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曉天川藏線之駝嶺關
文/圖:庫米 施申財
舒城曉天,這個來了就不想走,走了很快便會又再來的鄉(xiāng)下小鎮(zhèn)。不知其哪來的魅力?總能令人對其戀戀不忘,去而復返。
半山煙雨半山云的曉天東山
來到小鎮(zhèn),由新街左拐,有一牌坊,鐫刻有“曉天老街”四字,便是老街了。過牌坊而入,輕輕踱步于條石板上,抬頭四顧:入眼之處,青磚小瓦,舊窗高墻;精致的木雕刻,光滑的石門檻。堤下河水緩緩而動,老街居民悠然自得。時光倒流似的,使我們猶如置身于數(shù)百年前的江南小鎮(zhèn)。
曉天老街 青磚小瓦 麻石路面
沿老街南行,過曾經(jīng)輝煌一時的江家大屋,直至二橋東端,有一南向老路,便是過去進入白桑園、平田、雙河、小澗沖林場的唯一通道了。道路逼仄,路面崎嶇,沿雙河兩岸鑿壁成路。路下河谷幽深,兩側山崖崔巍。十四五年前,小澗沖林場改名萬佛山。四五年前,為進一步開發(fā)林場中旅游資源,進山道路入口東移,新路全面拓寬;雙向二車道高等級公路,一律鋪油(柏油)路面。
沿此路入山,約二十里許,即為平田??h志稱其地“眾山環(huán)抱,中有平畈,地平且廣,延袤數(shù)千畝,因以為名”。過平田又南行數(shù)里,左有一沿山鄉(xiāng)道,道窄且險。道左絕壁,下有小溪,雞籠澗也。溯溪水山行數(shù)里,乃見一橋,曰駝嶺大橋。自此橋仰首回望,但見一峰如柱,千丈之高,抬望眼,幾不見其頂。山之雄大,非如椽巨筆,不可盡述。所謂高山仰止者,約莫如是。詢于鄉(xiāng)人,曰:雞籠尖山也。
過駝嶺大橋,沿道而行,蜿蜒于雞籠山下,逶迤于駝嶺山間。盤旋回環(huán),令人不辨東西。路下絕壁千丈,半山暗生層云。抵嶺頭,回望對山,雞籠寨中,數(shù)戶人家隱約可見。而山腳所見之雄峻高聳的雞籠尖,已匍匐腳底矣。駝嶺腳下,路如系帶。左拐右轉,一路緣山而上,可謂駝嶺十八拐矣。
雞籠尖--一峰孑然,直插云霄
合肥附近,大抵熱愛騎行的朋友,可能都知道這條山路的存在。因其逼仄狹窄的路面,高達三百多米的垂直落差,雞籠尖那聳壑昂霄的磅礴氣勢,令所有騎行者一見傾心。此路,即為明清以來潛山官莊至舒城曉天的大駝嶺古道,今日又是騎手的挑戰(zhàn)圣地。
駝嶺道--騎行者口中的曉天川藏線
由于其聯(lián)南通北的地理位置,抗日戰(zhàn)爭期間,十幾歲的潛山嶺頭鄉(xiāng)(現(xiàn)余井鎮(zhèn))少年張小水、官莊少年余英時等相繼翻越駝嶺,來舒讀書避亂。如今日益完善的道路路況,又吸引了愈來愈多熱愛騎行的朋友來到駝嶺,挑戰(zhàn)極限,漸有“曉天川藏線”之聲名。然而,駝嶺的神秘遠不止于其險要的地勢,其背后波瀾壯闊的歷史,更為讓人唏噓。
