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蜀中畫壇傳薪者,你不得不知的民國才女
中國書畫郵 今天|| 她是蜀中畫壇傳薪者,你不得不知的民國才女!
在人民大會堂四川廳東墻,有這么一幅蜀繡作品,繡制芙蓉錦鯉于其上,使廳室內別有一番雅致味道。這幅蜀繡由彭永興領銜、于1981年根據(jù)郭汝愚 國畫《芙蓉鯉魚》繡制,而國畫芙蓉鯉魚圖式的重要開創(chuàng)者,便是今天給各位介紹的主角——她是上個世紀站在時代風氣之先的蜀中才女,是年少成名的青年畫家,是兩袖清風、兢兢業(yè)業(yè)的成都畫院老院長。
她就是朱佩君。
朱家有女初長成
青年時代朱佩君
1920年8月16日,成都雙柵子街102號的朱家大院又迎來了一個可愛的小女孩,父親朱良輔為她取名“君佩”,她就是后來著名畫家朱佩君。
朱佩君14歲開始便與姐妹們共同跟隨堂叔父朱竹修、畫家馬萬里和顏楷夫人鄒辛士學習繪畫和文學。上世紀40年代,朱家姐妹開始參加蓉城女子書畫展覽,在蜀中美術界有“ 畫壇朱氏七姐妹”之稱。20歲出頭的朱佩君所繪作品,也已在蓉城書畫市場上得到認可。
1957年,朱家姐妹與朱竹修(左三為朱佩君)
朱佩君早年的作品中常見一枚“朝社女郎”的印章,這是她與幾位姐妹共用的結社印。 “朝社”代表著“朝氣之社”,張寔父專門為這些女孩刻印“朝社女郎”,以展現(xiàn)朱家姐妹在民國的蓉城女性圈中的獨樹一幟。
從《余園菊譜》到《芙蓉錦鯉》
菊花是朱佩君作品中常見的題材,這源于大伯父朱懋先的愛好。 朱懋先酷愛種菊,開辟百畝余園內進行種植,選育出新品種達千余類,為民國時期成都的藝菊高手。
1937年,朱家效法古人編著菊譜,由朱竹修主持進行 《余園菊譜》的創(chuàng)作,朱氏姐妹均參與其中。這次朱家組織《余園菊譜》的創(chuàng)作回歸黃荃畫派的寫生傳統(tǒng),盡量準確表現(xiàn)不同菊花品種的姿態(tài)。先是采用白描的方式對花寫生,后謄繪于絹本之上再逐一設色。初期采用宋花清葉的技法,即花卉用宋人的積粉法設色,葉子則是清人常用的暈染法,后來在張大千先生的建議下,又統(tǒng)一重繪,均采用宋代院體畫法設色,使得畫面更加統(tǒng)一。
初習畫事的朱佩君,在這次創(chuàng)作過程中,所得頗多。1953年她與朱紉君、朱煒君合作的菊花四幅參加了第一屆全國國畫展覽會,同時參會的都是齊白石、 黃賓虹這樣的大家,在當時女性知識分子較少的情況下,年輕的幾姐妹引起了朱德元帥的關注。
1954年,朱德元帥特意通過省市領導派員至成都朱家考察“朱氏七姐妹”所繪菊花。朱家姐妹選擇了八幅精品菊花送到北京,“畫壇七姊妹”一時名聲大振,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專程到成都拍攝紀錄片《畫壇七姐妹》。
《九秋圖》 絹本設色 1964年 朱佩君、朱壽君、朱紉君、朱煒君合寫。朱竹修補石。
朱佩君 《鮮鮮霜中菊》 絹本設色 1977年
雖然《余園菊譜》的創(chuàng)作到上世紀50年代已接近完成,但因時局動蕩,始終沒有付印,最終在上世紀60年代全部遺失。1980年成都畫院成立后,朱佩君向成都市政府申請開展 《百菊圖》創(chuàng)作工程,在成都畫院組織了由朱佩君、朱煒君、朱紉君、江溶、高曉笛、姚思敏等人組成的《百菊圖》創(chuàng)作小組,主持繼續(xù)完成百種優(yōu)良菊花的寫生創(chuàng)作。
《百菊圖》(部分) 80年代 百菊圖創(chuàng)作小組共同創(chuàng)作
除了菊花題材, 芙蓉鯉魚、荷花等也是朱佩君作品中常見的題材。
1956年,朱佩君創(chuàng)作了一幅 《芙蓉鯉魚》,在參加了四川省和全國展覽之后,被送到阿爾巴尼亞展出。1957年,《芙蓉鯉魚》被人民美術出版社選用在“1957年美術日記”的插圖中,與一眾名家并列,在國內獲得很高認可。這件作品后來被中國美術館收藏,2000年作為20世紀中國美術史的見證還入選了“百年中國畫展”。
