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浙邊陲的明珠:千年古鎮(zhèn),一水中流犀溪村
犀溪村全景(2008年攝)
一水中流犀溪村
繆 福 森 文 / 圖
犀溪村是閩浙邊界的一座極具規(guī)模、古老而美麗的鄉(xiāng)村。一條如弓似弩玉帶般的溪流穿村而過,“一水中流,人居兩岸”這句話形象地描述了村子的總體格局。犀溪村兩岸民居密集,東南面民居建在東皋山麓,西北面民居坐落于錦屏山下。犀溪河中段有一座三墩四孔聯(lián)拱石拱橋,過去叫“八德橋”,它既是溝通兩岸居民的紐帶,又是東皋山下兩大片民居的分界點——向北叫上東皋,南面叫下東皋。河對岸那一大片民居叫錦山。
犀溪村中的聯(lián)拱石拱橋——八德橋夜景
犀溪村最早入遷的是西浦村繆氏始遷祖繆祿。唐廣明元年(880),繆祿自會稽(今浙江紹興)多地輾轉(zhuǎn),后來肇基于犀溪村霍洋,也叫可洋或考洋(今犀溪漂流景區(qū)游客中心西面附近)。如今,犀溪村上東皋街道邊尚有西浦繆氏”狀元池”古跡遺存。因過去犀溪河下游約三四華里的石壩峽河岸石崖上有一串犀牛足印,傳說那是神牛經(jīng)過所留,又傳犀牛有鎮(zhèn)水口之說。由于繆錄祖籍會稽,為表不忘本源之意,遂將犀溪可洋棲息地取名叫“犀稽”。在當?shù)?“稽”與“犀”諧音,后來就叫做“犀溪”。因犀溪村河流源自北部大安鄉(xiāng),且民居大多臨河傍水而建,所以,犀溪村在南宋景炎末年(1277)以后易名叫“北浦”(浦,水邊)。不過,犀溪這一村名卻一直沿用至今。
繆祿在犀溪可洋生息繁衍約五六世光景,后來,其后裔又逐漸移居犀溪河下游與之毗連的西浦村。在西浦繆祿后裔陸續(xù)遷徙的這段時期里,犀溪葉氏始祖葉開祚在南宋祥興元年(1278)從浙江泰順縣垟溪的黃蓮山入贅去村一華里的潘家坳。葉氏繁衍至第六世,即葉氏始遷祖葉開祚來孫葉謙這代,大為發(fā)族。如今,犀溪村葉氏已繁衍至29世?,F(xiàn)在,犀溪主村有800多戶,3600多人口。
過去,犀溪村三片民居鱗次櫛比,建筑考究,氣勢恢弘。
瑞雪將犀溪下東皋古民居群裝點得猶如瓊樓玉宇(2002年攝)
犀溪村下東皋古民居群(2012年攝)
犀溪村下東皋古民居門樓(2002年攝)
犀溪村下東皋古民居雕飾精美的門窗格扇
犀溪村下東皋古民居屋脊檐下造型獨特的懸魚
犀溪村長弄底古民居院落中的古井
犀溪村上東皋古民居石砌門樓(2013年攝)
犀溪村上東皋古民居群(2013年攝)
犀溪村錦山片古民居雪后美景(2015年攝)
雖然隨著時代變遷,現(xiàn)代文明的腳步不斷闖入,古老民居所剩無幾。不過,村里的葉氏宗祠、桂香閣和村南邊的福壽廊橋這三大文物建筑保存尚好,古韻盎然。
鄉(xiāng)村聚落,絕大多數(shù)建有祠堂,在血緣村落里,祠堂是村落中規(guī)格最高的公共建筑。其中分為宗祠,支詞和家祠。宗祠是血緣關(guān)系的紐帶,處于最核心的地位。祠堂既是陳列祖宗牌位、祭祀謁祖的場所,又是族人議事的會堂,也是炫耀族中杰出人物的紀念堂。在過去,還是族人娛樂活動的中心,甚至是族民婚喪嫁娶儀式的舉行地。
省保文物單位——犀溪葉氏宗祠門樓