駝嶺左翼坐落一山,山側有土徑,闊一尺有奇。循山徑曲折而上,但見馬蹄騾印,不絕于道,橫木條石,置于二旁,大抵備其不時之需也。約半個時辰,山勢漸平,越小溪,穿竹林,雞犬漸聞于耳,復行片刻,眼前豁然開朗,竟為佳境。絕壁千丈,巍然聳立于眼前者,雞籠尖也。壁下土屋數(shù)間,散布左右,行數(shù)步,乃至屋前。有母雞咕咕而鳴,茸茸雞雛可十數(shù)只環(huán)奔四周,嘰嘰相應。左趔右趄,立之未穩(wěn),視之不過破殼數(shù)日耳,然皆不以新客為異矣。
屋門緊閉,左有灶房,隱隱然有聲。趨之窗下,有翁嫗二老,與翁嫗相談既久,方知此地之來歷。地在兩山之坳,原名“金家寨”。據(jù)兩山之形勝,處世外之桃源。某年,有先人偶入此間,樂其幽靜,繼而延請形家,問以曾楊之學,實乃寶地,曰“葉里藏稻”。由是居家于此,壘土為壟,阻水為沼;接清泉以為飲,播菽稻以飽腹。田壟既齊,復木秀石奇,人丁漸旺。始為人慕,漸為人妒,其人請于形家何以破之,曰:惟屋后千丈巨石可破。何故?曰:名此石“雞籠尖”! 雞食其稻,其勢破矣。此石遂名雞籠尖,葉里藏稻亦漸演變?yōu)殡u籠寨,而山下之河亦隨之名曰雞籠澗河。
老者祖籍太湖宋氏。明末清初,太湖一帶屢遭兵燹。自明崇禎八年(1635年)至清順治七年(1650年) 先有張獻忠部屢攻太湖(吾邑亦陷),后有南明樊山王朱常(上巛下水)、石城王朱統(tǒng)锜據(jù)蘄黃潛太英霍等大別山各高山險峰,擁寨自立,反清復明。雖先后平之,然波及之地,生靈涂炭,兼之其地迭遭天災,畈區(qū)顆粒無收,食不果腹,一時太湖大地,赤地千里。為避兵禍,宋氏先祖舉家徙于吾邑之駝嶺,至今已歷十四代矣。
自太湖搬到駝嶺腳下。一因兵禍,一因太湖地少人多。初至駝嶺,其時人口不及今日十之一二,可謂地廣人稀。其時尚為插草為標的時代,若是某位鄉(xiāng)民看中哪塊土地,四周插上枝條,別人即知此為有主之地,不復侵占。自此,宋氏一族于山下繁衍二百余年,后為躲避國民黨抓壯丁,又自駝嶺腳遷到雞籠尖下雞籠寨,至老者又五代矣。自山腳而上,約需近一個小時,方可抵雞籠寨。憑此偏僻之地,老者高曾祖得以逃脫被抓壯丁的命運。
相傳駝嶺山上,昔日有一雄關,曰:駝嶺關。起于清末,然百多年后,已很難再尋昔日景象。約五十余年前,關門傾圮,惟余數(shù)段斷壁殘垣。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本地鄉(xiāng)民久苦于交通之不便,于此開山修路,關門徹底拆除。部分關墻改為道路石擺,漸漸沒于荒草間,實難想象,曾有“一關當此,萬夫莫開”之勢!
