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最珍貴的一片廢墟,有700年歷史,古城墻中的僅存遺址
我是在天后宮發(fā)現(xiàn)這片廢墟的,說實話作為一名外地游客,第一眼我并未在意,以為工地在施工,可后來走進一瞧,才發(fā)現(xiàn)大有千秋。
這片破敗荒涼的廢墟之下,埋藏的是700年前的泉州,掩蓋的是鯉城唯一的城墻遺址。
古城墻下千年路,漲海聲中萬國商
歷史上的泉州城墻,幾經變化和擴大。最早的是子城,始建于公元907年,但那時規(guī)模較小,此時的德濟門還是一片汪洋。后來晉江及其入???/a>一帶海岸線退縮、陸地面積擴大,才有了建城門的條件。
德濟門的開始修建,是在南宋時期,郡守擴筑泉州翼城,在泉州鎮(zhèn)南門沿江為蔽成石城,這便是德濟門的雛形。1352年,城市擴建“德濟門”正式出現(xiàn)。
人們將泉州比喻為鯉城,就是從此開始的,因為在城墻圍繞之下,城池看起來像一只鮮活的鯉魚,德濟門恰巧就位于“鯉魚”的尾巴處。
元朝時的泉州,海外貿易往來頻繁,德濟門成了海上絲綢之路重要關口。當時外國商人多聚集在德濟門以南一帶,被稱為“泉南蕃坊”,有文獻記載此處是“一城要地,莫盛于南關,四海舶商、諸蕃琛貢,皆于是乎集”。
明清時期,德濟門多次修繕,但總體保持完好,德濟門的消失是在近代發(fā)生的。當時的中國戰(zhàn)亂不斷,泉州許多城墻都毀壞于戰(zhàn)火中,德濟門也毀于一場大火,自此泉州城墻走出了人們的視線。
2001年,在一次考古挖掘中,德濟門遺址得以重見天日,人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片荒土之下竟埋葬著宋元至清代的古泉州德濟門遺址。專家們日夜挖掘,出土了大量文物古跡,如明代碑刻、抱鼓石、一門古炮和3門大炮。
這些古炮就陳放在遺址之上,通體已經生銹,斑駁不堪,卻依舊指向南方,仿佛在告誡來訪者,這里仍是威嚴之地,容不得半點侵犯。
遺址占地2500平方米,石墻都埋藏在地下,城門、城垣、城墻、壕溝,各個功能保存完好,因為只剩下一個平面,反而看得更為仔細。
從遺址上可看出,宋代城墻寬7米多,墻體外用條石丁分層筑就,中間的縫隙用碎石和泥土填筑,哪怕是廢墟,卻依舊恢弘大氣。
遺址內發(fā)掘出了很多宗教石刻,印度教、猶太教、佛教等等,這并不稀奇,因為泉州的宗教多元化,文化的包容性,是舉世聞名的。
古城門的位置與天后宮的大門錯開,符合閩南“大門不能對小門”的風俗。這一片廢墟和天后宮交相輝映,像一幅畫卷,展示著刺桐城的厚重歷史。
此時太陽西下,夕陽灑下片片金光,整片廢墟蒙上一片金色,光輝異常,我耳邊仿佛響起了車馬走動聲,商人操著不同的口音,到此買賣交易。
德濟門周邊還有許多文化古跡,離它100米處便是李贄故居。李贄是文學大家和思想家,他本身就是泉州人,別號溫陵居士,據(jù)說每次講學時都聽者如云。
李贄故居不大,只是一座雙層木樓,我去的有點晚了,故居已經關門,沒有看成,成了一大遺憾。
進入21世紀后,泉州許多城門開始重建,我去看朝天門時,發(fā)現(xiàn)仍在翻修。有人曾提議在原址上重修德濟門,后來被否認了,因為一座嶄新的城門,并沒有多少意義。
如今泉州各大城門均被毀,這里是唯一的城墻遺址,也是泉州最重要的一片廢墟,殘破的一磚一石更加珍貴。
德濟門遺址實證了海港城市泉州古城的發(fā)展演變,像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依舊守護著身后的城池。
作者:林清鹿,知名旅行家,在山河中修行人生。
Hash:9f5ddd2165dd8e7c4260024a2ea86c05dd53e44f
聲明:此文由 林清鹿旅行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