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名報人、名記者,都是江門人!你認識嗎?
街坊們都知道
江門是著名僑鄉(xiāng)
也許你不知道
它還是名報人、名記者之鄉(xiāng)
近代以來,大量先民漂洋過海,他鄉(xiāng)尋夢。他們積極向家鄉(xiāng)傳播新知識新思想新事物,中西方文化在這片故土激蕩交融,海外盛行的報業(yè)文化也在僑鄉(xiāng)扎根。這里先后孕育出了30多位耀眼的名報人、名記者,在中國新聞史上產生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今天是第22個記者節(jié)
讓我們走近他們
再一次感受前輩的光榮與夢想
司徒源:
創(chuàng)辦世界第一份中文日報
辦事處設在洗衣館中
創(chuàng)辦的《沙架免度新錄》
是中國新聞界公認的
由海外華僑創(chuàng)辦的
第一份中文日報,
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日報。
△《沙架免度新錄》
該報的創(chuàng)辦人司徒源(又名黃泰)
報頭上標明的出版者是
Fletcher E.Webster
辦事處設在興泰洗衣館
據(jù)考證,司徒源祖籍為廣東開平。從他刊登在該報的廣告里可以知道,司徒源當時在沙架免度唐人街的興泰洗衣館,設址經營《沙架免度新錄》。業(yè)務包括接刻印唐字,承接刊登廣告,并招徒教授“番語”。司徒源是一個通曉文墨、懂得英語的知識分子。據(jù)猜測,他可能是教會學校出身的人物。
該報之所以叫《沙架免度新錄》是因為它的創(chuàng)刊地在加利福尼亞州首府薩克拉門托,當時華僑譯之為沙架免度。因19世紀40年代末,聚集在舊金山這兩個地區(qū)和加州其他地方的華人,到1852年約有25000多人,美國當時報業(yè)已很發(fā)達,為中文報紙的誕生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環(huán)境。
《沙架免度新錄》的英文名為ChineseDaily News(曾被譯為《中國日報》),這是中文出版物名稱中第一次出現(xiàn)Daily News。這是一份16開兩版的中文日報,毛筆楷書刊刻,文字通俗。該報第一版內容主要是報道當?shù)靥迫?華僑)新聞,并參考英文報刊摘譯各地新聞和有關美國官方的消息、法令等。第二版主要介紹火車、輪船的啟行期和時間,以及刊登其他商業(yè)廣告。
由于當時美國華僑尚少,識字的華僑更少,而報紙的發(fā)行量有限,經費不足,所以該報在美國西海岸出版3年便???,但它仍作為世界上第一份中文日報載入新聞史冊。
伍廷芳:先后擔任過
司法總長、外交總長
開創(chuàng)近代中國人
自辦中文日報先河
伍廷芳祖籍新會。1858年,他剛滿16歲時,與友人在香港創(chuàng)辦《香港中外新報》 (簡稱《中外新報》),為近代中國人自辦中文日報之始。伍廷芳留英習法律,為清修律大臣,草擬刑律,開中國法律新紀元。武昌起義時,他又首倡清帝退位之議,被推為議和代表,先后擔任過司法總長、外交總長等職。
伍廷芳
《香港中外新報》 1858年在香港創(chuàng)刊,起初為兩日刊晚報;1864年改為日刊,以四開白報紙單張印刷。該報每日四開一小張,是中國最早采用西方報紙形式進行編排的報紙。新聞及廣告多來自香港英文報《開刺西報》,小部分來自《京報》。欄目有“京報全錄”“羊城新聞”“中外新聞”等,偶爾也有論說及譯作,注重商品行情,廣告約占版面的三分之一。另印行貨價船期一頁,名為“行情紙”,隨報附送。初時訂費每年3元。該報在香港、澳門、廣州等地均有發(fā)行,最多時逾萬份,1919年停刊。該報前后歷時61年,為香港創(chuàng)刊最早,早期影響較大的一份中文日報。
后來,伍廷芳雖在政府為官,仍十分重視新聞工作。戊戌變法前后,他曾為上海《時務報》撰寫過“費城商務博物會記”等類似報刊通訊的文章。辛亥革命后,在臨時政府,對柳亞子等人的辦報活動,伍廷芳曾經給予支持。
伍盤照:創(chuàng)辦早期
全美最大的中文報紙
免費印刷《革命軍》11000本
伍盤照,1868年生于臺山縣(今臺山市)四九鎮(zhèn)下坪雙潮村一戶農家。1881年,他隨堂兄前往美國華僑較為集中的三藩市。他大學畢業(yè)后,得到同鄉(xiāng)伍于衍、伍時雨等人的支持,于1899年5月2日在洛杉磯創(chuàng)辦《華美新報》,專心致志從事新聞事業(yè)。
伍盤照
1900年2月,為了更好發(fā)揮報紙的作用,他又將報社遷往華僑眾多的三藩市,將《華美新報》改名為《中西日報》,自任總經理,實踐其改良社會、教育僑民的理想?!吨形魅請蟆穬热莩鋵?且又弘揚祖國文化,深得僑心,是美洲較早的一家華文報紙。為了把報紙辦好,他還親自到日本學習先進印刷技術。
△《中西日報》
伍盤照為了支持孫中山宣傳革命真理,
在《中西日報》免費為其印刷
