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的范圍布局:東西兩側依山而葬,九帝十王諸將拱衛(wèi)
范圍
最初的金陵,范圍并不大。海陵王把從上京遷來的皇帝陵、諸王陵分別葬到以太祖、太宗陵后云峰山為中心方圓百十余里的一帶山區(qū)。后經金世宗至衛(wèi)紹王60余年的經營,金陵的范圍不斷地向外擴大,幾乎占據(jù)了整個大房山區(qū),中心還是云峰山。明朝天啟年間砌底拆毀了金陵,到了清代只是重修了云峰山下太祖和世宗兩個陵。所以,人們習慣上稱金太祖和金世宗的陵為“金陵”,那范圍當然小多了。實際上金陵的范圍要大得多,這方面的資料主要載于《大金集禮》。
“大安元年十一月,承省札奏帖近奏,差秘書監(jiān)丞溫迪罕、胡土三司知事,邊源勘墳山以西銀洞事云云。今據(jù)所差官胡土等檢勘得止合龍泉河勾禁界,西界XX(原文缺),等商量。若準所申是為相云云。為此,于十一月二十九日聞奏過,奉圣旨封堠得分朗者。余并準奏行?!?/p>
金陵墳山西面的山,出銀礦,金代曾在那里開礦煉銀,故有“銀洞”之說。
封堠”,就是在陵區(qū)周圍壘上—座座石堆,作為邊界線。
“封堠”在金陵東界,羊頭崗、朱各莊北坡、望日臺等處都有遺跡?!败备呒s3米,直徑約15米,各處的“堠”都是就地取材,如望日臺附近的堠就是河卵石砌成,因年代久遠,歷史的沉沙已彌滿了石縫,而朱各莊北坡上的封堠,是用山石砌成,當?shù)厝藗髡f這里是穆桂英大破天門陣之處和假糧倉。每個堠周圍都殘留著—些磚瓦,當是守陵駐兵之處的遺存,目前地表還有很多遺跡,羊頭崗北坡、羊頭崗村南、小洪寺北坡等處都殘留著一些堠的遺址,人們稱之為大石堆,黃土臺。
《大金集禮》接著記了大安元年(1209)時金陵的范圍。
“墳山,禁界封堠四至周圍地里,東至萬安寺西小嶺一十八里,南至黃山峪水心二十六里;西至轆轤嶺二十三里,周圍計地一百二十八里。
“墳山以西過轆轤嶺有南郊澗道隔斷山勢,以西過木浮嶺下至龍泉河又隔斷木浮嶺。其龍泉河身闊處約五十步,窄處十余步,水深三四尺,自陵寢紅排沙至此三十二里。以西又過煙熏嶺松片山數(shù)重,才是接連銀山。其墳山與銀山不是一帶山勢。
“銀山在墳山西北,其山東西形勢,嶺南屬奉先縣。有銀洞五十四處,嶺北屬宛平縣,有銀洞六十二處,兩縣銀洞止是一山。自陵寢紅排沙以西最近銀洞四十二里,最遠銀洞四十八里。
“取責到將去司天臺,陰陽人張慶淵等三個狀稱,相視得自陵寢紅排沙,以西過澗,轆轤嶺道隔斷山勢,以西又過木浮嶺,下有龍泉河身,深闊隔斷地脈,按地里新書五音地脈篇,凡隔坑潭臨河地勢之絕不相連。按兼山陵至此已三十二里,若將龍泉河便為禁限,西界委是別無窒礙,其東南北三面禁界止合依無定界堠為限。
“大安二年(1210)正月初七省官刑部主事薛萬亨并提點山陵涿州刺吏完顏璋,同銜申取責到司天臺張慶淵、魏器博、盧世明等三人狀稱:合自墳山西北系奉先縣所管神寧鄉(xiāng)土冶村,龍泉河為西界為頭排立封堠.沿龍泉河至南羌弧嶺,其龍泉河水流正西南去,離墳山八十余里,止合于羌弧嶺東南下墳。按墳山舊南界封堠是周圍四至別無窒礙。呈省,一起自萬安寺西小嶺為頭,打量至西面盡北南效澗口,舊封堠,計地六十二里令二百四十四步。自南郊澗口舊封堠以西上冶村接連排立,沿龍泉河南至羌弧嶺密排訖封堠—百一十六個。接連赤石峪舊封堠計地五十八里令二百二十八步。自赤石峪口舊封堠至萬安寺西小嶺計地三十五里令三百步。周圍計地一百五十六里令三百一十二步?!?/p>
對照上文,可以看出現(xiàn)在的金陵范圍。
以云峰山(墳山)為中心:
向東——至萬安寺西小嶺一十八里。
