處譚家樓村)人。又因歸里后在萊城官寺土筑宅房后有荒埠,植松其上,花季風起黃花霏飄如雪,故得晚號“黃雪居士”。明代著名官員,史上以“文武持衡”留名。

譚性教生于明萬歷六年(1578)。15歲時入學,到泰安應試。當時監(jiān)考者是長垣人、四川都督李霖寰。他看到譚性教文后甚感佩服,為此嘉賞其《蒙引》書一部。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參加山東鄉(xiāng)試中第六名。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以第三甲205名考中進士。時年33歲的譚性教被授予河南陳留知縣,從此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當時陳留瀕罹河患,民貧賦重,“前令多以下考去”。譚性教到任后,接受前令考績下等的教訓,勤勉謹慎,認真考察,咨訪賢士,勵精圖治,興利革弊,境內大治,民以安居。因父卒歸,守喪期滿后,于萬歷四十四年(1616))補任河南襄城縣令。

譚性教到襄城縣任職后,首先考察學校。他來到縣城官學中,見學舍破敗,尤其是縣學中的明倫堂,自明嘉靖葉縣令顧奎修建后,六十多年間無有修葺者,以致于“瓦雀行案、風雨聯(lián)床”,尊經閣也年久將圮。譚性教慨然以重修為己任,由縣衙出資,招募工匠,限期開工。經過一月修葺,明倫堂、尊經閣煥然一新。

閣成之后,退職在家鄉(xiāng)養(yǎng)老的襄城人張寧,主動捐出圖書,有諸子和《六經》《十三經》《二十一史》以及古今闡道博物之書籍,共數(shù)萬頁,存放在尊經閣內四面書廚之中,以供學士閱覽。

時任官學教諭的尚鐮撰《尊經閣記》,對修葺學舍和捐獻圖書之事高度評價,并預言道:“吾于是而知,襄士久郁之氣,得兩公振作,必有蟬聯(lián)科甲、馳騁皇路、以著經術之大猷者?!?/p>

譚性教走訪縣中耆老。有人告訴他,在縣城西部、汝河以南,原先有一所汝南書院。興盛時,書院中朗朗書聲不斷。后來,做官者把書院拆除,用其木材修葺縣衙。

譚性教讓人指引,前去尋找,只見遼闊原野中,只有幾棵高大的柏樹挺拔屹立,直指蒼穹。譚性教佇立在古柏之下,此地稍微高出周圍,遠觀“首山黛色翠閣眉際”,俯瞰“汝流湛湛近瀠裾袖間”“曙堞映波、夕帆聚渚,橋上游人往來如鏡中行,宛然一畫圖也”(譚性教《汝南書院記》)。

譚性教發(fā)現(xiàn)這是一塊文風昌盛之地,于是捐出自己的俸祿,在原地重修汝南書院。萬歷四十六年(1618)三月開工,五月竣工。復建后的汝南書院,有講堂三間。講堂之后,有護廈,有靜堂。講堂前有耳房,有東西齋房,有大門,有二門。四周圍以墻垣,墻垣靠近汝河方向處,在河岸用紅石砌筑石堤,以防洪水沖刷。

書院建成后,房舍巍峨、錯落有致,比原有規(guī)模更為盛大,引來許多人參觀感嘆。譚性教安置學生于其中,延請師儒充作教授。學子讀書聲又響起于汝河隔岸,時人稱為一大奇跡。

譚性教興辦教育的舉動,終于使久滯的襄城文風重新昌盛。萬歷四十六年,在河南省組織的鄉(xiāng)試中,襄城學子井濟名列舉人之榜,使沉寂了三十三年的襄城學子看到了希望。十五年后,井濟考中崇禎朝進士,后官至按察副使。

襄城縣的東部,基本上是一馬平川的沃野,是襄城縣糧食的主產地,曾號稱襄城的“東大倉”。但是,這一片田野屬于縣內最為低洼的地區(qū)。西邊有麥嶺崗、百寧崗兩座大土崗,一逢夏秋淫雨季節(jié)到來,兩座土崗的雨水東流而下,全部傾泄在這一大片土地上。

