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城之沿革
一、夏王朝最早建立國都的老丘
夏王朝自夏后禹建國,也有多次遷徙,僅就古籍記載就有15次之多;在夏王朝所居的都城中,以河南開封老丘為夏都的時間最長。
陽城是夏王朝的第一個國都。《古本竹書紀年·夏紀》云∶“禹都陽城?!标柍窃谙男?,即晉南安邑(今山西夏縣)地區(qū)。以后,夏后禹于是把都城遷到雒邑一帶,即今河南省洛陽一帶,其國都名字仍稱陽城。
夏后禹三遷陽霍(今河南禹縣);太康四遷斟尋(今河南鞏縣西南)。《史記·夏本紀》《索隱》引《汲冢古文》云∶“太康居斟尋?!?/p>
夏后相五遷商丘?!豆疟局駮o年》云∶“帝相即位,處商丘?!?/p>
夏后相六遷斟灌(今山壽光縣東五十四里)?!都臣夜盼摹吩啤谩跋嗑诱骞唷!?/p>
夏后相七帝丘(今河南省濮陽市境)。在帝丘,帝后相被殺。相的妻子緡已經(jīng)懷孕,從墻竇中逃出,逃到其母族有仍氏,生下少康。
少康長大之后,得到有虞氏的幫助,聚集夏民眾,建立了政權機構,遂滅有過氏,從而恢復了夏王朝,這就是史書上所說的“少康中興”。
夏少康八遷原(今河南省濟源市境)?!督癖局駮o年》卷上記載∶“帝少康十八年,遷于原?!?/p>
夏后杼九遷老丘(今河南開封市杜良鄉(xiāng)一帶)?!豆疟局駮o年》云∶“帝寧居原,自遷于老丘?!睂?,即杼;老丘,江永《春秋地理考實》卷三引《彚纂》∶“今河南陳留縣北四十五里有老丘城?!?/p>
夏后厪十遷西河,夏桀十一遷斟尋,夏桀十二遷夏桀之居。自夏王朝離開老丘之后,二世而亡,已經(jīng)走下坡路,至夏桀時滅亡。
自帝杼在老丘建都,至帝厪(一名胤甲)元年己未,“居西河”止,夏王朝有帝杼、帝芬、帝芒、帝泄、帝不降、帝扃等夏朝的6世國王、經(jīng)歷216年的歲月。如果除夏王朝自太康失國,經(jīng)過仲康、相、直至少康的60年余年(那時夏人并沒有控制夏國家的政權,夏國家處于“無王”時期),再除大禹“公天下”執(zhí)政的45年;那么夏王朝經(jīng)歷471年,僅在老丘為國都就216年。夏王朝12遷國都,在其他11個國都中一共255年,可見老丘在夏代歷史上地位的重要。在老丘,夏王朝走上了鼎盛時期。
老丘,自夏后厪遷都西河,開始衰落。春秋時期,這里是鄭國的邊境地區(qū)。鄭國在這里開土封疆,故這里又叫作開封。
開封在戰(zhàn)國時期稱為大梁。大梁是相對少梁而命名的。如前所述,梁,本為梁國或梁伯國。在今陜西韓城南。周平王東遷,把王畿故地封給了秦國,又把梁封給了秦襄公少子康,建立了梁國或梁伯國。梁與秦同姓,后為秦所滅。
梁被滅之后,梁氏族人遷徙所處為大梁,即鄭國的開土封疆之地開封;留下的當為小梁,即少梁。(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卷二十二《渠》∶“大梁城南,本春秋之陽武高陽鄉(xiāng)也,于戰(zhàn)國為大梁;周梁伯之故居矣。梁伯好土功,大其城,號曰‘新里’。民疲而潰,秦遂取焉。后魏惠王自安邑徙都之故曰梁耳。《今本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六年四月甲寅,徙都于大梁是也。秦滅魏以為縣。”
魏國自建立之后,最早定都在安邑。安邑是夏王朝興起的地方;以后在老丘,即夏王朝的鼎盛時期,是時的魏惠王大約也有此種考慮。安邑是夏王朝最早的國都,也是魏國最早的國都。魏國遷都大梁,老丘在大梁城東北約20公里處。
二、從衛(wèi)國的儀邑到鄭國的啟封城
