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大運河古跡尋蹤(一)
去了一趟因大運河而繁華了的揚州,頓時對中國版圖上唯一南北走向的大運河肅然起敬,更對我古代水利專家和勤勞勇敢的勞動人民五體投地的膜拜。隨心而起,趁興拉著老媽開始在京都尋找大運河曾經(jīng)留下的痕跡。
張家灣:消失的漕運古鎮(zhèn)
在通州城南,有一個提起就能被忘掉的地名叫張家灣,民間流傳著一句話:沒有張家灣就沒有北京城,張家灣曾號稱是“大運河第一碼頭”。
當年朱棣本著天子守國門的宗旨,將首都從南京遷到了北京,營建了金碧輝煌的紫禁城,那上好的木材、上好的石料,還有諸多糧食物資,都是從南方通過大運河漂過來的,因為元朝修的能直達京城的通惠河長年沒打理,只能選擇在張家灣卸船,再由陸路轉(zhuǎn)運至京城,所以說張家灣鎮(zhèn)是當年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和物流集散中心。
聽說張家灣還存有一座古橋,高德地圖上竟還真標有這座通運橋,遂開車前往,但是高德可能還沒適應通州過快的變化,成功的把我指引到一家院子,再問當?shù)厝耍谷欢际且荒樏H槐砬椤?/p>
周邊轉(zhuǎn)悠了好一會兒,終于找到了。通運橋,緊挨張家灣古城墻邊,橋下的河叫蕭太后河。
蕭太后,大遼國的羋月,在位期間把大宋朝的楊家將虐到要靠女將出馬。此河便是當年她率軍征戰(zhàn)北宋時,主持開挖的運糧河,也是北京成為國都以來最早的漕運河,它比元朝的通惠河早了300多年。
通運橋,俗稱蕭太后橋,經(jīng)歷了近400年的刀光劍影,喧囂繁華,荒蕪沉寂。
橋面上深深的車轍溝,可以想見當年車水馬龍的盛況。
看到這個橋欄桿,立刻腦補出一個賣肉師傅磨刀霍霍的畫面。
張家灣城是大運河邊上唯一的一座城池,因為在明朝初期,敵對勢力多次襲擾,不得不建個城池以保護這個大糧,但當時明朝國庫空虛,此城是皇帝帶著大臣們捐款,用營建北京城時所剩城磚七拼八湊得來的。
抗戰(zhàn)時小鬼子拆毀城墻修建炮樓,古城只剩下殘垣斷壁,上世紀90年代張家灣古城被全部拆除,千年古鎮(zhèn)張家灣也隨著古運河的衰落,消失的干干凈凈,只能在皇木廠、中倉、后南倉、磚廠村這些地名中嗅到一點漕運古鎮(zhèn)的氣息。
城內(nèi)側(cè)估計是拆遷過,要開發(fā)公園的感覺。
張家灣還是回民的聚居地之一,通州清真寺來頭可不小,建于元代,是北京四大清真寺之一,僅次牛街。
公園沿河而建,很長。
進入公園入口很多,在宋梁路正門口和漕運碼頭門口有正規(guī)停車場,要收停車費。其它入口車只能停在路邊,有被貼條的危險。
森林公園里面太長,會走斷腿,共享單車騎行溜園子是不錯的選擇。
通州運河昔日遷帆匯聚,如今兩岸是拔地而起的高樓,座座跨河大橋,游船點綴其中,京杭大運河的最北端已被打扮的流光溢彩。
一枝塔影認通州
京杭大運河沿岸有四大名塔:杭州的六和塔,揚州的文峰塔,臨清的舍利塔,通州的燃燈佛塔。
燃燈塔,通州古城的象征,曾經(jīng)運送糧食的船隊,看到了燃燈塔,如同看到了希望,一路的疲憊馬上就要結(jié)束了。
很遺憾到達三教廟時正在整修,整座塔被裹的嚴嚴實實。
盜圖一張吧。儒教的文廟、佛教的佑勝教寺、道教的紫清宮三座獨立的廟宇,在大運河旁近距離呈“品”字形布,合稱三教廟。佑勝教寺的西側(cè),便是燃燈塔。
文廟遺存
當年疏浚通惠河的時候打撈上來的“皇木”,就是用來修紫禁城的木頭。
說是乾隆爺想起南巡江蘇時也有一個城鎮(zhèn)叫通州。便出了個上聯(lián):“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機智的各位看官自己對下聯(lián)吧。
Hash:b670175df2914f2e9a08566b619fd08878c966fd
聲明:此文由 行筆跡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