古時,此地為羊腸小徑。聯(lián)通吾邑之曉天與潛山之官莊,多為山之兩側鄉(xiāng)民往返其間。山高路險,鄉(xiāng)民皆矯健異常,捷如猿猱。有鄉(xiāng)民盡其一生,不曾出山中半步,縣志形容其“以菽麥為食,終身不知米飲為何物者”。地之偏僻,可見一斑。而如此偏僻之地,明清以來,尤其清朝以降,民間往來日繁。當?shù)睾兰澦炷夹奘罚?lián)通南北。南起安慶府,經(jīng)青草塥、龍井關、殷家灘、八字門,過官莊,越駝嶺,通舒城曉天鎮(zhèn)、東西溪,北至霍山、六安。此路漸為舒潛間道。時至晚清,聲勢浩大的太平軍與官軍鏖戰(zhàn)于此,駝嶺遂成要隘。
百多年前的清咸豐初年,洪楊大軍由桂入湘,沿江而下。一路占領武昌、九江、安慶、南京,并改南京為天京,定都于此 ,號太平天國。清軍和太平軍由此開始了長達十幾年的殘酷戰(zhàn)爭。咸豐九年(1859年),曾國藩胡林翼謀皖,鑒于鄂皖邊界“路岐賊眾,防不勝防,非厚集兵力,難以抵御。”,而太平軍更是“東擊西竄,攻我必救,使我蹙前踣后,我軍冒大暑苦戰(zhàn),賊使饑民當鋒鏑,我已日夜疲殆,馬隊屢多沖鋒刃,亦多傷斃,且諸軍如九節(jié)度無統(tǒng)帥,稟命易失事機”。為阻止太平軍由桐舒霍潛太英霍等大別山區(qū)各山中小徑繞至蘄、黃 ,抄清軍后路,也為了扭轉清軍在大別山區(qū)無盡小徑中疲于應付的不利形勢。胡林翼特派員于各險要隘口修建碉卡,以阻賊路。所謂碉卡,即碉房卡倫,本為四川和西北所常見的一類軍事設施,碉房即碉樓,卡倫即關卡。于高山大嶺間險要部位修建關卡,以隨山勢,關墻有長近里許者。
咸豐七年,鄂撫胡文忠公檄唐中丞訓方于蘄州設碉卡,此為長康卡
咸豐十年(1854)四月,胡林翼遣安徽即補同知孫振銓赴潛山、舒城布置碉卡。孫振銓,時湖南巴陵人(今岳陽人),在其后來所著《潛山守御志》中提到他與胡文忠公的相識過程:“余以書生從戎胡文忠公幕府。咸豐四年秋,文忠公剿辦粵逆,駐節(jié)湖南省巴陵縣鳳凰山。振刷團練,搜羅人才,劄辦岳陽總局者十一人,振銓與同鄉(xiāng)王君云湖,皆列其中”。經(jīng)過六年的出生入死,其才其能已深得胡文忠公所愛。
胡林翼,湖南益陽人。字貺生,號潤芝,謚號文忠,善調和諸將,其才不在曾國藩之下,左宗棠、李鴻章皆曾受其保薦。毛主席讀了他的《胡文忠公遺集》后將自己的字改為潤之,蔣介石將其與曾國藩的用兵之法編成《曾胡治兵語錄》作為黃埔軍校教材,曾國藩曾言 “潤芝(胡林翼)之才勝我十倍”。胡文忠公多年剿逆,體益弱,其嘗求藥于孫振銓曰“弟再寄銀求野術......,夫何以變?yōu)樯钌讲伤幹?,人必笑我愚,又或謂其好整以暇也,年來顏色精神日見衰頹......弟日衰日削,奈何? ”,“弟近狀已頹,然一老翁而,國難如此,何以為生,外癥已瘳,而衰弱頹壞乃如八九十許人”,其憂國憂民,可謂其殫精竭慮,讀之令人惻然。胡文忠公終因操勞過度,咸豐十一年九月,在其苦心經(jīng)營的圍皖大計終成正果,收復安慶城后的同一個月,英年早逝,年四十九歲,謚號文忠。
其為官貴州之時,起團練,設數(shù)百土堡于高山大嶺間,數(shù)年即平定貴州叛亂。咸豐七年(1857年)秋,因蘄州接壤皖省,山徑分歧,賊易出沒,特檄唐訓方修碉卡于蘄州。唐訓方修碉卡時,與孫振銓多有協(xié)商,故此次派孫振銓主持潛舒二縣碉卡事宜。
孫振銓四月份至潛山、舒城,成立碉卡總局,并委任其兩位受業(yè)學生——伍學熙和鄧士林為委員?!榜Y馬握槊,出入山崖澗谷,窮巖奇巘,糜不登陟,覽其攻守之致輿夫徑途奇正險夷之交 親為布置碉房卡倫,以益其守 ”。跑遍幾乎舒潛境內所有的高山大洼,確立了幾十處險隘后,即著手建碉卡事宜 。建碉卡即是保護地方,所到之處,上至潛山知縣葉兆蘭 ,下至各地鄉(xiāng)紳,皆積極出錢出力及木石建材等。鄉(xiāng)紳之中,以舒邑之朱溶,潛邑之朱蘆溪、柳銅章出力尤多。嗟夫,凡護佑桑梓者,雖百年歲月,又豈會忘于人間。
咸豐十年四月,孫振銓抵舒潛建碉卡
短短兩個月內,即建好三十多個關卡。其中分布于舒邑的有駝嶺關、梅嶺關、巍嶺關、元武關、天平關、茅嶺關、健石關、朱砂嶺關、鶴鳴關、竹林關、廬鎮(zhèn)關。每一關卡除了關門、關墻,胡文忠公還要求各關兼修碉樓?!氨梢庖豢傢毼宓锘蛉锘蛄叩?,如品字形心字形梅花形……拒于必由之路,橫立數(shù)碉,均可制賊之死命,即兵潰勇散,賊即逼卡仍莫可如何,碉卡所建,需高下因其勢,左右酌其形,務乞妥酌,兼修堅實”。駝嶺因其地勢過于險要,只建了一座周圍六丈的碉樓,名依山月牙大碉,而道扼潛太英霍的天堂(今岳西縣城天堂鎮(zhèn),時屬潛山境,乃晥鄂孔道)竟建有二十七碉,眾碉散布其間,其勢雄矣!
