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地名故事 | 走進隆德,探尋那厚重的地名文化
寧夏最美地名故事·優(yōu)秀作品展播
三 等 獎
隆德由來
楊七斤
配音:林夕
隆德地處六盤山西麓,寧南邊陲,“北通銀夏,南連秦鞏,東接平?jīng)埽髭吿m會。”境內(nèi)關(guān)山險阻,水道西行,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故有“關(guān)隴鎖鑰”之譽?!奥〉隆敝?,由北宋朝廷所賜,距今有千年的歷史。
“隆”取之于羊牧隆城之“隆”,羊牧隆城則由邪沒籠川蕃語翻譯成漢語而來。隆德境內(nèi)是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地方,早在夏商周時期,隆德境內(nèi)就居有戎族。據(jù)《史記·匈奴列傳》載,早在商周間就已“放逐戎夷涇洛之北”,即六盤山及周邊地區(qū)。西漢初年設(shè)月氏道,建月氏城,即第一個民族縣的建制。兩晉南北朝時期,隆德為鮮卑族、羌族、氐族等少數(shù)民族的聚居地。隋唐時隆德屬監(jiān)牧之地,安史之亂后吐蕃占領(lǐng)河西、隴右,隆德境內(nèi)為吐蕃屬地。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在邪沒籠川(今西吉縣火家集)筑羊牧隆城,置羊牧隆城寨。慶歷三年(1043年)羊牧隆城寨改為隆德寨,隸德順軍。金皇統(tǒng)二年(1142年)改隆德寨為隆德縣,縣沿寨名。元大德八年(1304年),并隴干縣入德順州,后改為靜寧州,領(lǐng)隆德縣。隆德縣城從羊牧隆城(今西吉火家集)遷至隴干城(今隆德縣城),隆德縣轄原縣境與德順州所轄地。明因元制,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一月改屬平?jīng)?/a>府。清因明制。直到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設(shè)立西吉縣,火家集歸西吉縣管轄,其他轄地未變。
“德”取之于德順軍之“德”,德順軍之名由朝廷所賜,德順軍治所在隴干城,即今隆德縣城。德,德隆之謂也。有兩個意義,一個是得道的德,一個是道德的德。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渭州知州曹瑋在今隆德縣城請筑隴干城,又叫籠竿城。為什么叫隴干城,因為六盤山在唐代以前一直叫隴山,此城東南為隴山(今六盤山)主峰米岡山,海拔2942米。隴干城位于隴山之主峰下,“隴干”之名,寓意“隴山主干”。慶歷三年(1043年)在隴干城置德順軍,初轄隴干、羊牧隆城、靜邊、得勝四寨,后轄隆德、靜邊、得勝、通邊、治平、懷遠六寨。金皇統(tǒng)二年(1142年)改德順軍為德順州,將所轄六寨改為六縣,包括隆德縣?!奥〉隆敝?,則由隴干城、德順軍、羊牧隆城延續(xù)而來。