原先,麥嶺崗、百寧崗東側有兩條季節(jié)性河流,還可以泄洪。后來,由于年久無人疏浚,河床早已淤積為平地。一到雨季,雨水無處排泄,蓄積在田野里,四周白茫茫的汪洋一片,莊稼被淹浸而死,有時甚至顆粒無收。但盡管這樣,官府攤派的賦稅卻不曾減少。農戶無奈,只得放棄土地,背井離鄉(xiāng)。這片沃野因此成了野草叢生、狐兔出沒的荒蕪之地。

譚性教召集鄉(xiāng)老,了解情況。譚性教問道:“為何不開挖河渠,排除雨水?”有鄉(xiāng)老告訴他:“以前曾有一個叫方汝文的鄉(xiāng)民,倡議疏浚河道,只開挖了六里長,就耗費了一百兩白銀?,F(xiàn)在南渠、北渠合計長度有六十余里,這是一大筆費用。老百姓無力籌集,官府又沒有出處,這有什么辦法呢?”

譚性教選擇了一個日子,帶著隨從,騎馬來到百寧崗和麥嶺崗東側,實地勘察地勢高低和南、北二渠的走向。

南渠叫馬濫河,也就是今天的馬拉河。此河西端發(fā)源于百寧崗西北的榆孫村東部,向東流經西坡方村。此處有一個大湖,夏季各處雨水匯積于湖內,向東溢出,東經麥嶺鎮(zhèn)、姜莊鄉(xiāng)南部,流至河北王村,再東流出襄城境,流入郾城縣境內。

北渠,當時的名稱叫柳溝,發(fā)源于麥嶺鎮(zhèn),流經姜莊鄉(xiāng)中部,最后流入臨潁縣境??疾靸汕螅T性教覺得,雖然兩渠工程量不小,但如果不及時開挖,必然會對百姓的生存和地方的穩(wěn)定造成更加嚴重的影響。

譚性教決定先疏浚南渠馬濫河。他讓以前曾籌資開挖過一段舊河、積累有一定經驗的方汝文總理此事,并對他說:“其財費一取于官,不以累汝。”以劉尚禮平日分管這片地區(qū),熟悉這里的民情民力,讓他召募民工,丈量尺寸,核實每日工程量,發(fā)放谷米。譚性教對他說:“每一夫,每日要開挖五尺的長度,然后發(fā)給米一升三合,作為工錢。你要核實準確,既不能漏核,也不能濫核,我將暗中督查你的工作。”同時選派李士論、崔竹、張貞教等有威望者四十五人,為分段工長。讓劉尚禮給每位工長召募二十名民工,每位工長要完成二百五十丈的開挖工程。選派馮蓮幕為總督工,巡視河段,監(jiān)督工程質量,獎勤罰懶。

一切分派停當,開挖馬濫河的工程于二月二十一日在西邊從方家莊(今坡方村)、東到郾城縣王家莊全長十九里的河段上全面開工。

馬濫河堵塞淤積已經一百多年,多數(shù)河段已成平地,并且故河床中塞滿垃圾石塊,雖然說是疏浚舊河,但其工程量甚至要超過開挖新河。

由于調派有序、督導有方,并且根據每日開挖的工程量付給民工米糧作為工酬,日清日結,民工的積極性高漲。

譚性教時常來到工地,查看工程進度和質量,“時時躬自勞之”。至四月初三日,一個多月時間,一條長十九里、寬一丈三尺、深九尺的主渠開挖工程全部完工。除此主渠外,又在來家莊(今姜莊鄉(xiāng)來坡村),新開挖支渠兩條,長六里,以便導引附近的雨水流入總渠。對于原先修筑在馬濫河上,但已傾圮的九座橋梁也進行了維修,并新建了三座新橋。

一個多月的時間,完成了大規(guī)模且配套設施齊全的農田水利工程,只花費了白銀二百七十多兩。這些費用全部由譚性教籌集,不向地方攤派一分一毫。完工之后,譚性教對參與河工分別予以獎賞。

取得了對南渠馬濫河全線開挖的成功經驗后,譚性教決定乘士氣高昂,一鼓作氣開挖北渠柳溝。柳溝的淤塞比馬濫河更為嚴重,有些河段的河床已不能辨認,需要勘察地形,重新劃出新河床。