舒潛邊界碉卡分布圖
駝嶺關關墻長三十八丈,高一丈,厚八尺。有女墻(城垛子)五十一個。關門寬四尺高七尺,并配營房兩所六間。咸豐十年五月,僅僅開建一個多月后,駝嶺關已巍然如巨龍,逶迤盤旋于駝嶺山腰之上。碉卡已立,守備尤須謹慎。碉卡一為阻斷賊路,二為節(jié)省兵員。碉卡的日常守備,由當?shù)貓F練護守,并厲戒團練之職責。僅日常巡邏看護,賊來則只可固守,切不可浪戰(zhàn)。與太平軍戰(zhàn)場廝殺,則交由湘楚軍等正規(guī)軍。對于駝嶺關,胡文忠公尤為關切:“曉天不能派援,兆介(指潛山縣令葉兆蘭的兆字營和介字營)亦非能遠戰(zhàn)者,守兵出碉卡之外而戰(zhàn),必不得力,一敗則賊固隨之而起,只堅守,卡內毋聞人之戰(zhàn)勝而高興,毋聞他處之戰(zhàn)敗而氣沮,弟意介兆不出關卡,尚可蓄勢,尚可藏拙,若出曉天,而與賊戰(zhàn),終必敗,則賊從此而入矣”。欲守之久,器必不可少?!靶鑳κ仄?,火礮、鳥槍、火藥鉛子、短刀長矛、旗幟、鐙籠、油燭、米薪、鹽菜、水、漿、斧鏵、汲器,一有不備,不可守也”。駝嶺雙峰,雄關當立,任爾來者千或萬,我自五十人守此關。隨著蘄州、羅田、麻城、霍山、太湖、潛山、舒城、桐城等地關卡的相繼建立,有力的阻滯了太平軍陳玉成部及捻軍龔德樹部由皖入鄂的部署。數(shù)年后,太平軍、捻軍相繼為湘軍、淮軍所平,漫布于群山之中的碉卡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歲月荏苒,時光如梭。駝嶺關的關墻、碉樓就那么靜靜的地矗立于駝嶺山上,任那無情的歲月風雨吹打。
沉寂了幾十年后,寂靜的駝嶺關喧囂再起,而山下早已是斗轉星移,換了人間,大清已成歷史,國民黨、共產黨在大別山區(qū)又一次展開了殊死搏斗。而民國二十一年(1932),紅二十七軍主力徐海東部與國民黨梁冠英部及潛山縣官莊團防局余祝森率部在駝嶺的一次戰(zhàn)斗堪稱經(jīng)典。
是年十月,紅二十七軍被國民黨梁冠英部堵在了我縣曉天鎮(zhèn)。中梅河鎮(zhèn)當時是國統(tǒng)區(qū),唯一可以行軍的方向是過平田,翻越駝嶺,自潛山官莊而去。而國民黨余祝森部,已搶先占領制高點駝嶺關。徐海東讓中共曉天區(qū)委儲德純率游擊隊,潛伏于駝嶺關左翼的雞籠寨上;而徐海東部則提前通過張家沖繞道,逼近駝嶺;后以小股隊伍引誘梁冠英部沿大道直抵雞籠寨腳下,直上駝嶺。余祝森誤以為是紅軍攻來,給予猛烈襲擊,雙方激戰(zhàn)三個多小時,死傷數(shù)百人。激戰(zhàn)正酣,潛伏于雞籠寨上的儲德純游擊隊,猛撲而下,狠挫梁部。梁部腹背受敵,死傷八百余人,而后儲部迅速撤退,與徐部撤往潛山官莊而去。