隆德地名文化厚重,豐富多彩。隆德是隴山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六盤山古名隴山,地處寧夏和甘肅南部、陜西西部三角地帶中心,孕育了博大精深的隴山文化。隆德縣位于隴山主峰之下,地名文化厚重,旅游資源豐富,自然景觀和人文景點眾多,其特有的邊塞地名文化,軍政地名文化,游牧民族地名文化和現(xiàn)代地名文化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不僅是隴山人民的寶貴財富,更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精髓所在。
隆德邊塞地名文化特點突出,隴干城、羊牧隆城,或隴干寨、羊牧隆城寨,這都是當時軍政合一的政權(quán)機構(gòu),它位于宋夏兩國的邊境線上,屬于邊塞地區(qū),這就形成了當?shù)匾噪]干川、隴干城、羊牧隆城等古地名為代表的隴右邊塞文化。另外,以隴山為題材表現(xiàn)隴右邊塞文化的詩歌有很多,最早的漢《樂府民歌·隴頭歌》“隴頭流水,嗚聲幽咽。遙望秦川,心肝斷腸?!睆哪铣?、唐宋到元明清,以《隴頭水》為題的詩歌就有好多首,如唐代沈佺期的《隴頭水》“隴山飛落葉,隴雁度寒天?!泵髑鍟r期以“六盤山”、“隆德”地名為題材的詩歌更多,如明代姚孟昱的《過隆德次六盤山》“六盤山色晝常陰,溽暑行過寒亦侵?!鼻宕?a href='/sanyuan/' target=_blank>三元的《早發(fā)隆德過六盤》“跨鞍出郊坤,征鞭不少停?!边@些是無不體現(xiàn)隆德境域作為隴右邊塞地區(qū)的風貌特色。尤其是毛主席的一首《清平樂·六盤山》留下了“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長征精神,使六盤山名揚天下。
籠竿城城門樓
隆德軍政地名文化特點突出,隆德地處“關(guān)隴鎖鑰”戰(zhàn)略要地,“六盤扼久塞咽喉,七關(guān)襟帶。”歷史上為兵家必爭之地。在隆德境內(nèi)發(fā)生大大小小的軍事戰(zhàn)爭不計其數(shù)。最著名的有康定二年(1041年)的宋夏好水川之戰(zhàn),“好水川”地名沿用至今,今隆德縣好水鄉(xiāng)就位于好水川。隆德境內(nèi)修筑的用于軍事的城、堡、寨、烽堠不計其數(shù),城有隴干城、羊牧隆城等,寨有隴干寨、羊牧隆城寨、隆德寨、六盤關(guān)寨等;作為宋夏兩國的邊境沿線,城、寨的地名延續(xù)到今。堡有神林堡、邸店堡、東山堡等,神林堡、邸店堡這些地名延續(xù)至今,成為今天的神林鄉(xiāng)、奠安鄉(xiāng)。烽堠有北象山、南鳳山、東山烽火臺,三里店、七里店、楊家店烽燧,牛站山、馬站山、盧家咀、亂柴、神林、沙塘墩等。這些地名今天一直沿用。這些地名文化豐富了隆德地名軍政文化的內(nèi)容。
