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明原創(chuàng)丨古人筆下的閔子騫
古人筆下的閔子騫
文/郭光明
圣門媲德亞吾顏,季氏何知欲浼然。
三釜恐貽親老恥,一廛歸臥汶陽田。
山禽容與和聲里,墟墓?jié)M條落葉邊。
兩下穎濱碑下拜,滿杯秋菊薦寒泉。
——【元】王 惲
王惲,字仲謀,號秋澗,衛(wèi)州輝汲(今河南汲縣)人,原為南宋嚴(yán)州(今浙江西部之桐廬、淳安、建德一帶)知府,后降元。中統(tǒng)元年,即1260年,被元世祖征為詳議官,不久入京,先后出任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監(jiān)察御史等,曾三入翰林、五任御史,一生清貧守職,好詩善文,著有《承華事略》《守成事鑒》《中堂紀(jì)事》《烏臺筆補》《玉堂嘉話》《相鑒》《汲郡志》等,是為元初重臣、文壇大家。《元史》有其本傳。史載,至元十九年,即1282年秋,王惲出任山東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到任不久,便出城東行,瞻拜閔子墓,觀賞北宋文學(xué)大家蘇轍的《齊州閔子祠堂記》碑。
閔子墓,乾隆《歷城縣志》有其記載:歷城縣署東五里,今百花公園處。蘇轍的《齊州閔子祠堂記》亦說:“歷城之東五里,有丘焉,曰閔子之墓?!?/p>
閔子,姓閔,名損,字子騫,春秋末期、戰(zhàn)國初期魯國人,儒家思想和學(xué)說的堅定追隨者、實踐者和積極的傳播者?!墩撜Z》稱閔子騫“少孔子十五歲”,是為孔子的首批學(xué)生,以德行而著稱于世,列孔門四科十哲、七十二賢人。唐開元二十七年,即739年,玄宗李隆基追封其為“費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即1008年,真宗趙恒皇帝追贈其“瑯琊公”封號;南宋咸淳三年,即1267年,度宗趙禥皇帝尊其為“費公”。而元代著名學(xué)者郭居敬,字儀祖,福建尤溪(大田)縣人,以編撰《全相二十四孝詩選集》而名。郭居敬將閔子騫奉為史上最孝的典范人物,排第三位,因而后人多以“孝圣”而尊稱。
元代學(xué)者郭居敬,王惲的這首七律詩,詩題《閔子墓》,為吊古懷人之作。首聯(lián)首句,開門見山,言閔子騫孝德名天下。孝德,圣門首義,分三個層面,一為孝親,二為孝民,三為孝國。而首聯(lián)次句,詩人以“季氏何知欲浼然”句,言閔子騫“孝國”。原因是,春秋時期,禮崩樂壞,不僅諸侯之間相互并吞,戰(zhàn)火連綿,而且諸侯國內(nèi)部,也是攻伐不斷。如魯國,莊公姬同死時托孤,后事交由弟弟慶父掌管。而這個慶父,可不是省油的燈,一是私通莊公夫人哀姜,二是把持朝政,立莊公之子子般為君后不足兩月,就與哀姜密謀將其殺死,立哀姜的妹妹叔姜之子“開”為國君,即歷史上的魯閔公,閔子騫的先祖。而莊公的另一個弟弟,名叫“季友”,見大事不妙,帶著莊公的另一兒子、名叫姬申的逃到了陳國。兩年后,魯閔公又被慶父殺死,引起國內(nèi)大亂。避禍陳國的季友,趁此機(jī)會,帶姬申回國,擁立姬申為君,即魯僖公,季友則當(dāng)上宰相。這個季友,也非善類,不但以擁立之功,獨專朝政,而且世襲宰相一職,史稱“季孫氏”。季平子時,魯昭公發(fā)難,欲奪回朝政,被其家臣陽虎打敗。