民主革命家鄒容著的《革命軍》11000本,
由致公堂分寄美洲、南洋各地僑胞,
起到很好的啟蒙作用。
伍盤照博學多才,致力于社會事務,在美國社會多有建樹。1909年,他被美國政府委任為美國太平洋岸商會代表。1913年,伍盤照被委任為中國駐三藩市領事館副領事。1931年,伍盤照去世時,遺產不豐,而藏書甚多。
江門報人中,
不能不提到的一個重量級人物,
就是維新變法運動的杰出代表
——梁啟超
梁啟超:
中國近代報業(yè)先驅
一篇討袁檄文被開價20萬元
梁啟超是中國歷史上
以政治家身份從事報刊活動的第一人
善于利用報刊進行輿論宣傳
是他一生政治活動的突出特點和優(yōu)勢
梁啟超
他的如椽大筆在中國政海曾幾度攪起過巨波狂瀾,推崇他的人稱贊他為“輿論驕子”,痛恨他的人詛咒他是“文壇野狐”,他自己則以言論界、思想界之陳涉(即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字涉)自任。
梁啟超的報刊活動使中國近代形成第一次辦報高潮,作為立憲派首領的梁啟超在這次辦報熱潮中獨領風騷。他一生所創(chuàng)辦和主筆的報紙不勝枚舉,最主要的有《時務報》《清議報》《新民叢報》?!缎旅駞矆蟆妨艚o歷史的最大貢獻是將馬克思的名字首次亮相于中國人的眼前,梁啟超稱馬克思為社會主義泰斗,預言社會主義必將磅礴于20世紀之世界。
△ 《時務報》
以梁啟超的政論為代表的時務文體,自由放縱,不拘一格。它不僅風靡一時,對辛亥革命時期乃至“五四運動”以后的文風都有極其深遠的影響,開啟一代文風。此所謂:“時務報起,一時風靡海內,數(shù)月之間,銷行至萬余份,為中國有報以來所未有,舉國趨之,若飲狂泉?!?/p>
1915年6月,袁世凱在北京進行復辟帝制活動。梁啟超怒不可遏,寫了篇論國體問題的文章。文章草成后,尚未發(fā)印,袁世凱已有所聞。他派人送來20萬元巨款,說是給梁老太爺?shù)膲鄱Y,被梁啟超婉言謝絕。之后,梁啟超毅然在《京報》上發(fā)表了“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一文,立即產生了極其廣泛的影響。當日發(fā)表該文的《京報》銷售一空,“而凡茶館、旅館因無可買得只可向人輾轉抄讀。又有多人接踵至該報館請求再版?!边@篇被袁世凱出價20萬元的討袁檄文,如一聲斷喝,讓江河止水,四方景從。袁氏開價之高,竟高出雇人暗殺近代民主革命領袖孫中山的賞金1倍。
△梁啟超故居。彭偉宗 攝
陳少白:
中國資產階級革命報業(yè)第一人
主持了多次筆戰(zhàn)
陳少白創(chuàng)辦的《中國日報》
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第一份機關報
他最早追隨孫中山
進行革命活動
逝世時
人們給他的挽詞
“是天民之先覺者也”
這是對他一生的最好總結
△陳少白與孫中山等人合影,左二為孫中山,右二為陳少白
1869年8月27日,陳少白出生在新會縣外海鄉(xiāng)(今江門市江海區(qū)外海街道)南華里。1897年,陳少白發(fā)表“東亞聯(lián)合要旨”一文,洋洋灑灑4000余字,他認識到,中國要發(fā)展進步,取得革命的成功,“非濟以文字不可?!?/p>
△陳少白故居 羅開傳攝
1899年,孫中山派陳少白返回香港創(chuàng)辦革命機關報。1900年元月下旬,陳少白用服部次郎的化名,創(chuàng)辦《中國日報》并親任該報社長和總編輯。該報力倡“教國保民”“復興中國”,后來更直接刊載革命黨人起義的文告和消息,在鼓吹民主思想,推翻滿清統(tǒng)治上,起到了革命的喉舌作用。
△陳少白主編的《中國日報》
陳少白的開創(chuàng)性工作:
一是吸取了日本報紙分欄編排的優(yōu)點,采取短行分欄排版的格式。起初各報不以為然,但陳少白堅決推行,一段時間后,香港、廣州甚至上海的報紙競相仿效。
二是開設副刊“鼓吹錄",專門刊載歌謠、雜記、掌故、打油詩等輕松詼諧的文字,與新聞、評論等嚴肅文字形成補充。這是中國報紙副刊之濫觴。
陳少白通中、英、日3種語言,口才敏捷,文筆犀利。曾每日譯《幾度山恩仇記》一段,在《中國日報》以書頁形式登載,可以另行裝訂。在辦報過程中,他主持了多次筆戰(zhàn),既與清政府的官方報紙論戰(zhàn),也對?;逝蛇M行撻伐。
1934年陳少白病逝,他作為追隨孫中山致力革命最先進的同志,被國民黨隆重公祭。
從抗日戰(zhàn)爭、到解放戰(zhàn)爭,
再到新中國成立和社會主義建設,
一批又一批江門籍報人和記者茁壯成長,
他們以滿腔熱血投入新聞事業(yè),
以筆為戎揚正氣,飽蘸心血著華章,
在新聞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跡。
沙飛:人民軍隊第一個
專職新聞攝影記者
留下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的
珍貴影像
沙飛,
原名司徒傳,
