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西大寨土司衙門遺址和末代土司嶺邦正
距越西北大門新民鎮(zhèn)約5公里的西北部大寨村(彝族名稱為“爾馬地”),現(xiàn)在還保留有12多畝地的彝族末代土司嶺邦正(茲莫蘇哈)家衙門遺址。
遺址還能看到的只有幾段石墻,橫亙在東、西、南、北四面,北面很短,只有左邊的一小截。墻是當年土司衙門的圍墻,坐北朝南,寬處有二百五六十公分左右,窄處只有六七十公分左右。殘墻高低不一,高處足有二百五六十公分,低處尚不足九十公分。城墻皆是鵝由卵石糊上稀泥砌成,里面混有石灰等黏合物,一段一段石灰的含量還比較重,這種狀況如今還依稀可見。東面的城墻保存最好,有相當長一段高度達二百五六十公分(據(jù)說,這是圍墻本來的高度),其中有截10米左右的厚度達二百五六十公分(據(jù)說,這是圍墻本來的厚度)。
據(jù)82歲高齡、從小生活在土司衙門周邊、“文化大革命”時組織村民拆土司圍墻石頭修路的大寨村八組老組長朱德明老人講,土司衙門圍墻由內一層、內二層、內三層和外層共四層組成,每層厚六七十公分,現(xiàn)殘存的圍墻除東面的有一截是外層、10米左右的那一截是高度和厚度都完整之外,其余都是內一層。土司衙門圍墻的東西兩面外邊有兩條人工挖掘的河流,像護城河一樣對衙門起防守作用。朱德明老人還補充說,土司衙門院墻頂端有意識地砌成內低外高,稍稍傾斜,下雨時雨水朝內流淌。另外,院墻西邊開有一道小門。站在城墻上,可以想象出這里曾經的顯赫。
據(jù)文史記載,至清代,嶺邦正先祖、邛部宣撫司嶺峻翠,其先嶺安盤,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投誠授職,頒給印信號紙,住牧在邛部今越西縣大瑞鎮(zhèn)柏香坪,雍正末移至新民大寨。邛部宣撫司衙門遺址位于大寨村八組和九組。該建筑始建于清代,為木構架土坯墻蓋瓦建筑。遺址長110米,寬75米,占地面積8250平方米。建筑毀于1952年冬月的一場火災,原因是土司小老婆早已去世,土司本人長期住在甘洛縣田壩,衙門內的住戶不慎失火。當時,天氣干燥,刮起大風,火借風勢力,風助火威,成片的架子房及其房內的一切東西迅速燃燒起來,濃煙滾滾,火光沖天,大都燒了個一干二凈,幾乎沒有剩下什么?,F(xiàn)殘存若干段圍墻。
據(jù)《越西古道拾遺》一書記載,“衙門是石頭基腳的明清風格金包銀木架建筑物,由前廳、中廳、花廳、后宅等組成,有石斗桅桿、石門框、雕花窗格等?!?/p>
當?shù)乩先酥斓旅饔洃浿凶顬樯羁痰氖峭了狙瞄T的建筑規(guī)模。土司衙門略呈橢圓形,南面有石頭拱門,進門后有一寬闊院壩,院壩右邊還有一個舂米的“對窩”,然后是一扇大門,兩邊還有側門。整個建筑有三進三院,兩個天井,房子都是木結構,柱子粗得一人抱不攏。
“大門很壯觀宏偉,進門兩邊兩排牛羊圈,再進去一個很大的操場?!币徽f起衙門規(guī)模,老人們都說操場很大,平時是用來練兵、曬蕎子谷子、聊天的地方。過了操場,上兩級臺階是一個相當于前廳的大房子,大房子緊連著一條通往內院的封閉式走廊,走廊兩邊兩個帶有小天井的院子。走廊的盡頭是七級階梯,上了階梯便是一個帶有大天井的四合院,東西兩邊住人,南北方向的廂房是存放糧食的倉庫。過了糧倉最后才是后宅,尼狄茲莫居住的地方,一個有著很大的天井的四合院。每當過年過節(jié)或者貴賓光臨,從大門口鋪個紅地毯一直到內院。
