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泉:回望徐家溝
回望徐家溝
文/李小泉
車子在山的褶皺里穿行,蜿蜒曲折,拐過那道彎,遠遠就看到了它。
黑黢黢,在湛藍的天空襯托下,剪影一般聳立,地標性地存在著。只要望見它,漂浮的心頓時落進肚里。
它是徐家溝礦的石矸山。
過了廣陽鎮(zhèn)陶賢村開始下坡,鉆過石矸山洞子口百十米遠,兩條鐵軌橫亙眼前,銹跡斑斑,枕木和石子縫隙里野草招搖醒目,很是恣意。伸長脖子朝右張望,井架依舊在老地方,靜默佇立。煤倉黑黢黢的還架在半空中,原先那些冒著蒸汽拉煤的火車不知鉆進了哪個隧道,再不見出來,扳道口的小房子里空無一人。再往下走,就是礦部。大門口“陜西銅川徐家溝煤礦有限責任公司”的燙金大字瞬間溫熱了眼。
十字路口的小廣場,兩個老頭坐在石頭圓凳上耷拉著腦袋,有一搭沒一搭聊著天,腳邊的小黃狗在陽光里似睡非睡,偶爾睜開滿是眵目糊的眼警覺地四下張望一下,隨即慵懶閉上。街道上的鋪面基本都關門歇業(yè),只有往鴨子坑去的那家雜貨店還開著。街道很干凈,建筑物還是幾十年前的,只是涂上了橡皮紅,有了些許矯飾的繁榮。羊肉泡饃的膻味似乎還在記憶里逗留,見面粗門大嗓,吆五喝六打招呼的聲音仿佛一夜之間遁去,曾經(jīng)的車水馬龍被金角大王的紫金葫蘆吸走一般,無影無蹤。街道透著清冷、寂寥。外面的繁華世界似乎與之毫不相干。
2015年,徐家溝礦實行了政策性關停,曾經(jīng)燈火輝煌,烏金滾滾的礦區(qū)變得冷清、凋敝,年輕人都分流或者外出打工了,只剩下老人,只有過年等重要節(jié)日才會有人氣,過后便歸于沉寂。
過了鴨口村,繼續(xù)往東就是礦醫(yī)院。格局沒變,重新整飭過,也算是舊貌換新顏了。院子里那棵垂柳打我記事起就站在那里,如上了歲數(shù)的老人見證了礦區(qū)的前塵往事,也窺探了我小時隔三差五來打針的秘密。
“虹光商店”不知所蹤,取而代之的是個小廣場。散步的老人有些不敢認了,我想他們也是如此,畢竟中間隔了三十年的時光。十七歲之前,我在這里出生長大,然后外出求學、工作。這期間,自己如同一個走親戚的外鄉(xiāng)人,回到這里的次數(shù)屈指可數(shù),且都行色匆匆,父母都故去后更是如此。兄弟姊妹只有在清明、寒衣節(jié)才從四面八方匆匆趕來,十字路口匯合后直接上山給爹媽掃墓。隔著一抔黃土,燃起香燭,在紛飛的紙灰里哭一場,了卻心愿,下山后抖落泥土各自離去。掙扎在世間的我們,表面上,衣著光鮮,骨子里,篳路藍縷。
沒有父母,就沒有了家。只是,十七歲之前礦區(qū)的熱鬧紅火在我記憶里仍鮮活如初。
煤礦是一個很特殊的行業(yè)。從事的是天底下最溫暖的事業(yè),但工作環(huán)境陰冷潮濕,那些在幾百米地下工作的幾代礦工,長年累月重復著機械的工作。工作面危機四伏,四塊石頭夾一塊肉,瓦斯、暗河潛伏于黑暗中,粉塵噪音危害著礦工的健康。烏黑的煤通常是和著血開采出來的??傻V上人照常上班、生活,這種淡定從容,是礦工骨子里的硬氣和情懷。每次從礦井里走上來,除了牙齒是白的,其他都是炭黑色。升井的一瞬間能夠被陽光晃了眼,是種踏實的幸福。