這個陽虎,史稱“治國之奇才”、“喪國之詭才”,開“陪臣執(zhí)政”之先河。他雖為家臣,但欺主罔上,軟禁少主季孫斯后,成季孫氏的實際當(dāng)家人、魯國的第一權(quán)臣。閔子騫出任費邑宰,成一方行政長官后,見世道如此混亂不堪,便尊孔子“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之教導(dǎo),“不仕大夫,不食汙君之祿”,毅然辭官。
所以,王惲這首詩的頷聯(lián),引入關(guān)于孝德的命題。首句“三釜恐貽親老恥”,言孝親亦不可失去原則。三釜,又作三釜養(yǎng),釋義為以薄俸供養(yǎng)父母。意思是說,如果孝德僅僅就為了奉養(yǎng)父母,那么閔子騫作為主政一方的行政長官,僅以俸祿養(yǎng)活父母綽綽有余,若在曠世無道時,仍以養(yǎng)活父母之名而“食汙君之祿”,在他看來則失去了孝德的底線。這種失去孝德底線的奉養(yǎng),會讓父母蒙羞。因此,當(dāng)陽虎派人請其復(fù)出時,遭到他的婉言拒絕,說“善為我辭焉”,從而引發(fā)次聯(lián)次句,“一廛歸臥汶陽田”,意思是說,寧可鄉(xiāng)下種田,也不作“汙君”幫兇。詩之頸聯(lián),詩人由遠(yuǎn)及近,將目光投向閔子騫墓園,但聽墓園山禽啁啁、百鳥爭喧,但見村落寂寥、墓園蕭森,不難讓人想象,滿目秋黃落葉的況味,都是詩人寂寥與孤獨。尾聯(lián)首句的“兩下穎濱碑下拜”,詩人拜誰?拜閔子墓!拜蘇轍碑!只是詩人所言之“穎濱”,是蘇轍之兄蘇東坡的晚號,至于何以“兩下穎濱碑下拜”,筆者以為,系詩人誤作。尾聯(lián)次句的“滿杯秋菊薦寒泉”,詩人以“薦”烘托更大的空間,更細(xì)的景物,展現(xiàn)出的是自己的心境。從全詩看,詩人似寫景抒情,但將歷史之典與眼前景物、個人情感交織于一起,則又寄寓著深、意寓言外,意旨尤為深遠(yuǎn),具有相當(dāng)強(qiáng)的藝術(shù)感染力。
北宋熙寧八年,即1075年,閔子祠堂落成。時任齊州(北宋行政區(qū)劃的州名,治所在歷城)掌書記的蘇轍,撰《齊州閔子祠堂記》,并刻石記之。這篇記文,蘇轍簡略敘述祠堂的修建過程和落成典禮,稱贊太守李肅之之德政仁心,而后將重點放在仕與不仕的問題討論上,并以孔子的無所不仕之論點,舉孔子眾多弟子出仕之例,引述閔子騫之拒仕言行,贊揚孔子的“不顧而仕”,稱贊閔子騫鄙薄名利、超脫塵垢的高尚人品和德行。對于閔子騫的不仕原因,蘇轍亦用“方周之衰,禮樂崩馳,天下大壞”作解釋,暗寓反對變法、身遭貶謫的作者本人,對現(xiàn)實政治的不滿,曲折表達(dá)作者“止而有待”的隱衷。這篇記文,清代詩人、著名學(xué)者沈德潛予以高度評價,稱“平直紆徐中自露風(fēng)骨”。
王惲的《閔子墓》,引典說理,以議論為主,富有一定的哲理性。而晚清鄉(xiāng)土詩人陳永修的詩題《過閔子墓》,則富有一定的生活化:
古墓叢祠垂姓名,孝哉閔子死猶生。
行人嘆息華陽路,蘆荻花飛見性情。