隆德游牧民族地名文化特點突出,隆德是北方游牧文化與中原農(nóng)耕文化的結(jié)合部,古代有許多民族在這里聚居。早期以游牧為主,兼營農(nóng)業(yè)。漢、唐、宋、元時期,匈奴、羌、吐蕃、黨項、蒙古等游牧民族與中原王朝連綿不斷的戰(zhàn)爭,西北地區(qū)一度成為漢族與游牧民族的戰(zhàn)場。其中“邪沒籠川”“羊牧隆”地名就是游牧文化的典型代表。漢文帝時,境內(nèi)設(shè)月氏道,并建月氏城,專門安置被匈奴擊敗的月氏族歸附者。月氏城就設(shè)在今天的隆德縣觀莊鄉(xiāng)大莊村西蕃岔,名叫紅土城。這是隆德大地上的第一個縣級民族行政建置。隋朝初年設(shè)立隴右牧,設(shè)置總監(jiān)、副監(jiān)、丞,統(tǒng)一管理各牧地,設(shè)立驢騾牧,隆德境內(nèi)屬于監(jiān)牧地轄地。唐代“安史之亂”后,西北邊防空虛,吐蕃乘機占領(lǐng)河西、隴右,進入寧夏南部,隆德境域被吐蕃占領(lǐng),地名“西蕃塆”就是唐代吐蕃居住的地名,沿用至今。在元代出現(xiàn)的地名如“達子溝”就是蒙古族居住的地名,沿用至今。清同治年間,回族各派如陜西回族、河州回族安插在隆德縣聚居。隆德自古深受中原農(nóng)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影響,多民族聚居,使這里的農(nóng)牧文化特色濃郁。這里的農(nóng)耕習俗、禮儀習俗、節(jié)日習俗、飲食服飾接近陜西、天水等地的風土人情。而一些娛樂活動,藝術(shù)表現(xiàn)又深受游牧民族生活習慣的影響,比如百姓掛燈籠,據(jù)說在唐代,吐蕃族人用竹子編的燈籠,綁在竹竿上掛在院墻上以祈求平安,并給夜間過路的人照明。后來演變成節(jié)日的花燈。還有表現(xiàn)游牧民族騎馬征戰(zhàn)的場面,演變成節(jié)日歡慶時裝扮的馬社火。搟氈、哇嗚、口弦(篦檔兒)、剪紙等,都是游牧民族文化的具體表現(xiàn)。
隆德縣城
紅花渠寤夢
鄭濟洧
配音:閆峰
古今中外,有城市的地方就有水。古都洛陽,洛水之神護佑;西京長安,灞橋折柳情濃;杭州城里,西子湖晴雨相宜;上海外灘,黃浦江流光溢彩……
現(xiàn)在想來,唐人在懷遠老城遭黃河“泛損”之后,更建懷遠新城的選址實在是極富遠見。這座古城,東臨黃河“素練橫波水石明”,西有賀蘭山“太陰為峰雪為瀑”;左枕唐徠渠五谷豐裕,右抱紅花渠柳暗花明。于是,成就了此后1300多年銀川城的輝煌。
黃河是條龍,唐徠渠是龍女,紅花渠則是則是小龍孫。唐徠渠北流到今銀川苗木場西側(cè),右堤開一渠口,就是紅花渠首,自此,紅花渠開始了她“長二十八里”(乾隆寧夏府志)的流程,與她的母親唐徠渠伸開雙臂,抱擁銀川這座塞上古城。在唐徠渠的眾多支渠中,紅花渠是一條小渠,但明前期150多年間,卻以其流域廣種“貢紅花”而國人皆知,名垂青史。
6月的一天,我久立于古渠斗口,舉目南望,但見渠水淙淙,湖光瀲滟,楊柳依依,麥浪滾滾,依稀還是古時風光。轉(zhuǎn)身向北,高樓鱗次櫛比,道路車水馬龍,怎么也找不到紅花渠俏麗的身影。是老目昏花,還是頭腦愚鈍?漫漫的迷茫,無盡的悵惋。恍惚中,我回到大明嘉靖年間,沿著蜿蜒的渠堤漫步。南塘的知止軒里絲竹悠悠,新建的永通石拱橋若虹臥波,古老的南薰門燕鳴啾啾,清凈的三清觀香煙繚繞。紅花渠流經(jīng)南塘后折向東流,在寧夏鎮(zhèn)城東南角樓外又畫了一條漂亮的弧線,繼而北流。驀然間,眼前紅光婆娑,無邊無垠,映紅了巍峨的城樓,染透了雄渾的城垣。渠水閃著紅光,橋欄披著紅妝。噢,怪不得都叫“赤欄橋”呢,真是名副其實啊!
