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国产成人精品视频app,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中文字幕不卡在线高清,精品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美女胸屁股无遮挡,久久久久久91香蕉国产,美女图片大黄

賴百二郎遷徙永定紀略(賴啟彰供稿)

賴百二郎遷徙永定紀略

(注:無論任何一本資料,編輯都會客觀的溫馨提示:可能本譜有部分地方有存疑,敬請大家客觀查證,仔細校對,謹慎使用。請勿引發(fā)爭吵或矛盾。因為古譜經(jīng)過轉(zhuǎn)抄,輯錄,很可能會出現(xiàn)漏或誤,或亂,或錯,請大家以平和的心態(tài)多溝通與交流,不必帶來任何不愉快。

發(fā)布族譜資料,一來為了讓資料長久保存。二來讓各地資料可以共享,交流。三來是讓眾多不同派系的資料可以供大家參考。四來是希望大家兄弟姐妹之間在當下能多來往,多交流,熟悉。如果大家有族譜資料(文字或圖片)提供,請加個人微信13434108813。所有資料都會用此公眾號公益發(fā)布。謝謝大家的支持。)同時感謝賴志成兄弟提供本資料文檔。

賴百二郎為賴極第十九代孫,祖居江西廣昌縣四川里(亦稱寺川里,今為高虎橋鄉(xiāng))巖前(今西巷村老虎巖前)。

他的高祖父賴和卿因父親賴幾實,號誠主(1242.10.19.巳~1310.9.11.申),在元朝初考取貢生,出任廣東省程鄉(xiāng)縣(今梅縣)主簿,決定攜帶另一配偶熊氏前往任內(nèi),因而沒有跟隨父親到廣東,而是在家奉養(yǎng)母親唐氏。原來居住地在福建寧化石壁,父親離家出任后,攜帶母親先徙江西省贛州石城,再徙建昌廣昌縣四川里巖前,母親唐氏去世后葬廣昌烏甲,自己則被葬在廣昌縣艮田。

他的祖父賴添凰,號四十一郎,在元朝擔任過工科給事中,卒于北京,歸葬艮田。

他有兄弟三人,排行老二。元至正年間,結(jié)婚生子,配偶羅氏(有譜載名為小三娘)接連給他生了九個兒子,分別為千一郎、千二郎、千三郎、千四郎、千五郎、千六郎、千七郎、千八郎、千九郎。

依照“老大不離家”的習俗和時局,因此開始考慮遷徙事宜。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后,從白蓮教起義到朱元璋起兵奪取政權,時局一直都很亂。賴百二郎那時也入了教,并被封為“祖師爺”,而且也有了幾個兒子。紅巾軍起義失敗后,為了家人的安危,決定離開江西,沿著文天祥所率贛南子弟兵的入閩路線遷徙。世系歌云:“五十二世百二郎,建昌遷居到龍崗。帶一仆人陳隆德,徙到撫溪涵水鄉(xiāng)?!?/p>

于是,賴百二郎攜帶家仆陳隆德自江西廣昌縣巖前(今高虎橋鄉(xiāng)西巷村)出發(fā),一路來到永定河上游渡口——深埠(今為青溪)邊,人稱涵水湖(今永定縣撫市鎮(zhèn)溪聯(lián)村大路下)的地方,看到此處是撫溪河段的三重溪與撫溪交匯處,溪水清徹,潭深見底,綠蔭映照,清風習習,是永定河可通航的最上游貨運碼頭,當時隸屬上杭縣豐田里。此地也是漳、汀、龍三州邊界商貿(mào)集散地。在唐代由于漳州鹽供應汀州而形成的鹽路必經(jīng)地,不僅是鹽運的水陸中轉(zhuǎn)站,也是許多生活必需品的中轉(zhuǎn)站,而且也運出山區(qū)土特產(chǎn),船家挑夫云集,車水馬龍,形成集市,繁榮景象至今流傳。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汀洲知府趙崇模奏準改銷漳州鹽為銷潮州鹽之后,官鹽雖斷,但該地依然交易十分活躍,尤其是私鹽交易,以貨易貨等。元世祖的女兒囊加真公主下嫁干羅陳之時,把汀州路長汀等六縣賜給公主,租稅供其支配。該地因處在上杭(永定)邊界,毗鄰南靖龍巖,加上沒有“官道”,只能走水路,管理鞭長莫及,成為販夫走卒的集散地。該處也是形勢要沖地,易守難攻,也可進可退,西北兩面環(huán)水,南面依山,東面為博平嶺山脈龍巖與永定的界山,距離此地不遠的緣嶺山曾經(jīng)是宋末文天祥率贛南義勇軍抗元時,筑寨抵御抗元的遺址。因此,決定在該處開基,便返鄉(xiāng)攜帶全家到此地筑室居住,居住地遺址石腳尚存,在今撫市鎮(zhèn)溪聯(lián)水泥廠對面的暗坑子。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朝廷下令編造黃冊(即戶口簿,又稱丁口冊),撤鄉(xiāng)設里,并以一百一十戶為一里,從中推丁多糧多的前十戶輪流充當里長,余百戶為十甲。經(jīng)過多年的經(jīng)營,人口眾多,開墾土地也多,成為丁多、糧多、果雜多的大戶,因此賴百二郎被推舉為豐田里里長。豐田里分為上豐田(今龍?zhí)?/a>鎮(zhèn))、中豐田(今撫市鎮(zhèn))和下豐田(今湖雷鎮(zhèn)和堂堡鄉(xiāng)),區(qū)劃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初。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開始丈量繪制土地平面圖,稱為魚鱗圖。把田分成二等,即官田與民田,并確立田賦標準。開初賦、貢、役,既按丁征收,后又按田征收,賦役日愈繁重,名目眾多,許多額外雜役、泛役皆令里長貼辦,逐漸不堪重負。為了便于生存與發(fā)展,減少稅賦負擔,開始了外遷,長子千一郎徙龍巖西門,后裔有分徙上坪(今新羅區(qū)適中)。次子千二郎公徙居溪南里后輾轉(zhuǎn)來蘇里中都,最后定居在貓兒竹下(今洪山鄉(xiāng)五坑),后裔有分徙廣東。三子千三郎徙居豐田里潘坑(今湖雷鎮(zhèn)),四子千四郎住華豐坊塘坑(今湖雷團村),五子千五郎住金豐里松嶺(今岐嶺鄉(xiāng))婁興戶。