此詩首句之“古墓叢祠”,不是贊揚閔子騫的,而是贊揚太守李肅之修古墓、建祠堂的歷史功獻(xiàn)。正如蘇轍《齊州閔子祠堂記》所言,在閔子墓“百年之廢”時,建起閔子祠,讓閔子騫“一日而舉”,天下聞名,雖死猶生。次句的“孝哉”,語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亦是孔子《論語》所言:“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币馑际钦f,考察閔子騫德行時,孔子沒有聽見其父母說他不孝,也沒有聽見其弟弟說他不友好,更沒聽見他的街坊鄰居說他有做得不對的地方。所以,詩人引用“孝哉”二字,呈現(xiàn)出的是閔子騫的孝道美德和他的善良、寬容、純真、至孝之心。第三句融情于景,其中的“行人”,泛指古往今來之人,也包括詩人在內(nèi),“華陽路”也非今日之華陽路,而是泛指華不注山之陽。意思是說,古往今來,包括“我”在內(nèi),行走于華不注山之陽時,都會感慨萬千。感慨什么?感慨“蘆荻花飛”,卻非抒情,而是歷史典故“單衣順母”的引用。郭居敬撰錄的《全相二十四孝詩選集》中,講述了閔子騫“單衣順母”故事:“周閔損,字子騫,早喪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損,衣以蘆花。父令損御車,體寒,失鎮(zhèn)。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損曰:‘母在一子單,母去四子寒?!嘎劊诟?。”而閔子騫也因此被后世多加盛贊。但是,詩人行走于“華陽路”上,為何有一聲嘆息呢?原來,有一民間傳說,說得是北宋末年,劉豫開挖小清河時,在華山腳下得一石棺,棺蓋上刻著一首詩:“孝哉閔子騫,死后葬黃泉。幸遇黃太守,起我在高原。”巧合的是,主持這段河道開挖的,正是一位姓黃名廷簡的官員,只是這位黃廷簡還不是太守,不免讓人狐疑。就在這時,官文來到,黃廷簡被提拔為太守,應(yīng)驗了石棺詩句。黃太守以為,自己的提拔,受了閔子騫的庇佑,于是命人抬棺向高處走。不曾想,走出不足半天,棺繩突斷,旋即狂風(fēng)大作,等狂風(fēng)過去,就見石棺落地處,突起一堆新墳,問及當(dāng)?shù)卮迕?,原來這塊地的主人姓高名原……
明代《歷乘》有其記載,稱“黃郡守浚河,掘出閔子石槨,盛其首,移至高原。今華山下,石槨尚存”。但是,傳說就是傳說,沒有史料可考。所以,清代詩人董蕓以《閔子祠》一詩作結(jié):
一代高文閔子祠,蘋蘻薦罷雨絲絲。
華山石槨應(yīng)難信,姑妄言之妄聽之。
元代初,官方鼓勵私人辦學(xué),書院漸興。至順二年,即1331年,歷城依先儒圣跡慣例,傍閔子墓、閔子祠建起濟(jì)南首家書院,取名“閔子書院”,用以供祀先儒、激勵后學(xué)?!对?文宗本紀(jì)》載:“元至順二年秋七月,乙未,立閔子書院于濟(jì)南?!泵?a href='/jiajing/' target=_blank>嘉靖年間,時任山東按察別使提督學(xué)政的陸釴,編纂《山東通志》之余,拜謁閔子墓,詩寫《閔子書院》:
季氏今無邑,費公還有堂。
松楸汶水北,俎豆華山陽。
春草寒猶重,蘆花絮不揚。
采菰聊駐節(jié),仿佛見宮墻。