徐家溝礦1966年建成投產(chǎn),為了支援新建礦井生產(chǎn),很多工人都是一聲令下從史家河、桃園、三里洞及白水等礦區(qū)被抽調(diào)過來的,父親也是如此。
礦區(qū)是個小世界,人們都來自五湖四海,對環(huán)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和包容性,豁達、熱情,有獨特的礦區(qū)文化。和城市相比,礦區(qū)似乎有些單調(diào)、枯燥,但不妨礙熱鬧。一出家門都是熟人,上街買個菜,誰家午飯吃什么就都知道了。礦上誰家有個紅白事,大半個礦上的人都會去幫忙。到了飯點,站在北面山上往溝里望,家家戶戶炊煙升起,有一種煙熏火燎的踏實。誰家做了好吃的,會給鄰居端去一碗;誰家有事外出,把鑰匙往鄰居家一放,扭身就走。這就是樸實的礦上人。
那個時候物質(zhì)生活都不寬裕,甚至有些寒酸,但人與人之間反而更親切。每天上下班時段,大喇叭里都會播送礦區(qū)新聞、戲曲,放的是豫劇或者秦腔,千篇一律卻又百聽不厭。少不經(jīng)事的我也隱約聽出了父母親對遙遠祖籍的懷念。同樣的曲子,聽的人卻咂摸出不同的滋味。
礦部辦公大樓前有個簡易的燈光球場。很多青工的家在外地,他們大部分時間都在礦上。年輕人精力充沛,從井下辛苦一天上來,稍作休息,就會聚在這里打籃球。礦上經(jīng)常組織籃球比賽,活躍職工業(yè)余生活。獎品也很簡單,無非是帶三條杠的運動衣,腈綸的,或者床單、背心等。
那時沒有手機、網(wǎng)絡,沒有KTV,人們工作之余休閑娛樂的方式不多,可人們的精神面貌很好,生活熱情很高,這些都是那個年代特有的。每逢有籃球賽,燈光球場上早早就聚滿了人。除了參賽區(qū)隊的啦啦隊,還有礦上的家屬,把球場圍個里三層外三層,玩鬧的孩子在人群里擠來擠去,時不時被大人呵斥著。每個參賽區(qū)隊組織嚴密,分工明確,區(qū)隊女工充當后勤保障人員,提著開水瓶,端著臉盆,參賽隊員喝水的罐頭瓶里都提前晾好茶水。比賽很激烈,籃球在空中眼花繚亂傳遞著,每次投球入框特別是空心時,圍觀的人群就會一片叫好。
女子組參賽隊不多,但比賽熱情空前高漲。記得那年有場比賽是選運區(qū)對陣機關代表隊。剛開始女工們都很矜持,放不開,比賽打得不緊不慢,比分也相差無幾。中場休息,機關隊換上我大嫂上場,她上學時是?;@球隊員,憑借高挑的身材優(yōu)勢和協(xié)調(diào)的運動天賦,出手屢屢命中,比分一下子拉大了。情急之下對方一名隊員抱住大嫂的胳膊不放,那是在選煤樓上撿慣了石矸的手啊,力氣很大。大嫂一時掙脫不了,雙方隊友都跑過來幫忙,纏成一疙瘩,比賽頓時陷入混亂。選運區(qū)的小紅姐從大嫂手里死命摳出籃球,全然不顧裁判的哨聲,一溜小跑直撲籃下,蹦起來將球投出去,竟然空心入網(wǎng),圍觀的群眾哄堂大笑,小紅姐也一屁股坐在地上笑的花枝亂顫,留下裁判在球場中央獨自凌亂。
