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者的絕唱
——叩訪青云譜
一
南昌是一座風景秀麗的南國名城,城外青山雄翠,城內(nèi)湖泊斑駁,贛江如同一匹綠綢繞城飄逸,湖在城中,城在湖中,而馳名遐邇的滕王閣又臨江而筑。唐初才子王勃一記使南昌嘯傲天下,風流千古。滕王閣毀棄二十八次,重建二十九次,這足以說明,滕王閣對南昌的意義。
我來南昌本想“會見”王勃,同他談詩論文,聆聽他一番教誨,誰知這里游人如蟻,擁擠不堪,連上下樓梯都極其艱難,我被擁上最高層,匆匆照了張像,便逃難般地離開這“繁華”之地。到哪里去呢?南昌是英雄的城,金戈鐵馬,腥風血雨,歷史留下的詩意不多,到哪里尋覓一縷纏綿的詩情,猶豫間,人們告訴我,青云譜是一去處。
啊,我驀然想起,余秋雨寫過青云譜,我再來涂鴉,豈不有拾人牙慧之嫌?有朋友告訴我:文章各有各的路數(shù),況乎還有許多同題作文呢?李白寫過月,難道蘇東坡就不能寫月嗎?這么一想,確實有必要去“拜訪”八大山人老先生。
青云譜原來是一座公園,位于南昌東郊。這里十分清靜,幾乎不見人影,半湖碧波,滿目香樟、楓楊、垂柳,濃郁重重,綠意幽幽,甬道兩旁是夾竹桃,正是盛花期,紅白花朵團團簇簇。百無聊賴的蝴蝶,輕浮地飛來飛去,幾只大白鵝在湖水里悠閑地游弋,蘆葦叢中傳來啾啾鳥鳴。
這里和滕王閣的喧囂簡直有天壤之別。也好,八大山人非常喜歡寂寞和清靜。這會兒怕是正在聚精會神伏案作畫,筆下該是孤山野水,一鳥獨占枝頭吧?按照指示牌,我尋找到“八大山人紀念館”。門敞開,沒有一個游客干擾他,老先生正作壁上觀,靜靜地伏案創(chuàng)作。寂寞青云譜,蒼涼青云譜,孤獨青云譜。八大山人一生都在寂寞和孤獨中度過,在貧窮和饑餓煎熬中,守望著精神的原野。他沒有燈紅酒綠的熱鬧,沒有歌舞蹁躚的歡快,在幽靜、幽暗中,在聚光燈照不到的一隅,度過苦難的一生。
二
眾所周知,八大山人姓朱,名耷,明宗室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獻王朱權(quán)的后裔。明末,應舉中秀才,十九歲(1644)明亡,遂奉母攜弟避難南昌之西一個小山村。順治五年(1699),落發(fā)為僧,后又為道士,入青云譜道院,為自己起許多法名、道號,其中有朱月朗、良月,月朗不是“明”嗎?顯然這些道號是對故國的眷戀,是對大明朝的懷念。但他作畫時從不署這法名、道號,只署“八大山人”。這意思是:山人為高僧,嘗持《八大圓覺經(jīng)》。也有人解釋,“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為大,而無大我也”。又說“余每見山人書畫款題‘八大’二字,必連綴其畫,‘山人’二字亦然。類哭之笑之,意益有正焉。”(見陳鼎《八大山人傳》),他一生佯狂裝瘋,借酒澆愁,時而仰天大笑,時而放聲痛哭,長嘯短吟,舞筆潑墨,國破之痛,家亡之苦,一腔憂憤隨之傾泄而出。
八大山人生于末世,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國事蜩螗,大明王朝已是落日黃昏,是在兵荒馬亂腥風血雨中度過的,剛成年時,社稷傾覆,江山易主,一代皇胄貴裔淪為亡國奴。他和母親隱名埋姓,躲避清軍的追捕,惶惶不可終日。原來的錦衣華服、鐘鳴鼎食之家,書香氤氳、墨香繚繞的瓚瓔之族,已落魄到繩床瓦灶、三餐難繼的不堪境地。
