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嶺:迷霧中的武宣古城之二:穿越厚重的歷史迷霧
說桐嶺是武宣縣治的所在地也許相信的人不多。然而,筆者卻從古群落的載體漢墓群、營盤、碼頭、古井覓到了蛛絲馬跡。
首先說古墓群,在桐嶺灣龍山頭灣龍村村民房屋和菜地之中,有12座GPS監(jiān)控著的圓形土包封土堆,距黔江500米。每個封土堆寬50米,高2米,直徑20米。墓東西走向,長100米,又名七星墩。據(jù)專家考證,屬漢代墓群。
GPS定位,掩映在荒草中的灣龍古墓群
桐嶺漢代古墓群的出現(xiàn)說明了什么?
自秦統(tǒng)一嶺南開始,漢人和中原文化大規(guī)模進入廣西,筑城及厚葬之風也隨之興起。縣治是集中居住和政治性空間,也是在附近埋葬先人的地域空間。也就是說,群體墓葬隨縣治的產(chǎn)生而產(chǎn)生,它們大多分布在郡治治所所在地周圍和交通要道、軍事重鎮(zhèn)之地。灣龍漢墓群的存在,為桐嶺在歷史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一個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提供了重要的依據(jù)。
村民在清洗被污泥掩蓋的灣龍碼頭
從武宣縣城進入龍華口,在桐嶺209國道旁的菜地和桉樹林里綿延著數(shù)公里的多處營盤。黃沙土夯成的城體質(zhì)地堅硬,每個營盤約10畝,城墻寬可跑馬,這些營盤如鎖喉般緊緊扼住南來北往的山路。
田臺村209國道旁的營盤殘跡
田臺村有兩處。武宣縣原博物館館長李贊魯曾經(jīng)在《武宣古韻》一書撰文道:“良田村營盤遺址位于桐嶺鎮(zhèn)良田村民委田臺村內(nèi)......東南向西北走向。城墻寬4.5米,殘墻高1.2米~2米,東南長100米,西北寬100米。據(jù)武宣縣志記載:田臺村營盤系前明征柳潯瑤賊遺跡?!?/p>
第三處遺址在拔良村。據(jù)《武宣縣志》(民國二十三年版·諸山)記載:
“在南河桐嶺墟二十里拔良村之南,山畔拓開一小坪,廣約一畝。坪之北東西三面皆石壁環(huán)峙。南面開張天門,形如椅山。南原濕展開大塘,塘外青山圍繞,仙巖山障其西,一天險形勢也。相傳古有獨子王者踞此稱雄,故土人稱為皇帝殿。嗣經(jīng)官軍征服其亂,遂寢。其祖墳遺址在伏馬新村之東,墳后地脈左右皆有掘壞痕跡,各深數(shù)尺。其附近田臺村之西有營壘數(shù)座,遺址猶存。凡倚山險作亂者,久已覆,宗絕祀?!?/p>
《武宣縣志》(民國二十三年版桐嶺譚學山)
在拔良村山坳一片翠綠的梯田里,筆者在武宣縣人大代表、良田村委黨支書韋佳欣(左)和桐嶺教師覃光扭的引導下看到了古營盤遺址。沿著100多米長的田基尚可看出雜草掩蓋的是寬大厚實的營盤基腳。據(jù)介紹原來這里是一片荒地,文化大革命(1966年)時在上面建了水庫,壩下做成了水田。
武宣縣人大代表、良田村委黨支書韋佳欣(左)和桐嶺鎮(zhèn)教師覃光扭在田臺村研究古營盤遺址
拔良村營盤殘跡
武宣有勒馬營盤、樟村營盤、陳家?guī)X營盤等古營盤10多處,并且全部在黔江邊,史上這些營盤都與縣治有著明確的并存關系。為什么桐嶺的多處營盤卻集結(jié)在遠離黔江的腹地呢?并且墻體都是非常堅固的三合土,寬可在城墻上跑馬,這是什么原因?
從高空觀看地形,黔江只占桐嶺地界的十分之三。除了部分突兀的尖嶺,大部分是地勢平緩的內(nèi)陸。不但有滔滔的黔江水路,還有可供南北馳騁的陸路。建筑營盤在遠離黔江的腹地這對規(guī)避“艇匪”(當時朝廷對專在大藤峽結(jié)群打家劫舍的民眾的稱呼)的經(jīng)常騷擾是一個明智的選擇。我們不得不佩服先人選擇了這個得天獨厚、占盡了地利的地方囤積人口。冷兵器時代,筑墻據(jù)守,不管來了多少兵將,要想強攻,談何容易!因為占據(jù)著重要的戰(zhàn)略位置,營盤古堡成為古時桐嶺扼制外來勢力的要壘,把它稱為“桂中第一哨”也不為過。從這個角度來說,營盤是古城的價值取向。
灣龍村古祠堂
也就是說,營盤是縣治的重要地標——遠離黔江航道的桐嶺實際上是縣治所在地。
灣龍村古鐘
有人會問:營盤就代表桐嶺曾經(jīng)有縣治存在嗎?
