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有多少你不知道的人文風情?
你會發(fā)現
一幅絕美的自然風光畫卷
另一方面
藏式火鍋等人文風情同樣熠熠生輝
拉薩河穿拉薩城而過
形成拉薩河谷
可以看到拉薩城區(qū)與農業(yè)景觀交相輝映
攝影/謝罡
細潤著拉薩千萬的生靈
干凈透明的星空
是無數攝影、星空愛好者的向往之地
神奇花海、日光之城等因素
造就了典型的溝域拉薩
在這里自然與人文
傳統與現實激烈碰撞
迸發(fā)出了許多精彩的人文風情
宣舞的莊重華麗
刺繡唐卡,藏香技藝的精美絕倫
別樣的自然環(huán)境加之科技的支撐
造就了獨特的高原農牧業(yè)
今天的拉薩與“老知青”時期相比
一切都是新的
新速度、新科技、新技藝
……
拉薩還有哪些你不知道的人文景觀
一起來看看吧
非遺拉薩
在歷史悠久
民族文化積淀深厚的拉薩
各種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琳瑯滿目
它們代表著拉薩的文化之美
代表了拉薩鮮活動人的生命力
舞蹈:多姿多彩的舞步文化
在拉薩
非遺舞蹈并不“高冷”
拉薩的民間歌舞總是
與農牧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息息相關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普堆巴宣舞
一種莊重華麗的千年古舞
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曾一直是拉薩大型慶典上的專屬表演
“宣”即歌舞之意,起源可追溯到古象雄時期
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
攝影/萬春林
宣舞與我們常見的藏族民間舞蹈不同
它融合了說、唱、跳多種表現形式
其服飾也極盡華麗
尤其是女性的裝扮
跳舞時必須佩戴兩個綠松石的裝飾
一個在頭頂,一個在后腦
前圍彩色圍裙,背后披上彩帶式披肩
宣舞節(jié)奏緩慢,層次分明
女性的動作恬靜舒緩,男子則昂揚豪邁
猶如敘述藏民族從遠古走來的故事
這種宗教舞步形式內容多樣
其獨特的服飾、昂揚的舞步、悠長的腔調
受到各地民眾的歡迎
攝影/卓·丹增曲培
同樣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之一的牛皮船舞
是拉薩曲水縣俊巴村獨有的一種民間舞蹈
舞蹈由邊唱邊跳的“阿惹”
和身背牛皮船并擊船發(fā)出聲響
為節(jié)奏跳舞的船夫合作表演
整個舞蹈鏗鏘有力,粗狂樸實
是船夫們獨特的娛樂方式
牛皮船舞
攝影/謝罡
作為藏文化“活化石”的藏戲
2006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參與人數眾多,演員服裝復雜
在表演的高潮階段
觀眾往往也加入歌舞,場面熱烈
成為觀眾與演員的一場大聯歡
尼瑪江熱鄉(xiāng)羊日崗村的藏戲隊
正在拉薩霍爾康莊園表演藏戲
攝影/萬春林
手工:靈活的指尖藝術
刺繡唐卡、布制面具、鍛銅、藏香……
這里擁有豐富多彩的手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
拉薩生活的方方面面還與木雕密不可分
拉薩木雕技藝包括藏式建筑木頭構件
藏式家具等
浮雕、鏤空等各種技法更是歷代木雕匠人
文化理念和審美的積淀
木雕是拉薩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在建筑、家具和其他各類裝飾品上都有廣泛應用
攝影/王寧
在拉薩河畔的達孜區(qū)內
一位師傅正給藏戲面具用咖啡色的“泥”進行修飾
< p style="text-align: center;white-space: normal;box-sizing: border-box">屋里的幾個工匠,或制作泥模或給脫了胎的面具刷上白底
這便是西藏自治區(qū)“貼布脫胎面具”傳習所
它的建立使這項歷史相傳已逾千年的
面具制作技藝得以發(fā)揚光大
泥模晾干后脫胎成型
最后打磨上色,不僅用于藏戲表演中
其本身也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攝影/萬春林
唐卡是藏文化中另一張絢麗的名片
有著獨特的刺繡唐卡
如今這門技藝已突破家族限制
并且吸引了一大批年輕人學習刺繡唐卡手藝
堆繡唐卡,拉薩的另一項非遺
手工藝人們用各色布料剪切、堆貼、繡制出
美麗而立體的唐卡畫面
其畫幅通常十分巨大,頗為震撼