原我縣第一書記史元生,在潛山舒城霍山諸縣交界處發(fā)動群眾打游擊。因國民黨盤查日嚴,不得不躲到雞籠寨上。當時雞籠寨上已有數(shù)戶人家,宋氏先人將他藏在雞籠寨邊的山洞里。其時條件刻苦,衛(wèi)生條件尤差。據(jù)宋氏后人回憶,當時史元生甚至滿身的虱子。某段時間,若是風聲太緊,便只能成天呆在洞里,由宋家先人送吃送喝,送的最多的是綠谷粑粑、綠谷糊湯、芋頭、南瓜、紅豆等山中雜糧。好在山區(qū),別的或許不多,粗糧倒是不虞短缺。史元生當時特別喜歡吃紅豆,而這些五谷雜糧伴隨著史在雞籠寨附近一呆就是三年。新政權成立后,史先后擔任舒城縣委書記、六安地區(qū)專員,五八年修建龍河口水庫正是其主政時和時任縣長李屏一起最早向六安地委和專員公署提出的,或許正是為了報答當年龍舒鄉(xiāng)民的庇護吧。退居二線后,更是最多兩年就來一次雞籠寨,來看看當年有救命之恩的宋氏先人楊老太太,也看看這曾經(jīng)給其以庇護的駝嶺山水。來雞籠寨的除了一度被紅小兵打倒的史李杜外,建國后我縣首任縣長楊震、原我縣縣委書記郭憲魁、原縣長韋法德、原我省副省長馬長炎,以及省政協(xié)金啟健主任等人都曾登上雞籠寨。他們或是曾經(jīng)戰(zhàn)斗于此,或為緬懷這片紅色大地,無不對駝嶺難以忘懷。
駝嶺、雞籠尖、雞籠澗河的傳說,雖一代代的傳頌于駝嶺兩邊的鄉(xiāng)民中。可是地處深山的駝嶺,昔年那個峰巒深秀、草木葳蕤的世間桃源終歸慢慢地為世人所忘懷,一如曾經(jīng)高聳于此的駝嶺關和依山月牙大碉,漸漸的湮沒于駝嶺的荒草中。惟余那一塊斷碑,訴說著曾經(jīng)這里有座駝嶺關!
一塊斷碑訴往事
(完)
參考資料:
1、《潛山守御志》
2、《從征圖記》
3、《胡文忠公遺集》
4、《舒城文史資料》
5、《巴陵縣志》
6、《舒城縣志》
作者介紹
庫米,原名郭明,安徽省舒城縣人 ,1983年生于湯池鎮(zhèn);高中畢業(yè)于六安市第一中學 大學畢業(yè)后 于海外工作多年,平時熱愛家鄉(xiāng)文史地理,有多篇文史文章發(fā)表于各大自媒體平臺。
施申財,號申墨,墨韻齋工作室創(chuàng)辦人,舒城縣山七鎮(zhèn)人;萬佛書畫院常務副院長兼秘書長,現(xiàn)為六安市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六安市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六安市青年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舒城縣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杭州林溪書畫院副秘書長;中藝聯(lián)合書畫院特聘理事等。自由撰稿人,新聞題材曾刊登《新華社安徽頻道》《安徽新聞網(wǎng)》《安徽經(jīng)濟新聞網(wǎng)》等媒體平臺。
Hash:31b5c7c9363943e25e1317cae0fd48fc156c6b45
聲明:此文由 文藝小院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