開平縣赤坎人,
1912年生。
1931年高中畢業(yè)后,
開始學攝影。
沙飛
1937年,聶榮臻司令員把繳獲敵人的一臺德國魏爾脫照相機交給沙飛使用,同時任命他為軍區(qū)攝影記者。這樣,沙飛便成了人民軍隊及敵后抗日根據(jù)地第一位攝影記者。他拍攝的八路軍鐵騎通過平型關,八路軍在喜峰口戰(zhàn)斗,收復察南蔚縣,收復浮屠峪等,記錄了抗戰(zhàn)初期八路軍在敵后的戰(zhàn)績。
1938年6月,白求恩大夫來到晉察冀邊區(qū),沙飛拍攝了白求恩大夫在戰(zhàn)火中堅持為我軍傷員動手術等許多珍貴鏡頭。后來,白求恩大夫在臨終前寫遺書,談到把他的“照相機給沙飛”。
1939年2月,晉察冀軍區(qū)政治部宣傳部設立新聞攝影科,這是中國人民革命攝影事業(yè)中一個正式的機構,沙飛任科長。1942年5年2日,晉察冀畫報社正式宣布成立,沙飛被任命為報社主任(社長)。
長期從事中國新聞攝影史研究工作的蔣齊生同志認為:沙飛在中國現(xiàn)代攝影史上,有六大功績:一、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舊中國,倡導攝影“為社會大眾效勞”,以攝影為改造現(xiàn)實的武器;二、最早到敵后,作為八路軍的戰(zhàn)士,用攝影向全國和全世界報道八路軍第一個敵后根據(jù)地的抗戰(zhàn)實況;三、最先使攝影成為我黨整個革命事業(yè)的一個組成部分;四、創(chuàng)辦我黨我軍第一個革命攝影畫報《晉察冀畫報》,并以它為中心,最早為我國人民培養(yǎng)、建立起一支革命的攝影戰(zhàn)士隊伍和照相制版力量;五、為黨和國家拍攝、積累和保存了一整套反映我國華北人民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歷史進程的珍貴底片;六、模范地把人民軍隊的優(yōu)良作風與攝影實踐相結合,為新中國的攝影界樹立了新的風尚和新的傳統(tǒng)。
吳有恒:原《羊城晚報》總編輯
創(chuàng)作的《山鄉(xiāng)風云錄》成為
粵劇重點劇目
吳有恒,恩平上凱崗村人。1936年,吳有恒到香港參加全國各界救國聯(lián)合會華南區(qū)總部的工作,同年秋天,在香港參加了中國共產黨。1940年底,吳有恒到延安任中共黨務研究室研究員,后在中央黨校學習;1945年4月,出席黨的“七大”。1948年,吳有恒奉調到粵中區(qū)工作。1949年初,粵中縱隊成立,吳有恒被任命為司令員。他率領部隊創(chuàng)立了粵中游擊根據(jù)地,部隊也發(fā)展到一萬五千多人,有力地配合南下大軍解放粵中地區(qū)。
吳有恒
解放后,吳有恒歷任中共粵中地委書記、粵西區(qū)黨委秘書長、廣州市委秘書長、廣州市委書記。工作之余,當年從事地下工作和游擊斗爭的豐富經歷,總是浮現(xiàn)于吳有恒腦際,常常使他情懷激蕩。于是他創(chuàng)作了大型話劇《山鄉(xiāng)恩仇記》,并在廣州造紙廠演出。同時,他還寫了長篇小說《山鄉(xiāng)風云錄》,在《羊城晚報》連載。之后,由此改編的粵劇成為廣東的重點劇目。1963年,他寫了幾十篇雜文《榕蔭雜記》陸續(xù)在《羊城晚報》發(fā)表,顯示出在文藝創(chuàng)作上多方面的才華。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吳有恒先后擔任廣東省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廣東分會副主席、《羊城晚報》總編輯、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廣東分會主席、廣東新聞學會會長等。
1980年,吳有恒出國訪問回來后,連續(xù)發(fā)表了《瑞士比利時觀感》等22篇散文。接著,他針砭時弊,又連續(xù)撰寫雜文《榕蔭續(xù)記》70多篇,在《羊城晚報》副刊發(fā)表,還先后發(fā)表歷史小說7篇,深受讀者歡迎。
吳冷西:曾任中共中央三大媒體
“第一把手”
組織推出《哥德巴赫猜想》等
系列報告文學名篇
吳冷西,原名吳仕占,廣東新會古井鎮(zhèn)文樓村人,1919年出生。“九一八”事變之后,他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41年9月,他調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先后任國際版編輯、主編、國際部主任。1949年2月,吳冷西任新華社總社副總編輯。
吳冷西