坐落在東皋山下犀溪葉氏宗祠,修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是一座府堂式木結(jié)構(gòu)建筑,于2013年1月獲批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其規(guī)模宏大,氣勢恢弘,建筑考究,保存完好,在壽寧域內(nèi)也不多見。
犀溪葉氏宗祠古戲臺
這座禮制建筑結(jié)構(gòu)嚴謹,由門樓、戲臺、先慎堂(中軍府)、享堂和報本祠組成一個有機整體。門樓是一座古色古香重檐歇山頂式的建筑。正中檐下懸一巨扁,上刻“葉氏宗祠”四個鎏金大字。匾額下方兩側(cè)書著一副對聯(lián):“鳳閣三千字,鰲陽第一家?!边@是清康熙翰林院伺讀學士孟亮揆書贈。門樓兩側(cè)墻體呈“八”字形,側(cè)墻檐下各繪有6幅人物或動物彩繪。彩繪下面兩邊的白墻上分別書就的“弘揚祖德”和“繼往開來”八個大字最是吸引人們眼球。
跨入祠堂大門,首先看到緊挨門樓的是檐角飛揚、造型古樸的戲臺。前幾年,其右側(cè)還增設(shè)一個供演古裝戲時樂隊伴奏用的副臺。這座古戲臺中央八角藻井上的彩繪十分精美,頗具文物價值。
犀溪葉氏宗祠古戲臺藻井壁畫
戲臺前的天井連接著前堂,這里叫先慎堂(中軍府),舉目四顧,一堂牌匾,滿壁生輝。葉氏先祖自肇基北浦以來,各個歷史時期人才輩出。其中懸掛于太師壁、紅底鎏金的是壽寧建縣以來首位忠烈進士葉有挺的匾額,它彰顯著葉氏族人的榮耀。這前堂的柱礎(chǔ)形制十分獨特——鐫著“虎爪”浮雕圖案。據(jù)村中長者講述得知,這里因過去是“中軍府”,所以柱礎(chǔ)形制與其他建筑有別。
穿過前堂,走過天井邊的兩廡,登上五級石階,就來到中堂。這里過去是寢堂,供奉葉氏祖先靈牌。1999年,葉氏族人對宗祠進行大規(guī)模修繕,并在中堂之后再建報本祠,于是,就將原來在中堂供奉的祖先牌位移至這里。這樣,祠堂的最后一進建筑就成為寢堂了。
犀溪葉氏宗祠內(nèi)景
葉氏宗祠依山傍水,如果細心的游客,還會在祠堂門樓前的河心發(fā)現(xiàn)一塊巖石,像似印璽,如今尚存。
犀溪村下東皋公路邊矗立著一座造型獨特、古樸別致、“身份”特殊的古老建筑,這就是桂香閣。
壽寧一中前身——犀溪桂香閣(2003年攝)
“桂香閣”又叫“文昌閣”,由犀溪葉氏族人維智、會海和云耀等十四人為首事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修建的合族讀書場所,至今已有220多年歷史了。它是一座瓦木結(jié)構(gòu)、三層“塔式”重檐結(jié)構(gòu)建筑,占地面積510平方米,高11.35米,它融合了塔和樓閣的建筑特點,展現(xiàn)了閩越建筑風格。
當年樓閣頂層原有文昌帝君塑像,自清代以來,犀溪鄉(xiāng)民和文人墨客都叫它“文昌閣”。此外, 閣中庭院種有數(shù)株桂花,還有葉茂枝繁的石榴樹。每到桂花盛開時節(jié),芬芳濃郁,香飄數(shù)里,沁人心脾,令人陶醉!于是,閣以樹名,又叫“桂香閣”
大家不要小覷這座外觀不甚起眼的樓閣,這里曾經(jīng)是遠近文人學士聚會、拜祭文昌帝君的重要場所,鼎盛時期,香火繚繞,名士云集,詩賦不絕于耳,普通人難以涉足,是當?shù)厝罕娦闹械摹?a href='/wenhua/' target=_blank>文化圣地”。