永樂六年(1408年)上杭縣令粱貞上任后,借賑濟災民以“以工代賑”為名,榨取百姓,巧取豪奪,民不聊生,造成境內(nèi)大量的逃戶和流民事件。加上父母均已經(jīng)辭世,于是眾裔孫決定棄家轉(zhuǎn)移。千四郎公之孫念二郎遷徙華豐坊、念四郎遷徙大坪里,念三郎隨父萬七郎遷徙太平里洪源(今培豐鎮(zhèn)),千五郎公次子十九郎公則從松嶺遷徙高地,千六郎裔孫遷徙到汀州丁山河口,千七郎公之孫念五郎遷徙瑤貝嶺(今湖雷鎮(zhèn)湖瑤村)開基,千八郎裔孫徙廣東大埔、樟溪、巖上、白葉、石巷等地,千九郎公裔孫徙廣東三河壩、大埔埆、亦茅坑、海豐陸豐等地。撫溪涵水湖故居人去樓空。

現(xiàn)今流傳一個故事。賴百二郎辭世后,打造了九具棺材,一具裝真身,其余裝衣冠,每個兒子各抬一具奔赴他鄉(xiāng),自謀發(fā)展,被后人形象稱為“九子出湖洋”。但現(xiàn)存墓葬僅一處。公葬撫市鎮(zhèn)溪聯(lián)村涵水湖(即湖洋排)乙山辛向丁卯分金,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正月二十四日辰時更葬。萬歷甲午(1594)千七郎裔孫湖洋寨戶首賴積良會眾重修,雍正壬子十年(1732)瑤貝嶺戶首賴徵明與田心里賴慶章二房復修外土并砌拜丹墀坎。妣羅氏,原葬歧嶺庵子角(又稱沿水庵),1960年開永歧公路遷撫市與公合葬。

一、五坑開基紀略

五坑明清時期屬于上杭縣溪南里三圖,屬峰市轄區(qū),1940年3月31日劃歸永定縣管轄。五坑位于洪山鄉(xiāng)南部,東與泥角毗鄰,南臨寨尚,西接石杰村,北界汀江。原名貓兒竹下,也稱梧崗、五坑,清光緒癸未年(1883年)該村進士賴仙竹(名清鍵,又名秦鍵、秦雄,號庸叟,1846~1925年)曾任工部主事,廣東肇慶知府等職務,是戊戌變法的先驅(qū),他將五坑改名為撫康,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又復稱五坑。公元1997年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永定棉花灘水電站工程上馬,五坑村大部分耕地和房屋受淹,千余宗親大遷移,其中124戶550人遷居金砂鄉(xiāng)楓樹排,依然沿稱五坑村,其余分別散居在洪山、鳳城和西溪鄉(xiāng)等地。

元末明初賴百二郎次子千二郎公徙居溪南里三圖,后徙中都,傳有二子,賴千二郎與妣蘭八娘墓址在上杭來蘇里中都。長子大一郎徙居廣東;次子大二郎一生展轉(zhuǎn)于溪南里四圖(即三塘背)、三圖、來蘇里中都、廣東,配偶兩人,修五娘與王氏,修氏傳三子,分別為萬一郎、萬二郎、萬三郎,王氏傳一子為九一郎。家仆羅義公一直跟隨大二郎,并一直攜帶主人的長孫賴念一郎,念一郎尊其為義父,并賜名為賴千三郎,賴大二郎辭世時念一郎尚年幼,公與妣陳五娘、王氏墓址在洪山田梓頭中石,“二龍爭珠”形。明永樂年間在羅義公的鼎力輔助下,一直伴隨念一郎投親,最后徙到溪南里三圖貓兒竹下(俗稱五坑)定居。賴千三郎辭世后,葬在洪山田梓,并在墓前建造義公祠祭祀。洪山鄉(xiāng)五坑村開基祖賴念一郎墓在樟樹潭“人形”,妣陳十一娘墓在石杰三耙塘“金鵝孵蛋”形。念一郎定居五坑之后,生了四個兒子,明弘治年間長子永良率子孫創(chuàng)建宗祠,后人稱之為“良公祠”,清光緒出進士后稱“賴氏家廟”,五坑裔孫記千二郎公為一世祖,采用穎川郡堂號,也曾更用過西川郡。

后裔有:千二郎公長子大一郎公、千二郎公孫大二郎長子萬一郎和三子萬三郎公徙廣東松源橋下;6世永恭公開基石鼓坑;6世永清公徙居蛟虎坑;千二郎公之孫九一郎公徙居永定仙師殿前,記為一世開基祖;還有后裔徙居李坊、金砂、溪南里等地。

殿前位于仙師鄉(xiāng)東北面的仙師村撫石公路旁,距縣城13公里,東鄰務田,北接深塘,西毗仙師,南望利坊。千二郎公之孫、大二郎四子九一郎于明永樂年間,奉母王氏從中都返遷此地開基,尊為一世祖。至今傳至26代計36戶147人。公葬詹坑架上埔氈申山寅向。妣修五娘,葬葛布坪。明成化年間建造宗祠,現(xiàn)存清光緒四年(1878)冬手抄《大成宗譜》譜本一部。