新中國成立后,1949年10月吳冷西任新華社總編輯,1951年12月任新華社社長。1957年6月,他任《人民日報》總編輯兼新華社社長;1964年7月又兼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1972年恢復在《人民日報》的工作。1980年4月,吳冷西任廣東省省委書記;1980年明至1982年4月間還兼任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1982年4月任廣播電視部部長、黨組書記。他還曾任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主席團主席和第二、三、四屆理事會主席,中國廣播電視學會會長。
吳冷西主持《人民日報》工作時,聘請了一批知名作家任《人民日報》特約記者,并支持他們深入群眾,采寫報告文學作品,在報紙上發(fā)表。如方紀的長江行系列報告,郭小川的《小將們在挑戰(zhàn)》,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黃鋼介紹李四光的長篇報告等等,均在全國產生了很大影響。
吳冷西領導新華社15年期間,不斷擴大、加強、完善和改進向中央領導提供情報信息的工作。除《參考消息》、《參考資料》和《內部參考》外,按時間順序還創(chuàng)新、改進了一些具體做法,推出了一日三參、國際內參、參考要聞。
許實:
原《羊城晚報》總編輯
撰寫《街談巷議》評論23年
許實,筆名微音,祖籍開平月山,1919年出生。許實從事新聞工作60年,筆耕不輟。解放前,他先后在東江縱隊《前進報》、北江支隊《抗戰(zhàn)報》從事編輯、主編工作,在越南堤岸地下黨創(chuàng)辦的《中華報》撰寫社論。奉命回國后,他到中共中央聯(lián)絡部任研究員,不久即被送到馬列學院學習;學習后調到新華總社任廣東分社副社長,并一度擔任《南方日報》副總編輯。
1980年《羊城晚報》復刊后,許實先后擔任副總編輯、總編輯。他以“微音”為筆名,為《羊城晚報》頭版著名的新聞評論專欄《街談巷議》撰寫評論長達23年。
這些評論或彈或贊,或褒或貶;褒則熱烈,貶則痛切;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許實在談及撰寫“街談巷議”的體會時曾經說:“報紙要‘揪’住讀者,首先就得同他們心心相印。他們愛什么,恨什么,有什么意見,有什么困難,能給他們說點話,他們就肯買你的報紙,也愿意讀你的文章了?!彼@種與讀者“心心相印”的辦報、為文的理念和實際行動,贏得了讀者,獲得了尊重。也因此,使其時的《羊城晚報》大行其道,洛陽紙貴,不到五年時間,發(fā)行量由復刊時的20萬份躍升為170萬份,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
廣大讀者愛讀他的文章,并敬重其人。他的筆鋒常蘸感情,他的情感與民眾冷暖相同,他的評論文辣于藥、言快于刀。
離休后,許實繼續(xù)從事新聞寫作,主要是新聞評論“街談巷議”以及一些新聞通訊與特寫。由于許實幾乎每天都寫,很少有老人在退下崗位之后,仍然像他那樣具有社會影響力。許實在70歲之后,陸續(xù)寫出和結集了四五本自己的作品。每次在許實的售書儀式上,總是排滿了長長的人龍。
譚文瑞:
原《人民日報》總編輯
擅長撰寫政治諷刺詩
譚文瑞,1922年出生,祖籍新會,畢生從事新聞工作。譚文瑞先后在天津、香港《大公報》當編輯,特派記者。1950年,譚文瑞進入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工作;抗美援朝期間當過戰(zhàn)地記者。
在《人民日報》的40多年中,譚文瑞歷任編輯、記者、評論員、國際版主編、國際部主任、副總編輯到總編輯,編過數(shù)以千計的版面,撰寫和審改過幾千篇稿件,包括社論、評論、專論、札記、通訊,其中有一些曾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
譚文瑞
在《人民日報》的40多年中,譚文瑞歷任編輯、記者、評論員、國際版主編、國際部主任、副總編輯到總編輯,編過數(shù)以千計的版面,撰寫和審改過幾千篇稿件,包括社論、評論、專論、札記、通訊,其中有一些曾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
1956年,譚文瑞開始用“池北偶”的筆名撰寫政治諷刺詩。當時他在《人民日報》主編國際新聞版,有時候看到一些國外的新聞便即興信寫上一首冷嘲熱諷的小詩代替札記,從此走上了寫政治諷刺詩的道路。那時候嬉笑怒罵始終針對國外的丑態(tài)惡行,并未觸及國內的陰暗面,所以在1957年反右時幸免遭受劫難。文化大革命之后,因為對社會上的歪風邪氣和腐敗行為深惡痛絕,就禁不住也把諷刺的鋒芒指向國內的丑惡現(xiàn)象和各種弊端,而且一經開始,就欲罷不能。從那以后,他寫諷刺詩的題材便國內國際兼而有之了。他的諷刺詩經常由華君武、丁聰、方成等著名漫畫家配畫,以詩配畫的形式發(fā)表于全國各大報紙雜志上,頗受讀者歡迎。他在一本集子寫過這樣幾行作為自序:
“冷眼熱腸察世情,是非曲直看分明。
不會作詩學打油,針砭時弊刺歪風,
言語辛辣雖逆耳,總是有聲勝無聲?!?/p>