八大山人的祖父和父親都是詩人、藝術(shù)家,能詩能畫,家庭的熏陶,個人的稟賦,使他“八歲能詩,善書法,工篆刻,尤精繪事。”
人是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朝代的更迭,生活的巨大落差,改變了他的性格,一個天真聰慧的少年頓時變得孤獨、孤清、悁悒,神色默然,目含憂憤,嘴巴閉得緊緊的,一副冷漠的面孔。他不滿現(xiàn)實,更不會背叛家族,效命新的王朝,只能躲進生活最幽暗的一角,傾心翰墨,淚灑素盞,潔白的宣紙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殘山剩水,枯樹老藤,殘陽夕照,荒村野水,孤鳥枝頭,哀鳴啾啾。
我想象得出,那秋風蕭瑟的黃昏,或朔風凜冽,雪花狂舞的冬夜,一豆燈火,疊印出瘦削的身影,墨隨筆舞,情融筆端,一腔憤懣,滿腹孤傲之氣,傾泄在畫面上。一介前朝的書生怎一個“愁”字了得?山水蒼茫,人生蒼茫,命運蒼茫,對故國的思念,對家世的悲哀,“橫涂豎抹千千幅,墨點無多淚點多”(鄭板橋語),那是一種多么凄楚悲涼的情懷啊!
八大山人大半生就是在亦哭亦笑中度過的。他哭得凄慘,笑得更加悲哀,是一種比哭更難堪的笑。他面前一片蒼茫凄楚、荒蕪寂寞的境界。
我對中國畫沒有什么研究,但喜歡閱讀,尤其是在寂靜的夜晚,或雨雪天氣,打開名家水墨畫冊,一頁頁地認真閱覽,仿佛走進一種寥廓豐富的大千世界。那墨色的枯潤濃淡,點線的粗疏細長,一幅幅惟妙惟肖神姿仙態(tài)的山水風景,或雄渾蒼茫,或清秀細膩,或風格醇厚,或蕭條疏散、氣韻高邁,或閑靜雅逸,流露一種淡定禪意的境界……他們把藝術(shù)看成一種單純的筆墨表現(xiàn),把筆墨氣韻的追求看成是藝術(shù)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
展室的門敞開著,西斜的陽光穿過木格窗欞射進來,室內(nèi)明亮而空廓,沒有一個游客,倒有一兩只大土蜂在屋里嗡嗡地飛來飛去,更渲染出展室的寂寞。滿壁是八大山人的山水畫、花鳥畫,書法篆刻,以及歷代畫論家的評論文字。八大山人的手跡畫稿雖是復制品,但其氣韻神采完全可以亂真。它們懸掛在墻壁上,是懸掛在時間之上,是懸浮在漫長的歷史之中。你和它們相逢,就像和一個朝代相逢,和一段苦難的人生,苦難的歷史相逢。我覺得這是一種“暗物質(zhì)”,是一種精神的物質(zhì)。
一幅幅水墨丹青,枯樹老藤,落日晚照,孤鳥枝頭,荒水野渡,風竹殘荷……這哪里是水墨畫卷,分明是一個孤苦的前朝遺子悲凄命運的細微跡象和種種經(jīng)歷,是一個苦命畫家的暗物質(zhì)的極其微弱的閃光,通過這細節(jié)可聯(lián)想整體的形象。誰看了心不由地大哭一場,但又似有一種解脫和超然,那種強忍的感情是很折磨人的。
八大山人在南昌經(jīng)歷了流落街頭的漂泊期,他舉目無親,窮困潦倒,似瘋似癲,“獨身徜佯市肆間,戴布帽,曳長衫,”履穿草鞋,郁郁躚行,市井小兒觀之笑罵,或往其身上投擲泥巴、石子,追逐、嘻戲。八大山人的生活可以想象。