走過赤欄橋,安步東去的大道,道旁依然是滿眼紅波。我愕然,這是何處仙境,怎的如此奇妙?此時,一位老軍匆匆而來,頭戴一頂曬得發(fā)白的草帽,肩荷一把木柄花鋤,長須飄動,步履矯健。我抱拳施禮,問道:“請問老丈,這里為何紅光四射,莫非有神仙路過?”老軍拂須而笑:“客官,何來的神仙,是進貢的紅花盛開?!卑?,我驚詫。久聞夏地紅花品質(zhì)優(yōu)良,朝朝納貢,不想已身在其中,卻不識其真面目。慚愧啊慚愧!老軍見狀,仰天長笑,自豪地言道:“沒見過這陣勢吧?天下唯此獨有?。 蔽疫B連點頭。
老軍輕撫吾背,并肩而行,侃侃而談?!斑@寧夏紅花,色澤鮮艷,香氣久遠。以其染布,紅潤光鮮,仕女著之宛如云中仙子;以其入膏,便是胭脂,嬪妃涂腮艷于三月桃花。唐時就是貢品,西夏與宋換物,至今從未間斷?!崩宪姅y我走上一座草阜,揮手畫一大弧,曰:“這紅花渠畔三千畝良田,種的皆是紅花。春季下種,夏季開花,秋季結(jié)子??凸賮淼恼?,恰逢開花時節(jié),欣賞這壯麗的景觀?!蔽疫B聲說:“是的,是的,感謝老丈指點。”老軍問道:“客官知道紅花采收的情景嗎?”我答道:“只從古書上讀過一些,不知其詳,請老丈賜教。”老軍道:“此刻已是辰時,紅花采收的最佳時機是寅卯之際,日出之前。先生若是早來兩個時辰前,可見識這千畝沃疇上兵民相助、夫婦共采的畫面,紅花帶露香、花蘿滿阡陌的勝景。紅花渠畔朝霞百丈,那真是蔚為大觀?。 崩宪娝朴型锵В钟兴虻溃骸耙埠?,先生尚可目睹紅花制作的過程。請跟老夫來。”
談笑間,來到一處院落,似是老舊的軍營?;h笆低矮,房屋破舊。院子鋪滿蘆席,席上晾曬紅花,香氣撲鼻而來,令人心曠神怡。院隅的樹陰下,擺著幾個石臼,其臼窩約有西瓜大小,幾個壯年漢子正用石杵舂搗紅花瓣。進得北屋,數(shù)十只大缸回旋擺開,幾位老者將舂搗成膏狀的紅花輕輕浸入缸水。另外一間屋中,幾個壯年男子赤裸著上身,用鉤子掛起裝著花泥的布袋,黃色的汁水不斷從袋中流出,袋內(nèi)則是暗紅色的花泥。老軍說:“如此過濾之后,布袋內(nèi)剩下的主要是紅色素了。再用發(fā)酸的淘米水沖洗,進一步除去殘留的黃色素,即可得到純凈的紅色素。這種提取紅花色素的方法,古人稱之為“殺花法”,漢朝就有了,一直流傳至今?!蔽已劢绱箝_,只有不住地點頭稱是。
從北屋出來,老軍又帶我到南屋,屋中,幾張條桌拼接,四周圍坐十多位婦女,一邊說笑,一邊將形若凍傷的紅花瓣捏成餅狀。老軍見我不解,解釋道:“長期保存紅花,一是像院中那樣曬干,另一種就是這樣捏成餅陰干。陰干的質(zhì)量最好,都被進貢了。當然,這先要把采來的鮮花用野外的青蒿覆蓋一夜,次日方可制餅?!?/p>
我與老軍執(zhí)手走出院門,老軍道:“這千畝紅花地頭,還鑲嵌著麗景湖、金波湖、宜秋樓等景觀,五月夏桂飄香,七月荷花滿塘,春夏秋冬皆有特色,不妨常來走走?!蔽覔]手道別,行走在阡陌之間,腦中全是鮮艷的紅花,殷紅的花泥,溢香的花餅……不知不覺中,路旁現(xiàn)一座小廟,飄出陣陣異香。那的確是座小廟,僅一楹殿宇,沒有神像,依墻設(shè)一尊木制牌位,上書“紅花神之位”五個金字。牌位前,三炷燃香,兩盞明燈,供奉一碟帶露紅花,一碟精美花餅,一碟貼花饅頭。我雙膝跪地,二目緊閉,行三叩禮。
睜開眼,不見小廟,不見花神。一段倦曲的小渠,半渠渾濁的流水,周圍高樓林立,馬路喧嚷。
○
- 版權(quán)聲明 -
■內(nèi)容來源:本文作者-楊七斤、鄭濟洧 ,最終解釋權(quán)歸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黨委宣傳部、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民政廳、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文學藝術(shù)界聯(lián)合會所有。 睛彩寧夏經(jīng)授權(quán)發(fā)布。
Hash:3234ab89cdb8cd8faa2c5cd68455025f7cb73141
聲明:此文由 睛彩寧夏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