民國27年(1938),留學日本畢業(yè)回國的葉森和其族侄、北京大學國語講習所畢業(yè)的法學士葉昇一起,典賣田產(chǎn),傾其家財,在桂香閣共同創(chuàng)辦 “犀溪私立育英公學”,由此拉開了壽寧中等教育的序幕。桂香閣為當時壽寧最高學府,現(xiàn) 在成為壽寧一中的前身。1998年,桂香閣被壽寧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壽寧較有規(guī)模的鄉(xiāng)村聚落中,大都建有橋梁 。在各種橋梁當中,廊橋是最富有人文色彩的。自古以來,廊橋是連接兩地、傳承文化、承載情感的重要載體,而其中的木栱廊橋最具特色。
犀溪河下游的福壽橋就是一座具有科技含量的木栱廊橋。遠遠望去,她宛若一匹黑色戰(zhàn)馬奮蹄騰躍河面。
省保文物單位——木拱廊橋福壽橋(2012年攝
仰望福壽廊橋,無不感受到其“橫空出世”的壯美氣勢
福壽橋,又名壩頭溪橋,修建于清嘉慶十九年(1814)。長40.7米,寬4.89米,拱跨32.8米,共18開間,76柱,上覆雙坡頂。
當年,在重重困難面前,建橋首事犀溪村葉世虞毅然決定獨自承擔建橋重任。壽寧縣正堂烏竹芳、捕廳高景適和儒學方春海等地方官員感其熱心公益之善舉,慷慨解囊,捐俸支持。如今,橋屋喜梁上還留著他們的芳名。
徜徉在呈現(xiàn)弧形的橋面上,看到兩側(cè)擋風雨板刻有“桃子”、“葫蘆”等多種形狀鏤空窗洞,兩邊設(shè)有木凳,廊屋正中設(shè)有神龕,神龕中祀南海觀音,右祀大帝,左祀臨水夫人。神龕面迎來水和村莊,以祈神靈保佑一村太平安康,這是我國古代鄉(xiāng)村規(guī)劃的一大特點,也說明福壽橋除了交通意義之外,又是當?shù)卮迕褡诮绦叛龅闹匾獔鏊?/p>
在壽寧到泰順公路修通之前,犀溪福壽橋是壽寧縣城通往浙江泰順縣城的要津。如今,這座古廊橋雖然在交通方面失去原有的功能,但在當?shù)卮迕竦纳a(chǎn)生活中仍然發(fā)揮不少作用——上山勞作的村民和燒香拜佛的信徒常常在橋上留下他們的身影。同時,它也為犀溪乃至壽寧留下一處珍貴的文物古跡,2013年1月,福壽橋獲批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這座古廊橋雖然歷經(jīng)200多年風雨洗禮,如今,依然以矯健的身軀雄跨在犀溪河之上!
犀溪村下東皋原有一座頗具規(guī)模的臨水宮,文革期間曾一度作為犀溪中心小學和犀溪中學的校舍。1970年初,人民公社從西浦遷入此地辦公,后于80年代末拆除,后遷建于福壽橋南岸橋頭附近。一年四季,當?shù)卮迕窈蛣e處信徒常常前往燒香祈福,臨水宮熱鬧非凡。
犀溪村文物古跡不少,如今,村中尚有四座保存完好的炮樓,過去的特殊用場自不必說,而今它們真有“下崗”的無奈和寂寞。
上世紀80年代初的犀溪錦山
犀溪村錦山片大炮樓
說起鄉(xiāng)村傳統(tǒng)習俗,犀溪村的元宵 “豎燈節(jié)”在壽寧當?shù)鬲氁粺o二,規(guī)模巨大,極富特色,在閩東地區(qū)也絕無僅有。
犀溪元宵夜 鄉(xiāng)村不夜天
所謂“豎燈”,鮮為人知。過去,村上族內(nèi)上年或元宵節(jié)前凡有生育男孩的人家,元宵節(jié)那天早上,村里添丁增口人家的親朋好友就會為主人在其家門口豎竹掛燈,以示賀喜。
犀溪元宵節(jié),添丁增口人家門前豎竹掛燈
犀溪元宵“豎燈節(jié)”活動,從當天下午開始。