石鼓坑位于縣境西南的仙師鄉(xiāng)石鼓村,東鄰仙師、錦豐,北接恩全,西隔汀江望五坑,南臨河頭城,距縣城20公里,明清時期屬溪南里四圖。明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由百二郎公之次子千二郎公(尊一世)第五代裔孫永恭公從原上杭縣洪山鄉(xiāng)五坑村遷來石鼓坑開基,采用西川郡。人口發(fā)展至今25戶113人。公與陳妣合葬本村窠里。黃妣葬辣樹塘卷綢山大窠里。

五坑后裔自十五世起有七言八句字輩詩:“元云立泰九允昌,聲鴻世遠煥天章,崇名志士延家學,先進賢書作國良。緒業(yè)肇修榮繼祖,甲第連登萃春芳,傅新顯奕昭時命,克紹徽猶震紀常。”西川十八世肇慶府知府仙竹題有五言六句字輩詩云:“元云立泰九,景延征善昌,厚崇承衍奕,繼樹懋新香,遠鴻聲國煥,敦仁助益枝?!?/p>

五坑村《賴氏宗譜》光緒版是賴清鍵于光緒二年中舉后在陜西編修完成。該譜先后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乾隆十八年(1753)、道光元年(1821)、咸豐四年(1854)、同治十年(1871)、光緒二年(1876)六次重修族譜。其中康熙版和乾隆版是在永定完成,乾隆中葉元字輩八兄弟遷徙陜西之后,陜西后裔與家鄉(xiāng)合譜完成后三版。該譜錄有都御史、真定武邑人蘇安恒撰寫的《賴氏族譜序》;宋咸淳九年二月初三日文天祥撰寫的《賴氏重修族譜序》;明萬歷四年、天啟七年吏部主事、廣東道監(jiān)察御史、福建莆田人方鼎撰寫的《賴氏宗譜序》及《賴氏原始紀略》等文選,有賴清鍵撰寫的《重修賴氏宗譜序》。

五坑村名人有明代五代為武略將軍的賴思智一家,子賴楷,孫抗倭將軍賴榮華和賴榮貴、曾孫賴宗仁、元孫抗倭將軍賴其勛、重孫賴天球。清代戊戌變法先驅(qū)光緒進士賴清鍵?,F(xiàn)代金融學博士,世界銀行中國項目中心副總經(jīng)理,國際金融專家賴金昌。千二郎后裔現(xiàn)代出有三個博士、三個碩士、大學畢業(yè)生 人,處級以上領導干部2人。

陜西省南部的紫陽、安康漢陰三地市有五坑九世賴天賜后裔。乾隆中葉,賴天錫第五代孫賴連元、太元、高元、祿元、升元、福元、壽元、及聰順諸公由福建永定洪山到陜西省興安府做生意。初到陜南八人,有七人都居住在紫陽縣松河流域的張家樓,張家樓旁的小河,蓋因賴氏元派七弟兄在此居住,而得名“七元河”,地名沿襲至今。元派兄弟貿(mào)易奔波于安康、漢陰各處,后因人口繁衍,遂析居安康、漢陰及紫陽任河等地。

賴連元在張家樓下,建了一座房子定居,稱為“賴家院子”,繁衍生息。賴連元生子云翔,云翔娶劉、池、溫三氏,共生子七人:長立賢、次立訓、三立韜、四立章、五立璽,此皆劉、池二氏所出,溫氏所生二子立耀、立榮,一喪,一后事不詳。故七元河賴氏后裔號稱五大房。自賴連元以下五大房已繁衍九代人,計三百余口人,除布居在始居地松河流域的紅房子、鹽店村等地外,其余子孫多有另置產(chǎn)業(yè),先后分居到漢陰、紫陽兩縣的磨壩、鳳江堰河、廟溝、北溝、汪家溝、余家溝、倉房等地。光緒二年(1876)賴清鍵中舉,當年即開始大興土木,在張家樓將老房子拆建修成了頗有氣勢的賴家莊園,門窗雕花,古色古香,屋宇相接,從茅棚子至麻柳樹連成一片,給古老的深山僻壤帶來了許多喧鬧。光緒九年賴清鍵京試進士授工部主事后,清廷御賜賴氏莊園石旗桿一副、匾額兩塊、“肅靜回避”虎頭牌十六塊,由是賴氏聲名日盛。

賴祿元一支居于安康縣恒口鎮(zhèn)窯溝口,后裔繁衍亦數(shù)百人之眾。

二、潘坑開基紀略

潘坑在明清時期屬豐田里潘坑村,位于湖雷鎮(zhèn)的西北,西鄰合溪鄉(xiāng)菜地,北接堂堡鄉(xiāng)寶溪,東為蓮塘,南是弼鄱。

元末明初百二郎公第三子千三郎公徙居潘坑開基,傳有兩子,百一郎和蕃衍,潘坑記千三郎公為一世祖。已傳第25代計200余人。千三郎墓葬菜地山腳,明永樂年間建造千三郎公祠,清康熙年間建造華東祠,俗稱“雙堂屋”,今稱“下樓村”?,F(xiàn)存譜本二本,均為解放后手抄本。

后裔有千三郎次子蕃衍公徙蓮塘溪東開基,并尊為一世祖。十一世有彩公開基秀山樟坑,十一世耀揚公開基長屻頭(今稱長慶村),十四世懷東公開基長青等地。峰市黃寨一脈賴氏,疑是該村遷出。

