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澧這個歷史悠久的地方你去過嗎?
佛踏寺
佛踏寺,原為臨澧縣城附近的一座名寺,雖然它早已成為歷史,但佛踏寺這一名稱卻成了泛指寺廟這一帶的地名沿用下來,遠近聞名。
據舊志記載,佛踏寺起自明初,延至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鼎新規(guī)模,重新修建。相傳,寺廟修造前一天,有一年老乞人投宿于此,一足踏在一石碑上,繼而又靠著石碑睡去。次日清早,主人正要去施舍時,老人卻于天未全明時已悄然離開。再視其所踏石碑,其上卻赫然留下一靴子足跡。人們認為此年老乞人乃一菩薩所變,故稱寺為佛踏寺。
佛踏寺是寺與廟的結合體,因是臨澧顏氏的總祠所在地,故而又稱“顏子廟”。原來殿閣恢宏,古木參天,成為縣城東南一景。其靴印石碑原一直供奉于寺內觀音菩薩塑像之前。1960年前后寺廟拆除后,幾經輾轉,現(xiàn)被供奉于本地一居民家中。碑上足跡至今仍然清晰可辨。由于它有事先雨則濡濕、晴則干燥的自然現(xiàn)象以及曾被棄而復立、立而復棄幾經反復的傳奇經歷,現(xiàn)已被當?shù)厝艘暈樯癖G視r有遠近之人來此燒香磕頭,以祈求菩薩賜福。
佛踏寺—清代和民國時期
清代末年佛踏寺這里長期設有一慈善機構——遂生堂即育嬰局,位居寺廟之右。
據縣志記載,咸豐四年(1854年),它由官紳顏其鴻、陳揚仁等捐建,負責周圍十里的貧困女嬰,直養(yǎng)至七歲為止,后來養(yǎng)育對象有所放寬。民國時期育嬰局附設免費小學一所,后改稱為育英小學,一直延至解放初期。
佛踏寺與鄉(xiāng)政府
佛踏寺過去曾幾度成為鄉(xiāng)級政府所在地。
早在民國中期(1938年—1941年)就曾為珠陳鄉(xiāng)鄉(xiāng)址,下轄16保。
新中國成立后,從1955年開始先后成為清水堰區(qū)、望城鄉(xiāng)、前鋒人民公社、望城人民公社的治所;其管轄范圍都大致相同。(不僅包括今天的望城鄉(xiāng)所有區(qū)域,還包括現(xiàn)今安福鎮(zhèn)的許多區(qū)域。)
1961年社址遷往縣城南橋頭后,但全社許多群眾大會仍在此召開。
佛踏寺與教育
佛踏寺,還是臨澧的教育重地。
自民國十年(1921年)育嬰局在此附設免費小學一所,開始此地便基本上與學校結下了不解之緣。(只是此地為鄉(xiāng)社治所時幾年例外)
這里先是育英小學,
1969年始為望城中學,其中1974年—1979年為完全中學。
如今,一座現(xiàn)代化的新式鄉(xiāng)辦初中已巍然矗立在佛踏寺的原址之上。
1992年學校被評為湖南“百顆星”鄉(xiāng)鎮(zhèn)學校。
1995年經省教委驗收獲省“雙基”達標先進單位,學校的一些辦學成就,當年還被搬上中央電視臺《神州風采》節(jié)目。
2001年又被評為省德育工作特色學校。走進校園,花草爭春,綠樹成蔭,不愧為縣“園林式單位”的稱號。
現(xiàn)今的佛踏寺
如今的佛踏寺,正向著小城鎮(zhèn)化方向邁進。一批批外來移民不斷遷入,一座座新式洋樓不斷拔地而起。
特別是隨著2003年臨崗一級公路的建成通車,這里逐漸變成了臨澧的黃金地段。臨崗公路經此縱貫南北后,更拉近了此地與縣城的距離,使原本就很方便的交通越加錦上添花。而那矗立在此立交橋邊上的兩塊巨大廣告牌,遠遠望去,也正像各大賓館酒樓門前立著的禮儀小姐一樣,正恭迎著各方的來客
都市臨澧
閱讀原文”查看。
文章好看就點這里
Hash:94d29b1440677471df22ceab0678daabdc66c2e2
聲明:此文由 都市臨澧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