對于家鄉(xiāng)的報業(yè),譚文瑞十分關心,在1986年《江門日報》創(chuàng)刊時,他專程聯(lián)系書法家為之題名;2009年,他被江門日報社聘為特別顧問。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十八大、十九大、每年的全國兩會
改革開放、香港 回歸、澳門回歸
承辦奧運會、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抗擊新冠疫情
……
每一件大事
江門籍名報人、名記者
均傾情投入,奮筆疾書
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密切關注
已經融入了他們的血液
他們時刻待命
隨時準備出發(fā)
李成?。?/p>
原《澳門日報》董事長
報社成立那天
在報館天臺升國旗
李成俊
李成俊,1926年3月出生于澳門,祖籍廣東新會。
1950年,李成俊和朋友策劃創(chuàng)辦了一份小型刊物《新園地》。1958年,隨著《新園地》的壯大,他和同事們決定創(chuàng)辦《澳門日報》,以頗具影響的《新園地》為副刊。報社成立那天凌晨6時,報社主要成員聚集在報館天臺上舉行了升國旗儀式。
澳門回歸祖國后,李成俊帶領的《澳門日報》對特區(qū)政府的各項政策措施既積極報道,又批評監(jiān)督;既贊揚特區(qū)政府貫徹“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將特區(qū)政府的新貌展現(xiàn)給海內外讀者,為一切美好的新生事物鳴鑼開道,又時進諍言,揭露某些部門工作中的弊端,反映讀者熱盼改進的心聲。時任澳門特別行政區(qū)行政長官何厚鏵還多次打電話致意,對批評表示理解與歡迎。
曾經有一家香港電視臺采訪李成俊,問他是不是親中,是不是愛國。李成俊理直氣壯說:“我是中國人,為什么我不親中?難道要親英、親美嗎?為什么不愛國?難道要當秦檜嗎?
李成俊于1988年任廣東省第七屆人大代表,1993年、1998年連任全國政協(xié)第八屆、第九屆委員,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他1989年任澳門基本法起草委員,1993年任澳門特區(qū)政府土地咨詢委員會委員,1998年任澳門特別行政區(qū)籌備委員會委員;1999年澳門回歸后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澳門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2002年榮獲澳門特區(qū)政府頒授的金蓮花勛章。
李成俊長期從事新聞文化工作,是中國新聞社理事、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澳門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會長。李成俊的主要著作有《今日印度》及其增訂本,還有《澳門文學論集》《澳門基本法文獻集》《澳門日報三十年》《澳門日報四十年》《海天 歲月 人生》《孰忍一水隔天涯》《國共風云名人錄》等。
黃景仁:
原《廣州日報》副總編輯
榮獲首屆“韜奮新聞獎”
黃景仁
黃景仁,1933年生,臺山市白沙鎮(zhèn)人。他1953年大學畢業(yè)分配到新聞單位。當了一名時事編輯,值夜班,這一“值”就是四十年。
黃景仁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他做了兩件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一是讓國際新聞上頭條。1987年底和1988年8月,他把“蘇美簽署銷毀中導條約”和“兩伊戰(zhàn)爭正式實現(xiàn)停火”的消息放在一版頭條位置突出刊登。這兩條國際新聞的處理,受到市內外同行的贊賞,后來《人民日報》《新聞戰(zhàn)線》也發(fā)表文章予以肯定。二是在全國率先擴版。1987年黃景仁參與策劃把《廣州日報》由4個版擴為8個版,他著意體現(xiàn)編委會確定的辦“開放型、多功能”報紙的宗旨,在全國黨報中首創(chuàng)“娛樂”“體育”“連載”版天天出。這次改版大受讀者歡迎,該報第二年發(fā)行量比擴版前增加了1/3。
1993年,黃景仁在60歲的時候,獲得了全國首屆“韜奮新聞獎”。別人問他的成功之路,他回答:“我只是時時問自己,你在辦報中是否堅持了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為讀者服務是否盡心盡意?!?/p>
原《羊城晚報》總編輯微音這樣評價黃景仁:在與黃景仁共事的十年中,他給人的印象是謙虛謹慎,待人以誠;工作上兢兢業(yè)業(yè),認真負責。說得上是:“他辦事,你放心!”