攝影/普布次仁
鄉(xiāng)土拉薩
拉薩地處西藏中部
拉薩河穿過市區(qū)和郊縣
在郊縣中,高原農牧業(yè)景觀絢麗多姿
在河谷中,拉薩河孕育了
拉薩獨特的農耕文明
農業(yè):神奇的高原河谷農牧業(yè)
這里是我國三大牧區(qū)之一
將西藏分為了藏北、藏南和藏東南
東抵橫斷山脈的伯舒拉嶺
這是西藏農牧區(qū)的重要分水嶺
以北是廣袤的羌塘高原和牧區(qū)
以南則是“一江兩河”河谷地帶的農區(qū)
每到春播秋收時
拉薩鄉(xiāng)間的藏族鄉(xiāng)民進行望果節(jié)的儀式
在翠綠的田野間
增添了一絲厚重的農業(yè)文明氣息
攝影/普布次仁
拉薩以北100余公里
就是平均海拔4300米的藏北當雄草原
這里水草豐美,是拉薩傳統的天然牧場
河流、濕地、草甸等眾多景觀
這里組成了拉薩北部獨特的草原生態(tài)環(huán)境
以及高原游牧文化
農牧業(yè)的交匯帶給了拉薩富饒
孕育出了拉薩獨特的歷史文明
攝影/格桑次仁
遼闊的草原景觀和多民族融合的元素
讓當雄草原獨具魅力
每到4月下旬時候
當雄的阿熱濕地便開始熱鬧起來
草原的主人之一黑頸鶴便會從
林周縣澎波河谷飛來
它是藏族人家十分喜愛的仙鶴
作為全球15種唯一生活在高原的鶴類
在當雄草原上欣賞黑頸鶴
也是這里獨有的景觀
青稞是拉薩主要的農業(yè)作物
群山環(huán)繞下,綠油油的青稞田
為高原增添了一抹亮色
攝影/林文
生活:鄉(xiāng)間生活的新風尚
在拉薩的農村
你既能看到傳統的農業(yè)勞作景象
又能看到現代化的收割方式
既能領略到藏族傳統的節(jié)氣民俗
又能感受到新時代的時尚氣息
拉薩的鄉(xiāng)村
處處充滿著傳統與現代交織的元素
現代化生活正在成為拉薩鄉(xiāng)間的新景觀
攝影/周偉
以唐古村為例
歷史上曾是拉薩市的貧困村
現在當你走進唐古村時
看到的并不是落后的面貌
而是一個個整潔干凈的溫室大棚
甚至還有馬術體驗中心等現代化設施
經過多年的發(fā)展
增添了一抹亮色
拉薩市堆龍德慶區(qū)東嘎村正在秋收
攝影/貢嘎來松
牦牛養(yǎng)殖是拉薩的重要產業(yè)
隨著現代文明的發(fā)展
牦牛養(yǎng)殖也在向科技養(yǎng)殖發(fā)展
在林周縣,一排排新式的養(yǎng)殖廠以及
從內地引進的奶牛養(yǎng)殖成為拉薩郊縣的新景觀
不止林周縣,其實在拉薩的許多村縣
既有靠挖蟲草致富
也有依靠直播而成名
還有靠藏繡、唐卡等技藝贏得市場的手工藝者
他們在保持傳統的同時
積極融入現代社會
讓拉薩成為了傳統與現代并存之地
在拉薩鄉(xiāng)間
處處可見傳統與現代并存的生產生活
攝影/朗加
鳥獸:拉薩周邊的觀鳥佳地
宗角祿康、拉魯濕地、藥王山
以及墨竹工卡縣、林周縣等地的濕地
都是拉薩周邊看動物的好去處
越來越多的自然愛好者來日光城看鳥觀獸
水面正對布達拉宮
飛來的斑頭雁和赤麻鴨
攝影/劉璐
在拉薩城區(qū)的街巷中
戴勝、山斑鳩、灰背伯勞是極為常見的鳥
因而也被觀鳥者稱作“拉薩三寶”
事實上,戴勝是拉薩城中
既漂亮又好認的鳥
即使它離你很遠,只要看到黃脖子
細長嘴和頭頂的一撮毛
便可以大膽地確認它是戴勝
如果在雪域高原觀看海鷗
聽著像是段子
其實這是最沒有懸念的事實
在布達拉宮背后的宗角祿康
這里有許多棲息著的棕頭鷗
它們慵懶地等著游客的投喂
羅布卡林是一座典型的藏式風格園林
這里不僅有拉薩常見的花木
還有來自喜馬拉雅的奇花異草
非常獨特的是這里還生活著成群的大紫胸鸚鵡
此景在其它城市很難見到
攝影/劉璐
是觀看藏馬雞的好去處
林周縣濕地則是黑頸鶴的樂園
黑頸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最明顯的鑒別特征是頸部三分之一的羽毛為黑色
2003年林周縣就設立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每年11月底至12月初
成群的黑頸鶴飛來這里越冬
主要食物是田里收割后殘留的青稞
忙著吃青稞的黑頸鶴、? ?頭雁和赤麻鴨
攝影/劉璐
食在拉薩
千百年來的漢藏交流與種植
交通、倉儲水平的發(fā)展
拉薩人的“菜籃子”越來越豐富
食譜也越來越多樣化
藏餐也在不斷變化革新
更有國內外的美食匯聚在這座高原之城
美食:漢藏交流的匯集地
如今的拉薩
不再是只有藏餐的高原孤味之城
而是一座敞開懷抱的美食聚集地
大家都知道
青稞是藏民族飲食的火種
它養(yǎng)育了先民
使人們來到如今蔬果豐碩的時代
從一粒青稞開始
一條全新的拉薩美食之路正在崛起
這些食材經由拉薩人的匠心
轉化為一道道獨具特色的美食
藏地傳統食材的新吃法——青稞啤酒
攝影/張靜
