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京西第一仙洞——石花洞(連載三)
鐘乳石、石筍、石柱是巖溶洞穴中最為常見的形態(tài),另外還有石幔、石盾、石盆、石花等多種形態(tài)的巖溶結(jié)構(gòu),這些在石花洞中都可以看到。鐘乳石的形成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一般一百年才能長高一厘米,所以一個鐘乳石往往是數(shù)萬年沉積的產(chǎn)物,科學(xué)家們便可以利用它的剖面結(jié)構(gòu)分析地質(zhì)時期的氣候變化。
石花洞第二層一共五個大廳,迂回曲折,游覽線路長1352米。全國最大的石旗位于第二層的西支洞中,高2.18米,寬1.1米,尤其因為它在結(jié)晶過程中摻入雜質(zhì)較少,因而通體透明,潔白如玉,并且呈卷曲狀,所以景區(qū)將之稱為“白玉銀旗”。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也很像一只白色的田螺倒懸在空中。
洞中最大的鐘乳石在第二層主洞中,高18米,寬3米,景區(qū)為之配上了紅色的燈光,所以形似一個倒懸的火炬在熊熊燃燒,名為火炬倒懸。這里原本是一個洞口,早時的人們就是從這里墜繩進洞攀援而下的。
如今這里還留有那個時代的印記,不知還要留多少年。
在第二層末端的通道中,有一組高10米、寬18米的石幔群。石幔和鐘乳石的形成原理類似,只不過是片狀流水從裂隙中流出沉積而成,所以連成一片蔚為壯觀,如同帷幔一般,由此得名。這里的燈光打得不錯,即便用手機拍照,也能有驚艷的效果。只是正面可供拍攝的距離較近,需要廣角鏡頭。
石幔群前一個石筍主持人正在手持話筒報幕,形象惟妙惟肖。
這是一座玲瓏寶塔。看看這個石筍的形狀以及花式,真的比人工雕琢出來的玲瓏寶塔還要精巧千萬倍,而且圓潤挺拔。令人拍手叫絕。
這里兩根并立的,由鐘乳石和石筍相連而形成的高大石柱。石柱高12米,甚為壯觀。其實并非上下光滑一致,而是層層分明,頗有玲瓏剔透之感。科學(xué)家可以通過這石柱之上一層層的形態(tài)結(jié)構(gòu),解讀出千萬年前流水的速度和地表的升降過程,可謂是美學(xué)價值和科研價值并存。景區(qū)將這里命名為“擎天鴛鴦柱”。
石盾是第三層的最大看點。如果溶液從裂隙中滲出時帶有壓力,那么鈣質(zhì)沉積的過程就會在裂隙口形成上下兩個平整的板面,并逐漸向外呈環(huán)狀生長,時間長了兩個板面吻合在一起,便為石盾。由于下層板面的下部往往會有水流下形成鐘乳石或者石幔,所以常成臺狀。這里的石盾高1.2米,直徑2.6米,是洞中最大的石盾,上表面十分光滑,而下部則錯落有致,如帷幔一般,被稱作“龍女繡花臺”。石花洞里面有大小石盾630余枚,有水平的如石桌、石臺,也有豎直的如鏡子一般。
奇形怪狀的鐘乳石中間,突然間見到如此平整光滑的石盾,讓人不得不佩服造物主的巧思。
與前三層相比,第四層的形成年代是最近的,所以在這里可以看到鐘乳石形成的初級階段——鵝管。洞頂?shù)娜芤合蛳铝鞒?,先是形成上下粗細基本一致的中空管,之后時間長了才會在這基礎(chǔ)上一層層包裹起來,形成錐狀的鐘乳石,和在上層看到的巨大且成熟的鐘乳石有很不一樣的感覺。正因如此,為了對這些尚處幼年的沉積進行保護,第四層修建了玻璃棧道,幾乎游人的全程都是在棧道中行走。
這一層最為有特點的當(dāng)屬一片密集分布的石花——這正是石花洞名稱的由來。當(dāng)洞穴中的碳酸鈣溶液濃度非常高時,會滿布在空氣中形成碳酸鈣氣溶膠。這些氣溶膠在接觸到巖壁或者其他沉積物時,會吸附其上,重新結(jié)晶。尤其是因為這些溶液顆粒極小,所以在毛細作用的影響下,可以擺脫重力作用,向各個方向伸展,形成了針狀、樹枝狀、顆粒狀等多種多樣的結(jié)晶,這就是石花。石花洞的得名便是由此而來,所以雖然隔著玻璃墻,但仍然值得慢下腳步細細欣賞。
只是拍照的時候,由于隔了玻璃照片顯得模糊不清。略顯遺憾。但由于這些針狀的石花非常嬌嫩,很容易被損壞。所以用玻璃將其保護起來,以免人的行為對他們造成損傷。
這里還可以看到石枝,也是碳酸鈣沉積由于毛細作用而橫向生長,在鐘乳石上生出枝枝杈杈。因為無法清晰拍照,這里就不放照片了。您要是感興趣自己去石花洞看吧!
Hash:e83959054ae235d9d690a361cc55c2c6728b4ee5
聲明:此文由 黑子翟劍鋒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