黃景仁曾任廣東省新聞學會副會長、廣州市新聞學會會長,還是廣東省首屆新聞終身榮譽獎獲得者、廣州日報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全國勞動模范、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陳錫添:
原《深圳特區(qū)報》總編輯
以《東方風來滿眼春》
報道鄧小平南巡
陳錫添
陳錫添,江門市外海鎮(zhèn)人,1941年出生于上海,中學就讀于新會三中(現(xiàn)棠下中學),1966年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歷任《湖北日報》記者、企業(yè)干部、大學教師、《深圳特區(qū)報》總編輯、《香港商報》總編輯,高級記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新聞界最高獎項“韜奮新聞獎”和廣東省新聞界首屆“金槍獎”獲得者,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及武漢大學兼職教授,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分別被英國國際傳記中心和美國國際傳記學會評選為世界名人,是美國巴爾迪摩市榮譽市民。
陳錫添是中國新聞界享有盛譽的資深記者,在30多年的新聞生涯中,他在國內報刊發(fā)表報告文學、人物傳記、散文、雜文、通訊等作品100多萬字。著有報告文學集《風采集》及主編報告文學集《改革者的風采》。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后,他采寫的長篇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鄧小平同志在深圳紀實》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在中國新聞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先后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全國改革好新聞”一等獎、廣東省新聞特等獎、“全國計劃單列市頭條新聞競賽”特別獎等獎項,并獲廣東省新聞終身榮譽獎。
家鄉(xiāng)在陳錫添心目中份量一直很重,他曾數(shù)次接受家鄉(xiāng)媒體專訪。在陳錫添的心目中,江門是人杰地靈的地方。他說:“這片沃土哺育了我,我很引以為榮?!彼鐣r在大學時還寫了一篇《家鄉(xiāng)風物記》的散文,把“鶯啼不選樹,魚戲不驚渝”、水稻泛金、荔枝燃紅的家鄉(xiāng)描寫得非常優(yōu)美,老師把它當作范文,印發(fā)給全班同學。在家鄉(xiāng)十來年的生活里,他經受了很多磨礪。1952年由于父親過世,家庭一下子變得貧苦起來,地里的各種農活他都干過,“雖然吃了很多苦,對我非常有好處。家鄉(xiāng)對我的成長非常重要?!?/p>
在談及如何成為像他一樣優(yōu)秀的記者時,陳錫添認為青年記者應該具備兩種主要素質:一是業(yè)務功底要很扎實,寫作功底尤其要扎實,知識要豐富。要像鄧拓說的那樣做個雜家,要厚積薄發(fā),要不斷地學習——現(xiàn)在有的新聞工作者,今天采訪完明天采訪,沒有時間學習,這是入不敷出啊。另外要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要政治家辦報,小局要服從大局,這就要了解當局的情況,比如我寫《東方風來滿眼春》,如果我沒有政治敏感性,我就不會寫,有關方面已經說了不報道了你還寫什么?我聽了小平的講話,加上當時自己對大局的認識,我想這篇文章一定要發(fā)表,也一定有機會能發(fā)表,這就是政治敏感性。
李婉芬:
原廣州日報報業(yè)集團總編輯
開創(chuàng)地市新聞版
使《廣州日報》發(fā)行量
突破百萬大關
李婉芬
李婉芬,1959年出生,開平人。
李婉芬從事新聞工作35年,數(shù)十篇新聞作品分別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廣東省新聞獎一等獎等各級獎項,其中包括《從快報厚報轉向優(yōu)報》《南山風格》等作品;獲得廣東新聞金槍獎;主編出版了《走近大醫(yī)》《次貸危機大掃描》《金版》《今日靚湯》等一批書籍。2004年8月始,她全面主持《廣州日報》報業(yè)集團采編工作,領導集團近十多家系列報刊、網(wǎng)站和融媒體方陣的出版管理工作。 20世紀90年代后期,李婉芬主持珠三角地區(qū)七大城市的地市新聞版,使《廣州日報》對珠三角城市群實現(xiàn)了巨大的輻射力和輿論影響力,發(fā)行量一舉突破百萬大關。她主持了《廣州日報》2006年至2018年多次全面改版工作。她主持創(chuàng)辦了《今日系列》《新聞藍頁》《財經新聞》《休閑周》《身邊紙》《人物》《博雅》等數(shù)十個廣受好評的新版塊,實現(xiàn)了從厚報到優(yōu)報轉型的戰(zhàn)略目標。十幾年來《廣州日報》成為我國華南地區(qū)最具影響力的主流大報之一,發(fā)行量一直位居全國三甲之列。