那晚球場上方的燈光喝醉一般,晃晃悠悠。球場南面的山影影綽綽,夜色中球場上笑聲混合著辦公樓前的月季花香,在我心上氤氳醞釀,終成酒,清冽甘醇,不能忘。
如果說熱鬧,那還要數(shù)過年。工會往往提前一個多月就組織職工家屬排練節(jié)目,都是傳統(tǒng)的扭秧歌、跑旱船、踩高蹺等等。節(jié)目雖是老生常談,但快樂是新嶄嶄的。人們參與的積極性都很高。那段時間整個礦區(qū)彌漫著一種溫暖的東西,每個區(qū)隊都會抽出一些人參與活動。平日里顛倒黑白在井下習慣了和笨重機械打交道的礦工們操練起來也蠻像回事。平時害羞的姑娘小媳婦們相跟著加入秧歌隊、扇子隊,也有退休老職工。
歡樂在初一和十五集中上演,在料峭的風中,游行隊伍穿紅戴綠,鑼鼓喧天。從礦部出發(fā),經(jīng)過鴨口村,一直走到最東邊的學校和鴨口礦交界的地方折回來。扭秧歌的隊伍走在最前面,王培哥領著男人們,頭上扎著白毛巾,手里舉著花折傘,做著各種閃展騰挪的動作;年輕姑娘小媳婦們則由艷紅姐引領,穿著粉紅或蔥綠的服裝,手拿扇子,搖曳生姿,隨著嗩吶和鼓聲的節(jié)奏,或行走或擺各種方陣造型。扇子和花傘上下翻飛,引得一片喝彩。跑旱船的艄公劃槳在前面引路,嘴里叼個大煙袋,嘴角畫個大痦子,腦門上貼片遮陽紙,仔細一看是“老驢頭”。撐船者是鐵道邊住的綽號“一袋面”的王嬸子,滿是皺紋的臉上涂的兩坨紅二團很是搶眼,兩手抓著紙糊的船幫子,走著碎步,動作夸張搞笑,引得鄰居韓姨笑得蹲在地上起不來。
游行隊伍走到拐角樓那棵老槐樹旁時,被歲月掏空身子的粗大枝丫上也爬滿了看熱鬧的孩子。
舞龍的人群中我發(fā)現(xiàn)了二哥。他舉著龍頭,整個上半身隱身在碩大的龍頭之中,是整個舞龍隊伍的靈魂。龍頭指向哪里,龍身就要跟到那里。碩大的龍頭時不時要從龍身下面穿過,舞龍身的一長串人就要快速跟上翻轉(zhuǎn)一圈,否則就別著勁了。龍頭很沉,是用廢鋼管做的,舞起來很是吃力。跟著隊伍往前走,我低下身子看到金黃色的龍頭下面,二哥臉上的汗水骨碌碌往下淌。
一個趔趄,扭身處,水泥路面殘破的旮旯處,一簇迎春花,脹鼓鼓的,含苞待放。
離家已久,日子風塵仆仆,不知大樓門前的月季是否還那般鮮艷芬芳,拐角樓那棵老槐樹還在嗎?坑木場上面杜全峰家的“手雷花”夏天還會開嗎?
回望礦山,我與之漸行漸遠,甚至遙不可及。生命的豐潤被歲月一縷縷風干,礦山卻在心里洶涌澎湃。每個人身上都刻有故鄉(xiāng)的烙印,它們在血液里糾纏、掙扎,在某個時刻肆意泛濫且無以為解,無處安放的情緒在故鄉(xiāng)之外的地方累積、瘋長,從不敢提及,怕紙糊的鎧甲擋不住生活的矛。
故鄉(xiāng)的石矸山、十字路口在我記憶里鮮活閃亮,那些笑聲在我心上依舊顫動回響。只是,回不去了!就像歌里唱的那樣“我考了那么多的試,沒想到是為了離開家”……
(來源:銅新無邪;作者:李小泉)
Hash:43cddd0266c1f1de190f0528e4d555c61909fbf0
聲明:此文由 銅川人社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