溪東村屬湖雷鎮(zhèn)蓮塘行政村,位于永定河畔與蓮塘隔河相望,分上溪東與下溪東兩個自然村,明洪武年間蕃衍公從潘坑遷來開基后,已傳第25代計600余人。后裔共建上下宗祠二座。上宗祠是六世法華公創(chuàng)建,他還開辟了擔柴坑圳源,解決了當?shù)氐墓喔扔盟y題。下宗祠是十一世祖公合議共建?,F(xiàn)存譜本為文革后重錄。

三、湖雷大坪里開基紀略

大坪里明清時期屬豐田里華峰坊(今竹蘭村與道仁村)的塘村(今團村),今屬湖雷鎮(zhèn)道仁村,大坪與團村為自然村,位于湖雷鎮(zhèn)的東南面,北靠上南,南接高石,東鄰竹蘭,西毗淑雅,是一個山區(qū)。

百二郎公四子千四郎公于洪武年間徙華豐坊塘坑開居,傳有兩子,萬二郎和萬七郎,千四郎與妣邱氏墓在道仁村徐洋坑岡上。萬二郎娶唐、曾二氏,生念二郎和念四郎二子;萬七郎娶杜氏,生念三郎。永樂年間念二郎遷徙竹蘭村,念四郎遷徙道仁村,念三郎隨父遷徙培豐鎮(zhèn)洪源村后轉(zhuǎn)遷撫市桃源村

竹蘭村位于湖雷鎮(zhèn)東南,距縣城30公里,明清時期屬豐田里華豐坊,有四個自然村落華豐、周豐、優(yōu)蘭、赤竹。北靠增瑞,南接高石,東鄰荷花,西毗道仁,是一個山區(qū)。念二郎遷入開基后,如今裔孫已傳26代,全村人口已經(jīng)發(fā)展到130余戶,600余人。

千四郎孫念二郎公由塘坑徙居華豐,念二郎娶劉氏,生五子:德全、德旺、德甫、德清、德滿,又由竹蘭村的華豐岐分徙塘村(五世德甫公)、周豐岐(五世德滿公)、石埢坑(五世德旺公)、寒凹頭(五世德清公)等地。七世賴宗福明成化年間始建優(yōu)蘭村祖德堂,現(xiàn)存有念二郎譜本一部。八世法寶公從湖雷赤竹畬徙金豐里沿田鄉(xiāng)石砌堂(今下洋沿江村)開基。法全徙居廣東惠州海豐,十九世賴書林徙居江西,二十世賴萬彩徙居臺灣。念二郎墓葬在團村圳上,妣劉氏墓在團村圳下。

念二郎譜本載《世系歌》:“念四湖雷田心里,念二即分華峰坊。德全德旺并德甫,德清德滿分五房。德全一子貴安公,安葬沿田蕉葉崗。宗福宗祿并宗壽,兄弟三人各地方。宗福仍在居古地,宗祿漳溪婆橋塘。宗壽赤竹沿田共,法積法寶分二房。幽蘭周峰與赤竹,沿田合造祖德堂。法清法祥五九六,守財法高長法岡。六二法燕生雙脈,長位志高二志良。志高華峰并有定,七十策三帶泮香。志良居住在北片,兄弟三人分三房。鼎生長位傳流遠,六十六代分二房。六八榮和生三子,鳳訚鳳遠及鳳香。鳳遠三枝庚陞松,七十一世瑞恒堂?,F(xiàn)今七十四五代,千枝萬脈不能詳。族丁萬萬世科甲,衣冠濟濟列宮墻?!?/p>

沿江村明清時期屬金豐里,位于本縣下洋鎮(zhèn)的東南部,東鄰丹竹,南與廣東大埔縣交界,西毗牛牯岌,北接東聯(lián),距縣城50公里,面積9平方公里。法寶開基后,現(xiàn)有人口190戶、800余人,全系法寶之長孫全溪后裔。

法寶公娶張氏,生五子:法寶、法貴、法全、法玉、法郡。原居湖雷竹蘭村的赤竹畬,常寄跡于山水之間,精研堪輿之學,見閩粵交界的下洋鎮(zhèn)沿田,水繞山秀,有獅形和虎形地貌,遂將祖貴安公、父宗壽公之骸骨遷移安葬該處,并萌生定居之意。于是在安葬祖骸之后,開始辟地建祠,自號“石砌堂”,后稱“葉吉堂”。葉吉堂座向寅申兼艮坤,左水到右,丙午而來,辛戌而去,走庚口。祠內(nèi)水于庚方出門,樓午兼丁,庚午分金,串星宿六度。按祠宇丙寅分金,串箕宿三度。定居之后,家漸豐盈。一日,公得一風水寶地,富貴綿遠,但有礙于三子,必須動員三子離鄉(xiāng)發(fā)展,公勸告三子法全主動離鄉(xiāng),法全同意父親的安排,于是法寶公立有遷移的遺囑,親送子離鄉(xiāng)。法全公徙居廣東惠州府海豐縣,亦大發(fā)展,子孫繁衍綿綿。此乃佳話也。沿江后裔有遷徙南洋、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香港等地,新加坡一族甚旺。現(xiàn)存有沿江譜本一部為清同治庚午(1870年)抄。

沿江派續(xù)有世系歌訣:“百二九子來湖洋,千四郎生萬二郎。四世念二派德全,六代貴安居湖地。七代原鄉(xiāng)生二房,八代到沿開石砌。九代千總姓名揚,十代十一惟獨派。十二宏宇孟仲季,十三長房永遠昌?!?/p>

明永樂(1403~1424)年末千四郎孫念四郎公由華豐坊徙居道仁村的大坪里。念四郎娶羅氏,生子德壽、德廣,德壽之子六世福清公徙高石村的山磜頭開基,德廣裔孫九世文昂公從大坪里遷上崗,擴展到田心里開基。念四郎、妣羅氏墓合葬在大坪將軍排。道仁村今賴姓人口發(fā)展至24代計23戶160余人。