李婉芬擅長新聞策劃。她策劃的“香港回歸10周年”高瑞訪談、“全球次貸風暴大掃描”高端訪談等系列報道,開創(chuàng)了地方媒體在國(境)外現(xiàn)場直接采訪國際政壇高層和商界著名人士的先河。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她當天即組織記者奔赴地震現(xiàn)場采訪,并協(xié)助救援工作,記者當晚即發(fā)回了第二天廣東媒體唯一的記者在現(xiàn)場的報道。5月13日她即與著名畫家一起策劃組織了由全省最著名的一批書畫家、美術大師參加的多場大型賑災義捐義賣活動,迅速籌集了1000多萬元善款,全部捐獻給四川地震災區(qū),建造了汶川第一幼兒園和博物館。她主持推進的2008年奧運會報道編輯部前移北京,使奧運會期間《廣州日報》的發(fā)行量突破了200萬份。2010年起,她連續(xù)策劃組織了五屆《中國圖書勢力榜》大型圖書創(chuàng)作和出版評選活動,匯聚了國內大部分一線作家和出版社共同開展大規(guī)模的全民閱讀活動,在國內影響極為廣泛。
2005年以來,李婉芬積極推動集團全媒體融合發(fā)展,與時俱進逐步建立了互聯(lián)網(wǎng)傳播模式的站、博、微、端及全媒體融合指揮運行平臺,建設了全媒體生態(tài)的新聞生產、系統(tǒng)運行模塊和數(shù)據(jù)管理應用機制。近五年以來,《廣州日報》全媒體傳播力在國內權威榜,一直穩(wěn)居全國報業(yè)轉型前三位。
多年來,她先后獲得廣州市十大杰出青年、省市三八紅旗手、廣東省幗囯十杰稱號。2011年以來,她獲評廣州市杰出專家、中宣部“四個一”人才、中國報業(yè)經營管理領軍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19年退休后,她獲聘為任廣州市文使館館員。
黃卓堅:原廣州日報報業(yè)集團
常務副總編輯
七任赴京采訪
全國“兩會”總指揮
黃卓堅
黃卓堅,1960年出生,臺山水步人。她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報業(yè)經營管理領軍人物、廣東省思想文化戰(zhàn)線領軍人才、廣州市優(yōu)秀專家;曾榮膺廣東新聞金槍獎、廣東省三八紅旗手、廣州市三八紅旗手、廣州市十大杰出青年稱號;曾兩次獲得中國新聞獎二等獎、十次獲得廣東新聞獎一等獎和大量的二、三等獎。
黃卓堅的長篇通訊《下輩子,我們還做母子》,獲1997年中國新聞獎二等獎,后來被拍成電影、改成廣播劇,入選大學新聞系閱讀教材。
黃卓堅做了15年記者、21年編輯。近20年來,黃卓堅參與策劃指揮了《廣州日報》所有時政類重大新聞報道。她是廣州日報社赴京采訪十八大、十九大的總指揮以及從2013年至2019年7次赴京采訪全國“兩會”的總指揮,她總結的“懂中國、知廣東、扣主題、接地氣、鑄鐵軍”采編原則在實踐中不斷豐富深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量的報道獲得中宣部和省市領導的肯定,僅2019年全國“兩會”,廣州日報就有7件作品被中宣部閱評表揚。
在今年的抗疫斗爭中,黃卓堅策劃了“廣州故事““廣州戰(zhàn)役”“平安是對社會最大貢獻”系列、“社區(qū)防護全紀錄系列”等重磅報道,大量稿件刷屏。其中《鐘南山這張車票,你看懂了嗎》一天之內閱讀量6.6億次,沖上新浪微博熱搜第一。黃卓堅還策劃了“你的名字,我們的榮光”和“手印 銘記”大型報道與活動。將廣東援鄂2484名醫(yī)生護士的名字全部打上廣州塔和廣州各大地標,并收集了2484名醫(yī)生護士的手印,后來全部由廣州國家檔案館收藏。
黃卓堅積極參與推進媒體融合工作。根據(jù)人民網(wǎng)研究院公布的數(shù)據(jù),廣州日報融合傳播力已連續(xù)3年位列全國黨報前列、地方媒體第一。因為建成廣州市區(qū)融媒體中心及新客戶端——新花城,黃卓堅和幾位同事獲得第二屆中國新媒體發(fā)展年會頒布的“中國報業(yè)媒體融合信息化和網(wǎng)絡安全項目”一等獎。
相關鏈接①
江門報人鼎力支持革命
在華僑所立的七大功勛中,
“革命報刊的創(chuàng)辦者”赫然在列,
無疑,華僑是辛亥革命宣傳的主力軍。
僅從江門先僑來看,
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
都曾留下他們鼎力支持革命的佳話,
而陣容整齊的江門報人支持、宣傳革命的
事跡和淵源更是清晰可見。
辛亥革命前后,海外的華文報業(yè)有了較大發(fā)展,不僅數(shù)量激增,思想活躍,而且版式多種多樣,內容豐富多彩。這時期江門籍華僑辦的華文報刊,對宣傳革命思想和推動革命發(fā)展,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 1898-1922年,江門籍華僑就創(chuàng)辦了26種報刊。旅居美國的臺山籍華僑投身華文報刊的人數(shù)最多。
