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 | ?齋公采藥濟蒼生
齋公采藥濟蒼生
“阿彌陀佛。爾的陽壽雖然已盡,但上天有好生之德,念爾多行善事,普救眾生,近來更不辭辛勞,翻山越嶺采集草藥,熬湯煎水救治被瘟疫折磨的老百姓?,F在就放爾回去,并給爾增壽三十歲……去吧!”地府判官說罷,一掌將齋公推出閻王殿。
齋公從昏迷中醒過來,睜眼一看,身后的巖峰依舊高高聳立,對面的松林一樣油蔥蒼翠,腳下箐溝里的流水還是那么潺潺有聲?!芭?,一切照舊,我真的沒死!唉,人能死而復生,實乃德之造化!”此時,他才發(fā)覺自己躺在竄滿黃果兒刺的亂石窩里,手足多處被劃破,流出的血染紅了石子,脊背心也像錐刺一樣疼痛。 他掙扎著出了刺蓬,站在巖腳,隨手扭了把青蒿葉,擦去手背上的血跡,猛然抬頭一看,但見自己的竹簍還掛在巖邊搖搖晃晃,仿佛在向主人招手?!皢琛咸鞝?那是多么懸、多么高啊!若用索子量,至少有十五六丈吧!”齋公驚嘆道:“天呀!若非菩薩保佑,貧僧定將粉身碎骨!”齋公忍住脊梁骨鉆心鉆肝的疼痛,一步一爬回到觀音寺,邊療傷邊為百姓配藥....”
觀音寺建在山達鋪側面的“雞冠山”之巔。寺址地勢高亢,空氣清爽,此地與永平木蓮花山隔江對峙。寺院三進兩天井,殿宇輝煌,雕刻精細,除了塑有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其他佛像尚有60余尊,形態(tài)各異,凡佛教所敬仰的神佛皆備。
幼年時,我同小伴兒們曾多次登上“望江樓”,在那里不僅可以清晰地見到瀾滄江水像一條滾龍起伏迭巖繞過層層山坳朝東南方向流去;而且對面的永國寺、金光寺,以及大理蒼山概貌亦收眼底。
相傳,該寺乃明朝建文皇帝朱允炆“遁跡空門”,立足云南時所建。原址本來選在木蓮花山,豎柱之日一根大梁突然騰空飛來此間,“開山祖師”隨即到此地考察,發(fā)現“佛祖指點”的寺址就在絲綢古道旁,兩相比較,這里交通更為便利,可以省錢省工,于是決定建在此地。
觀音寺原先住有和尚尼姑十多人,出出進進,熱鬧非凡,幾經風云變幻,香火漸疏,加之缺水(吃水需下山約兩千米地挑),大部分僧尼另謀“高就”,到了解放后,寺里就剩下本故事的主人公和一位老尼。
齋公偶爾下村子替人看病,遇上葷菜也揀上幾箸,久之,少不了也就出現“僧不僧,俗不俗,齋公床邊臥尼姑”的猜想,不過到晚年齋公完全形成駝背,下巴頜幾乎抵著膝蓋骨,走起路來十分艱難。且說,1942年5月4、 5兩日,保山城連遭日機轟炸,死傷人數當以萬計;尸積成山,無人掩埋。誠如李根源先生在《為保山慘變乞賑中通電》中描述的一樣“……一月之中,死者未埋,濁氣熏天,血腥觸鼻,烏鴞啄食,制犬隨嚙……過后不久,瘟疫流行,殃及城鄉(xiāng);水寨作為迤西咽喉之地,流動人口往來頻繁,正所謂“一頭老牛不吃草,相繼傳染得一坡”, 因此瘟疫(霍亂、鼠疫)在古道沿線的村莊迅速傳播,水寨人在日本法西斯制造的那場災難中死亡近1/3。然而觀音寺周圍幾個村子的人們,在齋公的指導下,應用野蒿、羅漢香、臭靈丹等草藥熏屋,用石灰、硫磺噴灑住地,并在路口設卡,對從外地歸來的村民實行隔離,故而避免了較大范圍的傳播。
齋公在一本中醫(yī)書上看到石仙桃能治“霍亂轉筋”,遂不顧攀巖涉險到處去尋找。那日他便是因發(fā)現觀音寺右側的“玄女峰”石縫中長有一蓬石仙桃,因而背起竹簍,捏上小鋤頭,繞道攀上巖窩。
他先將竹簍掛在從石縫中長出的羊角香枝上,然后伏在巖邊,正伸手去拔石仙桃,不料從巖窩里竄出一條四腳蛇奔入他懷里,他一緊張,手一松,一個后趔腰跌下。性命雖然保住了,但因脊柱挫裂,導致終身駝背......
來源:《霽虹》
編輯:甘 湉
▼
▼
Hash:6315f111024dace7803bdbae295649cb309bab91
聲明:此文由 文化隆陽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