在開封東南45里處的朱仙鎮(zhèn)附近有一古城村,即鄭國在開封所建的啟封城,今天開封城的名字源于啟封。(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九《地理》“開封”條下云∶“京師開封縣,其城本鄭莊公所筑。昔衛(wèi)之水有浚,浚之地有儀。封人掌儀地之封疆,鄭人得而城焉,以為開封,此其始也?!?/p>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河南道·汴州·陳留雄》云∶“高陽故城縣西南二十九里,顓頊高陽氏佐少昊有功,受封此邑?!保ㄋ危┝_泌《路由·國名紀三》“高陽氏后”云∶“高陽帝之初封瀛之高陽縣,在高水之陽也。至道三割隸順安,然棘城實為高陽氏之虛,今浚儀亦有高陽故城,蓋后所都。”我國山南水北為陽。這個記載說明,浚儀之南有高水,浚儀亦有高陽故城;顓頊高陽氏曾活動在這一帶;后來的大梁城有“高門”為證。
《論語·八佾》云∶“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编嵭弧谩皟x,蓋衛(wèi)下邑也;封人,官名也。”(宋)邢昺疏∶“《周禮》封人掌為畿封而樹之,鄭玄云∶畿上有封,若今時界也。天子封人,職典封疆。則知諸侯封人亦然也?!嗽苾x封人,皆以地名;封人,蓋職典封疆,居在邊邑?!保ㄇ澹╅惾翳场端臅尩乩m(xù)·儀》云∶“衛(wèi)儀邑城在今開封府蘭陽縣西北二十里,乃衛(wèi)西南境,距其國五百余里?!?/p>
西周分封時,衛(wèi)國是最大的封國,“衛(wèi)為諸候之長”,今河南省開封是衛(wèi)國封地的西南邊境。由于這里處在衛(wèi)國的邊疆,故衛(wèi)設“封人”之官以掌儀地之封疆。因這里有浚水,浚水邊有衛(wèi)國邊境長官封人所居的儀邑,故此地又稱為浚儀。春秋以后,這里被鄭國所占據(jù),成為鄭國的轄地。鄭國在儀邑基礎上建立城邑,成為啟封,即開啟封疆之意。
《后漢書·郡國志三》云∶“浚儀,本大梁?!兜弁跏兰o》曰∶禹避商均浚儀。晉《地道記》儀封人,此縣也。《通俗文》曰∶渠在浚儀,曰莨蕩也?!眴⒎庠?a href='/xihan/' target=_blank>西漢景帝時,避漢景帝劉啟之諱,改名曰“開封”。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七對此考證曰∶“開封廢縣,在(開封)府南五十里,魏邑也?!币簿褪钦f,古啟封城在今開封府南50里處,即今開封朱仙鎮(zhèn)附近。
2 0世紀 9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曾在今開封縣朱仙鎮(zhèn)東南3公里的古城村發(fā)現(xiàn)一個古城遺址,古城村北距今開封市約25 公里,其位置與古籍記載相吻合。經(jīng)勘探發(fā)掘,古城遺址呈東西略短、南北稍長的不規(guī)整的長方形。其東墻長 1105米、西墻長 965米、南墻長710米、北墻長 550米,四墻全長3330米左右。殘垣高約7米,寬 30余米,是一夯筑城墻,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出夯層、夯窩和柱洞。殘垣上部散布有大量古代陶片。其中一種為灰色夾砂陶,陶胎較薄,紋飾以繩紋居多,方格紋次之。陶片的陶質(zhì)和紋飾在春秋時期較為流行。故可以推斷,啟(開)封故城的始建年代大致在春秋時期,結合文獻記載,該城為春秋鄭莊公所建,那么鄭莊公時期(公元前 743~前701年),該城距今有已2700年左右??碧?過程中分別在西、南、北三墻發(fā)現(xiàn)了三處缺口,其中西墻的缺口寬約30米。在缺口處距地表 1.5 米深處發(fā)現(xiàn)零星路土。在城址西南角老譚寨村的一村民家中征集到一方北魏墓磚。墓磚志文 “……開封城西門西二百步橫道北五十步……”此缺口,即啟封城西門遺址。其他缺口也可能是啟封故城的城門。
由以上論述可知,這里原是衛(wèi)國的儀邑,為衛(wèi)國駐守邊境的儀封人所居,可能還沒有城,只是一個邑。春秋初年,鄭國從陜西遷居中原,奪取了衛(wèi)國的儀邑,在這里修筑啟封城。