臺山籍進步青年李是男、黃伯耀、黃超五、黃蕓蘇、溫雄飛、黃杰亭、許炯黎等于1909年在舊金山組織“少年學社”,出版油印刊物《美洲少年周刊》,鼓吹反對封建帝制,走民主共和道路。1910年,《少年周刊》改為《少年中國晨報》,作為同盟會的機關報,大力宣傳革命。黃伯耀任總經理,黃超五任總編輯,黃蕓蘇任主筆,李是男負責副刊和新聞的編輯工作。
△李是男等主編的《少年中國晨報》
臺山附城鎮(zhèn)的溫雄飛,1900年便在同鄉(xiāng)梁朝杰創(chuàng)辦的《文興報》當排字工,1903年任該報翻譯。1906年溫雄飛應聘為恩平籍華僑唐瓊昌等辦的《大同日報》翻譯兼助理編輯,后與李是男等創(chuàng)辦《美洲少年周刊》, 1908年赴檀香山與人創(chuàng)辦該地同盟會機關報《自由新報》并任總編輯。
臺山端芬鎮(zhèn)的梁朝杰,是維新運動的骨干分子。1899年,他赴舊金山創(chuàng)辦《文興報》。該報后改為《世界日報》,梁朝杰在該報當主筆40多年,還曾創(chuàng)辦《交通旬報》。
祖籍恩平君堂鎮(zhèn)的唐瓊昌與朱三進等人一起于1902年在舊金山創(chuàng)辦《大同日報》,并任總司理。該報積極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熱情宣傳民主、共和思想,鼓勵華僑熱愛祖國。祖籍恩平東城鎮(zhèn)石橋頭鄉(xiāng)寨村的梁菊東,辛亥革命前應聘任《大同日報》總編輯。
祖籍新會的李嘯岳, 1904年出生,早年僑居馬來亞檳榔嶼,20多歲投身報業(yè),出任馬島的《中南晨報》編輯。不久,李嘯岳受聘為《光華日報》主筆,長達7年。他是一位資深的華文報業(yè)開拓者。
印尼華僑司徒贊,1922年創(chuàng)辦《工商日報》;1927年編輯出版《教育月刊》;1928年出任巴達維亞《工商日報》主編。
祖籍鶴山的馮斯欒1899年與鄭貫一(號自立)、馮自由一起創(chuàng)辦《開智錄》,世人稱之為“三自”(馮斯欒號自強)。該報抨擊清朝賣國行徑,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為辛亥革命的發(fā)動作出了貢獻。
相關鏈接②
活躍在香港華文報界的江門人
香港華文報業(yè)向稱繁榮,
其中有不少江門籍報人長年奮斗,
成績頗豐。
他們的一個顯著特點是,
從業(yè)時間長,經驗豐富、
聲譽頗高,受人尊重。
岑維休,1897年生,恩平人。他1925年創(chuàng)辦《華僑日報》,任總經理。后在香港聯(lián)營《南中報》、《南強日報》;1937年在澳門聯(lián)營《華僑報》;在廣州聯(lián)營《大中報》、《大華晚報》,形成華南報業(yè)集團。岑維休從1915年開始辦報,維持達70年,曾八次擔任香港報業(yè)公會主席。
梅文鼎,1903年生,臺山端芬人。20世紀30年代初,他主辦《汝南之花》;1937年,他投筆從戎。1952年,香港《文匯報》改組為有限公司,梅文鼎即被推選為董事長,一任三十載。
劉思慕,1904年生,新會會城鎮(zhèn)人。1940年夏,在雅加達華僑辦的《天聲日報》工作。以后在抗日后方歷任衡陽《力報》主筆,《廣西日報》主筆。1945年底任香港《華商報》總編輯,兼中國新聞學院院長。1949年,劉思慕白天忙于社會活動,尤其是民主黨派的活動,晚上便到報社三樓編輯部“坐班”。他首先審閱將于翌日刊出的該報國際版、本地新聞版和副刊文藝版三個版面的清樣,然后伏案疾書社論或時評。他通常寫完一張稿紙便送往排字,以縮短整個流程的時間,只在完稿看大樣時,作個別文字上的潤色。他下筆千言,一氣呵成,并不比“倚馬可待”遜色。新中國成立后,劉思慕任上?!缎侣勅請蟆房偩庉嫞ê蠹娓鄙玳L);1957年,他調任上海《新聞日報》社長、《解放日報》副總編輯。
唐碧川,1909年生,恩平君堂鎮(zhèn)人。他1927年起,從事新聞事業(yè)。1946年,香港星系報業(yè)特聘他為《星島日報》編輯主任。他大展才能,加強通訊網(wǎng)絡,充實內容,半年便見成效,該報發(fā)行量日增。他從事新聞事業(yè)六十年,深受倚重,退休后仍被特聘為星系報業(yè)顧問。
岑才生,岑維休之子,1922年出生。他1960年出任《華僑日報》經理,1985年接任《華僑日報》總經理。1991年初,岑才生率先引進電腦排字、電腦排版的先進設備。這一重大改進,開香港中文報業(yè)的先河。香港、新加坡、臺灣同業(yè)人士前往參觀者絡繹不絕。岑才生從事報業(yè)多年,連續(xù)多次被選為香港報業(yè)公會主席,曾任世界中文報業(yè)協(xié)會主席十多年,任國際報業(yè)協(xié)會香港區(qū)副主席也有十多年。
紙上春秋,見證時代進步
筆底波瀾,推動社會進程
在第22個記者節(jié)
讓我們秉承前輩報人的 家國情懷、專業(yè)精神
弘揚主旋律、譜寫新篇章
向江門名報人、名記者致敬
來源:江門發(fā)布綜合整理
責任編輯:方藝
點分享
點收藏
點點贊
點在看
Hash:0c1680ebcf4e9491493babf28bf9a7e74ce0c8d2
聲明:此文由 兩廣大地那些事兒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