晚上八大山人回到道觀青譜庵,借一豆孱弱的燈光,縱橫翰墨,他如狂如癡般的將一腔憤懣和郁壘傾泄而出。只有智慧的光才能照亮生活,他要這股氣不敗在生活上,要傾泄在藝術(shù)上。他的山水畫、花鳥畫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孤獨、孤憤、孤清。他與這些孤鳥、孤雞、孤樹、孤獨的菡萏、孤獨的小花、孤獨的小舟對話。那些孤島、孤樹、孤花是有靈性的,有血肉情感的。它們用無聲的語言,溫存的語言,撫慰一顆傷痕累累的畫魂。鳥解語,花解語,一花一草一鳥皆朋友。他與它們共同創(chuàng)造生存的空間,他已忘卻窗外那個凄風苦雨的世界,這是充滿哲學和詩意的人生。
三
閱覽八大山人的畫展,我發(fā)覺他的繪畫藝術(shù)中,成就最卓著者為花鳥畫。題材極廣,他筆下出現(xiàn)花卉、蔬果、蟲蝶、魚蝦、畜獸、禽鳥等數(shù)十種。八大山人既汲取古代畫家的營養(yǎng),又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不囿古人,掙脫古人的羈絆,開拓自己的天地,創(chuàng)造獨特的花鳥畫的意境,他緣物寄情,賦花鳥以精神。畫家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審美意味,自己的美學追求。藝術(shù)個性往往是畫家個性的外在反映,思想、情感、意趣、心緒都滲透溶解在那點線之中。八大山人的花鳥畫意境清奇幽冷,構(gòu)圖和用筆極簡,巨大的留白中只有一棵孤獨的草,長長的草莖亭亭地直指藍天,草莖上有一只孤獨的鳥,寒風乍起羽毛,能聽到鳥的哀鳴,一種孤凄的楚楚的可憐狀,又滲透著獨立寒秋傲視天地的孤介情操。畫如其人。他寫生花鳥,點染數(shù)筆,精神畢具。即使畫巨幅,也不過花朵幾片,蕭條冷落,給人不是繁華熱烈,而是凄寒意境。他人生里沒有歡樂,他的繪畫作品更無繁榮和生機勃勃的氣象。
他畫樹,不是些崎嶇仄倒,就是老干枯枝,一副飽經(jīng)風霜,歷盡滄桑的疲憊感,憔悴感,蒼老的形象,給人以頹敗的絕望之感。后人說,他畫山水、竹木、花鳥,筆墨簡潔、凝練、蒼勁、冷峭、靈奇。寄托不肯妥協(xié),不甘屈辱的感情和頑強的生命力,畫上的題詩多含隱晦、冷嘲熱諷之意。署款“八大山人”,字很古怪,似笑之似哭之,比哭之笑之都難堪,都凄然。試想故國不在,家鄉(xiāng)何處?生不如死,死又奈何?終日躑躅寺廟道觀,和泥胎雕塑相處,僧道不語,泥胎無言,清冷的環(huán)境,清苦的日子,只得將詩心畫意來展示。
八大山人的畫作,并不一味地抒發(fā)自己的孤凄寂苦的情感,也有冷眼觀世的孤傲精神。他有一幅《墨荷圖》便是這傲勃于世情緒的反映。畫面荷梗清勁挺拔,長短參差荷葉縱放舒展,繁縟密集,交錯有致,脈絡清新,濃淡相映,而一支孤獨的荷花傲然挺立,奔放怒綻,清秀明媚。畫的右隅,山石聳立,苔痕點點,山石之下,水波瀲滟,萍藻浮動。整幅畫墨色淋漓,蓊郁恣媚,給人一種行云流水,生機勃勃的感覺。有人說,這是他懷念大明王朝的富貴繁華,其實八大山人雖生于貴胄,但已處于末世,明王朝亂云飛渡,烽火燭天,李闖王已攪得大明帝國支離破碎,明王朝大廈傾圮已進入倒計時,他何有“繁華盛世”之體驗?
