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天津衛(wèi)——天津已經消失的東正教教堂
東正教與天主教、新教并稱為基督教三大流派,東正教是從基督教中分化而形成。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以東羅馬帝國的拜占庭為中心的基督教被命名為東方正教,又因為它由流行于羅馬帝國東部希臘語地區(qū)的教會發(fā)展而來,故亦稱希臘正教。隨著拜占庭的衰落,東正教的宗教中心就轉移到俄羅斯。1453年拜占廷帝國滅亡后,俄羅斯等一些斯拉夫語系國家相繼脫離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的直接管轄,建立自主教會,逐漸形成用斯拉夫語的俄羅斯正教,希臘正教目前則主要指使用拜占廷禮儀的東正教會。
俄羅斯歷史上幾任大帝都曾夢想在俄羅斯建立第三羅馬帝國,這個國家篤信東正教直到20世紀初十月革命前。俄羅斯的東正教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與土地的聯(lián)結十分緊密,在俄語中基督徒和農民是同根詞,在東正教盛行的時代,每個村落都是以教堂或修道院為活動中心的,每周的禮拜是最佳的村民集結場所,每個人都有自己所屬的教會。
東正教在俄羅斯還是有它不可磨滅的貢獻,特別是在建筑、藝術、珠寶設計方面,留下了許多輝煌的成績。羅馬拜占庭的石造建筑技術以及洋蔥頭圓頂式的教堂技法隨著東正教傳入俄羅斯,俄羅斯人隨后將之修改,包括原本在歐洲一座教堂只有一個“洋蔥頭”的特色,到了俄羅斯之后,受了俄羅斯傳統(tǒng)多神教的影響,近而轉變?yōu)橐蛔烫蒙峡梢杂卸鄠€“洋蔥頭”。“洋蔥頭”的數(shù)目或許和神話或傳奇事跡里的圣人數(shù)相當,或是和圣經故事里的相關記載或耶穌的事跡相關,沒有一定。
十七世紀上半葉,俄羅斯帝國為了獲得更多的皮毛貢賦,向東擴開拓疆土,并進入黑龍江流域。公元1682年,清朝與俄國爆發(fā)了雅克薩之戰(zhàn)。戰(zhàn)后清政府將愿意留在中國的俄軍戰(zhàn)俘帶回北京安置,編為鑲黃旗滿洲第四參領第十七佐領,史稱“俄羅斯佐領”。因被俘地點在黑龍江對岸的阿爾巴津城,這個族群被稱為“阿爾巴津人”。
清朝統(tǒng)治者對俄羅斯旗人的宗教教信仰采取了寬容態(tài)度??滴趸实郯驯本┖胰?a href='/hutong/' target=_blank>胡同內一所關帝廟,賜給“俄羅斯百人隊”作為臨時教堂,在北京的這批俄羅斯人就開始有宗教活動場所了,這是中國有東正教的開端。公元1727年,中俄訂立了《恰克圖界約》,該條約還允許俄羅斯東正教會在北京建立新教堂。此后,俄羅斯東正教會在中國的傳教逐漸合法化。但是在清朝二百年間,東正教雖然“打開了中國之窗”,可在中國的信徒和教堂極少。
東正教于20世紀初傳入天津,1909年在天津俄租界俄國花園(原河東區(qū)南站)內建東正教堂,名為“救世主堂”。1922年擴建后更名為“圣母帡幪(píng méng)堂”。天津開埠以后,在今天的河北區(qū)一帶,有相當多的俄國商人行商,他們大多經營皮毛和茶葉生意。有位俄國商人在三岔河口的海河北岸設立了薩寶石洋行,至今此地還有一條小巷叫薩寶石胡同。他們還在中山路上開辦了工廠、倉庫。
這些俄國人都信奉東正教。最早的時候,每到東正教會的大瞻禮,北京東正教會都會派司祭到天津為俄國商人及其眷屬舉行宗教活動。當時的修士大司祭伊諾肯提乙,每年都要來天津,借用北站的客車廂做臨時祈禱所。1904年,北京東正教會在天津河北小關大街租房作為祈禱所,平日的宗教活動由一位中國人主持,此時領洗入教的中國人約有200余人。
1901年6月30日,俄國在天津海河東岸天津俄租界的露國公園(俄國公園,今河東區(qū)南站)內動工修建圓形的北清事變紀念塔,設計者為格里戈連科中校,下面埋葬在八國聯(lián)軍戰(zhàn)爭中陣亡的108名俄軍士兵。1909年,紀念塔改建為救世主堂。救世主堂用漢白玉建造,雕刻裝飾精美,但是其容量頗小,只能容納20人祈禱,供當時附近的俄國信徒使用。此前天津并無正式的東正教堂,僅有1904年在河北小關大街租房設立的祈禱所,華人信徒多聚居于此。
1909年,北京東正教會關閉了天津小關祈禱所,在俄租界的俄國花園(位于今天河東區(qū)南站)修建了一座正式的東正教堂,命名為“救世主堂”。救世主堂用漢白玉建造,玲瓏剔透,僅能容納20人左右。遠在小關的中國教徒進堂者不多,只有附近少數(shù)的俄國教徒進堂祈禱。
1922年,修士司祭維克托爾來到天津繼任本堂司祭。維克托爾出生于俄國的一個宗教家庭,他的父親是東正教司祭。維克托爾在神學院讀書時應征入伍,后升任沙俄軍官,蘇聯(lián)十月革命后逃到新疆,隨一批白俄來到北京,為當時的東正教北京教會主教收留,升為修士,教名為維克托爾。按照東正教會的教級,不久即由修士升為司祭。司祭就有資格總攬一個教堂的事務。此時,流亡到天津的俄國貴族還在不斷增加,救世主堂已經不敷使用,因此他在小教堂的基礎上主持擴建了一座可以容納數(shù)百人的大教堂,命名為“圣母帡幪堂”。
1939年,天津淪陷,“圣母帡幪堂”被侵華日軍拆毀改建為軍用倉庫。日軍強行將原德租界小劉莊南大道(今河西區(qū)瓊州道河西醫(yī)院旁)的一華人地產作為抵償,并撥款17萬日元按原樣重建。1942年,新的“圣母帡幪堂”建成。1945年,天津教區(qū)總堂遷至林森路(新華路)與達文波路(建設路)的俄國僑民俱樂部健身房改建成圣尼古拉堂。
自1945年到1950年,大批俄僑陸續(xù)離境,1955年和1956年,圣謝拉菲姆堂(今和平區(qū)南京路東萊里,俄僑養(yǎng)老院內)和圣英諾肯提乙堂(今和平區(qū)鄭州道)先后關閉。1965年,圣尼古拉教堂也宣告結束。1976年,瓊州道的圣母帡幪堂建筑在唐山地震中損壞,1980年代拆除。
Hash:6c564d996671e00feeb87b5f5f519b5efbd62fa6
聲明:此文由 講故事的翁老頭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