譚性教仍以方汝文為總負責人,總掌其事。劉尚禮協(xié)助進行,招募柳溝附近的農民為役夫,每日核定所必須完成的工程量,經驗收后,發(fā)送粟米作為工酬。有出耕牛助工者,牛每出兩個工折抵人力一個工,照樣付給粟米以酬其勞。每一個工作日的工酬為一升五合,較之南渠,每個工多出兩合米。

一個多月后,北渠柳溝的開挖工程也全部竣工,并且修葺了原有橋梁,建設了新的橋梁。

兩渠及分支渠合計總長度為一萬一千三百四十丈,折合七十五華里,加上橋梁維修和新建,全部工程均于麥收前完工。當年夏季,天大旱,南北二渠中有流水淙淙,農民可就近澆灌田地、按時播種。秋季,又遇陰雨連綿,十幾天不見陽光,田間的積水即時排入渠中,東逝而去。

南北二渠之功效,于當年就顯現(xiàn)出來了。于是,“東南之民,式歌式舞,曰‘吾民之廢耒耜于此也,久矣。自吾侯為此,吾民其有起色乎!百畝齊作,黍稷用勤,灌莽之區(qū),變?yōu)楦嚯?。今而后,居此土者,其樂于奉公,可知也?!?/p>

百姓感念譚性教的惠政,把馬濫河稱為“譚公南渠”,把柳溝叫做“譚公北渠”。時任襄城教諭劉論作《譚公南渠記》,張寧作《譚公北渠記》,介紹了兩渠的開挖過程。兩篇文章被收入乾隆版《襄城縣志》中,流傳至今。

譚性教在襄城任職期間所做的第三件事,就是修纂《襄城縣志》。這也是一件足以使其流芳后世的大事。

地方志,是記載一個地區(qū)山川地理、風土人情、地方物產、學校教化、官吏設置、人丁田畝、錢谷之數(shù)、軍役鹽法、地方典籍的綜合類百科全書。它是一個地區(qū)地方文化得以薪火相傳,不至于湮滅的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載體。

襄城縣第一次修志,是明嘉靖三十年(1551)。時為襄城縣儒學教諭的林鸞,感嘆襄城雖為中州名邑,但名邑無志,誠為缺典。于是他組織搜集明朝前期襄城人李敏、許廓、辛訪、王錦等人的文章,摘抄國史中有關襄城縣的記述,輯錄當時縣府文卷中有關縣域政治、經濟、文化現(xiàn)狀的檔案資料,編纂成上下兩卷《襄城縣志》,并刻版印刷,傳于后世。

譚性教到襄城任職時,距離第一次編纂《襄城縣志》已經過去了六十多年。這六十多年間,襄城縣的一些歷史沿革已經很少有人能夠詳細敘述,關于襄城縣的一些文獻典籍也有許多流失散佚,如若不及時進行搶救性搜集整理,編匯成書,以后恐怕將永遠成為襄城地方志上的一段歷史空白。譚性教和地方文人士子探討研究,決定重修《襄城縣志》,并將這個任務交給襄城籍退職官員張寧。

張寧,號載寓,進士出身,曾擔任過江都縣令,敢于和京城派來負責采礦的太監(jiān)分庭抗禮。后來升任四川蘷州道兵部副使,因昭雪當?shù)?a href='/tusi/' target=_blank>土司的冤案,與同僚和上司意見不合,憤而辭職,隱居于靈武山芙蓉澗,一邊讀書,一邊教育子孫。

張寧對譚性教在襄城的所作所為十分佩服,兩人的關系也處得很融洽。譚性教將修志的任務交給張寧后,張寧也感覺吃力,推辭不允后,還是接受了這份差事。張寧自述:“余自受事后,曲搜旁萃,左摭右採,又得三四俊髦,共訂其事。考星躔以準分野,定封界以次疆城?!保◤垖帯断宄强h志序言》)。

耗時四個月,《襄城縣志》成稿。此志共八卷三十九款,較為完備地記述了明萬歷四十六年以前襄城縣的政治、經濟、社會等綜合情況。此書按張寧的自我評價,“雖非直筆,亦信筆哉”。

由于治理地方政績卓著,譚性教于萬歷四十七年(1619)調往京城任職。離開襄城時,襄城士民夾道歡迎。百姓感念他的惠政,遂刻石為碑,由張寧撰寫碑文,制作了“邑侯譚公去思碑”,樹立在汝河南岸、紅石橋南端的官道通衢處。這通碑至今已歷經四百年,仍巍然屹立,昭示著譚性教為民造福的精神永垂不朽。