給我留下印象最深是一幅《魚圖》,是寫意畫,又是寫真,魚體肥碩,鰭、尾形象逼真、自然。尾不翹,鰭不張,渾身鱗片安祥的排列著。只是那魚眼令人瞠目:眼圈似濃墨勾畫,上方繪一濃圓點,以示眼珠,呈現(xiàn)出“白眼向上”之狀,既生動傳神,又寓意深刻。世人有“畫龍點睛”之說,八大山人卻有“畫魚點睛”之術(shù)。那魚眼里閃射著凄婉而孤獨、卑視和高傲的冷笑。一個貴胄飄子弟的傲岸心態(tài),躍然紙上,表現(xiàn)出不肯妥協(xié)不甘屈辱的感情和頑強的生命力。
八大山人在他的畫頁上的題詩更是孤傲不世,多冷嘲熱諷,含沙射影,透出他胸中憤怒悲愴的情感。他的花鳥畫比他的山水畫更富有思想意義。他畫梅,疏枝勁干,高逸之致,傲骨凜然,不僅表現(xiàn)出他貴胄的清高,更表現(xiàn)他前朝遺少藐視當今世界的孤傲,同時也流露出他道士仙人、高僧法師的那種蕭散情懷和仙風道骨的雅致。
八大山人從不為清廷權(quán)貴畫一石一鳥。五十三歲那年,清臨川縣令胡亦堂聽說他的畫名,便宴請他到臨川官會做客。他十分郁憤,來到官會便裝瘋癲,撕裂僧服,胡縣令宴請他,他拒不入座,后來,獨自回到南昌,對統(tǒng)治者的憤懣、睥睨,令人肅穆愕然。他親手書寫“凈明真覺”,懸掛門楣,并在方丈堂書寫對聯(lián):“談吐趣中皆合道,文詞妙處不離禪”,一再展示他倔強傲岸的性格。八大山人有古賢伯夷、叔齊以身殉道的典范,但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而八大山人食清粟而不為清朝做事,一樣千古流芳。何也?固然八大山人以畫藝名噪四海,更重要的是知識分子的氣節(jié)和人格。伯夷、叔齊生前并無什么偉業(yè)受人尊重,只是自己的意見沒有被周武王接納,而采取了與周朝不合作的態(tài)度,這是他們執(zhí)拗的性格和獨立意識釀成的苦果。而八大山人是國破家亡之恨,是骨子里的抗爭,是命運的叛逆。
八大山人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中國十大文化藝術(shù)名人。”
四
文章寫到這里,我不禁想起八山人同宗同源的兄弟苦瓜和尚石濤。石濤比八大山人小十六歲,按輩分八大山人應是叔輩。石濤是明藩靖江王朱守謙十世孫。父親被南明王朝所害,自幼失牯。朝代更迭,江山旳易主,小小年紀的石濤便隱姓埋名,落發(fā)為僧,射進社會最幽暗的一角,茍且活命,他的法名原濟,號石濤,又名苦瓜和尚。他身世飄零,苦難重重,如同八大山人,早年旅居安徽敬亭山,晚年定居揚州。
石濤不同于八大山人,他自號苦瓜和尚,卻“安貧守道”,樂于做滿清的降臣,在南京、揚州,他兩次見到南巡的康熙皇帝。大明王朝的后裔面對死敵、異族統(tǒng)治者卻行三拜九叩大禮,甘當順民,更有甚者,他還去北京住過一段時間,結(jié)交了滿清的權(quán)貴輔國將軍博爾,他名為和尚,卻長就一身媚骨,伏首貼身,甘做順民,這一點兒終身受到正直文人的睥睨。石濤和八大山人一樣,擅長于繪畫山水、花果、蘭竹,特別是山水、蘭竹最富盛名。他主張“搜盡奇峰打草稿”,深得元代畫家倪瓚、董其昌意趣,反對泥古、囿古,提倡創(chuàng)新,外師造化,形成自己的風神獨具,變化萬千,新奇多姿的新畫風。