從墳山向東一十八里(按金里和現(xiàn)在的華里相差不多)是房山朱各莊羊頭崗村北坡,其山勢一高一低,高者現(xiàn)稱鲇魚坨,低者無名號。這一高一低的兩座山應就是西小嶺,它就像一堵圍墻向北,向南經太祖、太宗陵延伸到墳山南端,直到釣魚臺止。釣魚臺是金朝山神堂下—小山嶺,因明代馮全曾隱居此處釣魚而得名,現(xiàn)此地修成小型水庫。西小嶺到此呈半圓形環(huán)衛(wèi)著陵區(qū)。東端有一圓形的小山頭,—面就是龍泉河,金陵的東端就是以此為起點的。萬安寺已無從查找了,但這里殘存的金代封堠遺跡還能看出來,燕山辦事處的東流水村,羊耳峪村都在封堠禁界線以內。
向南——至黃山峪“水心”二十六里。
到房山區(qū)孤山口車站附近的山勢,大約是二十五六里,這—帶的地名有黃山店兒、長溝峪、婁子水、黃院兒、栓馬樁,應都屬金代陵區(qū)。黃山店兒、黃院兒可能是黃山峪的變異,“水心”大概是指黃山店兒溝的中心。
向西——至轆轤嶺二十三里。
轆轤嶺這個名稱至今沒有訪問到,從墳山過楊家?guī)X,下去即是安街、南窯,東北方向可出南窯溝口,東北方向可出南窯溝口,二十多里處到大石河、黃山巖一帶。“南郊澗口”可能就是現(xiàn)在的南窯溝口。木浮嶺、羌弧嶺、赤石峪這些地名既不見后來史籍記載,也未從民間訪問出來。
龍泉河是大石河的舊稱,又稱“圣水”,它發(fā)源于大安山老龍窩尖,一路彎彎曲曲穿過山山嶺嶺,又匯集了—些山泉,依山勢出坨里進入琉璃河,自古以來未曾枯竭。它曾造成了古燕國的文明,在金陵區(qū)又是一個標志,即陵區(qū)的西界。
布局
金代的皇帝陵以云峰山為中心,埋葬的比較集中。包括真正當過皇帝的人(金太祖、金太宗、金熙宗、金世宗、金章宗、衛(wèi)紹王),追謚的三人(海陵王父德宗、世宗父睿宗、章宗父顯宗),這九人的葬地是金陵里面的皇陵區(qū)。具體方位就是大房山東南側左右兩條山脈之中。
它的東側不超過上店。上店現(xiàn)屬北京市燕山石化辦事處所轄,村中有一關帝廟,內有一塊明嘉靖年間的石碑,石碑刻制時,金陵還未遭到破壞,此碑記載上店溝曾開采煤窯數(shù)個,這可以說明這條山溝中沒有皇陵,否則是不會讓在皇陵邊上打洞采煤的。而從上店往西的大樓溝附近也儲藏著大量煤炭,而且離地表很近,有路,開采和運輸都很方便,卻沒見到開窯的記載,證明上店以西地區(qū)屬皇陵禁區(qū)。嘉靖后,經隆慶、萬歷、泰昌到天啟年間,經57年金陵才遭破壞,從那時起“圣土”才變?yōu)榉驳?,百姓才允許隨便出入樵采。由此,可以把皇陵的東北界定在上店。
云峰山西側是大房山腳下的十字寺溝,西南是車廠村、石門溝、康樂寺溝、斷頭峪,再向南是長溝峪涼水泉及其發(fā)源的坎河,“隔斷山勢”,斷頭峪出土過金代王墓,石門溝埋著“十王”,而這“十王”有帝稱,也就是說石門溝往東應是皇陵區(qū)的西界。
這樣,我們對整個金陵地區(qū)的入葬形勢就能理出脈絡,有章可循了。
800年前,海陵王遷葬金代諸陵,巧借大房山的兩條山脈設陵,太祖、太宗放在中間,完顏子孫們環(huán)列兩側。太祖陵背倚云峰山,前方有墳山為屏,墳山就像一個半圓形的帳逢,墳山下葬著太宗陵,“恭陵”葬于墳山,諸史有載。在這個圈子內葬著德宗順陵和景、興、裕、道四陵,還有思陵和衛(wèi)紹王。
東側:蓼香甸坤厚陵區(qū);
西側:鹿門谷諸王兆城。
踏遍全陵區(qū),站在太祖陵所依的“主龍脈”頂觀察整個陵區(qū),令人不禁浮想聯(lián)翩:
這東西兩側依山而葬的完顏子孫多么像古代戰(zhàn)爭場面,左右眾將環(huán)衛(wèi)著金太祖。
這兩條溝望去,雖山石草木掩眼又視力所難及,但仍能想像得出,這兩溝就像“金”字上邊的“人”字,墳山、老虎山就象“金”字下面的兩個橫道,我們則站在上面的中心點上。海陵當年縱馬入山,毀寺建陵時是否也這樣想,進而這樣規(guī)劃呢?
歷史的情趣在于它有“謎”,而旅游的情趣也在于有所發(fā)現(xiàn)。
Hash:a1d1f93d1d07cff9d16e083c1fcfd939a0468997
聲明:此文由 小馮軍情說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