犀溪元宵節(jié),孩童們成群結(jié)隊前往添丁增口人家品燈茶,領(lǐng)禮物
真正高潮在元宵之夜。親朋好友、鄰里鄉(xiāng)親興致勃勃地帶上煙花爆竹陸陸續(xù)續(xù)前往添丁增口人家賀喜,賀客不分親疏遠近,也不問同宗異族,早已恭候門前的主人便燃起煙花爆竹熱情接應。
元宵之夜,添丁增口人家燃放煙花爆竹喜迎賀客
隨后,主人便邀請來客落坐入席,客人盡情品嘗“豎燈茶”之后,主人再上酒水佳肴,讓賀客共進元宵晚宴,以表謝意。
犀溪元宵豎燈節(jié),鄰里鄉(xiāng)親、親朋好友在添丁增口人家品豎燈茶
犀溪村每年元宵“豎燈節(jié)”的活動都要在午夜過后方才結(jié)束,沸騰的鄉(xiāng)村之夜此時才漸漸趨于寧靜。
時代車輪滾滾向前,山鄉(xiāng)巨變已成必然。
2016年1月21日,福壽高速公路出省段壽寧(南陽)互通至溧寧線閩浙界順利通車,在犀溪互通口舉行慶典儀式
福壽高速公路出省段犀溪互通
如今,犀溪像全國各地許許多多鄉(xiāng)村一樣,座座高樓拔地而起,轎車輕騎穿梭來往。
犀溪圩日,人們紛紛前往集市購買現(xiàn)代生活生產(chǎn)用品
傳統(tǒng)生活漸行漸遠,新潮時尚越來越多。
犀溪村音樂噴泉——壽寧唯一的一座鄉(xiāng)村噴泉
雖然民居街貌已非昔日,但是節(jié)俗年味依然流傳。
鏈接:
一、忠烈進士葉有挺
壽寧大地風物長存,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曾經(jīng)演繹過許許多多富有傳奇、浪漫色彩的人物故事,先人的遺跡在各地縣志、各姓族譜和后人的口耳中不斷傳承,當我們走進這些曾被埋藏在歷史塵埃中的人物時,我們的心靈無不為之震憾。
在壽寧縣犀溪鎮(zhèn),除了南宋狀元繆蟾外,還有一位顯赫人物,他就是壽寧自明代建縣以來走出的第一位忠烈進士葉有挺。
葉有挺(1618-1675),字貞孚,號果庵,其孝老愛親、忠貞盡節(jié)的事跡被載入《二十五史》和《清史稿·忠義傳》。
葉有挺幼年喪父,家境貧寒,但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少小立志,十三歲就取得庠生資格,繼而進入縣學。青年時期,曾有幸得到宦壽明代著名通俗文學家、戲曲家馮夢龍的器重,他將其收為得意門生,學業(yè)突飛猛進。葉有挺平素孝老愛幼,鄉(xiāng)閭交口稱贊。清順治七年(1650),被福建省學政郭公特舉為“孝廉”。
葉有挺青年時期正值改朝換代的動蕩年代,朝廷重武輕文,科舉無常,他直到年近不惑才考中舉人。此后,多次應舉,屢試屢敗,但他毫不氣餒,勵志進取,終于在清康熙九年(1670)榮中庚戌科進士。金榜題名后,他卻回家贍養(yǎng)老母,竭盡孝心。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春,朝廷敕封葉有挺為江西省觀政,未及他赴任就職,就發(fā)生“三藩割據(jù)”叛亂,駐閩靖南王耿精忠伙同平西王吳三桂分庭抗旨,割據(jù)一方,獨霸稱王。耿黨認為葉有挺才學出眾,聲望很高,誘以處州刺史官位,有挺不愿趨炎附勢,堅決不從,于是,他就藏匿犀溪村北溪頭后坑的茅舍中耕讀,將歸隱地自取名為“龍?zhí)?/a>書齋”。