西漢景帝名劉啟,為避漢景帝的名諱,啟封改名開封。啟封城在今開封市西南約 25公里處。
三、魏國遷都大梁城
戰(zhàn)國初年,啟封曾落入楚國之手?!妒酚洝こ兰摇酚涊d∶“(楚悼王)十一年,三晉伐楚,敗我大梁、榆關。十年魏取我魯陽?!贝罅?,就是今河南省開封市。魏國從楚國手中奪走大梁。魏惠王時期,魏國遷都大梁。
大梁,其名字來自春秋初年分封的梁伯國(今陜西韓城縣),原稱為少梁,嬴 姓,與秦國同祖。《史記·秦本紀》云∶“(秦)成公元年,梁伯、芮伯來朝齊?!薄墩x》引《括地志》云∶“同州韓城縣南二十二里,少梁故城,古少梁國?!抖汲怯洝吩啤昧翰畤?姓之后,與秦同祖。秦穆公二十二年滅之。”梁被秦穆公所滅。《左傳·僖公十八年》∶“梁伯益其國,而不能實也;命曰 ‘新里’,秦取之。”杜預注∶“多筑城邑而無民以實之?!薄蹲髠鳌べ夜拍辍贰谩按海斐嵌又?。”杜預注∶“承前年傳取新里,故不復言秦也。為此冬梁亡?!贬B道元《水經(jīng)注·潧水》亦云∶“戰(zhàn)國為大梁。周,梁伯之故居矣。梁伯好土功,大其城號曰新里,民疲而潰,秦遂取焉。后魏惠王自安邑徙都之,故曰梁?!?/p>
(宋)羅泌《路史·國名紀》云∶“梁,伯爵,本少梁夏陽也。今同之韓城有少梁故城,好戰(zhàn)而亡,有梁山。”注∶“伐曲沃者,秦德公三年,梁伯來朝?!端麟[》云∶嬴姓是矣。秦惠文公更名夏陽,今韓城在韓城南二十三。文十年,晉伐秦取少梁者。僖十九年梁亡。今有新里城,梁伯所筑。樂史云在澄城,本華氏邑,禹治梁及岐山?!?/p>
大梁,是少梁附近梁山的名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關西道四》云∶“韓城縣東北二百里舊十二鄉(xiāng)、今五鄉(xiāng)古韓國及梁國,漢為夏陽縣地。今縣西南二里有夏陽故城存,韓國故城在今縣理南十八里。梁國在今縣理南二十二里,有少梁故城。隋文帝分合陽于此,置韓城縣以古韓城為名。梁割屬河中府后唐天成元年復舊。梁山,漢志注云∶梁山在夏陽西北,即尚書禹貢治梁及岐。《詩韓奕篇》‘奕奕梁山’。爾雅云∶梁山晉望也。注云∶謂晉國所望祭也。故曰大梁,別小梁之號,俱在韓城縣界。大梁山在今縣西五里?!?/p>
(宋)程公說《春秋分記·疆理書第五·秦地緫說·秦地釋名》∶“少梁(見十年),《禹貢》梁山,蓋大梁,也今同州韓城縣西。少梁,亦在縣界?!?/p>
大梁、小梁(即少梁)俱在韓城縣界。古梁國,為少梁;梁山,為大梁。春秋初年,少梁是魏秦爭奪的焦點地區(qū)。是時,魏文侯以吳起為將守西河,使“秦人不敢東向”。古梁國成為魏國的轄地。
魏國原國都為安邑,梁山在其境內(nèi)。于是在魏惠王遷都以后,把所遷都之處稱為大梁,魏惠王亦稱梁惠王。
《古本竹書紀年》記載∶魏惠王六年夏四月甲寅,魏“徙邦于大梁”?!稘h書·地理志上》云∶“浚儀,故大梁魏惠王自安邑徙此。睢水首受狼湯水,東至取慮入泗,過郡四,行千三百六十里。應劭曰∶ 魏惠王自安邑徙此,號曰梁?!?/p>
《路史·國名紀五》∶“大梁,魏惠王六年自安邑徙大梁,遂曰梁。今開封祥符,昔之浚儀,而汴城西有故魏城,魏惠王所筑。張儀所謂四平無名山大川之阻者,東魏為梁州?!?/p>
本文摘編自《魏國史》,標題和內(nèi)容有調(diào)整,識別圖中二維碼或點擊下面“閱讀原文”可立即購書。也歡迎廣大科研工作者投稿,聊聊你們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投稿郵箱:houjunlin@mail.sciencep.com。
更多科學好書
創(chuàng)造有價值的閱讀!
科學人文在線(kxrw_kx)
科學出版社科學人文分社訂閱號
歡迎留言并分享“在看”▼
Hash:663e3929321a8536bf9e67c0521d7595821a3f93
聲明:此文由 科學人文在線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