拉薩是農牧區(qū)交匯的地方
其不同的飲食風格也在此交流融合
1727年清政府在拉薩設立駐藏大臣起
各地飲食文化“潤物細無聲”地傳入西藏
藏式火鍋就是其典型代表
< p style="text-align: center;white-space: normal;box-sizing: border-box">它用的是類似老北京火鍋的銅鍋先把所有食材整齊地放在涮鍋里
加湯燉熟
湯底是牦牛骨湯,食材豐富
口味偏淡。強調原汁原味
以牦牛肉為主的肉類
上鍋后便可以直接吃,也可配以各種蘸料
藏火鍋
攝影/南木加
或許對于拉薩人來說
一壺甜茶、一碗藏面、一份酸蘿卜
以及一張牛肉餅是開啟新一天的最佳選擇
而遍布八廓街大街小巷的茶館
便是品嘗這類美食的絕佳選擇地
這里不僅有藏餐、尼泊爾餐
還有西餐、咖啡廳
更匯集了串串、手抓肉、陜西面等南北美食
就算是凌晨三四點來這里
也總能找到飯吃
攝影/張靜
蔬果:高原上的“菜籃子”和“果籃子”
考古發(fā)現
在青藏高原緩慢隆起過程中
至遲在距今一萬年左右的新時期時代
拉薩河谷地帶的氣候還相當溫暖濕潤
在距今4000多年以前
拉薩地區(qū)的人類先祖就利用山前
廣闊肥沃臺地從事農耕
到了松贊干布時期
已逐漸成為高原居民的主食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進藏
對藏地農業(yè)發(fā)展和飲食習慣都帶來影響
拉薩曲水縣的才納鄉(xiāng)據說就是
文成公主最初種菜的地方
時至今日,這里的農業(yè)示范園
已成為西藏最具示范作用的
國家級現代農業(yè)示范園
今天拉薩人的“菜籃子”和“果籃子”品種多樣
攝影/許陽
拉薩地處高原
植物自然生長期短
但從現代農業(yè)的視角觀察也有有利于
蔬菜水果生長的地理和氣候
如太陽輻射強、紫外線豐富
氣溫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夏季雨水豐沛
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
適宜發(fā)展太陽能溫室和大棚農業(yè)
“拉薩夜雨”美妙無比
而日溫差大,這使喜涼作物單產? ?
品質優(yōu),比如蘿卜、白菜等
實踐證明,拉薩這座日光城
只要陽光能照射到的地方
只要采取保溫防寒、澆水施肥
通風換氣等措施
都可以生產出蔬菜來,一年四季皆可輪作
墨竹工卡的蔬菜大棚
攝影/阿旺洛桑
故事拉薩
1200年前,史書中第一次出現拉薩二字
拉薩也迎來了新的發(fā)展
眾多新興企業(yè)和新時代的“拉薩人”
成為了拉薩發(fā)展的新標志
他們?yōu)檫@座高原新城
書寫著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老知青:拉薩全面發(fā)展的前輩們
上個世紀60年代
知情抵達林周,他們開荒地、修水壩
在這里開啟了他們幾十年的拉薩故事
西藏和平解放后
十八軍開墾林周的荒地變農田
拉開了林周農場建設的序幕
供圖/冼德剛
解放軍進藏之初
從內地到拉薩甚至沒有一條像樣的公路
不要說汽車交通
就連騾、馬、牦牛行進起來都費勁
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
解放軍提出了“開荒生產、自力更生
站穩(wěn)腳跟、建設西藏”等戰(zhàn)略方針
經過一代代的艱苦奮斗
公路修了、鐵路通了
“拉薩糧倉”建成了
拉薩也終于迎來了新發(fā)展
被放生的金絲牦牛站在山崗上
遠處則是拉薩的現代化新城
攝影/呂宇理
新拉薩:新目標、新跨越、新發(fā)展
2016年,在江蘇援藏項目支持下
雪鷹航空成立
拉薩擁有了第一批藏族女飛行員
從拉薩到蘇州
從牧區(qū)到江南
從當雄草原到黑頸鶴氣息之地
現在的“雪鷹”不僅為拉薩輸送大批人才
還為拉薩的空中救援
和飛播造林貢獻著力量
雪鷹航空培育出了
第一批藏族直升機飛行員
攝影/南木加
科技的發(fā)展才能帶動拉薩實現跨越式發(fā)展
從魚躍制氧到藏源科技
都體現了科技興,經濟才能發(fā)展的道理
除此以外
藏族許多的傳統工藝
在援藏干部的鼓勵下
一些藏族手工藝者走出高原
把藏族藝術品介紹給更多的人
這也成為了他們致富的新途徑
因為高原氧氣稀薄
魚躍制氧利用科技手段
專門從事氧氣設備的制造、安裝、調試
推動拉薩成為全國最大的氧氣制造基地之一
攝影/沈云遙
Hash:17c06dc26bd268173ef4aa095ed7ac04a4b8bf22
聲明:此文由 中國國家地理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