明朝末年,山東歷城的“真儒名世”劉敕,以舉人之身出任陜西富平知縣,未滿一年即辭官返鄉(xiāng),以講學(xué)談經(jīng)、興辦教育、工詩著書終其一生。期間,他受聘閔子書院“山長”,發(fā)起募捐,在重修閔子墓、閔子祠基礎(chǔ)上,又建起“書齋”、“講書堂”、“蘆花館”,從而使閔子墓、閔子祠、閔子書院俱成一體,成為濟(jì)南東部地區(qū)頗具影響的文化教育中心。崇禎十一年,即1638年,多爾袞統(tǒng)帥清軍,繞道蒙古,突破長城,沿運河南下。臘月二十三,清兵圍逼濟(jì)南城,山東巡按御史宋學(xué)朱、山東左布政使張秉文、濟(jì)南知府茍好善、歷城知縣韓承宣等駐城文官,率鄉(xiāng)兵五百、萊州援兵七百,上演一場兵力懸殊的“濟(jì)南保衛(wèi)戰(zhàn)”。正月初二,城破,守城官兵全部陣亡,無一生還,劉敕也因不屈于清兵,與全家人一起蒙難,閔子書院也大傷元氣,由書院整飭為“講孝堂”。
前有所說,陽虎威逼利誘,差遣閔子騫,閔子騫以“不食昏君之祿”而“善為我辭焉”,但陽虎依舊屢次征召,閔子騫只好發(fā)狠,說“如有復(fù)我者,必在汶上矣”,意思是說,如若再逼“我”就范,我只好北上,過汶水,去齊國。汶水,春秋時齊魯兩國邊界,汶水之南為魯?shù)?,汶水以北為齊地?!叭缬袕?fù)我,必在汶上”,表明閔子騫不與季孫氏同流合污的決心和盡大忠、行大孝的態(tài)度。為此,清代詩人、山東歷城的范坰,字伯野,號品泉生,以七言絕句詩稱贊閔子騫:
五里城東講孝堂,掇文崇實重倫常。
不須汶上逃名遠(yuǎn),壟墓千秋俎豆香。
史實是,閔子騫六十三歲時,的確北渡汶水,來到齊國,并終其一生,葬于歷城的。只不過閔子騫北渡汶水來齊國,不是逃亡,而是受齊國宰相田襄子的邀請來的。來做什么呢?弘揚孝文化,傳播正能量!
閔子騫來到齊國后,推行“孝賢興邦”主張,從事“孝賢成才”教育,開展“孝賢和順”教學(xué),推動“孝賢施政”實踐。
齊宣王八年,即公元前448年,已是八十九歲高齡的閔子騫,在歷城學(xué)宮給學(xué)生做報告時,突然昏倒,不醒人事,不久便壽極而終,為此,歷城、章丘兩地衙署官員、師生及兩地民眾,為其舉行隆重葬禮,并尊其為“孝賢宗師”。而齊宣王則追贈其為“齊魯孝賢”、“天下孝賢”稱號。而關(guān)于閔子騫的孝德影響,清代詩人、畫家,山東歷城人朱照的《閔孝里》詩,可略見其斑:
孝哉閔子寒御車,何勞鄙俚人濫夸。
今古無憑里婦語,聚談最喜議蘆花。
【作者簡介】郭光明(男),山東濟(jì)南人。中國散文學(xué)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當(dāng)代文學(xué)研究會會員、中國校園散文詩協(xié)會理事、中國旅游文學(xué)委員會委員、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山東散文學(xué)會理事、濟(jì)南市作協(xié)全委會委員、濟(jì)南市歷城區(qū)作協(xié)副主席,山東文學(xué)院第十六屆中青年散文作家班學(xué)員,《散文選刊》簽約作家。作品散見于《散文選刊》《山東文學(xué)》《時代文學(xué)》《鴨綠江》《北方文學(xué)》《長江叢刊》《大眾日報》《聯(lián)合日報》《山東工人報》等。著有《心靈雋語》《一窖濃郁的陳年美酒》《郭光明散文選》散文作品集、編著《歷代詩人詠歷城》。
Hash:3cd8e7f699145bfc3fa329de72844890505211bf
聲明:此文由 真言貞語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