話說耿黨豈肯罷休,于是四處偵察搜尋葉有挺下落,葉有挺被迫只好潛回家中,連夜與親人訣別出走。當他到達浙江松陽縣卯山時不料被耿兵抓獲,葉有挺以絕食抗爭,死不接受耿黨迫授之職。耿兵被他忠貞的氣節(jié)和堅強的意志所感動,于是偷偷將他釋放。此后,葉有挺隱姓埋名,并自毀容顏重返卯山寺隱居,對外佯稱他已死去,以期平息耿黨叛亂、朝廷收復疆土之后,再出山報效國家。然而,在康熙十四年(1675)二月二十日,葉有挺行蹤被偽縣令耳目偵識,偽縣令為了請功,就派兵包圍禪院,并揚言要火燒卯山寺,以此迫其出山歸順。葉有挺是個有良知的愛國志士,不屈從也不殃及寺廟僧眾,面對此番情勢,有挺別無選擇,決定以死抗爭。于是,向南為母九叩之后,就自縊于卯山寺外的一棵古樹上,以身殉節(jié),時年五十八歲。
葉有挺以身殉節(jié)的崇高品格倍受贊賞,當朝反響強烈。康熙年間翰林院侍讀學士、詩人孟亮揆感其忠義烈舉,為他撰聯(lián)稱頌:
“磊落多奇才,杏苑看花成進士;從容就大義,薇山盡節(jié)舊名臣。”
清康熙三十年(1691),建寧府知府張琦旌賜他“忠孝克全”一匾。清嘉慶十二年(1807),誥命持旨追封葉有挺玄孫伊霖恩騎尉,世襲岡替。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福寧府志·人物志》刊載葉有挺事跡。
葉有挺一生沒能如愿仕途,沒有享受絲毫榮華富貴,但他一身浩然正氣,在國家一統(tǒng)的大是大非面前表現(xiàn)出大義凜然,忠貞不渝的愛國氣節(jié),實為難能可貴!
葉有挺是壽寧大地上孕育出來的杰出人物,他為后代子孫樹立了光輝榜樣,他是壽寧人民乃至閩東人民的驕傲,他的事跡是我們勵志進取、愛家衛(wèi)國的精神力量!
二、教育先驅(qū)者葉森
葉森,字木峰,號銘聲,生于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卒于公元1955年。曾留學日本東京大學法律系,獲法學士學位。1923年畢業(yè)回國,到福建省立第三中學(霞浦)任教。1928年返回壽寧任縣教育局局長。1930年,應愛國華僑陳嘉庚邀請,赴廈門華僑女子師范學校任教。1933年,再度到省立三中、三都中學任教。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葉森避亂還鄉(xiāng),目睹壽寧教育落后的狀況,憂心忡忡,與族侄葉昇一起,典賣田產(chǎn),傾其家財,在犀溪桂香閣創(chuàng)辦了“私立育英公學”,由葉森擔任校長,由于葉森學識淵博,在閩東浙南教育界知名度很高,故福安、柘榮和浙江泰順都有學生前來育英公學求學。犀溪“私立育英公學”的創(chuàng)辦拉開了壽寧中等教育的序幕。
1941年1月,經(jīng)國民政府省教育廳正式批準,私立“育英公學”易名“壽寧縣立初級中學”。同年8月,創(chuàng)辦一年的學校遷往壽寧縣城,當時借用馬仙宮和柳氏宗祠為臨時校舍,葉森繼任校長。1946年,中央國民政府為表彰葉森抗日功績卓著,特頒發(fā)勝利獎?wù)?,并贈其“愛國施教”匾額。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學校,葉森留任校長至1952年。
1955年,葉森因冤假錯案而去世。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全國各類冤假錯案陸續(xù)得到解決,1985年,葉森的歷史問題也得以平反昭雪。