聽朱德明老人強調說:土司衙門是結構復雜、很有彝族特色的建筑群,房內設有拘留室、調解室、辦公室、糧倉室、客房、廚房、臥室和衛(wèi)生間等;房前有4000平方米的院壩,院壩周圍栽有各種各樣的花草樹木,一到春天鮮花撲鼻;衙門內配備有50多名彝族土司自衛(wèi)隊、4名土司干將(彝族管家)、6名彝族廚師、20多名彝族男女青年接待服務員。
朱德明老人又說:“春景、茶園、后山三條溝的蕎麥和土豆,還有燃料煤,大屯、新民的米,每年要把糧倉裝得滿滿的,多出來的部分還要往外運,茲莫書哈幾乎每年都要自己運送蕎麥等糧食趕往甘洛,然后在甘洛住到第二年才回來。”
新民大寨土司衙門是嶺邦正祖輩嶺承恩曾經組織當?shù)厮鶎俚陌傩諈⑴c圍剿石達開太平軍有功而受到清政府在越西嘉獎的大豪宅。當年,清政府還授權嶺承恩直管6萬多平方公里的區(qū)域,覆蓋了當今涼山彝族地區(qū)10多個縣的地盤,所轄區(qū)的彝區(qū)(舊稱黑彝和白彝)都在他代管之下,每年都向他進貢糧食、牲口、土特產等食物和財物。后來,朝廷廢除土司制度,實行流官制度,涼山黑彝勢力進一步崛起,土司的力量衰弱。民國時期,土司的力量進一步衰弱。到了解放后的1952年接近年末,再加上失火衙門的房屋、家具、糧食等大都化為灰燼,嶺土司放棄了新民大寨的衙門,徹底退居黑彝勢力較薄弱的甘洛縣,留下了土司衙門遺址。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建昌衛(wèi)指揮使月魯帖木兒反明,率軍萬余攻建昌,利利茲莫被授予建昌衛(wèi)指揮使,繼續(xù)轄治涼山大地,直到清同治年間,利利茲莫家絕嗣。時值涼山北部暖帶密土千總嶺承恩(嶺邦正的祖輩)以截殺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有功,被授予暖帶密土游擊,恒勇巴圖魯名號,在承襲了邛部宣撫司之后,被允許進入建昌,承襲了剛絕嗣的利利茲莫家羅羅宣慰司的印章。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邛部長官司第十一世土司嶺安盤投誠,清王朝升授其為邛部宣撫司職,頒給印信號紙,讓其統(tǒng)轄尼乃、阿伙、蘇呷、咱戶、慕虐、阿蘇、濫田壩、普雄、黑保、大孤山十大土目。同年,又封其支庶嶺安泰為土千戶,轄治瓜倮(甘洛)、上官等鄉(xiāng)總和土目。
土司治所原駐越嶲,后遷甘洛下田壩,傳至嶺承恩(嶺邦正的祖輩)一代,便有了截殺石達開、承襲斯茲茲莫、又承襲利利茲莫等一系列驚天動地的大事。當時號稱五印三司,七顆半印,轄區(qū)北起大渡河南至西昌南。嶺承恩曾經率領所屬彝兵參與圍剿從涼山經過的石達開的太平軍受到清政府嘉獎,被升為土游擊宣撫司,從三品。隨后,嶺承恩又因利利土司家絕嗣,而繼承了利利土司的家業(yè)。
在北洋軍閥時代,老牌滇軍頭目唐繼堯大肆擴軍混戰(zhàn),一度控制滇、黔、川等省,勢力盛極一時。期間,滇軍入邛,強行派糧派款,當時掌管印章的嶺鎮(zhèn)榮(嶺邦正的父親)被迫配合任其施為,等到川軍入邛趕走滇軍,認為嶺鎮(zhèn)榮有通敵之嫌,打入大牢,后被外國傳教士保出。1918年,嶺鎮(zhèn)榮土司被四川軍閥李梓材迫害致死。嶺鎮(zhèn)榮死后,嶺邦正嫂嫂餅爾嫫吉吉當家掌權,家事再次走向順道。不久家中再遭不測,嫂嫂被殺,剛剛成人的嶺邦正繼承了土司之位。
嶺邦正的彝族名字是茲莫蘇哈,其使用“嶺邦正”作為漢族名字,當時由于嶺邦正土司在涼山彝族中的影響甚大,1932年,20歲的嶺邦正被國民黨24軍委任為“夷(彝)務大隊長”,1939年又被西康省委任為少將彝務總指揮、保安司令等職。1943年,嶺邦正加入國民黨,又任地方袍哥的總舵把子。