泰昌元年(1620),譚性教升任南京吏部驗封司主事,天啟五年(1625)升任稽勛司郎中,天啟六年(1626)升任陜西按察司副使,整飭寧夏兵糧兼攝學政。他不僅治理地方有政績,而且治軍有儒將風范。

當時歲荒兵驕,軍隊嚴重缺糧,供給不足,“時遼東告急,司農悉索敝賦,全注關門。寧餉缺至一十二萬,又歲荒兵驕,脫巾呼癸,無日無知。河州、臨洮、固原同時鼓噪”。他出督戎馬,雖極勞險,而所部軍士無一嘩潰者。

他實行屯墾養(yǎng)田措施,“知軍利在屯,屯利在水”,疏通兩條淤塞的漢唐水渠,用以灌田,取得豐收。由于軍糧充足,穩(wěn)定了軍心。

有一次軍情緊急,士兵來不及吃飯,空腹出征而去。他立即讓人購買胡餅數(shù)萬,追送給士兵,士兵感激泣下。

寧夏西塞長沙窩之捷,他親與巡撫寧夏的御史焦馨椎牛斟酒,慰勞兵士,鼓舞士氣,督戰(zhàn)士殺敵?!盎R池、長沙窩之捷,皆有其撫輯規(guī)劃之力”。因政績顯赫,朝廷于崇禎元年(1628)封譚性教為中憲大夫,其父、母、妻等同時受封贈。

當時,閹黨首領魏忠賢權勢熏天,人人爭為其建生祠。而焦馨與譚性教所在的寧夏,堅決不為,表明了譚性教的人品和氣節(jié)。

崇禎二年(1629),譚性教借患足痿之癥請歸引退,此時“軍民庶留,哭送者數(shù)萬人”。辭官歸里后,他在萊城官寺一帶購古冶場廢棄之地筑黃雪山房隱居,邀朋聚論,研討古文,飲酒賦詩自娛。

譚性教為人厚道,勤儉持家,因深知做官的難處,時常告誡子孫今后盡量不要為官。晚年,年老體弱的他因遭親喪悲哀過度,以致危及生命。

五十八歲的時候,他親手寫下了自己的墓志,有語:“吾十有五進于學,三十三而仕,五十二而退,五十八而逝。功不足及人,名不足垂世,生無可述,死無所系?!笔肓显谧宰?a href='/muzhiming/' target=_blank>墓志銘五十八天時而逝,與“五十八而逝”甚是巧合。

崇禎八年(1635)三月二十八日葬于萊城西曹村祖塋,墓表由兵部尚書梁廷棟撰寫。崇禎九年(1636),為表其一生為國盡忠、致力民族團結、發(fā)展祖國邊疆的功績,皇帝敕命在萊城城東關鐵板街南首修建牌坊一座。牌坊坐北朝南,正面是皇帝御筆“文武持衡”,背面是“恩榮奕世”。

譚性教才華橫溢,少兒時即能作詩,青年則擅長古文,“蒼勁秀雅,為時所宗”,甚至有后來者稱“萊蕪有古文,始譚性教”。所遺書稿《詩文雜稿》《兩縣讞語》《金陵譜游》《黃雪山房集》12卷(其中文9卷,詩3卷),其詩收入《山左明詩抄》。遺有“改修七星渠”(在寧夏)碑文及文、記、序、表、傳等文章十多篇。

在襄城縣任職期間,譚性教也寫下了許多詩篇?,F(xiàn)把其中的《總宜園山閣》《葛仙觀》和《袁家溝贈袁生》三首詩加以解讀。

在《總宜園山閣》一詩中,譚性教寫道:

懸磴通峰杪,孤亭擁樹紋。

引泉時放瀑,移石帶來云。

地勝驚初到,談清快未聞。

鐺爐俱道韻,花氣晚氤氳。

這首詩見于譚性教修、張寧纂的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襄城縣志》?!翱傄藞@”俗稱姚家花園,其遺址位于襄城縣城“姚家大院”西后方。據民國二十五年《重修襄城縣志》載:“總宜園,在城內西街路北。明姚尚書繼可建,為襄城第一名園。清初,總兵高第拆之。乾隆初,猶存八卦洞遺址。今西街迤北,俗仍呼姚家花園,蓋其故址也?!?“山閣”是類似樓房的建筑物,供遠眺、游憩、藏書和供佛之用。