“重教精神堪典范,醒獅天鼓畢生撾。”“春風依舊催桃李,功績汗青自有評。”這是后人對葉森先生矢志不渝創(chuàng)辦教育的禮贊。
1999年,原國民黨中常委、壽寧籍的何宜武先生書函稱贊葉森:“獻身教育,春風化雨?!?/p>
2015年12月18日,壽寧一中創(chuàng)始人、首任校長葉森先生銅像揭幕儀式在壽寧一中舉行。
葉森先生銅像的建立,是對我縣這位中等教育事業(yè)先驅(qū)者的緬懷與敬仰,彰顯人們尊師崇教的美德,對于激勵全縣學子,銘記教育歷史,勵志求學,奮發(fā)進取,讀書報國等都將具有積極和深遠的意義。
三、元宵習俗“豎燈節(jié)”
壽寧縣犀溪村元宵節(jié)傳統(tǒng)習俗以“豎燈茶”為主題,在當?shù)匾?guī)模巨大,極富特色,在閩東也絕無僅有。
所謂“豎燈”,鮮為人知。過去,村上族內(nèi)上年或元宵節(jié)前凡有生育男孩的人家,元宵節(jié)那天早上,村里添丁增口人家的親朋好友就會為主人在其家門口豎竹掛燈,以示賀喜。
這用來豎燈的毛竹很有講究。在元宵節(jié)前夕,他們從山上選取同根生長且高大挺拔、枝葉繁茂的一對植株,把其中一株連枝帶葉砍來,扛回家中。然后對竹子進行一番“打扮”——從竹梢往下依次掛上七盞大紅燈籠。燈籠形態(tài)各異,或呈“壽桃”,或似“鯉魚”,或如“桔子”,或像“蝴蝶”,還有“走馬燈”……走馬燈的剪紙圖案有:八仙過海,唐僧取經(jīng),鯉魚跳龍門,三英戰(zhàn)呂布等。最高的兩盞,懸掛“魚燈”或“桔燈”,寄寓“吉慶有余”之意。并在各個燈籠內(nèi)部安上蠟燭,屆時點燈豎竹。自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由于當?shù)赝穗?,燈籠內(nèi)的蠟燭就被電燈取代了。
元宵“豎燈節(jié)”活動,從當日下午開始。主人在廳堂中央設(shè)三張聯(lián)席方桌,桌上擺滿豐盛的茶點——各色喜糖、各種水果,還有當?shù)氐?a href='/techan/40300' target=_blank>葵花籽、花生等食品,琳瑯滿目,讓人看了眼花繚亂。但桌上中間一列碟里紅紙墊底的果品,按照慣例,只為擺設(shè),謝絕品嘗。而兩旁的茶點才真正用以招待前來賀喜的客人。午后,品“豎燈茶”活動開始,先期走家串戶趕熱鬧的主要是孩童們,進屋之后,主人依次給他們安排入座,接著就是喝糖茶,吃糖果。若遇座無虛席時,就逐一分給糖果罷了。正式品“豎燈茶”是從當天晚飯后開始。親朋好友、鄰里鄉(xiāng)親興致勃勃地帶上煙花爆竹陸陸續(xù)續(xù)前往添丁增口人家登門賀喜,賀客不分親疏遠近,也不問同宗異族,早已恭候門前的主人便燃起煙花爆竹熱情接應。經(jīng)過數(shù)分鐘“賽炮”之后,主人們便邀客人進宅,致謝問候,遞煙敬茶,雙方互?!疤矶“l(fā)財”,然后主人便請坐入席,熱情有加??腿吮M情品嘗“豎燈茶”。之后,主人再上酒水佳肴,讓賀客共進元宵晚宴,以表謝意。席間,賓主交杯換盞,歡敘家常,和和美美,融洽投機。品茶完畢,客人告辭,就說“來年再添丁”之類的吉祥話語。
元宵之夜,添丁人家,迎來送往,忙里忙外,不亦樂乎! 村中各片,炮聲四起,此起彼伏,不絕于耳。各色禮花,空中綻放,璀璨奪目,美不勝收。大街小巷,人來客往,歡聲笑語,熱鬧非凡!