歷史告訴我們,修建城池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昔日的統(tǒng)治者不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修建一座“城”。所以,秦漢時期嶺南地區(qū)的城邑以簡陋的土筑的墻基為小城堡,不會有高大的城墻,政府的行政職能和部門只會設置在這些小城堡里。嶺南地區(qū)的政治性郡縣治所,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城邑,這就是武宣在那個時代的縣治特色。戰(zhàn)亂時期,修建城邑的城市功能基本職能就是政治、軍事作用。所以“市民”的居住生活場所是小型的居住性房屋。主要表現(xiàn)在縣治據(jù)山脈之險而建,利用南北交通要道而居。
灣龍碼頭古棧道,現(xiàn)已被柳州到梧州的高速路攔腰切斷
在桐嶺駐扎軍隊屯兵,足見這個地理位置是一個戰(zhàn)略要地,這個囤兵的前沿哨地依山就勢,為黔江內(nèi)陸的重要堡壘。雖經(jīng)歲月風雨的侵蝕土墻殘敗,但依稀可見有登高遠眺烽火臺的痕跡。登高遠眺,但見桐嶺平原被巍巍群山包裹其中。在某種程度上,它代表著古代政治軍事文化,是縣治所在地的有力佐證。
雅崗村精巧威儀的郭松年莊園
如今,映入我們眼簾的已是一片廢墟,亂石累累,斷墻殘壁一片狼藉。城墻大多被村民平坡開墾種上了尾葉桉或者水稻,假如沒有內(nèi)行人指點,誰也不會想到桐嶺營盤實際上是縣治城址的別稱。
如今的武宣縣城,有三大渡口直接指向桐嶺。在民國三年版的《武宣縣志》筆者查到了頗能說明問題的一段記載:
“相思渡又名雙獅渡,在城南路通桐嶺祿村二區(qū)......滑石渡在縣東南,由三里趁桐嶺區(qū)路......勒馬渡西通桐嶺。”
《武宣縣志》(民國三年版桐嶺祿鴻嶺)
在武宣縣,有哪一個地方有那么多的渡口直指一隅?沒有!只有桐嶺。這說明桐嶺不但是過去的水路和陸路的交通要道匯集處,而且還是統(tǒng)治者建縣的最佳選擇。
《武宣縣志》記載的與桐嶺有關的相思渡、滑石渡、勒馬渡
桐嶺灣龍碼頭也是頗有縣治考究的價值。在桐嶺鎮(zhèn)灣龍村東黔江右岸,有一個直插滔滔黔江的碼頭,臺階最低處只有冬天河水降落到最低時才能看得到。碼頭呈東西走向,全長60米,寬5米,52級臺階為青石條建筑。中間有5個平臺,適用于河水漲退船只和行人???。整個碼頭的石階磨損嚴重,說明在幾百年前是村民挑水供給生活飲用的主要通道??梢韵胂蟮玫?,在那個遙遠的年代里,舟楫林立、人貨穿梭、上下如流。吆喝聲、討價聲、雞犬聲鼎沸起伏。
直下珠江流域黔江,總長4公里的灣龍村古棧道見證了桐嶺的繁華
奇怪的是,遠離黔江的灣龍村北部有口古井。古井呈正方形,井口直徑約1米,井深約3米。井圈為條石砌交錯成正方形,井口周圍被水桶繩纜長年累月磨出一道道幾寸深的凹槽。
灣龍水井歷經(jīng)風雨的凹槽可追尋到漢代以前的文化和歷史
說它是漢代古井當之無愧。因為沒有一千幾百年的時光穿梭,沒有使用頻率相當高的桶繩磨礪,沒有一百幾十人的縣治規(guī)模,怎么會把五寸厚的水井青石框磨出兩三手指深的凹溝?
與營盤有關的民間傳說獨齒王手抄本
也許,這只是筆者的一家推理。但是,這口水井確確實實地證明了武宣百姓早在唐宋以前就拋棄了費時費力的江水取用,而是在人口集中地鑿井取水。那些承載著歷史變遷的凹槽刻錄著人居歷史和地理的變遷,反證了桐嶺存在著2000多年的“漢代古城”的歷史。
未完待續(xù),敬請關注“桐嶺:迷霧中的武宣古城系列”之三:指向唯一的城文化。本文為原創(chuàng),歡迎轉(zhuǎn)載,轉(zhuǎn)載請注明作者和出處。
來源:陳德仁 圖/文
Hash:2a175fc877fa157b088e261810598b12a7070527
聲明:此文由 武宣快訊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