桐田村位于湖雷鎮(zhèn)中心,有桐樹崗與田心里兩個自然村,東毗湖瑤,西鄰上寨,北面石坑,南靠淑雅。如今該村文昂公裔孫已經(jīng)傳至26代計139戶650余人。

明嘉靖年間文昂公與妣張老孺人,考妣聯(lián)芳,由道仁大坪里遷居湖雷,初居白崠,一生辛勞,白發(fā)齊眉,在桐樹崗(今湖雷鎮(zhèn)桐田村)的學堂前、田心里、上岡和岡下各建有屋宇,生有七子:日珠、日瑤、日亮、日豪、日賢、日全(殤)、積金(殤)。傳衍四房,各分一屋場。在崗下墾荒、種田、放鴨多年,發(fā)現(xiàn)該處常有云霧凝聚,久久不散,認定為氣穴寶地,擇址建造屋宇,并告矚兒子們該處為自己的百年歸屬地。文昂公妣辭世后,即合葬崗上,兒子們在陵墓前方的上崗老屋改建為一座祠堂,名曰“文昂祠”,堂號“思敬堂”,祠建成之后與大坪梓叔合祀文昂、文敏、文洪三公。田心之屋分給次子日瑤公號月塘(1529.11.6.戌~1586.8.1.巳),后裔自建一座祠堂,曰“月公祠”。兩祠座向均為上堂丁山兼午,下堂午山兼丁。兩祠均因年久失修,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崩毀。在2002年春由田心里眾裔孫建議重修文昂祠,2002年冬竣工,2003年二月初一開祠進火。自文昂公輩之后,田心里開始繁衍不息,代不乏人。乾隆九年(1744年)甲子歲孟春開始抄錄《西川郡賴氏世系總族譜》,一直延續(xù)抄錄到民國,現(xiàn)存二部。

上崗老屋分給三子日亮,改建祠堂之后,日亮之子十一世賴苓、賴芹、賴蕙、賴蘭徙居武平。之后田心后裔有徙居汀州、江西萬安蕉園、寧州(含大塅鄉(xiāng)、五福市、粱口等)、南豐、武寧、崇安、福州、南靖和溪、重慶、建寧蒲城石碑街、湖南衡州、云南安青山市、貴陽、貴州、、四川金蓮縣、三明、永安、廣州以及臺灣、香港等地者。

山磜頭為湖雷鎮(zhèn)高石村的一個自然村。高石行政村北毗鄰竹蘭,西接壤道仁,東為陳東鄉(xiāng)的石嶺與焦坑,南靠天子崠隔望歧嶺鄉(xiāng)的竹聯(lián)。含高第、石城坑、山磜頭等自然村。念四郎長子長孫六世福清公從大坪里徙山磜頭開基,留居此處的裔孫已傳至23代計50戶300余人。福清公長子七世計望公徙江西瑞金開基(十三世翼泰公徙居江西瑞金柳樹下,嘉慶戊辰年(1808年)其后裔云貴、云祿二人曾返鄉(xiāng)認祖)。十三世賴翼昌(名兆敬)和翼榮(名兆秀)徙居福安巖下西洋村;十九世賴煥成遷城郊龍門村,二十世賴漢喜遷福州,二十一世賴欽隆遷龍巖。

千四郎孫念三郎公則隨父萬七郎徙居太平里洪源(今培豐鎮(zhèn)),明景泰年間五世官福、永福公又從洪源徙撫市社前桃源坑開基。今已傳至24世計28戶約200多人。從桃源坑下賴外遷有六世克清公遷徙建寧、九世鑒公徙龍?zhí)缎∮菘樱ㄏ┩浜_基,傳至23代,40余人。十世又分徙江西信豐縣下其路石背墟山背坑、廣東、漳州,其后裔又徙貴州貴定等地。桃源坑建有“官福祠”和“永福祠”, 小虞坑建有“鑒公祠”。

明清時期千四郎裔孫有秀才56人,其中貢生7人,1名千總。著名人物沿江有新加坡僑領賴暢顯,龍巖一中特級教師賴安章;山磜頭有福建省有突出貢獻企業(yè)家、高級政工師賴鞍山;田心有少將研究員賴培法。

四、高地開基紀略

高地明清時期屬金豐里高第村,今屬于永定縣湖雷鎮(zhèn)東南的高石行政村。東至沙公岌,南至雙髻崠,西至水湖崠,北至筆子崠,縱橫十余里,是1296米高山天子崠北面的一個小盆地。

明永樂年間百二郎公之孫、千五郎公次子十九郎公從金豐里岐嶺鄉(xiāng)松嶺遷到高地開居。百二郎公之五子千五郎公及妣傅氏徙金豐里歧嶺住松嶺婁興戶,合葬松嶺祠背。多譜記千五郎公長子留居松嶺,次子十九郎公徙居高地。十九郎公葬天子崠坤山艮,妣劉氏葬田湖庚山甲向,傳有二子。長子百一郎居高第,次子顯華公則徙平和九峰南山美開基,尊為二世祖。五世景讓公明成化十三年徙居社前開基,六世法旺公徙居廣東,八世富清公在明代從高地遷出到西溪羅坑小新村開基、念溪遷徙建寧、賴法聰遷徙廣東,九世賴永蘭徙居建寧府,十三世賴中遠(號星堂)遷徙四川。明清時期一批貢生、監(jiān)生陸續(xù)外出,此后外出求學、從政、經(jīng)商、打工者也不少。景富公后裔已傳至22代計95戶500余人。