1955年3月,涼山臨時軍政委員會成立,嶺邦正被缺席安排為副主席。當年5月3日,嶺邦正與另外25名彝族土司、黑彝,隨同張沖將軍往西康省省會雅安和四川省省會成都參觀,前后受到西康省省長廖志高、四川省省長李大章和成都軍區(qū)司令員賀炳炎的接見和宴請。這次出訪對嶺邦正感觸很深。當年8月,嶺邦正作為團長,率領有30多名彝族上層愛國人士組成的觀光團,坐汽車、火車至重慶,游長江,看三峽,到武漢,進杭州,逛上海,9月底到北京,周恩來總理親自接見并宴請了參觀團。
1956年,嶺邦正被選為西康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副州長。他積極地參加了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以自己的聲望影響其他彝族奴隸主,擁護共產黨的解放奴隸等一切民主改革措施。在此期間,他力戒惡習,不再吸食鴉片。嶺邦正后來被調到成都,任四川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參事室參事、副主任,第一、二屆四川省政協(xié)委員,第三屆四川省政協(xié)常委。
1966年“文革”開始后,嶺邦正受到沖擊,被紅衛(wèi)兵從成都押回甘洛批斗,勞動改造。1973年嶺邦正癱瘓后,被甘洛縣政協(xié)送回成都治療,1977年,嶺邦正在成都病逝。
涼山土司概況
涼山自古以來就是名符其實的多民族地區(qū)。先秦兩晉時期主要有“邛”、“笮”、 “叟”、“摩沙夷”、和“僚”、“濮”、“牦牛夷”、“昆明”等;唐宋時期主要有烏蠻、白蠻、磨些、吐蕃、施蠻、順蠻、栗粟蠻等;元明清時期主要有羅羅、吐蕃、白人(白族)、西番、摩梭、俐蘇(傈僳)、蒙古、回回、擺夷(傣族)等民族。
涼山為地處僻遠的多民族地區(qū),不僅民族成份復雜,而且不同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發(fā)展狀況很不平衡且非常落后,與漢區(qū)更存在著天壤之別。元代以前,中央王朝對涼山地區(qū)的統(tǒng)治,是通過少數(shù)民族酋領來實現(xiàn),即中央王朝封授少數(shù)民族貴族職官封號,不過問內部事務,仍由少數(shù)民族的酋領領其地,掌其民,即所謂的羈糜制度,亦謂后來所稱的“以夷制夷”政策。
從元代開始,朝廷開始在西南和西北民族地區(qū)推行土司制度。所謂土司制度,就是中央王朝通過分封地方民族首領世襲官職,以統(tǒng)治當?shù)厣贁?shù)民族的一種特殊的政治制度。土司是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統(tǒng)其兵、世襲其職、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俱有品級的土官。土司之間的勢力和統(tǒng)治范圍差別很大,中央王朝也根據(jù)其勢力的強弱、控制范圍的大小、統(tǒng)治人口的多寡,以及與他們中央王朝的親疏,任命他們擔任不同等級、不同職銜、不同名稱的土官職銜。民間對這類人等通稱為土司,其實這并不是他們正式職銜的名稱。
土司制度從元代開始一直沿襲到明、清時期,并在明清兩代得到了發(fā)展與完善。民國時期,雖然不再實行土司制度,但并沒有明確廢除,故涼山許多土司的統(tǒng)治仍然在其轄地得以保留。新中國建立后,經過民主改革,徹底廢除了土司制度,涼山的土司制度才最后徹底消亡。