朱佩君 《芙蓉鯉魚》 絹本設色 1956年 中國美術館藏
有著扎實工筆畫基礎的朱佩君,并不滿足于僅僅在構圖上尋求自己的語言。改革開放后,朱佩君受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思想的影響,積極追求傳統(tǒng)繪畫的新突破。她開始嘗試將某些寫意技法引入工筆畫中,打破傳統(tǒng)雙鉤填色的桎梏。
朱佩君 《紅鯉魚》 1981年
1978年,她創(chuàng)作了一幅 《霧荷》,將寫意性的染色方式融入工筆畫中,突出荷塘霧氣繚繞的感覺,頗受好評。之后她又多番改進,力求在這一語言中有著更深入的探索。
她的這一嘗試,也影響了不少后來者,有了朱佩君這一輩藝術家的嘗試,年輕一代更加勇敢于打破傳統(tǒng)繪畫分科和技法限制,努力探索更適合自己的藝術語言。
朱佩君 《霧荷》
傳薪者
1958年,成都市美術社內設立國畫組,伍瘦梅任組長,朱佩君任副組長,進行國畫創(chuàng)作、展覽和教學活動。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朱佩君通過師徒傳承的方式,培養(yǎng)了眾多學生,她以嚴謹并行之有效的藝術教育方法,培育出一批在全國有相當影響的畫家。
朱佩君在教學
此畫為紀念1958年1月1日寶成鐵路通車,馮灌父、朱竹修、伍瘦梅、朱佩君合寫。
1980年春,成都市調集當時全市優(yōu)秀的美術人才,籌備成立成都畫院,朱佩君作為成都畫院的創(chuàng)辦者之一,在時任成都市委書記米建書的帶領下,參與籌備工作。1980年至1986年,由米建書擔任名譽院長,朱佩君任副院長主持畫院的具體工作。
在她主持工作期間,成都畫院團結了一大批全國藝術界頗有影響力的老先生作為顧問,如周掄園、張采芹、沈福文、吳一峰、李瓊久、黃稚荃、孫竹籬、馮建吳、蘇葆楨、趙蘊玉、李際科、豐中鐵、岑學恭、李少言、呂林、李道熙、胡伯祥、吳凡、黃純堯、李文信、曾曉滸等。同時調集了一批已經取得較大藝術成就的中青年骨干力量加入畫院,又培養(yǎng)起一批青年新銳,構建起老中青三代,國畫、油畫、版畫藝術門類齊全的藝術家隊伍。
1980年6月5日朱佩君(前排右一)在成都畫院成立會上發(fā)言
1982年成都畫院院長朱佩君(右三)與姚思敏(右一)、高曉笛(右二)、江溶(左一)師徒合影
1995年1月12日,朱佩君因病去世,享年75歲。朱佩君的一生都奉獻給了藝術事業(yè),她為我們留下的背影是多重的,即是站在時代風氣之先的“朝社女郎”,也是年少成名的青年藝術工作者,還是兩袖清風、兢兢業(yè)業(yè)的成都畫院老院長。
朱佩君《瑞鵠祥云》絹本 1984年
更多欣賞
1984年,受政府委托,朱佩君再次重畫《芙蓉鯉魚》,作為國禮贈送給時任英國首相的撒切爾夫人。這件脫胎于傳統(tǒng)工筆圖示,又有著朱佩君本人巧思的作品,成為朱佩君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成就了新中國工筆畫的一個小類,許多畫家在這一題材上繼續(xù)進行著深研。朱佩君本人也曾嘗試了諸如《桃花鯉魚》《荷花鯉魚》這類芙蓉鯉魚的變體。
朱佩君的擅長工筆花鳥畫和瘦金體書法,堅持宋代傳統(tǒng)積粉法、雙鉤法,設色厚重,風格清麗典雅。她的鯉魚圖,芙蓉、荷花多從側面出枝,群鯉游弋其間,在平面的傳統(tǒng)工筆畫中,顯現(xiàn)出水與岸的空間關系,雖是寫實亦是寫虛,構思奇妙。
本文文字資料參考曹箏琪娜:《朱佩君:從朝社女郎到畫院院長》,《現(xiàn)代藝術》雜志,2020年9月。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Hash:a28cae8ce52064b600d54609cfd16b9e63d9dc84
聲明:此文由 中國書畫郵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