西溪鄉(xiāng)羅坑村,距縣城4公里,明清時期屬溪南里,北為西溪農(nóng)場,南接禮田村,東靠城郊鄉(xiāng)東溪,西隔金砂鄉(xiāng)上金。八世富清公從湖雷高地遷到西溪鄉(xiāng)羅坑村小新村。后裔散居小新村、興菜窠、跳石背等自然村落。九世緣英公遷羅坑跳石背,緣壽公留居小新村。緣壽公孫十一世祖玉先公長子全公于明末清初外遷合溪溪南大坑里開基。十八世孫又從小新村遷興菜窠。因世亂,廿三代孫廷章、桂章離鄉(xiāng)遷至新加坡。廿四世昌成于1955年回國定居上海?,F(xiàn)已經(jīng)傳至27代200余人。

明萬歷年間七世賴嘉星建造“務本堂”宗祠,至今完好??滴跄觊g又建造聯(lián)岡祠,失修已毀。民國二十一年合譜重修高第《賴氏宗譜》手抄本,各房派人抄錄保存。

清道光年間,社前紫東公修譜之時經(jīng)考證記入《賴氏世系歌訣》中有:“千五歧嶺建祠廟,十九高地為居康。百一千一至永達,”高第譜增錄后世歌訣:“景富高第永發(fā)昌。旺公世代遷廣東,衡衍三房住家鄉(xiāng)。嘉盛念溪及法岳,嘉興念塘生兩房。嘉星居長生三子,龍泉龍湖與龍岡。文山榮岡與興吾,兄弟開創(chuàng)中屋堂。岡陵南岡俱失祀,老屋坪后建聯(lián)岡。聯(lián)基四子孫十八,達姬德夢長發(fā)祥。長是達聰梅子壩,次為姬佐社下堂。三子德昭金竹壩,四創(chuàng)橫樓夢弼房。德昭七子孫廿五,丁財富貴有馨房。樸齋傳下五支脈,房房建造大樓場。綿綿延延開甲第,預占百世慶其昌。”

著名人物有清代援越抗法將軍賴朝榮(字學經(jīng))、臺灣高雄港副司令中將賴琳、聯(lián)合國經(jīng)濟社會事務部首席經(jīng)濟事務專員賴尚龍。

五、社前開基紀略

社前村處于永定縣撫市鎮(zhèn)中心位置,是鎮(zhèn)政府所在地和鄉(xiāng)鎮(zhèn)集貿(mào)中心區(qū)。公路南北干線——福三線和東西干線——撫適線的交通樞紐地。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新開通往漳州的驛道,一路東去適中,在撫市設有武溪公館。1958年開始修通公路,結(jié)束了依托永定河運交通的歷史,散布在撫溪河畔大洋段的清代所修建的河堤碼頭則成為歷史古跡。

社前行政村有社前與桃源兩個自然村,社前開居祖是千五郎后裔賴景讓,字永泰(永達公長子),明天順丁丑年生(公元1457年)。相傳公辛勤勞作,吃苦耐勞,農(nóng)閑之時常常放養(yǎng)麻鴨。千四郎后裔賴官福與賴永福,于明永樂末年遷徙到桃源坑開基。

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時值永定開縣之際,景讓公由高地一路而來,在撫溪官姓之地社壇前的一片濕地(后稱塘邊)上放鴨。該地鴨食富足,一群五十只鴨連連一日兩蛋,每每一蛋雙黃,故在今家廟前左側(cè)臨時搭蓋遮風擋雨暫居。這一次放鴨生涯一連數(shù)月,便萌生定居之念。次年,娶先于撫溪開居的巫姓七四郎公之女為妣,得以繁衍。為紀念此地,將該片土地命名為“社前”。公傳三子,長子玉紅遷龍巖,后裔采用石源郡;次子玉澄居社前;三子玉進遷廣東。留居社前的后裔已經(jīng)發(fā)展到26代,3380余人,遷徙在外的人口數(shù)已經(jīng)超過留居人口數(shù)倍,其中江西與廣東惠州有志公后裔、云南麗江云麗公后裔、湖南社前中湘煙幫后裔、廣東社前星沙煙幫后裔、江西社前煙幫后裔、浙江溫州社前煙幫后裔皆為數(shù)不少。

社前村第六代賴玉紅遷龍巖,后裔采用石源郡;賴玉進遷廣東;第八代賴有志于明萬歷年間遷江西、廣東惠州等地。第13代賴云麗(字存捷)于乾隆年間遷云南麗江。清康乾之后有遷江西的南昌、義寧州(今寧都縣)、武寧縣、弋陽、瑞洪、九江、袁州(今宜春)、贛州、新喻(今新余)、廣信府旱溪(今貴溪)、福寧、寧都、瑞金、雩都(今于都)、樟樹、分宜玉山縣等地;四川的雅州、重慶、邡縣、邛州;湖南的安仁、湘潭、長沙醴陵、衡州(今衡陽)、桃源縣、茶陵州,湖北武漢、來鳳宜昌;廣東的海豐、陸豐、惠州、南海、廣州、潮州、汕頭興寧、大鋪、新安縣陽山縣;江蘇蘇州、常州、無錫;浙江的紹興、山陰縣、杭州、珠璣縣、斗門、溫州、永康;云南的北寨、麗江、昆明,貴州貴陽、貴定、遵義、興義平壩,北京、上海、天津、黑龍江、新疆、甘肅、陜西、廣西安徽、青島,以及本省的福州、建寧府、寧德、羅源安溪、漳州、南靖、長泰龍海、廈門、三明、明溪、龍巖、漳平、連城、寧化、南平、寧德等地均有徙居者。還有一批人徙居臺灣、香港、澳門緬甸、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日本、加拿大、美國、奧地利等地。