由于土司制度推行了元、明、清三個朝代,因此土司的職官名稱也存在時代上的變化,有參照當時正式朝廷官職設置的,也有沿襲上代官職名稱的,其中還有土武職和土文職之分,種類十分繁雜。
元代的土官有宣慰司宣慰使、宣撫司宣撫使、安撫司安撫使、招討司招討使、諸蠻夷長官司長官、副長官。另外,還在民族地區(qū)或接近內地的地區(qū)設路、府、州、縣,同樣設置各級土司,路為總管府總管、府為知府、州為知州、縣為知縣。
明代的土官職官分為文職和武職。設置武職土官系統(tǒng),將元代置于邊境的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招討使和長官司等職銜,變更成授予土官的武職職銜。文職土官系統(tǒng),則將唐宋以來封授少數(shù)民族首領充當州縣土官的做法變?yōu)槎ㄖ?,形成“土知府”、“土知州”、“土知縣”等文職土司職官。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衛(wèi)所,還參用土人,形成衛(wèi)所土司的職銜,即衛(wèi)指揮使司設土指揮使,千戶所設土正、副千戶,千戶所下設土百戶。
清代的土司職官較之明代要復雜。除營、衛(wèi)土武職之指揮使、千戶、副千戶、百戶、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招討使、長官司長官(副長官)等沿襲明代外(品級略有差別),又參照綠營兵制增置了諸如土游擊、土都司、土守備、土千總、土把總、土外委千總、土外委把總、土外委額外、土屯守備、土屯千總、土屯把總等屯土武職。清代文職土司職銜與明代相同,只是品級略有差別。
涼山土司的主要職官有:宣慰司宣慰使、衛(wèi)指揮司指揮使、宣撫司宣撫使、安撫司安撫使、撫夷司長官、長官司長官(副長官)、土副將、土都司、土千戶(土副千戶)、土百戶等,又有土游擊、土都司、土千總、土把總、土外委等,還有土知府、土知州、土知縣等文職土司。
土司為朝廷命官,職銜較高的土司均設有辦事衙門。所謂土司衙門,就是土司們居住并行使其權力的地方,但這些數(shù)量眾多、民族成分不同、職銜高低不一的土司并不是都有衙門,許多小土司并沒有“衙門”,只有級別較高的土司才有衙門。
來源:作者提供
編輯:蔣志聰(吉乃)
小編個人微信號:yzrjjn
投稿郵箱:278439053@qq.com
聲明:《彝族人家》弘揚彝族文化,展現(xiàn)彝鄉(xiāng)美麗風光與人文攝影圖片,呈現(xiàn)彝民族詩的天賦,關注彝鄉(xiāng)最新資訊和民生動態(tài)?!兑妥迦思摇酚酶鍥]有稿費,版權歸原作者。用稿一般都有個人簡歷和個人圖片,投稿時一并發(fā)來。個別作者只署筆名,不愿意公開個人信息者另外。 稿件以彝學稿件優(yōu)先發(fā)稿,由于吉乃沒有能力編輯彝文稿件,目前暫時只收漢語稿件。少部分轉發(fā)內容如有版權要求,請來信告知,吉乃定在最短時間內刪除。
注:如喜歡請關注《彝族人家》。點開原文鏈接做客吉乃的空間。圖片文字來自作者。
擴展閱讀:中國詩文網文集雨夜詩語〖彝族人家〗中國詩歌網-吉乃
小編感謝您的分享轉發(fā)!
Hash:c94a17c0eee4598c06cd757944c92af33d20df35
聲明:此文由 彝族人家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