姚繼可(1534—1608),字又軒,襄城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進士,初任南陵縣(今安徽繁昌縣境)知縣,累遷仕至工部尚書。歷嘉靖、隆慶、萬歷三朝,宦游40余年,先后在宣、大、甘、涼、川、陜等地總督軍務。凡所調度,悉合機宜,宣撫所至,邊患寧息,邊民樂業(yè)。著有《關寧奏議》《河工覆議》《賀蘭集》《公余漫錄》等。

這首詩是一首寫景詩,表達了譚性教對總宜園的喜愛之情。詩的前四句寫到了總宜園山閣的美景:石橋通到了假山的峰頂,孤亭和高大的樹木相擁,引來的泉水瀑布般從高處流下,移來的山石帶來了云彩。“懸磴(dèng)”指石橋?!拌隆币鬽iao,一般指樹枝的細梢。

詩的五、六句是議論性的句子,指出初次來到總宜園的人都會驚嘆這里的美景,就連自己以前也沒有聽說過,間接贊揚了總宜園的美妙景色。

詩的最后兩句繼續(xù)寫景,寫到了總宜園內的鐺爐頗有氣韻,就連晚上的花氣也像煙云般彌漫天空。“鐺(dang)爐”指用金屬制作的焚香燒炭之器,多用作生活、燃香用具或佛前供器。“道韻”指氣韻、氣質?!半硽瑁▂in yun)”指煙氣、煙云彌漫的樣子,或指氣或光混合動蕩的樣子,形容煙或云氣濃郁。

在《葛仙觀》一詩中,譚性教寫道:

驅車問俗夕陽斜,

仙翁深沉覆落花。

滿谷綠蔭晴帶雨,

臨門丹井夜生霞。

云連海岱思千里,

煙冷村原憶萬家。

我亦慘為勾漏令,

救荒無計轉靈砂。

葛仙觀又名仙翁觀(或仙翁壇),位于襄城縣仙翁山上,是晉代著名道士、醫(yī)學家葛洪筑庵煉丹之所。唐以后,葛仙觀屢毀。明正統(tǒng)年間(1436—1449),道士王守益、康志玄為求名山勝地,養(yǎng)性修真,游至襄城,遂立重修之志,使之重現(xiàn)昔日盛況。

該觀依山就勢,占地30畝,由山門、樂臺、丹井亭、鐘鼓樓和老君殿組成。山門巍然屹立,頂磚雕重檐斗拱,下開左中右三個拱形門洞,氣勢雄偉。老君殿為三間單體高臺建筑,卷棚歇山頂,高深寬敞,四面斗拱三十二攢,殿內有老君神像,莊嚴肅穆。左右跨院置廂房、鐘鼓樓。

觀內現(xiàn)存有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兩河憲使蜀玄明山人湯紹恩書寫的“紫云仙境”石碑和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重修三官殿石碑各一通。

這首詩是一首寫景抒情詩,意思簡單明了,容易理解。詩中,譚性教描寫了葛仙觀的美妙景色,表達了自己一心為民的赤誠之情。

詩的第一句寫自己因救荒無計,故在一個落日的黃昏來到葛仙觀求告仙翁,指出了這首詩寫作的背景。二至四句描寫了葛仙觀的落花、綠蔭、丹井等景色,指出了葛仙觀美妙動人。

詩中的“丹井”為葛洪煉丹之井,共有兩口,或稱二泉。兩泉相距2米,水面距地面1.5米,水深2米左右,泉底相連。一泉汲水,另一泉附和波涌。一泉色碧有酒香,謂“酒泉”。一泉色淡味甘,飲之似乳,名“乳泉”。因此,二泉又稱“乳酒二泉”。古時井很淺,稱“兩鏡”,井內之水旱時不涸,澇時不溢。井上原建有雙亭,木構六角,飛檐尖頂。