同樣畫荷,八大山人的孤傲,煢煢孑立,高邁清俊,到了石濤筆下,則迥然不同,雖然荷莖錯落秀拔,莖直亭亭,但荷葉疊疊,舒展有致。荷花或競相開放,或含苞而立,相互映襯,綽約多姿,嫵媚雅逸,野趣盎然。那是畫家心態(tài)的流露,精神世界的表現(xiàn)?!翱喙虾蜕小毙撵`并不那么苦,至少不像八大山人那樣孤寂清苦。我想這和他們的人生經(jīng)歷和生命記憶有差別,明朝滅亡那年(公元1644年)石濤才兩歲,明王朝的福澤還未來得及輻射到他身上,嚴格地說他是清王朝的子民,所以他沒有家破國亡的切身悲痛,而八大山人已滿 十八歲,成年了,是真真實實的前朝遺民了。石濤晚年居住的揚州,想當年“清軍屠城十日”,只能從老人茶余飯后的談論中得悉一星半點。家族的衰敗,清軍的殘暴,在他年幼的心靈里仍是一片空白。他睜眼看世界時,滿街已是長辮子、馬蹄袖的大清王朝的子民,明月已不在,清風卻繞膝。衰草孤鳥,八大山人的畫幅上常常出現(xiàn)一座孤峰,無草無樹,一峰傲立,直薄云天。孤峰是禪宗的意象,“獨坐孤峰頂,常伴白云閑”,是禪門的重要境界。孤峰又是藝術(shù)家孤介情懷的再現(xiàn),是詩人和藝術(shù)家特別喜歡的具象。
八大山人的孤獨意識,不僅是這位皇胄飄零子弟悲戚情感的流露,更展示作者強烈的自尊思想和鄙視塵世的凜然的生命尊嚴。
這種孤獨還有強烈的張力,這是八大創(chuàng)作的心態(tài),也是他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形式,他把孤獨做為生命展視的一種過程??蓱z兮兮的命運,他已經(jīng)視為淡淡流水,渺渺行云,平靜而自然。
我在展室里流連徘徊,眼前總幻出一種意象;一塊巨石下有一株小花,輕柔芊綿;這是極不和諧的現(xiàn)象。但小花不因環(huán)境的惡劣而惶恐,畏懼,她依自由自在開放,從容的自在展蕊舒瓣,無言地綻放著生命的張力和強健。生命自有存在的理由,一朵小花也有存在的因緣,這是一個圓融的世界,外界的風刀霜劍,凄風苦雨是可以超越,而花開花落自由生命的因緣所決定。所謂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一個人可以向世界挑戰(zhàn),一豆燈火可以向彌天大夜抗爭,更炫耀著生命高貴,生命意志的強化。
大明朝滅亡了。
大明朝之魂,還在這個世界飄蕩游弋。
他的山水草木,花香鳥語,多嫵媚潑辣,運筆靈活,畫意清新,表現(xiàn)出山河陰晴明滅,煙云變幻,寒暑交替的虛虛實實,千姿百態(tài),形成他獨特多樣化的風格。
八大山人,高標獨立,脫凡超俗,獨守貞正,就其人格而言,一直得到后世文人的首肯,為世人稱贊,他那種“獨立大雄峰”的精神,對孤鳥盤空,孤峰突起,冷月孤懸等意境如此偏愛,正是他心中隱藏著“孤”的精神。
同樣,八大山人的山水畫,也放肆著他不滿現(xiàn)實的獨立不倚的孤傲個性,形成一種豪邁雄健的筆墨,旨在抒發(fā)強烈的身世之感。生命如寄。生命就是一趟獨立的旅行。他無可救贖,無枝可依,只有藝術(shù)收養(yǎng)他。八大山人筆下的山水都表現(xiàn)了“零碎山河顛倒樹,不成圖畫更傷心”的情懷。他創(chuàng)造的山水形象既不修潤簡潔,溫靜嫻雅,更無山川清麗,林木蓊郁的生機,是一片蒼茫、凄楚、殘山剩水的蒼涼。他在一幅《孤鳥圖》題詩云:“綠蔭重重鳥間關(guān),野鳥花香窗雨殘。天譴浮云都散盡,教人一路看青山。”他的世界是悲慘世界。
