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亳州都是叫過哪些名字?
地名是一個地方的稱謂,是一個地方社會發(fā)展軌跡的見證。研究地名的更迭可以使世人更好地了解該地的社會變遷及文化特征,更好地為該地政治、經濟、社會發(fā)展服務。亳州作為一個古老的城市,隨著歷史的進程、行政區(qū)劃和地位的變更,其名稱也曾多次改變。讓我們沿著它的歷史軌跡,對它的名稱去做一番尋覓。
“焦邑”。從遙遠的古代至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建立秦王朝前,我國的地方行政區(qū)劃是以氏族方國及西周時分封的諸侯國和采邑①為主的。周代前亳州的名稱無從查考。周滅商后,周武王元年(約公元前1027年),褒封神農后裔姜姓于焦,置焦國,內有焦邑(故址在今亳州城一帶)、夷邑(故址在今譙城區(qū)城父集)二城?!敖埂笔怯惺妨嫌涊d關于亳州最早的稱呼。
“譙邑”。春秋時期,戰(zhàn)爭頻繁,諸侯興滅無常,焦、夷二邑先后被陳國兼并。陳國也是周武王所封,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是當時東南地區(qū)與中南腹地相溝通的戰(zhàn)略要道,焦更是南北分疆的爭衡之地。周襄王十五年(前637年)秋,楚國發(fā)兵征伐陳國,攻下焦、夷,從此二邑歸屬楚國。為鞏固邊防,周景王十七年(前528年),楚平王改“焦邑”為“譙邑”,并修筑城池,派太子建駐防在夷,加強對楚北部邊疆的軍事防務。
“譙縣”。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tǒng)一中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在全國設36個郡,310多個縣?!白S邑”被改為“譙縣”,隸屬泗水郡,后改屬碭郡。
“延成亭”。西漢末年,王莽篡奪西漢政權,建立“新”朝。王莽即位后,實行托古改制,對行政區(qū)劃和地名進行大肆更改,“譙縣”被改為“延成亭”?!靶隆背瘍H存在10余年,即被農民起義推翻。東漢建立后,廢除王莽亂政,整飭恢復西漢的地方行政管理體制,“譙縣”恢復原名。
“譙郡②”。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東漢置譙郡,以譙縣為治所。這是譙縣為郡治之始。
“譙國③”。曹丕稱帝后,魏實行州、郡(國)、縣三級地方政權。魏黃初二年(221年)改譙郡為譙國,治所在譙縣。是年,因譙縣為曹魏皇室本籍,曹丕詔以譙縣為陪都,與長安、許昌、洛陽、鄴并稱“五都”。
“小黃縣”。東晉咸康四年(338年),東晉成帝在譙縣僑置陳留郡,改譙縣為小黃縣,自此譙縣又稱小黃縣。直至隋大業(yè)三年(607年)復改為譙縣。
“南兗州④”。北魏正始四年(507年)置南兗州,以譙縣為治所。南兗州共轄21縣。
“譙州”。北魏普泰元年(531年),北魏內亂,南兗州刺使降梁,梁占有譙城,改譙縣為譙州。
“亳州⑤”。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周滅北齊,南兗州屬于北周。鑒于譙城為軍政重鎮(zhèn),北周在譙置總管府,統(tǒng)轄數州,以柱國、隋國公楊堅為總管。因譙縣為商湯南亳故地,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周靜帝采納楊堅的建議,“遙取古地名之名以名州”,將南兗州改稱亳州。自此,亳州之名始傳于世。
“亳縣”。明代建立后,調整行政區(qū)劃,設布政司、府、縣三級地方政權。明洪武六年(1373年),降亳州為亳縣,隸鳳陽府潁州。弘治九年(1496年),亳縣升為亳州,隸鳳陽府。民國元年(1912年)8月13日,再改亳州為亳縣。
“亳州市”,民國37年(1948)2月,亳縣全境解放,8月中旬,中共豫皖蘇二地委設亳州市,轄原亳縣城關及郊區(qū)一帶。這時與亳州市并存的有鹿亳太、雪亳鹿柘、雪商亳、雪渦亳、渦亳等邊區(qū)政權。
第二年2月,根據中共中央關于撤銷臨時政權建制的指示,撤消亳州市,原5個邊區(qū)的亳縣部分與亳州市合并,建立亳縣民主政府,隸皖北區(qū)行政公署阜陽專員公署。
1949年10月亳縣民主政府改稱亳縣人民政府。
1956年5月改稱亳縣人民委員會。
1968年8月19日成立亳縣革命委員會。
1980年9月成立亳縣人民政府。
1986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改亳縣為亳州市(縣級),隸安徽省阜陽地區(qū)。
1998年2月14日,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準,收歸省直接管轄。
2000年5月21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縣級亳州市,設立地級亳州市,轄蒙城、渦陽、利辛三縣及譙城區(qū)(原縣級亳州市),時面積8394平方公里,人口520萬。
①采邑,又叫“采地”或“封地”。中國古代諸侯封賜所屬卿大夫的封地。
②③④⑤嚴格說這些名稱是州、郡一級的行政區(qū)劃單位。今亳州城當時只是這些州、郡的治所。
Hash:57e3756e8112f0a8c46bf5b6948e2c4fd3fb8f2e
聲明:此文由 亳州視窗網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