詩的五、六句是過渡性的句子,寫自己觸景生情,由遠望所見“云連海岱”和“煙冷村原”之景,想起了因災荒而陷入困境的百姓。詩的最后兩句是議論性的句子,表達了自己作為百姓的父母官,面對災荒無計可施的慚愧和無奈心情。

“勾漏”亦作“勾屚”,山名,在今廣西北流縣東北。有山峰聳立如林,溶洞勾曲穿漏,故名。為道家所傳三十六小洞天的第二十二洞天。漢置勾漏縣,隋廢?!稌x書·葛洪傳》載:“(葛洪)以年老,欲煉丹以祈遐壽,聞交址出丹,求為勾屚令?!薄办`砂”指以水銀和硫黃為原料、經人工加熱升華而制成的丹藥。

在《袁家溝贈袁生》一詩中,譚性教寫道:

前路近高棲,櫻花入谷迷。

移家因水竹,借姓與山溪。

聽瀑裾常潤,看云杖自攜。

怪來詩句好,乘興畫中題。

“袁家溝”遺址在襄城縣首山東南麓,今湛北鄉(xiāng)姚莊村之北一公里處。袁生,字國觀,袁汝楫之子,曾隨從譚性教編修當朝《襄城縣志》。明萬歷二十年(1592),襄城教諭、山東武定州(今山東省濟南惠民縣)人袁汝楫鐘愛首山景色,將家遷至櫻桃澗居住。之后,袁汝楫遷升湖南岳陽縣令,留家宅交兒子袁國觀管理。二十五載過去,這里稱袁家溝。

這年陽春時節(jié),櫻桃花開,盈谷爛漫,清香可人。作為袁家山東老鄉(xiāng)的譚性教來此探望,贈詩相慰,留下了這幅鄉(xiāng)情交織、清麗自然的山水畫軸。

這首詩也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中,譚性教描寫了袁家溝美妙的景色,表達了自己對袁家溝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詩的一、二句寫自己來到袁家溝,為這里爛漫的櫻桃花所吸引,并為之著迷?!案邨╭i)”指隱居?!皺选敝笝?a href='/taoshu/' target=_blank>桃樹。三、四句寫袁汝楫一家當年由山東遷徙到櫻桃澗的原因,是因為這里山清水秀,風景宜人?!耙萍摇薄敖栊铡敝冈觊患疫w徙到櫻桃澗的往事,間接贊揚了袁家溝的美妙景色。

詩的五、六句寫在這里居住、生活的情景,聽瀑、看云悠然自得?!榜铡币鬸u,指衣服的大襟或衣服的前后部分,泛指衣襟。詩的最后二句指出了寫這首詩的背景,因為詩句好,所以自己乘興將其題在畫中。

綜上所述,作為明代著名官員,譚性教心系朝廷和百姓,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受到了朝廷的褒揚。在襄城縣任職期間,更是一心為民,竭盡全力造福百姓,成績卓著,為襄城百姓所贊揚和懷念。同時,他的這種為民情懷在他的詠襄詩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今天,我們閱讀和欣賞這些詩作,可以從中得到很好的體會,我們每一位襄城人更應該加以借鑒和學習。

2019年12月22日完稿

【作者簡介】 竇永革,男,漢族,1967年4月生,河南省襄城縣人,河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學歷,河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許昌市作家協(xié)會理事、襄城縣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襄城縣詩詞學會秘書長、襄城縣地方史志辦公室副主任。從事業(yè)余創(chuàng)作20多年,發(fā)表各類文學作品200余篇,作品散見于全國各類報刊,出版有散文集《漂浮在汝水上的心靈》,部分作品被轉載收錄、獲獎評介,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 “老家許昌”優(yōu)秀作者君山專輯:

為此,鐘愛許昌文化的我們,于2016年1月申請成立了志在宣傳許昌文化的微信公眾平臺——“老家許昌”:“老家”隨身攜帶,情感永不落下。截止到2020年11月5日,“老家許昌”微信公眾平臺已刊發(fā)原創(chuàng)文章5000余篇。

注:1、 本文原題:《譚性教任職襄城》。本文由作者授權發(fā)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本公眾平臺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

2、文圖無關。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本公眾平臺立即刪除。

(砸稿時,請注明“原創(chuàng)首發(fā)”)

Hash:9aaa52d32ee0c57a1797c94021977ac397bff0e5

聲明:此文由 老家許昌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