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母親墳墓有兩口造型獨特的水井,竟包含著如此多的深意!
眾所周知,蔣介石是基督教信徒,之所以如此,則是受到了宋美齡的影響,因為宋美齡是一個基督教徒,其實不光是她,民國四大家族之首的宋氏家族,全家人都是基督教徒。
蔣介石晚年曾在日記中寫道:“如果沒有信仰,在抗日戰(zhàn)爭最艱難的時期,我不知道怎么堅持下來,”這段最艱難的時期,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段時間指的是1940年。
這一年日本與蘇聯(lián)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日本政府要求蘇聯(lián)撤回所有援華物資,包括援助的空軍部隊,除了蘇聯(lián)背信棄義之外,美國也開始落井下石,斷絕了中國的軍事援助。
內(nèi)憂外患之下的蔣介石,在那個時間可以說是最無助最迷茫的,其子蔣經(jīng)國曾言:“我每晚都會聽見父親嘶啞的吼叫聲!”
除了信仰帶給他力量之外,蔣介石生母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蔣介石曾言:“我對父親沒有一點印象,我是我的母親把我撫養(yǎng)成人,為了讓我有出息,母親含辛茹苦把我養(yǎng)大,我怎能讓母親失望。”
所以在蔣介石的辦公室,始終都掛著兩幅畫像,第一幅是蔣介石生母王采玉,第二幅則是耶和華,一直到死,蔣介石辦公室的這兩幅都沒有動過。
蔣母王采玉死后,蔣介石更是哀痛欲絕,多次夢母,“醒后,猶余哭泣聲”,“念母無已”,表示“母果有靈,兒愿隨侍地下也”。
由于強烈的戀母情結(jié),蔣介石不愿讓父母合葬,加之母親生前遺囑,蔣介石便親自為母親挑選墓地,前后多達10次以上,后來迫于孫中山的催促,才回到廣州,但他到上海后,又因為擔心連日大雨,母親棺槨被淹,又返回溪口。
母親的死亡,也令蔣介石精神崩潰,自覺孤苦,在日記中,蔣介石這樣寫道:
1919年10月16日:“余自抵日本來,屢夢母親疼愛情狀。昨晚竟以呼元元之聲驚醒,不禁撫然久之……”
1920年3月1日:“……至午后三點半鐘,母親即趁輪歸甬,余不能送行。此別雖有依依之狀,不若前幾次之愴傷也……別后,在寓廬獨自納悶,含淚思親……”
1921年7月2日:“……悄念母親愛兒之真切,非第二人所能仿佛,而今不可復得矣?!?/p>
1921年7月20日:“……回念母親,感泣不可抑,如母在,豈至于此嗚呼,母其可亡乎?!?/p>
1923年8月15日:“……今日對兩兒及家人,時時有依依不舍之心,甚至暗地吞淚,如十三齡出外就傅時戀母之狀一般……”
蔣介石作為國民黨的最高領(lǐng)袖,卻始終惦記著一個地方,那就是他的家鄉(xiāng)浙江奉化溪口。他之所以會對此地情有獨鐘,除了是自己的故鄉(xiāng)以外,還有一層深刻的含義,就是因為這里葬著自己最深愛的一個女人,那就是他的母親。
他從小就是跟自己的母親,一起生活在一起的,兩人早就已經(jīng)有了很深的感情。作為孝子的他,不管是遭遇到什么樣的情況,總是會不定期的來到這里,陪伴自己的母親。等母親去世以后,不管他身在何處,是否有空,他總會在清明的時候,準時出現(xiàn)這這里,祭拜自己已去世的母親,可見蔣介石與母親的感情非常深。
他為了給予母親最好的棲身之地,特意請來一位風水大師,乘坐飛機在此山的上空,一直進行著最終的確認。這才會將他母親,藏于這座像極了彌勒佛的肚臍眼之中。而之所以會這樣做,就是因為他母親在生前,對佛教十分的信服,他希望自己的母親,在死后還可以繼續(xù)做喜歡的事情。
而在墓地的附近,你會看到兩口造型獨特的水井,它們一口是四方造型,另一口則是圓形的水井,因此被人們稱作是方圓井。畢竟在中國所講究,天方地圓這一說法,除了可以供人飲用之外,還有另一種說法,就是代表著女性的運勢。
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前夕,最后一次前往母親墳地祭拜,在墳前蔣介石的道:“5年之內(nèi),我會回來的?!睕]想到的是,這一去再也沒有回來。
在此期間,還發(fā)生了一件讓蔣介石震怒的事情,蔣介石母親王采玉的墳墓被人挖了,時間是1968年。
一伙人挖開王采玉墳墓之后,卻驚訝的發(fā)現(xiàn)墓地四個角分別用4個粗重的銅環(huán)吊著棺材的四個角,也就是說王采玉的棺材是懸空的,嚇的眾人不敢在挖,最后愣是在走之前,對著墓地磕了響頭。
關(guān)于蔣介石母親棺材不落地之事,有專家曾指出,之所以不落地,是奉化當?shù)赝猎崃曀?,是為了防止潮氣的入侵?a href='/techan/6695' target=_blank>棺材板給腐化,如此才讓棺材懸空,并不是眾人所想的那樣。
Hash:e9bb89961d69fd950241ecbb10bf4419d8989d99
聲明:此文由 文壇走筆2020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