我徘徊在紀念館里,只覺得四面化為回音壁,從那畫幅里隱隱傳來歷史的回聲,低沉、喑啞、悲戚,那是孤獨者的靈魂在歌唱。
時代造就一代藝術(shù)大師。
命運鑄成一尊叛逆者的雕像。
他長壽八十歲,一身骨氣仍然屬于大明王朝。
五
最后我談談關(guān)于八大山人的名字。朱奇的名號特別多,中年時期常用“雪衲”、“純漢”、“法堀”、“灌園長老”、“枯佛巢”、“凈士人”、“雪個”、“耕 ”、“個山”、“掣顛”、“驢漢”、“驢屋驢”、“人屋”、“主閑”等號;晚年,常用八大山人,以前名號均廢而不用。研究朱耷的學者說,八大山人為何用“驢”作號,這個俗丑的字怎能和他聯(lián)系起來。有人說,朱奇的兩個耳朵特別大,因自嘲是一頭“驢”、“大耳朵驢”、“驢漢”、“驢書”、“驢屋驢”,這不禁使我想起建安時期的大詩人王粲學驢叫的故事,王粲在劉表手下不得志,懷才不遇,便學驢叫,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在曠野,在庭院,高一聲低一聲學驢叫的長鳴,那是向世界的發(fā)出的警告,朱耷僅僅是耳大嗎?我想,他是郁悶悲哀的心情借驢鳴而傾泄。他“昂啊昂啊”的長嘯是通過書畫的藝術(shù)形式而響徹于世。
一頭憤世嫉俗的犟驢。
讀讀這些文化名人的詩詞歌賦,欣賞這些藝術(shù)家的繪畫,聆聽音樂家的樂曲,不僅僅是美學的享受,更熔鑄了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這是城市的精神,是城市歷史畫龍點睛的一筆。有了他們,這座城市精神就會熠熠發(fā)光,輻射久遠,生活就會充滿情愛和詩意。
青云譜道觀的庭院里有八大山人的墳墓,青磚壘砌成護欄,墳草披離,茂密葳蕤。墳周圍四角有四棵巨大樟樹,樹軀有雙人合抱,像四大金剛守護一顆傲然不屈的畫魂,樹齡500年,是八大山人死后,南昌人所植。有一只鳥飛來落在樹枝上,那鳥是杜鵑,咕咕地鳴叫著。我想起杜宇之魂化為杜鵑鳥的故事,這是悲情的鳥,其叫聲也是悲戚的。
離開青云譜時,我忽然想起貝多芬致李希諾夫斯基(李希諾夫斯基是親王,曾資助過貝多芬)的信,只有一行樂譜,歌詞只有兩個字,這是舉世罕見的樂曲:
他是一個孤獨者,與他對峙的是一個時代,整個的一個王朝。他的思想和行為與這個時代及王朝格格不入。他的藝術(shù)玄想奇特且有趣,他反映的世界是一種反常而合理的現(xiàn)象。他的生命是孤獨者蒼茫的羈旅;他笑之哭之,笑聲和淚珠不是幸福和歡樂,淚珠串起也非瓔珞般的璀璨。宿命的無奈,人生的絕境,縱有山水千千幅,夢醒后,殘燈孤枕,往事已成空! (郭保林)
Hash:2c9387366ecb8ebdb9ebeb305aeab5657b99d910
聲明:此文由 辛聞速遞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