景讓公與妣巫氏合葬于家祠后龍山左首卯山酉。景讓公妣墓于康熙元年壬寅年(1662年)由社前四房裔孫重修至今,碑文尚未應用“郡號”,其位置上刻有“開基”二字。

修建祠堂是景讓公孫月溪公(1506~1578年),字延富,率四個兒子于明萬歷初年建造完成的 ,初名“敦本堂”,清末賴宏進士公更名為“賴氏家廟”。 乾隆六年(1741年)在撫市池塘排上建造聚奎文館,成為社前學子啟蒙和進修的學堂,今改建為撫市鎮(zhèn)政府;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9年)開始形成“出魁”,引入蘇州鑼鼓和音樂,形成特色的“十八羅漢鼓”、“五色鑼鼓”和“十班”(也有稱十番),至今延續(xù);乾隆三十年(1765年)倒堂重修家廟;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續(xù)修族譜《寶親》;乾隆48年(1783年)對建在武溪公館前的萬壽寺進行重修;乾隆五十年(1785年)集合族人在大洋段建造天后宮,迎回朝謁莆田的媽祖雕像供奉上香。清代建造形成頗具特色的百余座大洋塅土樓群。

社前《賴氏宗譜》譜本有清康熙、乾隆四十三年手抄本、道光二十九年刻印本、光緒五年木刻本、宣統(tǒng)二年雕版印本,以及1987年的油印本《社前村志》。道光元年(1821年)適遇江西義寧州在全國范圍征集資料撰修賴碩脈系的《大成宗譜》,社前曾派賴理園(諱宜常,字奏經(jīng))率員二、三十人參與撰修,其中有十余人在前往各省收集資料的旅途中喪生。

道光己酉年(1849年),社前村紫東氏初春敬撰《賴氏世系歌訣》:“穎惠宣歷稱平王,桓敏襄成至沖章,穆文添先仙芝繼,好古珠妙通忠郎。真連評一深重一,功行又繼忠誠光,元居浙東莊桴原,遇公請郡賜松陽??锇菹鄧哟T毅,碩公一世字仲芳,赤竹坪生徽郁燦,燦公七子六離鄉(xiāng)。得生標極樞分徙,標古田清流芳,極居寧化二官岌,九官翰院羨玉堂。顯仕后唐封直殿,四郎五郎十三郎,慶一璉經(jīng)升教諭,榮公及第秘書香。二十四郎誠主仕,和卿萬四徙廣昌,四十一郎生六三,百二九子來湖洋。千五歧嶺建祠廟,十九高地為居康,百一千一至永達,景讓社前長發(fā)祥。玉澄月溪生月塘,竹居乾山合三房,時志于昌存字派,修成族譜世代揚。”

社前字輩詩:“景玉廷有,時志于昌。敦厚懷經(jīng)濟(存乃秉步謙),文風日顯揚,碧梧丹鳳集,學海化龍翔。南岳生霞蔚,西川映玉光,詩書朝繼美,蘭桂紹芬芳?!?/p>

明清時期社前有文武秀才89名、文武貢生55名、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49名,文武舉人6名(其中武舉人1名)、文進士一名。文武科第封贈仕職者有286人。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至今先后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519人,其中高學歷、高職稱的有211人,其中博士24人(含配偶),碩士26人,教授22人(含副教授),“一國三部七廳”,副處級以上干部50人。

著名人物在清代有進士賴宏,嘉慶永定首富賴庚興、煙魁賴存覺、富甲填西的仁和昌商號賴耀彩,現(xiàn)代有辛亥革命英烈賴涼血,國民黨中常委、國策顧問賴璉,國民黨少將賴曉萍,軍級顧問大校賴勝榮, 醫(yī)學研究所所長、上校賴珍岳,副軍級教授賴錫棉,中宣部教育局局長賴登鐸,教育界期碩壽星賴筑巖,雙博士學位、衛(wèi)生部保健司司長、教授賴斗巖,烤煙專家高級農(nóng)藝師賴耿新,國學大師博士賴炎元,中國草王、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賴占均,中科院武漢地震局局長、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博導賴錫安,病蟲害專家、高級農(nóng)藝師賴貝元,激光專家研究員賴東顯,為蔣緯國先生主刀的心血管專家賴曉亭,以及青年才俊《故事林》副總編、《客家》副主編賴碧強,中國新聞社北京分社社長賴海隆,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辦公廳主任賴鋼等。

六、湖雷瑤貝嶺開基紀略

湖雷瑤貝嶺明清時期屬下湖,俗稱牛背嶺。與湖洋寨合稱湖瑤村,位于湖雷鎮(zhèn)的南面。撫石公路改線擴大后,水泥大道穿村而過,交通便利。湖洋寨與瑤貝嶺僅一條小圳為界,圳上為湖洋寨,圳下為瑤貝嶺。該村賴姓已經(jīng)傳至27代,1300余人。

明永樂年間千七郎公后裔念五郎自撫溪遷徙到下湖雷,先住在山嶺下。長子孟一郎諱仁智,同弟孟二郎諱仁福,在大明景泰庚午元年(1450年)十月初九日購買上杭縣城人羅經(jīng)、羅堔兄弟屋場一所,魚塘二口,契載租米七升,正坐落土名下湖雷鄉(xiāng)瑤貝嶺,承豐田里二圖四甲民籍里長一名,從此定居。隨即五世祖孟一郎與孟二郎公在瑤貝嶺開始創(chuàng)建祠堂,祠名為“大宗祠”。 清康熙癸卯歲(1663年)重建,三堂式磚木結(jié)構,中廳為“四點金”木柱建筑,仍然座巽向乾兼巳,庚辰庚戌分金。