等主人送走最后一批客人,已過午夜。于是,主人家便請豎竹掛燈、張羅筵席的親朋好友和族里的長者一起來“圓燈”。次日上午,添丁增口人家還要邀請街坊鄰居和房親族友中的成年婦女共進“豎燈茶”早宴,宴畢,元宵“豎燈茶”活動隨之結(jié)束。
此外,過去犀溪村元宵“豎燈節(jié)”另有“換燭”(又稱“拔燭”)這一環(huán)節(jié)。即在元宵節(jié)午夜過后,親朋好友中的熱心人會拿一雙紅燭前往臨水宮或“社主壇”(當?shù)厝怂追Q“大王廟”)換回一雙燃燒未盡的紅蠟燭,送往已婚未育婦女的寢室,預祝其早生貴子。此時,接受祝福的人家便燃起鞭炮,熱情將他們迎進,并用酒肴款待。于是,村里的臨水宮和“社主”的火燭自然成了元宵節(jié)的吉祥物了。
不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每年元宵節(jié)這一天,犀溪村中的宗祠門樓前都要豎兩桿燈籠,以祈舉族人丁大發(fā),一村太平吉祥。無論添丁人家還是宗族祠堂,豎在竹竿上的七盞燈籠自元宵日起連續(xù)點燈七個晝夜。結(jié)束之后,為圖吉祥,有的人家就用豎燈的竹子制作嬰兒睡具——搖籃,以期寶寶健康成長和將來成才。如今,新型睡具和童車大量普及,也就沒人如此而為了。
在過去,尤其是上世紀50年代末,我國處在國民經(jīng)濟困難時期,該村普通人家是支付不起“豎燈”費用的,即使一年村里添丁數(shù)十口,豎燈的也僅有七八家。雖然大多無力豎燈,但添丁增口人家還是竭力籌備茶點答謝前來慶賀的客人,而且都會到臨水宮里或是社主壇前上香祈福謝恩的。
如今,隨著社會發(fā)展,村民生活全面小康化,以及當?shù)馗咚俟沸尥◣淼某鲂斜憬?,而今的“豎燈節(jié)”習俗有了很大的演變和發(fā)展?,F(xiàn)在,只要家中有添丁增口,這里的人們無一不辦“豎燈茶”。而且筵席上的茶點更加講究,酒水佳肴愈發(fā)豐盛,甚至還有互相攀比之勢。遠在異地他鄉(xiāng)的親朋好友或是遷徙別處的鄰里鄉(xiāng)親,大多都在元宵之日驅(qū)車趕來參加犀溪元宵“豎燈節(jié)”,現(xiàn)在,祝賀者逐年增多。在元宵當日下午,添丁人家便開始張羅起來——用塑料袋子裝好糖果、高級飲料之類食品,逐一分發(fā)給本村及鄰村早早登門拜訪的孩童們,他們也不失時機,自備袋子,穿街走巷,逐家去領(lǐng),不一會兒功夫,每人便沉沉一袋,手提肩扛,滿載而歸。這可真是樂壞了一群群天真爛漫的孩子們。
據(jù)有關(guān)史料考證,這種元宵品“豎燈茶”風俗為閩東浙南鄉(xiāng)村所獨有。該習俗源于清康熙(1662——1772)年間宮廷,后發(fā)展至民間,沿襲至今,有著三百來年傳承歷史。壽寧犀溪村葉氏族里有一外孫名叫韋基烈,他是清雍正十一年(1733)進士,后來,他將犀溪外祖母家鄉(xiāng)元宵“豎燈茶”習俗帶到了壽寧南門坑底(即今該縣清源村)。從那時起,該村每年元宵節(jié),也在其宗祠外旗桿上高掛紅燈籠,添丁人家也在家中設(shè)茶點接待賀客,但規(guī)模甚小。因此,元宵“豎燈茶”習俗主要流行于該縣犀溪村。
如今,犀溪元宵“豎燈節(jié)”習俗不僅歷久不衰,而且越辦越具規(guī)模。據(jù)悉,最鼎盛時期是在2008年,犀溪村有48戶添丁人家舉辦了“豎燈茶”。2013年元宵節(jié),犀溪村民自發(fā)捐資成功舉辦了以“豎燈茶”為主題的大型民俗文化節(jié)。那年元宵, 遠近鄉(xiāng)村,毗鄰縣市,各界人士,趨之若鶩,萬人空巷。從主辦方獲悉,本屆活動,村民捐資高達27萬多元,共接待各地來賓24000多人,真可謂盛況空前,這在壽寧乃至閩東地區(qū)堪稱前所未有。
攝 影 /撰 文 / 編 輯 :繆福森(昵稱:暗香疏影)
Hash:c4811b74b459197a1c2db01544625ac34244223e
聲明:此文由 犀溪輿情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