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即蜚聲中外 從藏品到建筑都堪稱國寶
本報記者 陳 曦
中國第一批有正式記錄的舊石器、中國境內首次發(fā)現的古人類化石——河套人牙、目前所知國內最早記錄的四不像鹿化石……在天津外國語大學里,一幢平面呈“工”字形的三層老洋樓里,“藏”著20余萬件保存了近百年的古生物、古人類、動植物、地質、民俗等多學科藏品,其中許多藏品都為世界獨有。
這座“寶藏”洋樓是1914年由法國神甫桑志華創(chuàng)建的中國最早的自然博物館之一——北疆博物院(天津自然博物館前身),曾被譽為20世紀三十年代世界第一流的博物院。當年瑞典國王太子、英國公主都曾慕名來參觀,各國駐華公使更是這里的???。
幸運的是,我們在百年后的今天還能目睹它當年的風采。天津自然博物館館長張彩欣介紹,2016年北疆博物院北樓陳列室逐步向公眾開放,2018年隨著南樓修繕完成,完整復原了北疆博物院百年前的風貌。
2萬件藏品,揭開神州遠古人類家園的面紗
推開北疆博物院厚重的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巨大師氏劍齒象頭骨化石已靜靜在此“守候”近百年。
1914年至1938年,桑志華在中國北方地區(qū)進行了長達二十五年、行程五萬公里的科學考察,足跡遍布黃河以北十幾個省,揭開了神州遠古人類家園的神秘面紗。
“北疆博物院北樓的兩層,復原了當年的展出格局,展出了地質學、古生物學、古人類學、動物學與植物學藏品近2萬件?!睆埐市澜榻B,其中包括桑志華在甘肅慶陽、內蒙古薩拉烏蘇、河北泥河灣及山西榆社四大地區(qū)發(fā)掘的古哺乳動物化石,包括披毛犀、野驢骨架等珍貴藏品。
一件人工痕跡清楚的石英巖石核,將中華大地上的人類歷史推移至數萬年前。這是1920年6月,桑志華在甘肅慶陽考察時發(fā)現的,同年8月又發(fā)現2件石片和1件刮削器。這幾件人工石制品,被考古學界稱之為中國內地第一批有正式記錄的舊石器。
一顆河套人牙,開啟了中國古人類學研究的序幕。1922年,桑志華在今天內蒙古自治區(qū)的薩拉烏蘇河附近,意外發(fā)現了一顆小小的門齒化石,經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解剖學系教授步達生鑒定,確認屬于人類,這就是聞名于世的“河套人牙”。
“1925年4月至10月,桑志華三赴陽原泥河灣,發(fā)現了大量中國早更新世地層動物化石,包括劍齒虎、爪獸、水鹿、三趾馬、鬣狗以及相當數量的真馬化石?!睆埐市澜榻B,其中包括目前所知最早的四不像鹿化石以及我國已知最古老的牛科——古中華野牛。
一看藏品二看建筑,中國近代博物館的“活化石”
桑志華在野外考察時,每到一地都會結合已有地圖,繪制詳細的地質地貌、遺址分布等各類平面圖。在遺址發(fā)掘過程中,還會親手繪制符合學術規(guī)范的地層剖面圖,留存超過100萬字的野外工作日記以及數千張珍貴的照片和底片。
桑志華的偉大之處還在于,他把自己在中國北方多年科考活動的絕大部分材料、成果都留在了中國。他在1925年—1926年歐洲旅行期間有過這樣一段自述文字:“我堅持的一貫原則是,所有被發(fā)現的這些世上僅有的古生物文物必須要留在發(fā)現地?!?/p>
在北疆博物院南樓,以桑志華在華科考歷程為主線,設計了“北疆博物院科學考察歷程展”,同時全面復原圖書室(藏有1.4萬冊200年左右書齡的圖書)、實驗室以及古生物庫房等功能區(qū),真實完整復原了當時的科研場景,展現了桑志華和他的團隊在科考歷程中的科學精神、工匠精神。
“來北疆博物院參觀,一看藏品二看建筑??梢哉f,從藏品到建筑,整個北疆博物院都堪稱國寶,是中國近代博物館發(fā)展史上的活化石?!睆埐市澜榻B說。
北疆博物院出于博物館使用的特性考慮,設計采用了一系列防火、防盜、防塵和防震等安全措施。比如把平板花玻璃鑲嵌在鋼筋水泥窗框內,窗下設置漏水槽,利用天然光線采光的同時,兼顧密閉性和自然通風,還可以使標本免受細沙與雨水的侵襲滲透。
“其在博物館方面的設計理念和水平,在當時堪稱先進,放到今天也有很多可以借鑒的經驗?!睆埐市勒f。
Hash:2bbc5ab2eb8ab929267e56088f71515e478f122f
聲明:此文由 數字科技展館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