念五郎公妣合葬湖雷鴨媽潭上面,春分日祭祠,香火旺盛,亦有賴伯公之美稱。

湖雷鎮(zhèn)湖瑤村《賴氏族譜》手抄古本,順治乙未年(1655年)愷伯公(名正德,字元愷)開始抄錄,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歲次丙申三月既望日,西川十三世裔孫賴含章,字文林,號存誠, 續(xù)而修之到十三代。記載了賴百二郎上祖世系、遷徙,千七郎之孫賴念五郎開基瑤貝嶺,及后裔蕃衍情況,字輩為“百、千、萬、念、孟、仲、端、常、璋,廷、應、元、文”,考證了西川郡名來歷。嘉慶甲戌歲(1814年),十六世大學生萃山公()續(xù)而修之。到清光緒辛巳(1881年)又續(xù)寫,由于保管不善,遺失二頁,造成十六、十七世缺漏。

明成化之后開始陸續(xù)外遷龍巖、南靖、廣東等地,到了嘉靖年間,基本形成格局是瑤貝嶺居住的是孟一郎裔孫,湖洋寨與石城坑居住的是孟二郎裔孫。萬歷年間形成修墓高潮,萬歷甲午(1594)湖洋寨戶首積良公會重修百二郎墓,明萬歷庚戌三十八年(1610)瑤貝嶺戶首廷槐會眾重修千七郎墓,明萬歷庚申四十八年(1620)戶首賴廷槐會眾重修念五郎與妣李五娘墓,萬歷三十五年(1607)更修七世法端墓,萬歷三十七年(1609)修建六世宗顯墓,萬歷三十年(1602)廷槐父親賴瑞(字仕璋,號法璋)辭世,因其早年曾授度牒,所以有法號。璋公有三子,五孫,二十五曾孫,后來,璋公后裔成為瑤貝嶺的絕大多數(shù),因此倡建私祠“璋公祠”,1980年左右崩毀,沒有重建。

六世宗茂公又從南靖返遷陳東湖堂里開基;六世宗榮公的后裔遷龍巖大池、小池等地;五世孟三郎之三、四兩子徙南靖船場鎮(zhèn)鼎寮村,后裔又分徙江西、廣東、四川寧州、臺灣等地;五世孟五郎公徙南靖書洋鄉(xiāng)文豐村后裔又分徙臺灣等地;孟二郎的曾孫八世惟勝公在明萬歷年間從瑤貝嶺遷湖雷竹蘭村赤竹坪居住,九世法傳公轉(zhuǎn)徙石城坑。七世賴鴻遷徙龍巖大、小池,八世賴惟爵和惟璉兩兄弟遷徙南靖縣書洋鄉(xiāng),十七世賴勲(字卓峰,號官茂,別號銘齋)清嘉慶進士,出任南安知府,徙居四川萬縣,還有遷徙江西的寧州、弋陽、河口、贛州,廣東的梅縣、坡下、石卷山、博羅,四川,本省的寧化、將樂、建寧、崇安、上杭、長汀、平和、福州、明溪、建陽等地。后裔中有遷居臺灣者,也有定居美國者。

湖洋寨為湖瑤村的一個自然村,南鄰角坑庵,西接嶺下和下寨,北毗田心里,東靠桐樹崗,明成化年間六世宗旺公(1438-1507年),在湖洋寨開基,傳有四子,公生于明正統(tǒng)戊午年九月二十七日,歿于正德丁卯二年九月二十二日,葬銅鼓寨“雄師展姿”形,又名獅神地。妣官氏葬庵子邊食水窠面上半山“飛鳳展翅”形。后裔建“敦本祠”祭祀開基祖。宗譜為各房自行抄錄。該村在清嘉慶戊午科(1798年)進士,欽點翰林賴勲字卓峰號官茂別號銘齋,任寧都知州、南安府知府。于嘉慶年間返鄉(xiāng)祭祖對“大宗祠”進行重修,并在祠堂門前樹桅桿,立一對石獅子。

陳東鄉(xiāng)石嶺村湖塘里屬千七郎公后裔,地處金峰大山,東接高石,西鄰園東,南面焦坑,北靠荷花。明成化年間六世宗茂公先徙居南靖,后返遷此地開基。后裔有徙居廣東、緬甸等地。

石城坑,隸屬湖雷鎮(zhèn)高石村,明清時期屬豐田里石坑。地處永定金豐大山中間,群山環(huán)抱,形似九州落湖,鐵扇關門。距縣城30公里。本村系百二郎公脈(尊一世)千七郎公裔孫。已傳到26代計72戶375人,其中遷永定鳳城12戶73人。八世惟勝公于明萬歷年間從湖雷瑤背嶺移居赤竹坪,九世法傳公又從赤竹遷居石城坑。十一世長富公徙居廣東程鄉(xiāng),十四世友生公徙居建寧,十七世丁壽公徙居廣東惠昌,還有遷廣東佛山、廣西梧州、武漢、新疆、本省的南靖梅隆、龍巖、漳州、永安者,也有遷南洋、緬甸、香港、臺灣者。

千七郎后裔在清代有嘉慶進士賴勛,舉人賴安(武舉)與賴光青,貢生9人,民國縣長1人,現(xiàn)代出有2名博士、5名碩士、大學畢業(yè)生 人,處級以上領導干部4人。著名人物有中共永定支部創(chuàng)建人、縣蘇維埃秘書長賴秋實,早期共產(chǎn)黨員《嶺東國民日報》總編賴俊、紅色金融家、全國政協(xié)委員賴祖烈、少??h長賴祖雄等。

賴啟彰供稿

Hash:456186ea4d724413b35f1afa89304da6b0ddb97f

聲明:此文由 天下賴氏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